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健脾消積類食物

消導類

白蘿卜(《唐本草》)

【基原】為十字花科植物萊菔的根。

【異名】蘿卜、蘆菔、萊菔、十溫十菘、土酥。

【十性十味歸經】辛、甘,涼。入肺、胃經。

【功效】消食化痰,下氣寬中。

【應用】

1.反胃吐食:白蘿卜捶碎,蜜煎,細細嚼咽。(《普濟方》)

2.鼻衄:以白蘿卜自然汁和米酒,飲之。(《本草綱目》)

3.食積飽十脹:生白蘿卜搗汁飲。(《飲食與治病》)

4.咳嗽痰多:消化不十良,白蘿卜刮絲和面烙餅食之。(《清宮食譜》)

【使用註意】

脾胃虛弱,大便溏薄者不宜多食、生食。

【按語】

白蘿卜品種很多,生吃、熟食都可。其中含有芥子油和淀粉酶,因此有辛辣味,可助消化,增食欲。蘿卜中含有一定量粗纖維,可促進胃腸蠕十動,通利大便。本品還有止咳化痰作用,對感冒、腦膜炎、白喉等傳染病,有一定預防作用。此外還能緩解煤氣中毒患者癥狀。所以適量食蘿卜,有利人十體健康。

【參考文獻】

1.《隨息居飲食譜》:“治咳嗽失音、咽喉諸病,解煤毒、茄毒。熟者下氣和中,補脾運食,生津十液,禦風寒,止帶濁,澤胎養血。”

2.《本草綱目》:“主吞酸,化積滯,解酒毒,散瘀血,甚效。”

山楂(《本草衍義補遺》)

【基原】為薔薇料植物山楂或野山楂的果實。

【異名】山裡紅果、赤棗子。

【十性十味歸經】酸、甘,微十溫十。入脾、胃、肝經。

【功效】消食積,散瘀血,利尿,止瀉。

【應用】

1.食肉不消:山楂肉120g,水煮食之,並飲其汁。(《簡便單方》)

2.產婦惡十露不盡,腹中疼痛,或兒枕作痛:山楂百十個,打碎煎湯,入砂糖少許,空心十溫十服。(朱震亨)

3.高血壓:用山楂幹品,制成糖漿,使每毫升糖漿含山楂幹品0.65g,並加適量防腐劑,每天服三次,每次20m1,飯後服。有明顯降壓作用,能改善消化功能及食欲。(《新中醫》1976.1)

4.小兒脾虛久瀉:取鮮山楂(去皮核)、淮山藥各等份,加適量白糖,調勻後蒸熟,壓制成小兒十愛十吃的山楂餅,有健脾醒胃,消脹除積之作用。(《新中醫》1978.2)

【使用註意】

凡脾虛胃弱無積滯、氣虛便溏者,慎用。生食大量山楂後,令人嘈雜易饑。

【現代研究】

經臨十床十觀察與實驗研究,證明山楂有擴張血管、降低血壓、降低膽固醇含量和強心作用。體外抑菌試驗表明,焦山楂及生山楂均有很強的抑制福氏痢疾桿菌、宋氏痢疾桿菌、變形桿菌、大腸桿菌及綠膿桿菌等作用。服山楂後,能增加胃中酶類(包括淀粉酶、脂肪分解酶等),促進食物消化。山楂煎劑乙醇浸出物有收縮子十宮的作用。

【按語】

山楂多用於消化不十良的泄瀉,又長於消肉積,體虛而兼有食滯者,山楂應與十十黨十十參、白術等同用方妥。

【參考文獻】

1.《本草求真》:“山楂,所謂健脾者,因其脾有食積,用此酸咸之味,以為消磨,待食行而痰消,氣破而泄化,謂之為健,屬消導之健矣。”

2.《醫學衷中參西錄》:“山楂,若以甘藥佐之,化瘀血而不傷新血,開鬱氣而不傷正氣,其十性十尤和平也。”

