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十陰十食物
銀耳(《本草再新》)
【基原】銀耳科植物銀耳的子實體。
【異名】白木耳、雪耳。
【十性十味歸經】甘、淡,平。入肺、胃、腎經。
【功效】滋十陰十潤肺。
【應用】
1. 肺十陰十虛,咳嗽:銀耳6g,竹筍6g,十婬十羊藿3g。先將銀耳及竹筍用冷水發脹,取出,加水一小碗及冰糖、豬油適量調和,最後取十婬十羊藿稍加碎截,置碗中十共蒸,服時去十婬十羊藿、竹筍,銀耳連湯內服。(《貴州民間方藥集》)
2.虛勞咳嗽,痰中帶血,十陰十虛口渴:幹銀耳6g,糯米100g,冰糖10g,加水煮粥食用。(《食療粥譜》)
【使用註意】
風寒咳嗽,濕十熱生痰和外感口幹者忌用。
【現代研究】
銀耳中的多糖類物質能增強人十體的免疫力,調動淋巴細胞,加強白細胞的吞噬能力,興奮骨髓造血機能,多糖A具有一定的抗輻射作用。
【按語】
銀耳是一種食用菌,被譽為菌中之冠,既是名貴的營養滋補佳品,又是一味扶正強壯的良藥。本品以黃白色、朵大、光澤肉厚者為佳。對於高血壓、血管硬化、便秘、月十經過多者經常食用。
【參考文獻】
1.《本草問答》:“治口幹肺萎,痰鬱咳逆。”
2.《增訂偽藥條辨》:“治肺熱肺燥,幹咳痰嗽,衄血,咯血,痰中帶血。”
3.《飲片新參》:“清補肺十陰十,滋液,治勞咳。”
白菜(《飲膳正要》)
【基原】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菜及其變種山東大白菜、浙十江十黃芽菜的葉球。
【異名】菘菜。
【十性十味歸經】甘,平。入胃、腸、肝、腎、膀十胱經。
【功效】清熱除煩,通利腸胃,利尿。
【應用】
1.發十熱口渴,大小十便不利:白菜用開水煮湯食。(《食物與治病》)
2.發背:菘菜汁1000ml,每日服之。(《傷寒類要》)
【使用註意】
氣虛胃寒者不宜多食。
【按語】
白菜古稱為菘,以其青白高雅,凌冬不凋,有松之十操十故名。其十性十甘淡平和,作菜肴與肉同煮則味美,養胃益人,治療作用較弱,久食也無明顯副反應。
【參考文獻】
1.《食療本草》:“白菜,發諸風冷,有熱食之,亦不發病。”
2.《滇南本草》:“主消痰,止咳嗽,利小十便,清肺熱。”
梨(《名醫別錄》)
【基原】主要為薔薇科植物白梨、沙梨、秋子梨等栽培種的果實。
【異名】快果。
【十性十味歸經】甘、微酸,涼。入肺、胃經。
【功效】生津,潤燥,清熱,化痰。
【應用】
1.太十陰十十溫十病口渴甚者:甜水梨大者一枚,薄切,新汲涼水內浸半日,(搗取汁)時時頻飲。(《十溫十病條辨》雪梨漿)
2.消渴:香水梨(或十江十南雪梨,俱可),用蜜熬瓶盛,不時用熱水或涼水調服,止嚼梨亦妙。(《普濟方》)
3.咳嗽痰多:梨,搗汁用,熬膏亦良,加薑汁、白蜜。(《本草求原》)
4.小兒心臟風熱,昏懵躁悶,不能食:梨三枚,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入粳米一合,煮粥食之。(《太平聖惠方》)
【使用註意】
脾虛便溏及寒嗽忌服。
【按語】
本品可制膏食用。“雪梨膏”即以白梨500g,去皮心,加百合250g,白糖250g拌勻,隔水燉至膏狀而成。“秋梨膏”即以本品為主要原料,加白糖、蛋清、蜂蜜以及化痰止咳的中藥熬制而成。常服對慢十性十呼吸道疾病有顯著療效。常覺口幹舌燥者亦宜。
【參考文獻】
1.《本草通玄》:“生者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臟之十陰十。”
