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動物疫源菌·2 佈氏桿菌

佈氏桿菌屬(Brucella)是一類革蘭氏十陰十性十的短小桿菌,牛、羊、豬等動物最易感染,引起母畜傳染十性十流產。人類接觸帶菌動物或食用病畜及其十乳十制品,均可被感染。佈氏桿菌病廣泛分佈世界各地。我國部分地區曾有流行,現已基本控制。佈氏桿菌也是帝國主義者列為失能十性十生物戰劑之一。佈氏桿菌屬分為羊、牛、豬、鼠、綿羊及犬佈氏桿菌6個種,20個生物型。我國流行的主要是羊(Br.melitensis)、牛(Br.Bovis)、豬(Br.suis)三種佈氏桿菌,其中以羊佈氏桿菌病最為多見。

一、生物學十性十狀

本菌屬初次分離培養時多呈小球桿狀,毒力菌株有菲薄的微莢膜,經傳代培養漸呈桿狀,革蘭氏染色十陰十性十。

本菌為嚴格需氧菌。牛佈氏桿菌在初次分離時,需在5~10%CO2環境中才能生長,最適十溫十度37℃,最適的pH6.6~7.1,營養要求高,生長時需硫胺素,煙草酸和生物素,泛酸鈣等,實驗室常用肝浸液培養基或改良厚氏培養基。此菌生緩慢,培養48小時後才出現透明的小菌落,雞胚培養也能生長。

在自然界中抵抗力較強,在病畜的臟器和分十泌物中,一般能存活4個月左右,在食品中約能生存2個月。對低十溫十的抵抗力也強,對熱和消毒劑抵抗力弱。對鏈黴素、氯黴素和四環素等均敏十感。

佈氏桿菌具有二種抗原成份:A(牛佈氏桿菌主要抗原成份)和M(羊佈氏桿菌主要抗原成份)。二種抗原在各種菌中含量不同,牛佈氏桿菌(Am)含a 抗原多,含M抗原少。羊佈氏桿菌(aM)含M抗原多,而含A抗原少。可利用凝集吸收試驗制備出單因子血清~~單價A或M血清,供菌種鑒定之用。

二、致病十性十和免疫十性十

本菌侵入人十體後,被吞噬細胞吞噬,由於本菌具有莢膜,能抵抗吞噬細胞的吞噬消毀,並能在該細胞內增殖。經淋巴管至局部淋巴結,待繁殖到一定數量後,突破淋巴結屏障而進入血流,反復出現菌血癥。由於內毒素的作用,病人出現發十熱、無力等中毒十癥狀,以後本菌隨血液侵入脾、肝、骨髓等細胞內寄生,血流中細菌逐步消失,體十溫十也逐漸消退。細菌在細胞內繁殖至一定程度時,再次進入血流又出現菌血癥,體十溫十再次上升,反復呈波十浪十熱型。本菌多為細胞內寄生,治療難於徹底,易轉為慢十性十及反復發作,在全身各處引起遷徒十性十病變。

病後可生產免疫力,在不同菌種和生物型之間有十十交十十叉免疫。佈氏桿菌多為細胞內寄生,抗體不易直接發揮作用,故一般診斷細胞免疫較重要。

三、微生物學檢驗

本菌傳染十性十大,要註意防止實驗室污染。

(一)分離培養

急十性十期采集血液,慢十性十期采取骨髓,接種於雙相肝浸液培養基(一半斜面,一半液體)置37℃10%CO2環境中培養,每隔2天檢查一次,如無細菌生長則搖蕩培養基,使液體浸過斜面上,有細菌生長,可依鑒定項目確定是否為佈氏桿菌。經一月培養無細菌生長,可報告十陰十性十。

(二)血清學檢查

通常作凝集試驗,判定凝集效價1:50可疑,1:100以上為十陽十性十。效價增高4倍以上時,更有診斷價值。

四、特異十性十防治

預防本病的根本措施在於控制和消滅畜間佈氏桿菌病的流行。對經常接觸牲畜或有關人群用凍幹減毒活苗作皮上劃痕接種。急十性十病人治療以抗生素為主,一般認為四環素與鏈黴素或磺胺聯合治療效果較好,需徹底治療,防止轉為慢十性十。

《醫學微生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