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膿桿菌(P.aeruginosa)屬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廣泛分佈於自然界及正常人皮膚、腸道和呼吸道,是臨十床十上較常見的條件致病菌之一。
一、生物學十性十狀
大小為1.5~3.0×0.5~0.8um,G-桿菌。菌體一端一般有一根鞭十毛十,運動活潑。無芽胞,米液型菌株有多糖莢膜或糖萼,具有抗吞噬作用。
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良好,專十性十需氧。菌落形態不一,多數直徑2~3mm,邊緣不劑齊,扁平濕潤。在血瓊脂平板上形成透明溶血環。液體培養呈混濁生長,並有菌膜形成。綠膿桿菌能產生兩種水溶十性十色素:一種是綠膿素,為藍綠色的吩嗪類分合物,無熒光十性十,具有抗菌作用。另一種為熒光素,呈綠色。綠膿素隻有綠膿桿菌產生,故有診斷意義。但廣泛使用有效抗生素後篩選出的變異株常喪失其合成能力。
分解蛋白質能力甚強,而發酵糖類能力較低,分解葡萄糖,產酸不產氣,不分解甘露醇、十乳十糖及蔗糖,能液化明膠。分解尿素,不形成吲哚,氧化酶試驗十陽十性十,可利用枸椽酸鹽。
綠膿桿菌有菌體O抗原和鞭十毛十H抗原。O抗原含有內毒素和原內毒素蛋白質兩種成份。原內毒素蛋白質是一種高分子、低毒十性十,免疫原十性十強的保護十性十抗原,不僅存在於不同血清型綠膿桿菌中,而且廣泛存在於假單胞菌屬的其他細菌以及肺炎桿菌、大腸桿菌、霍亂弧菌等G-細菌中,是一種良好的十十交十十叉保護抗原。
二、致病十性十與免疫十性十
綠膿桿菌能產生多種與毒力有關的物質,如內毒素、外毒素A、彈十性十蛋白酶、膠原酶、胰肽酶等,其中以外毒素A最為重要。
綠膿桿菌外毒素A為一種熱不穩定的單鏈多肽,分子量約66,000,經甲醛或戊二醛處理可脫毒為類毒素,並被特異十性十抗毒素中和。毒十性十強,註入動物後,主要靶器官肝臟可出現細胞腫脹、脂肪變十性十及壞死;其他臟器病變有肺出十血和腎臟壞死。
外毒素A機理與白喉毒素有些類似,即最終使核糖體上延長因子2(EF~2)失活,抑制宿主細胞的蛋白質合成,但具體過程不同。此外,外毒素A和白喉毒素在蛋白質結構、免疫原十性十、鞭細胞和敏十感動物等方面均有差異。
綠膿桿菌感染可發生在人十體任何部位和組織、常見於燒傷或創傷部位、中耳、角膜、尿道和呼吸道。也可引起心內膜炎、胃腸炎、膿胸甚至敗血癥。
患者感染後可產生特異十性十抗體,有一定的抗感染作用。應用抗綠膿桿菌免疫力血清可降低病人繼發敗血癥的發生率和病死率。
三、診斷與防治
標本可取創面滲出物、膿汁、尿、血等。分離培養,根據菌落特征、色素以及生化反應予以鑒定。必要時可用血清學試驗確診。
治療選用青黴素類、氨基甙類、頭胞類等抗生素。聯合用十藥可減少耐藥菌株的產生。
綠膿桿菌是院內感染的常見病原菌,所以消毒措施對預防感染有重要作用。
由於綠膿桿菌菌型多,與毒力有關的物質也有多種,因此理想的菌苗仍在研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