2.《本草求原》:“梨汁煮粥,治小兒疳熱及風熱昏躁”。
牛十乳十(《本草經集註》)
【基原】為牛科動物黃牛或水牛的十乳十汁。
【十性十味歸經】甘,平。入心、肺經。
【功效】補虛損,益肺胃,生津潤腸。
【應用】
1.大病後不足,萬病虛勞:黃牛十乳十一升,以水四升,煎取一升,如人饑,稍稍飲之,不得過多。(《千金要方》)
2.反胃:牛十乳十一盞,韭菜汁60g,用生薑汁15g,和勻十溫十服。(《丹溪心法》)
【使用註意】
脾胃虛寒作瀉,中有痰濕積飲者慎用。《本草拾遺》:“與酸物相反,令人腹中癥結。”
【現代研究】
牛十乳十營養豐富,除含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維生素外,尚含泛酸、肌醇、十乳十清酸。牛十乳十的蛋白質主要是含磷蛋白質——酪蛋白,也含白蛋白、球蛋白,此三種蛋白質都含全部必需氨基酸。牛十乳十的脂肪主要是棕櫚酸、硬脂酸的甘油酯,也含少量膽固醇。
【按語】
牛十奶十脂肪中膽固醇含量比肉、蛋類都低,因此對老人來說也是一種非常適宜的營養食物,國外有學者認為牛十奶十具有預防胃癌的效能。
【參考文獻】
1.《日華子本草》:“潤皮膚,養心肺,解熱毒。”
2.《本草綱目》:“治反胃,補益勞損,潤大腸,治氣痢,除黃疸,老人煮粥甚宜。”
雞蛋(《本草經集註》)
【基原】為雉科動物傢雞的十卵十。
【異名】雞十卵十。
【十性十味歸經】蛋清甘,涼。蛋黃甘,平。入心、腎經。
【效用】雞蛋滋十陰十潤燥,養心安神。蛋清清肺利咽,清熱解毒。蛋黃滋十陰十養血,潤燥熄風,健脾和胃。
【應用】
1.產後血暈,身痙直,口角與目外毗向上牽急,不知人:雞子一枚,去殼分清,以荊芥末6g調服(《本草衍義》)。
2.幹嘔不息:破雞子去白,吞中黃數枚。(《補缺肘後方》)
3.小兒驚癇:雞子黃和十乳十汁,量兒大小服之。(《普濟方》)
4.小兒消化不十良:蛋黃油每天5~10m1,分二次服,一療程4~5天。一般服藥1~2天後大便次數及十性十狀即明顯好轉,用十藥4~5天可全愈。(《中藥大辭典》)
【使用註意】
脾胃虛弱者不宜多食,多食則令人悶滿。
【按語】
雞蛋是眾所周知的營養食品,其所含的蛋白質為完全蛋白質。而蛋白質中主要為嬰幼兒成長需要的十卵十白蛋白和十卵十球蛋白,與人十體蛋白質組成相近,吸收率高。雞蛋中還含有多種礦物質,鐵的含量較牛十奶十豐富,所以是老人、 兒童、孕產婦及病弱患者的理想食物。
【參考文獻】
1.《本草拾遺》:“雞子白,解熱煩。”
2.《本草綱目》:“雞蛋黃,補十陰十血,解熱毒,治下痢。”
鰻鱺魚(《名醫別錄》)
【基原】為鰻鱺科動物鰻鱺的全體或肉。
【異名】白鱔。
【十性十味歸經】甘,平。入肝、腎、脾經。
【功效】補虛羸,祛風濕,殺蟲。
【應用】
1.骨蒸勞瘦及腸風下蟲:鰻鱺魚1000g,治如食法,切作段子,以酒二盞煮,入鹽、醋中食之。(《聖惠方》)
2.五痔瘺瘡,蟲積:鰻鱺魚一頭,治如食法,切作片炙,著椒、鹽、醬調和食之。(《食醫心鏡》)
3.心痛:鰻鱺魚淡炙令熟,與患人吃一、二枚。(《必效方》)
【使用註意】
病後脾腎虛弱,痰多泄瀉者忌服。《隨息居飲食譜》:“多食助熱發病,孕婦及時病忌之。”
【按語】
鰻魚可作為肺結核病人的保健飲食,例如:以鰻鱺魚燒存十性十,研細末,每服3~6g,日服2次,或將鰻魚放清水中煮2~3小時,鰻鱺油就浮在水面,取油冷凝後備用,每服半匙,日二次,食後服亦可。
【參考文獻】
《食療本草》:“療濕腳氣,腰腎間濕風痹。”
鱔魚(《雷公炮炙論》)
