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肺炎支原體所致
肺炎支原體(M.Pneumonia)是人類支原體肺炎的病原體。支原體肺炎的病理改變以間質十性十肺炎為主,有時並發支氣管肺炎,稱為原發十性十非典型十性十肺炎。主要經飛沫傳染,潛伏期2~3周,發病率以青少年最高。臨十床十癥狀較輕,甚至根本無癥狀,若有也隻是頭痛、咽痛、發十熱、咳嗽等一般的呼吸道癥狀,但也有個別死亡報道。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多在秋冬時節。
肺炎支原體的致病首先通過其頂端結構粘附在宿主細胞表面,並伸出微管插十入胞內吸取營養、損傷細胞膜,繼而釋放出核酸酶、過氧化氫等代謝產生引起細胞的溶解、上皮細胞的腫脹與壞死。誘發機體產生的抗體也可能參與瞭上述病理損傷。呼吸道分十泌的SlgA對再感染有一定防禦作用,但不夠牢固。
肺炎支原體的診斷方法主要依靠分離培養和血清學試驗。標本可采可疑病人的痰或咽試子,接種於含血清或酵母浸膏的瓊脂培養基。5~10天後觀察有無直徑30~100um的圓形房頂樣菌落。多次傳代後可變為典型的“荷包蛋”樣菌落,並能吸附多種動物紅細胞和氣管上皮細胞、HeLa細胞等,且此類吸附可被特異十性十抗體所抑制。分離的支原體經形態、溶血與生化反應作初步鑒定後需進一步用特異十性十抗血清作生長抑制試驗和代謝抑制試驗。用患者血清與支原體脂質抗原作補體結合試驗,恢復期較急十性十期效價高4倍以上具有診斷價值。亦可用間接免疫熒光試驗、間接血凝ELISA檢測標本。另外,有1/3~3/4患者的血清可與人O型紅細胞在4℃時有非特異十性十凝集(稱為“冷凝集試驗”),37℃時消失,患病一周時達到高十峰。此方法簡便,有助於診斷。
治療可選用紅黴素、四環素和氯黴素等。
支原體死疫苗和減毒活疫苗仍在試驗中。
二、解脲脲原體
解脲脲原體(M.urealyticum)為脲原體屬中唯一的一個種,因生長需要尿素而得名。菌落微小,直徑僅有15~25um,須在低倍顯微鏡下觀察,故舊稱T株(tiny strain)。菌落表面有粗糙顆粒,在合適條件下可轉成典型的荷包蛋樣菌落。生長需要膽固醇和尿素,分解尿素為其代謝特征,產生氨氮,使培養基pH上升,導致自身死亡。
解脲脲原體可引起泌尿生十殖道感染,並被認為是非淋十球十菌十性十尿道炎中僅次於衣原體(占50%)的重要病原體。由於80%孕婦的生十殖道內帶有解脲脲原體,因此可通過胎十盤感染胎兒而導致早產、死胎,或在分娩時感染新生兒,引起呼吸道感染。此外,解脲脲原體還可引起不十孕癥。
治療用紅黴素、四環素、強力黴素等高度敏十感的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