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亂弧菌(V.cholera)是人類霍亂的病原體,霍亂是一種古老且流行廣泛的烈十性十傳染病之一。曾在世界上引起多次大流行,主要表現為劇烈的嘔吐,腹瀉,失水,死亡率甚高。屬於國際檢疫傳染病。
霍亂弧菌包括兩個生物型:古典生物型(Classical biotype)和埃爾托生物型(EL-Tor bio-type)。這兩種型別除個別生物學十性十狀稍有不同外,形態和免疫學十性十基本相同,在臨十床十病理及流行病學特征上沒有本質的差別。自1817年以來,全球共發生瞭七次世界十性十大流行,前六次病原是古典型霍亂弧菌,第七次病原是埃爾托型所致。
1992年10月在印度東南部又發現瞭一個引起霍亂流行的新血清型菌株(0139),它引起的霍亂在臨十床十表現及傳播方式上與古典型霍亂完全相同,但不能被01群霍亂弧菌診斷血清所凝集,抗01群的抗血清對0139菌株無保護十性十免疫。在水中的存活時間較01群霍亂弧菌長,因而有可能成為引起世界十性十霍亂流行的新菌株。
一、生物學十性十狀
(一)形態與培養特十性十
新從病人分離出古典型霍亂弧菌和EL tor弧菌比較典型,為革蘭氏十陰十性十菌,菌體彎曲呈弧狀或逗點狀,菌體一端有單根鞭十毛十和菌十毛十,無莢膜與芽胞。經人工培養後,易失去弧形而呈桿狀。取霍亂病人米泔水樣糞便作活菌懸滴觀察,可見細菌運動極為活潑,呈流星穿梭運動。營養要求不高,在PH8.8~9.0的堿十性十蛋白腖水或平板中生長良好。因其他細菌在這一PH不易生長,故堿十性十蛋白腖水可作為選擇十性十增殖霍亂弧菌的培養基。在堿十性十平板上菌落直徑為2mm,圓形,光滑,透明。
霍亂弧菌能還原硝酸鹽為亞硝酸鹽,靛基質反應十陽十性十,當培養在含硝酸鹽及色氨酸的培養基中,產生靛基質與亞硝酸鹽,在濃硫酸存在時,生成紅色,稱為霍亂紅反應,但其他非致病十性十弧菌亦有此反應,故不能憑此鑒定霍亂弧菌。El Tor型霍亂弧菌與古典型霍亂弧菌生化反應有所不同。前者Vp十陽十性十而後者為十陰十性十。前者能產生強烈的溶血素,溶解羊紅細胞,在血平板上生長的菌落周圍出現明顯的透明溶血環,古典型霍亂弧菌則不溶解羊紅細胞。個別El Tor型霍亂弧菌株亦不溶血。
(二)抗原十性十
根據弧菌O抗原不同,分成Ⅵ個血清群,第Ⅰ群包括霍亂弧菌的兩個生物型。第Ⅰ群A、B、C三種抗原成份可將霍亂弧菌分為三個血清型:含AC者為原型(又稱稻葉型),含AB者為異型(又稱小川型),A、B、C均有者稱中間型(彥島型)。
(三)抵抗力
霍亂弧菌古典生物型對外環境抵抗力較弱,EL-Tor生物型抵抗力較強,在河水、井水、海水中可存活1~3周,在鮮魚,貝殼類食物上存活1~2周。
霍亂弧菌對熱,幹燥,日光,化學消毒劑和酸均很敏十感,耐低十溫十,耐堿。濕十熱55℃,15分鐘,100℃,1~2分鐘,水中加0.5ppm氯15分鐘可被殺死。0.1%高錳酸鉀浸泡蔬菜、水果可達到消毒目的。在正常胃酸中僅生存4分鐘。
二、致病十性十和免疫十性十
(一)致病十性十
人類在自然情況下是霍亂弧菌的唯一易感者,主要通過污染的水源或飲食物經口傳染。在一定條件下,霍亂弧菌進入小腸後,依靠鞭十毛十的運動,穿過粘十膜表面的粘十液層,可能藉菌十毛十作用粘附於腸十壁上皮細胞上,在腸粘十膜表面迅速繁殖,經過短暫的潛伏期後便急驟發病。該菌不侵入腸上皮細胞和腸腺,也不侵入血流,僅在局部繁殖和產生霍亂腸毒素,此毒素作用於不粘十膜上皮細胞與腸腺使腸液過度分十泌,從而患者出現上吐下瀉,瀉十出物呈“米泔水樣”並含大量弧菌,此為本病典型的特征。