【基原】為鱔科動物黃鱔肉或全體。
【十性十味歸經】甘,十溫十。入肝、脾、腎經。
【功效】祛虛損,除風濕,強筋骨,止痔血。
【應用】
1.足痿無力:鱔魚加金針菜共煮。(《山民方食》)
2.內痔出十血:鱔魚煮食。(《便民食療》)
【使用註意】
凡病屬虛熱者不宜食。《隨息居飲食譜》:“時病前後,瘧、痢、脹滿諸病均大忌。”
【按語】
鱔魚血外塗治面神經麻痹,左斜塗右,右斜塗左,有一定功效。
【參考文獻】
1.《滇南本草》:“治癆傷,添十精十益髓,壯筋骨。”
2.《本草匯》:“治痢疾。”
鱉(《名醫別錄》)
【基原】為鱉科動物中華鱉的肉。
【異名】水魚、十十團十十魚、圓魚、甲魚。
【十性十味歸經】甘,平。入肝經。
【功效】滋十陰十,補虛,止瀉,截瘧。
【應用】
1.鱉肉加冰糖燉服,其脂尤佳。(《本草備要》)
2.久瀉久痢:鱉十卵十煮服。(《醫林纂要》)
3.久瘧不愈:鱉一個,去肝、腸,用豬油燉,入鹽少許服。(《貴州中醫驗方》)
【使用註意】
脾胃十陽十虛及孕婦忌服。《隨息居飲食譜》:“痰濕盛者忌。”
【按語】
鱉與烏龜齊名,但後者以滋十陰十、補血、止血、健骨為主,本品則清虛熱,通瘀結之功更勝。甲魚血可治骨結核。
【參考文獻】
1.《日用本草》:“補勞傷,壯益氣,大補十陰十之不足。”
2.《隨息居飲食譜》:“滋肝腎之十陰十,清虛勞之熱,主脫十肛十、崩帶。”
龜肉(《名醫別錄》)
【基原】為龜科動物烏龜的肉。
【異名】金龜、元緒。
【十性十味歸經】咸、甘,平。入肝、腎經。
【功效】滋十陰十,補血,補腎,健骨,降火,止瀉。
【應用】
1.虛勞失血咯血,咳嗽寒熱:烏龜,煮取肉,和蔥、椒、醬、油煮食。(《便民食療》)
2.痢疾便血:烏龜肉,以沙糖水拌,椒和,炙煮食之,多度。(《普濟方》)
3.熱氣濕痹,腹內急熱:龜肉同五味煮食之,微泄為效。(《普濟方》)
【使用註意】
胃有寒濕者忌服。
【現代研究】
能抑制腫瘤細胞等,並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對患有肺結核、便血、咳血、痔瘡、經常手足心發十熱、腿?i腳軟、慢十性十腎炎、肝炎者亦宜食養。
【按語】
龜的腹甲稱龜板,為滋十陰十益腎、養血補心之要藥。龜板煎熬成膠,作用更強。
【參考文獻】
1.《日用本草》:“大補十陰十虛,作羹,截久瘧不愈。”
2.《醫林纂要》:“治骨蒸勞熱,吐血,衄血,腸風血痔,十陰十虛血熱之證。”
3.《四川中藥志》:“治女子幹病,老人尿多及流血不止。”
鴨肉(《名醫別錄》)
【基原】為鴨科動物傢鴨的肉。
【十性十味歸經】甘、咸,平。入脾、胃、肺、腎經。
【功效】滋十陰十養胃,利水消腫,健脾補虛。
【應用】
1.大腹水病:青頭雄鴨一隻。以水5000m1煮取1000m1,飲盡,厚蓋之,取汗佳。(《肘後方》)
2.脾胃虛弱:冬瓜2kg(不去皮),鴨一隻(去十毛十及內臟),瘦豬肉120g,海參、芡實、苡米各30g,蓮葉500g,煮鴨至爛,加調料食用。(《補藥和補品》)
3.雄鴨一隻,去十毛十及內臟,或加豬蹄或火腿,煮熟後調味食用;或將鴨肉切片,同大米煮粥,調味食用。(《傢庭食療手冊》)
【使用註意】
《日用本草》:“腸風下血人不可食。”《隨息居飲食譜》:“多食滯氣,滑腸,凡為十陽十虛脾弱,外感未清,痞脹腳氣,便瀉,腸風皆忌之。”
【按語】
具有畏寒虛弱癥狀的人適宜吃雞肉,如虛勞羸瘦,中虛胃呆食少,腹瀉下痢,水腫,經十血色淡,帶下清稀,產後少十乳十,病後虛弱,神疲乏力,以及十陽十痿等。而體內有熱、有火的人適合吃鴨肉,特別是有低熱,虛弱,食少便幹,水腫,盜汗,遺十精十,及女子月十經少,咽幹口渴者食之為宜。
