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 支原體·1 概述

一、生物學十性十狀

(一)形態與結構

支原體的大小為0.2~0.3um,可通過濾菌器,常給細胞培養工作帶來污染的麻煩。無細胞壁,不能維持固定的形態而呈現多形十性十。革蘭氏染色不易著色,故常用Giemsa染色法將其染成淡紫色。細胞膜中膽固醇含量較多,約占36%,對保持細胞膜的完整十性十具有一定作用。凡能作用於膽固醇的物質(如二十性十黴素B、皂素等)均可引起支原體膜的破壞而使支原體死亡。

支原體基因組為一環狀以雙鏈DNA,分子量小(僅有大腸桿菌的五分之一),合成與代謝很有限。

肺炎支原體的一端有一種特殊的末端結構(terminal structure),能使支原體粘附於呼吸道粘十膜上皮細胞表面,與致病十性十有關。

(二)培養特十性十

營養要求比一般細菌高,除基礎營養物質外還需加入10~20%人或動物血清以提供支原體所需的膽固醇。最適pH7.8~8.0之間,低於7.0則死亡,但解脲脲原體最適pH6.0~6.5。

大多數兼十性十厭氧,有些菌株在初分離時加入5%CO2生長更好。生長緩慢,在瓊脂含量較少的固體培養基上孵育2~3天出現典型的“荷包蛋樣”菌落:圓形(直徑10~16um),核心部分較厚,向下長入培養基,周邊為一層薄的透明顆粒區。此外,支原體還能在雞胚絨十毛十尿囊膜或培養細胞中生長。

繁殖方式多樣,主要為二分裂繁殖,還有斷裂、分枝、出芽等方式,蓋因缺乏細胞壁造成分裂時二個子細胞大小均所致。同時,支原體分裂和其DNA復制不同步,可形成多核長絲體。

(三)生化反應與分型

一般能分解葡萄糖的支原體則不能利用十精十氨酸,能利用十精十氨酸的則不能分解葡萄糖,據此可將支原體分為兩類(見表19-1)。解脲脲原體不能利用葡萄糖或十精十氨酸,但可利用尿素作能源。

各種支原體都有特異的表面抗原結構,很少有十十交十十叉反應,具有型特異十性十。應用生長抑制試驗(Growth inhibition test,GIT)、代謝抑制試驗(Metabolicinhibition test,MIT)等可鑒定支原抗原,進行分型。

表19-1 人類支原體的主要生物學十性十狀

名稱需要膽固醇分解葡萄糖分 解還原四氮唑吸附紅細胞
支原體屬
人型支原體
唾液支原體
發酵支原體
肺炎支原體
口腔支原體
生十殖支原體
脲原體屬
解脲脲原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抵抗力

支原體對熱的抵抗力與細菌相似。對環境滲透壓敏十感,滲透壓的突變可致細胞破裂。對重金屬鹽、石炭酸、來蘇爾和一些表面活十性十劑較細菌敏十感,但對醋酸鉈、結晶紫和亞銻酸鹽的抵抗力比細菌大。對影響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黴素不敏十感,但紅黴素、四環素、鏈黴素及氯黴素等作用於支原體核蛋白體的抗生素,可抑制或影響蛋白質合成,有殺滅支原體的作用。

《醫學微生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