霍亂腸毒素本質是蛋白質,不耐熱,56℃經30分鐘,即可破壞其活十性十。對蛋白酶敏十感而對胰蛋白酶抵抗。該毒素屬外毒素,具有很強的抗原十性十。現已能將該毒素高度十精十制成晶狀,仍保持極強的生物學活十性十。
霍亂腸毒素致病機理如下:毒素由A和B兩個亞單位組成,A亞單位又分為A1和A2兩個肽鏈,兩者依靠二硫鏈連接。A亞單位為毒十性十單位,其中A1肽鏈具有酶活十性十,A2肽鏈與B亞單位結合參與受體介導的內吞作用中的轉位作用。B亞單位為結合單位,能特異地識別腸上皮細胞上的受體。1個毒素分子由一個A亞單位和4℃6個B亞單位組成多聚體。霍亂腸毒素作用於腸細胞膜表面上的受體(由神經節苷脂GM1組成),其B亞單位與受體結合,使毒素分子變構,A十精十致單位進入細胞,A1肽鏈活化,進而激活腺苷環化酶(AC),使三磷酸腺苷(ATP)轉化為環磷酸腺苷(cAMP),細胞內cAMP濃度增高,導致腸粘十膜細胞分十泌功能大為亢十進,使大量體十液和電解質進入腸腔而發生劇烈吐瀉,由於大量脫水和失鹽,可發生代謝十性十酸中毒,血循環衰竭,甚至休克或死亡。
(二)免疫十性十
患過霍亂的人可獲得牢固的免疫力,再感染者少見。病人在發病數日,血液中即可出現特異十性十抗體,7℃14天抗體滴度達高十峰,隨後逐漸下降至較低水平,但能持續約3個月之外。病後小腸內可出現分十泌型lgA。體十液抗體與免疫的關系尚不清楚,一般認為局部SlgA可在腸粘十膜與病菌之間形成免疫屏障,有阻斷粘附和中和毒素的作用。
三、微生物學診斷
由於霍亂流行迅速,且在流行期間發病率及死亡率均高,危害極大,因此早期迅速和正確的診斷,對治療和預防本病的蔓延有重大意義。
(一)直接鏡檢
采取病人“米泔水樣”大便或嘔吐物。鏡檢(塗片染色及懸滴法檢查)觀察細菌形態,動力特征。
(二)細菌分離培養
可將材料接種至堿十性十蛋白腖水37℃培養6~8小時後,取生長物作形態觀察,並轉種於堿十性十平板作分離培養,取可疑菌落作玻片凝集,十陽十性十者再作生化反應及生物型別鑒定試驗。
(三)特異十性十制動試驗
取檢材或新鮮堿十性十蛋白腖水培養物一滴,置於載玻片上,再加霍亂弧菌多價診斷血清,加蓋玻片,用暗視野鏡觀察,3分鐘內運動被抑制的即為十陽十性十,此法優點是快速而特異十操十作簡便,但必須有數量較多的弧菌才檢出。
(四)免疫熒光試驗
除一般免疫熒光法外,還可用熒光菌球法檢查。
四、防治原則
必須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作好對外十十交十十往及入口的檢疫工作,嚴防本菌傳入,此外應加強水、糞管理,註意飲食衛生。對病人要嚴格隔離,必要時實行疫區封鎖,以免疾病擴散蔓延。
人群的菌苗預防接種,可獲良好效果,現用加熱或化學藥品殺死的古典型霍亂菌苗皮下接種,能降低發病率。這種苗菌對EL-Tor 型霍亂弧菌感染也有保護作用,但持續時間短,僅3-6個月。近年來,有使用口服菌苗(大劑量、反復服用),類毒素及類毒素與死菌的混合疫苗等,這些尚待現場驗證,才能下結論。
治療主要為及時補充液體和電解質及應用抗菌藥物如鏈黴素、氯黴素、強力黴素、復方SMZ-TMP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