【參考文獻】
1.《滇南本草》:“老鴨同豬蹄煮食,補氣而肥體。同雞煮食,治血暈頭痛。”
2.《本草綱目》:“鴨,水禽也,治水利小十便,宜用青頭雄鴨。治虛勞熱毒,宜用烏骨白鴨。”
3.《本草匯言》:“滋十陰十除蒸,化虛痰,止咳嗽。”
滋十陰十食品
山萸肉粥(《粥譜》)
【原料】
山萸肉15~20克,粳米60克,白糖適量。
【制法】
山萸肉洗凈,去核,與粳米同入沙鍋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白糖,稍煮即成。
【服法】
早晚各服一次。
【功效】
補益肝腎,澀十精十斂汗。
【應用】
肝腎不足之頭暈目眩,耳鳴腰酸,遺十精十,遺尿,虛汗不止,腎虛帶下,小十便頻數。
【註意事項】
3~5天為一療程,疾病完全治愈後,即可停服,或繼續間斷服用一段時期,以鞏固療效。發十熱及小十便淋十漓澀滯者不宜食用。
天門冬粥(《飲食辨錄》)
【原料】
天門冬15~20克,凈米60克,冰糖適量。
【制法】
天門冬煎取濃汁,去渣,入粳米煮粥,沸後加入冰糖適量,煮至冰糖溶化即可。
【服法】
早晚各食一次。
【功效】
滋十陰十潤肺,生津止咳。
【應用】
腎十陰十不足,十陰十虛內熱,津少口幹;肺十陰十虛有熱,幹咳少痰或無痰,痰中帶血,以及午後低熱、夜間盜汗的肺結核患者。
【註意事項】
3~5天為一療程,隔3日再服。虛寒腹痛、外感風寒咳嗽者不宜食用。
雙耳湯(民間驗方)
【原料】
銀耳10克,黑木耳10克,冰糖30克。
【制法】
將銀耳、黑木耳用十溫十水發泡,並摘除蒂十柄十,除去雜質,洗凈,放入碗內,加水適量,放入冰糖。置蒸籠中蒸1小時,帶木耳熟透即成。
【服法】
吃銀耳、木耳,喝湯,每日2次。
【功效】
滋十陰十、補腎、潤肺。
【應用】
腎十陰十虛型動脈硬化、高血壓、眼底出十血,肺十陰十虛之咳嗽喘十息等癥。
枸杞肉絲(民間驗方)
【原料】
枸杞100克,瘦豬肉500克,竹筍100克,豬油30克,食鹽、白糖、麻油、幹淀粉、味十精十、醬油各適量。
【制法】
將瘦豬肉洗凈,去筋膜,切成2寸長的絲,竹筍切成同樣長的絲,枸杞洗凈待用。炒鍋加豬油燒熱,肉絲、筍絲同時下鍋,烹入料酒,加入白糖、醬油、鹽、味十精十攪勻,投入枸杞翻炒幾下,淋入麻油,起鍋即成。
【服法】
佐餐食,做菜肴。
【功效】
滋十陰十補腎,健身明目。
【應用】
體虛乏力,神疲,腎虛眩暈,視物模糊,十陽十痿,腰痛等。也可作強身益壽之用。
法制黑豆(《景嶽全書》)
【原料】
黑豆500克,山茱萸10克,茯苓10克,當歸10克,桑椹10克,熟地黃10克,補骨脂10克,菟絲子10克,旱蓮草10克,五味子10克,枸杞子10克,地骨皮10克,黑芝麻10克,食鹽100克。
【制法】
黑豆用十溫十水泡30分鐘備用。將以上中藥裝入紗佈袋內,紮緊,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每小時取煎液一次,放入另一盆中,再加水煎煮,如此共煎液4次,合並煎液,放入鍋內,將黑豆倒入盛有煎液的鍋內,放入食鹽,先以武火燒沸藥液,再用文火煎熬,至藥液幹涸停火。將黑豆曝曬至幹,裝入甕罐(或瓶)中貯藏備用。
【服法】
隨量嚼食。
【功效】
補益腎十精十,強筋壯骨。
【應用】
腎十精十不足、腎十陰十虧損引起的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身十體消瘦,尿頻遺十精十,腰?i腿痛,筋骨無力等。
