二十五 腸道病毒和輪狀病毒·4 輪狀病毒

人類輪狀病毒(Rotavirus)歸類於呼腸孤病毒科 (Reoviridae)輪狀病毒屬,是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原。全世界因急十性十胃腸炎而住院的兒童中,有40~50%為輪狀病毒所引起。

一、生物學十性十狀

(一)形態結構

病毒體呈圓球形,有雙層衣殼,每層衣殼呈二十面體對稱。內十衣殼的殼微粒沿著病毒體邊緣呈放射狀排列,形同車輪輻條。完整病毒大小約70~75nm,無外衣殼的粗糙型顆粒為50~60nm。具雙層衣殼的病毒體有傳染十性十。病毒體的核心為雙股RNA,由11個不連續的節段組成。

(二)抗原與分型

在輪狀病毒外衣殼上具有型特異十性十抗原,在內十衣殼上共同抗原。根據病毒RNA各節段在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中移動距離的差別,可將人輪狀病毒到少分為四個血清型,引起人類腹瀉的主要是A型和B型。

(三)病毒培養

輪狀病毒在一般組織培養中不適應,需選用特殊的細胞株培養(如恒河猴胚腎細胞MA104株和非洲綠猴腎傳代細胞CV-1株)。培養前應先用胰酶處理病毒,以降解病毒多肽VP3,該多肽能限制病毒在細胞中的增殖,在培養時細胞維持液中也應含有一定濃度的胰蛋白酶。

(四)抵抗力

輪狀病毒對理化因子的作用有較強的抵抗力。病毒經乙醚、氯仿、反復凍融、超聲、37℃1小時或室十溫十(25℃)24小時等處理,仍具有感染十性十。該病毒耐酸、堿、在pH3.5~10.0之間都具有感染十性十。95%的乙醇是最有效的病毒滅活劑,56℃加熱30分鐘也可滅活病毒。

二、致病十性十與免疫十性十

人類輪狀病毒感染常見於6個月~2歲的嬰幼兒,主要在冬季流行,一般通過糞-口途徑傳播。病毒侵犯小腸細胞的絨十毛十,潛伏期2~4天。病毒在胞漿內增殖,受損細胞可脫落至腸腔而釋放大量病毒,並隨糞便排十出。病人最主要的癥狀是腹瀉其原因可能是病毒增殖影響瞭細胞的搬運功能,妨礙鈉和葡萄糖的吸收。嚴重時可導致脫水和電解質平衡紊亂,如不及時治療,可能危及生命。感染後血液中很快出現特異十性十lgM、lgG抗體,腸道局部出現分十泌型lgA,可中和病毒,對同型病毒感染有作用。一般病例病程3~5天,可完全恢復。隱十性十感染產生特異十性十抗體。

三、微生物學診斷

傳統的方法是對腹瀉糞便液直接作電鏡或免疫電鏡檢查,但耗時較長,且由於設備上的限制,較難普遍應用。世界衛生組織已將ELISA雙抗體夾心法(檢測病毒抗)列為診斷輪狀病毒感染的標準方法,目前國內外均有相應試劑盒出售。此外核酸電泳和核酸雜十十交十十已漸成常規技術,在診斷、鑒別診斷及分子流行病學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

四、防治原則

重視飲用水衛生,並註意防止醫源十性十傳播,醫院內應嚴格做好嬰兒病區及產房的嬰兒室消毒工作。目前尚無特異有效治療藥物,主要是補液,維持機體電解質平衡。國外曾有報道輪狀病毒活疫苗可使兒童獲得保護,國內活疫苗正在研制之中。

《醫學微生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