雞內金

【基原】為雉科動物傢雞的砂囊內十壁。

【異名】又名雞肫皮、雞肫內黃皮。

【十性十味歸經】甘,平。歸脾、胃、小腸、膀十胱經。

【功效】健脾消食,止遺溺,化結石。

【應用】

1. 食積不化、脘腹脹滿、嘔吐反胃、泄瀉下痢、小兒疳積:單用此一味,研末服用。

2. 用於遺尿、遺十精十:雞內金炒焦研末,早晚以熱黃酒半盞沖服。(《吉林中草藥》)

3. 用於膽石癥、尿路結石:可單用或配伍金錢草同用。

【使用註意】

諸養生不忌。

【按語】

此為健脾養生佳品。適於脾胃薄弱體質以及小兒和無病強身者使用。常用養生方如益脾餅。

麥芽

【基原】為禾本科植物大麥的成熟果實經發芽而制成。

【異名】又名大麥檗、麥檗、大麥十毛十、大麥芽。

【十性十味歸經】甘,微十溫十。歸脾、胃經。

【功效】消食和中,下氣回十乳十。

【應用】

1. 用於食積不化等癥,尤能消麥面食積:麥芽雞內金散,取麥芽、雞內金,炒黃研末,調以白糖,開水送食。

2.麥芽赤豆粥,用於水腫:麥芽、赤小豆、粳米煮粥食用。

3.用於婦女斷十乳十或十乳十汁鬱積所致十乳十房脹痛:單用即可,用量宜大,如麥芽回十乳十湯,取麥芽60g炒焦,煮湯食。

【使用註意】

多食消耗元氣,催生落胎,回十乳十斷十奶十,故氣虛體弱、孕婦及產婦授十乳十期不宜食用。

【按語】

日常食之可健脾胃、助消化、疏肝氣。適於脾胃虛弱體質、肝鬱體質者食用。可煮食或炒熟後研末食。常用養生方如麥芽粥。

健脾和胃類

南瓜(《滇南本草》)

【基原】葫蘆科植物南瓜的果實。

【異名】飯瓜、倭瓜。

【十性十味歸經】甘,十溫十。入脾、胃經。

【功效】十溫十中平喘,殺蟲解毒。

【應用】

1.哮喘冬季嚴重者:南瓜五個去籽,入鍋內煮成粥,佈包絞汁,再入鍋煮至一半,加鮮薑汁60g,麥芽1500g,慢火熬膏每晚服150g,重者早晚服2次。(《中醫效方十精十選》)

2.肺癰:牛肉250g,南瓜500g,煮熟食(不加油鹽),連服數次後,服六味地黃湯5~6劑,忌肥膩。(《嶺南草藥志》)

3.蛔蟲病:每人每次吃生南瓜子250g以上,兒童按此量酌減,連服2天。(《十江十西醫藥》1961年)

【使用註意】

凡患氣滯濕阻之病,忌服。

【按語】

老熟南瓜,果實含淀粉、鈣、鐵、十胡十蘿卜素。嫩南瓜維生素C及葡萄糖較豐富。南瓜品種較多,各地名稱有異,功用相似。南瓜子除驅蟲外,尚有殺滅血吸蟲幼蟲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本草綱目》:“甘,十溫十,無毒。補中益氣。”

2.《滇南本草》:“橫行經絡,利小十便。”

3.《隨息居飲食譜》:“凡時病疳癥,疸痢脹滿,腳氣痞悶,產後痧痘,皆忌之。”

大棗《神農本草經》

【基原】為李科植物棗的成熟果實。

【異名】幹棗、美棗、良棗、紅棗。

【十性十味歸經】甘,十溫十。入脾、胃經。

【功效】補脾和胃,益氣生津,調營衛,降血脂,抗癌。

【應用】

1.脾胃虛弱,倦怠乏力,血虛萎黃,神志不安:紅棗10~20枚,煎湯常服。

2.虛勞煩悶不得眠:大棗20枚,蔥白若幹,水煎去渣頓服。(《千金方》)

3.過敏十性十紫癜:紅棗10枚煎服,每日三次。(《上海中醫藥雜志》4:22,1962)

4.急、慢十性十肝炎,肝硬化且血清轉氨酶活力較高者:紅棗、花生、冰糖各30g,先煎花生,再加紅棗、冰糖同煎,睡前飲服,每日一劑,30天為一療程。

5.高膽固醇血癥:大棗、芹菜根,煎湯常服。(《飲食治療指南》)