參考:怎樣選用滋補十性十食物
合理選用保健食品,對於防治老年常見病、多發病,增強體質,延年益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若食用不當也會事與願違,反而對機體造成不十良影響。因此,老年人食用滋補十性十食物應掌握以下幾條原則。
(1)適應個人特點。由於十性十別、年齡、生理狀況、形體差異以及個人生活十習十慣的不同,對膳食會產生不同的要求,因此,選用保健食品不能千篇一律。同樣的食品對一些人可能效果顯著,而對另一些人可能適得其反。例如牛十奶十對大多數人是理想的營養食品,但少數人十體內缺少十乳十糖酶,食後就會出現不適及腹瀉;食用同量的桂圓肉,有人食後能安眠,有人則上火失眠。 在對體質虛弱的老人進行食補時,要註意區別十陽十虛還是十陰十虛,十陽十虛宜多選用羊肉、狗肉等進補,而十陰十虛則宜食龜肉、鱉肉、蛤蜊肉等滋十陰十食品。
(2)根據所患疾病的十性十質、表現選食。按照中醫理論,食療過程中應遵循寒者十溫十之、熱者涼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的原則。而對疾病,則應根據其輕重緩急的不同,遵循“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標”是疾病的臨十床十表現和癥狀,“本”是疾病發生的機理和病機,一般慢十性十疾病多從治本著手,急十性十病則多先治其標再治其本或標、本同治。
(3)註意飲食中的十性十味。食物的十性十,指寒、熱、濕、涼四種十性十質;食物的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種味道。一般寒涼食物有清熱泄火、解毒消炎的作用,適合於春夏季節或患十溫十十熱十性十疾病的人食用,這類食物有糧谷、綠豆、赤小豆、梨、香蕉、柿子等;而十溫十十熱食物則有十溫十中、補虛、除寒的作用,適合於秋冬季節或患虛寒十性十疾病的人食用,這類食品有糯米、肉類、鯽魚、黃鱔等。不同味的食品也有不同作用。辛能宣散滋潤、疏通血脈、運行氣血、強壯筋骨、增強機體抵抗力,常用食品有蔥、薑、蒜、十胡十椒、花椒、蘿卜、各種酒類等;甘能補益和中、緩急止痛,常用食品有大棗、糯米、動物肝臟、鴨梨、椰子、 豆腐、蜂蜜、白糖等;酸有收斂固澀作用,與甘味配合能滋十陰十潤燥,常用食品有食醋等;苦能泄火燥濕堅十陰十,與甘味配合有清熱利尿、祛濕解毒的作用,如苦瓜、茶葉等;咸有軟結散結瀉下作用,如海產品、豬腰子、鴿子肉等,而淡味食品有滲濕利尿作用,如苡米、白扁豆、冬瓜、藕、花生、雞蛋等。
(4)因時因地靈活選食。一年四季春十溫十、夏熱、秋涼、冬寒、氣候的不斷變化,對人十體生理機能會產生一定影響。中醫學認為飲食順應四時變化,能保養體內十陰十陽十氣血,使“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一般認為春季氣候十溫十暖,萬物生機盎然,宜食清淡,可多吃些菜粥,如薺菜粥;夏季氣候炎熱、多雨濕重,宜食甘涼之物,如綠豆湯、荷葉粥、薄荷湯、西瓜、冬瓜等;秋季氣候轉涼幹燥,宜食能生津的食品,如藕粥等;冬季寒冷,食品宜十溫十十熱,可食八寶飯,涮羊肉,桂圓棗粥等,以十溫十補機體十精十氣。地理環境不同,對食物結構也有較大影響,而且如飲食不當,還會發生水土不服,所以也應加以考慮。
《中國食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