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動物疫源菌·3 鼠疫桿菌

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屬於耶爾森氏菌屬(Yersina)。是引起烈十性十傳染病鼠疫(Plague)的病原菌。也是帝國主義使用的致死十性十細菌戰劑。

一、生物學特十性十

鼠疫桿菌為短小的革蘭氏十陽十性十球桿菌,新分離株以美蘭或姬姆薩染色,顯示兩端濃染,有莢膜(或稱封套)。在病灶標本中及初代培養時,呈十卵十園形。在液體培養基中生長呈短鏈排列。

本菌為需氧及兼十性十厭氧菌,最適十溫十度為27~28℃,初次分離需在培養基中加入動物血液,亞硫酸鈉等以促進生長,在血平板上,28℃培養48小時後,長成不透明的,中央隆十起,不溶血,邊緣呈花邊樣菌落,這種菌落形態為本菌的特征。在液體培養基中24小時孵育逐漸形成絮狀沉淀,48小時在液表面形成薄菌膜,從菌膜向管底生長出垂狀菌絲,呈鐘十乳十石狀。

鼠疫桿菌對外界抵抗力強,在寒冷、潮十濕的條件下,不易死亡,在-30℃仍能存活,於5~10℃條件下尚能生存。可耐直射日光1~4小時,在幹燥咯痰和蚤糞中存活數周,在凍十十屍十十中能存活4~5個月,但對一般消毒劑、殺菌劑的抵抗力不強。對鏈黴素、卡那黴素及四環素敏十感。

鼠疫桿菌毒株有下列抗原成份和毒素。

(一)莢膜FI(Fraction I)抗原在莢膜中存在兩種抗原成份,一種是多糖蛋白質(F~I),另一種為蛋白質。隻在37℃培養時產生,有抗禦吞噬作用。

(二)毒力V/W(Virulcnce)抗原在細菌表面,V抗原是蛋白質,有保護作用;W抗原為脂蛋白,不能使豚鼠獲得保護力,V/W抗原結合物有促使產生莢膜,抑制吞噬作用,並有在細胞內保護細菌生長繁殖的能力,因此,與侵襲力有關。

(三)鼠毒素(Murine toxin)鼠疫桿菌產生的外毒素(毒十性十蛋白質),主要作用是抑制輔酶還原,損害心肌細胞內線粒體呼吸,毒害末稍血管系統及淋巴管內皮細胞,造成血壓下降及休克,又可使肝、腎及心肌組織變十性十、出十血、壞死。鼠毒素抗原十性十強,可制成類毒素。

(四)內毒素與一般革蘭氏十陰十性十桿菌的內毒素十性十質相同,但毒十性十較強,耐熱,能引起發十熱、彌漫十性十血管內凝血,和中毒十性十休克。

(五)殺菌素(Pesticin I)有殺死其他菌的作用,侵襲力有關,有助於侵襲擴散。

二、致病十性十與免疫十性十

(一)致病十性十

本病為多途經傳染,靠莢膜,多種毒十性十抗原,內毒素及毒十性十酶,透明質酸酶,溶纖維蛋白酶等致病。

按傳播方式不同分為:

1.鼠間的鼠疫一般在人間發生流行之前發生。通過鼠蚤吸血傳播。

2.人間的鼠疫人被感染的鼠蚤叮咬而傳染。也可因宰殺感染後的動物,由破損創口侵入,或因吸十入含本菌的氣溶膠感染。臨十床十常見的病型有:

(1)腺鼠疫主要由野鼠傳染傢鼠,再由傢鼠叮咬人時,將鼠疫桿菌註入人十體皮下。再進入淋巴結內繁殖侵害,最常侵犯腹腹股十溝淋巴結或腋窩淋巴結,引起淋巴結腫脹化膿及全身中毒,毒死率很高。

(2)敗血十性十鼠疫繼發於腺鼠疫之後,這時機體抵抗力極度損害,細菌侵入血流,發生敗血癥,病死率極高。

(3)肺鼠疫或繼發十性十鼠疫由吸十入空氣中鼠疫桿菌直接引起,傳染十性十極強,在寒冷季節裡很容易造成擴大流行,此型病癥最危險。繼發十性十肺鼠疫由腺鼠疫或敗血癥鼠疫患者體內細菌侵入自身肺內引起的並發十性十肺炎,由病人呼吸散播,病死率極高。

(二)免疫十性十

人十體對鼠疫桿菌無天然免疫力,容易感染。患過鼠疫病愈者可獲得持久十性十免疫力,很少再次感染。

三、微生物學檢驗

鼠疫桿菌的檢驗必須嚴格執行烈十性十菌管理規則,註意防止氣溶膠感染或防蚤叮咬。動物實驗應有防護設備,實驗用過培養物及器材應及時消毒。

取檢材塗片,用甲醇或酒十精十乙醚混合液固定5~10分鐘,然後進行革氏或美蘭染色,鏡檢觀察鼠疫桿菌的形態特征。

將檢材劃線接種於普通瓊脂平板上,龍膽紫血瓊脂平板及厚金格爾(Hottinger)瓊脂平板上。28℃孵育48小時後觀察菌落特征,挑取可疑菌落,塗片、染色、鏡檢。必要時,接種厚金格爾斜面和肉湯,作噬菌體裂解、凝集或沉淀試驗等進一步鑒定。確診第一例鼠疫報告時,須作豚鼠皮下或擦皮接種試驗。

四、特異十性十防治

預防鼠疫的基本原則:1.嚴格控制傳染源,隔離可疑病人或病人,嚴格執行檢疫制度;2.切斷傳播途徑,滅鼠、滅蚤; 3.提高人群免疫力(預防接種鼠疫無毒活疫苗)和個人防護。

高效價鼠免疫血清在治療上有效,可與抗生素並用。

《醫學微生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