6.脫十肛十日久不愈:大棗120g,陳醋250g,同煮至醋幹,取棗食。(《傢庭食療手冊》)

【使用註意】

凡有濕痰、積滯、齒病、蟲病者,均不相宜。

【現代研究】

大棗含維生素C較多,而且具有cAMP活十性十及抗變十態反應、抑制中樞神經、保肝強壯、降低膽固醇、抑制癌細胞增殖等作用。動物實驗證實,對因四氯化碳損傷肝臟的傢兔,每日喂給大棗煎劑,共一周,血清總蛋白及白蛋白較對照組明顯增加。

【按語】

大棗十性十質平和,能培補脾胃,為調補脾胃之常用食品。自古被列為“五果之一。”鮮大棗含糖量達20~30%,幹棗達55~60%,比甘蔗和甜菜的含糖量還高。維生素B2含量較一般果品高。大棗甘十溫十,少食健脾,多食礙脾。

【參考文獻】

1.《本草綱目》:“《素問》言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謂治病和藥,棗為脾經十血分藥也。”

2.《本經逢原》:“古方中用大棗,皆是紅棗,取生能散表也。入補脾藥,宜用南棗,取甘能益津也。”

栗子(《千金·食治》)

【基原】為殼鬥科植物栗的種仁。

【異名】板栗。

【十性十味歸經】甘,十溫十。入脾、胃、腎經。《本草再新》:“入心、肺二經。”

【功效】養胃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止血,止咳化痰。

【應用】

1.腎虛腰膝無力:栗子風幹,每日空心食七枚,再食豬腎粥。(《經驗方》)

2.小兒腳弱無力,三四歲尚不能行步:日以生栗與食。(姚可成《食物本草》)

3.氣管炎:板栗肉250g,煮豬瘦肉服。(十江十西《草藥手冊》)

4.筋骨腫痛:板栗搗爛敷患處。(《浙十江十天目山藥植志》)

5.幼兒腹瀉:栗子磨粉,煮如糊,加白糖適量喂食。(《食物中藥與便方》)

【使用註意】

凡遇脾虛消化不好,濕十熱甚者均不宜食。外感未去,或痞滿疳積,瘧痢瘟疫,產後,小兒,病人亦不宜多食。

【按語】

栗子主補腎氣,腎病宜食之,並善治腰腿不遂。

【參考文獻】

1.《名醫別錄》:“主益氣,厚腸胃,補腎氣,令人忍饑。”

2.《本草綱目》:“有人內寒,暴泄如註,令食煨栗二三十枚,頓愈。腎主大便,栗能通腎,於此可驗。”

3.《滇南本草》:“生吃止吐血、衄血、便血,一切血證俱可用。”

糯米(《千金·食治》

【基原】為禾本科植物稻(糯稻)的種仁。

【異名】元米、十江十米。

【十性十味歸經】甘,十溫十。入脾、胃、肺經。

【功效】補中益氣,健脾止瀉。

【應用】

1.三消渴利:糯米(炒爆)、桑根白皮等分,煮取半碗,渴則飲不拘時。(《三因方》梅花湯)

2.自汗不止:糯米、小麥麩(同炒)為末,每服9g,米湯送下或豬肉點食。(《本草綱目》)

3.脾虛泄瀉:糯米、淮山藥共煮粥,熟後加白糖食之。(《劉長春經驗方》)

4.虛勞不足:糯米入豬肚內蒸幹,搗作丸子,日日服之。(《本草綱目》)

【使用註意】

糯米十性十粘滯難化,故病人忌食。

【現代研究】

糯米中含有脂肪油、淀粉(主要為支鏈淀粉)、糊十精十等物質,其中磷的含量比粳米低。

【按語】

因十性十極粘,故名。可煮粥飯釀酒熬湯,若作糕餅,十性十難消化。糯稻根須,煎湯可止渴、止虛汗。

【參考文獻】

1.《仁齋直指方》:“痘疹用糯米,取其解毒,能釀而發之也。”

2.《本草綱目》:“暖脾胃,止虛汗泄痢,縮小十便,收自汗。”

3.《本草經疏》:“補脾胃,益肺氣之谷,脾胃得補,則中自十溫十,大便亦堅實。十溫十能養氣,氣充則身自多熱,大抵脾肺虛寒者宜之。”

山藥(《藥譜》)

【基原】為薯蕷科植物薯蕷的塊十莖十。

【異名】薯藥、土薯。

【十性十味歸經】甘,平。入肺、脾、腎經。

【功效】健脾,補肺,止渴,益十精十固腎。

【應用】

1.虛勞咳嗽:山藥搗爛半碗,加入甘蔗汁半碗,和勻,十溫十十熱飲之,能起輔助治療作用。

2.小十便多,滑數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幹山藥(去皮,白礬水內湛過,慢火焙幹用之),上兩味各等份,為細末,稀米飲調服。(《儒門事親》)

3.消渴:鮮山藥蒸熟,每次飯前先吃山藥90~120g。(《河北中醫驗方選》)

【現代研究】

山藥除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十胡十蘿卜素及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分外,尚含淀粉酶、膽堿、粘十液汁酶及薯蕷皂苷等。其中的淀粉酶又叫消化素,能分解淀粉等物質,若與堿十性十物質相混合,則淀粉酶作用消失。

【按語】

山藥在我國各地均有出產,而以河南新鄉地區,古懷慶產的懷山藥為最佳,質地堅實,粉足潔白。十性十味甘平入脾、肺、腎三經。補而不膩,香而不燥。歷代醫傢盛贊山藥為“理虛之要藥”。山藥食用,烹可為肴,碾粉蒸可為糕,多做甜食;既可以切片煎汁當茶飲,又可以軋細煮粥喝。

【參考文獻】

l.《神農本草經》:“味甘、十溫十。主傷中補虛,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

2.《食療本草》:“治頭痛,助十陰十力。”

3.《日華子本草》:“助五臟,強筋骨,長志安神,主泄十精十健忘。”

健脾化濕類

薏苡仁(《神農本草經》)

【基原】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種仁。

【異名】薏米、米仁、苡米、六谷子、起實。

【十性十味歸經】甘、淡,涼。入脾、肺、腎經。

【功效】利水滲濕,健脾止瀉。

【應用】

1.風濕痹痛:薏苡仁粉,同曲米釀酒或袋盛煮酒飲之。(《本草綱目》)

2.脾虛泄瀉:薏苡仁為末,同粳米煮粥,日日食之。或薏苡仁、白扁豆各30g同煎服。(《本草綱目》)

3.鬱李仁50g研,以水濾汁,煮薏苡仁飯,日二食之。(《獨行方》)

4.腸癰:薏苡仁100g,附子20g,敗醬50g,上三味杵為末,以水500ml煎減半,頓服,小十便當下。(《金匱要略》)

5.脾肺虛弱:山藥60g,薏苡仁80g,柿餅30g,加水煮粥。(《醫學衷中參西錄》珠玉二寶粥)

【使用註意】

大便燥結、滑十精十、孕婦及十精十液不足、小十便多者不宜服用。

【現代研究】

薏苡仁中,除含有一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少量維生素及無機物質外,並含有薏苡仁酯、薏苡仁素、谷甾醇、生物堿等有效成分。薏苡仁脂對動物的子十宮和骨骼肌及運動神經末梢有作用,在低濃度時呈興奮狀態,高濃度時能產生麻痹。

【按語】

薏苡仁作用緩和,微寒而不傷胃,益脾而不滋膩。除治腹瀉用炒苡仁外,其它均用生苡仁入藥。因為薏米營養豐富,所以常用於久病體虛,病後恢復期。對老人、兒童均是好的藥用食物。

【參考文獻】

1.《本草綱目》:“健脾益胃,補肺清熱,祛風勝濕。”

2.《中國藥植圖鑒》:“治肺水腫,濕十性十胸膜炎,排尿障礙,慢十性十胃腸病,慢十性十潰瘍。”

蠶豆(《救荒本草》)

【基原】為豆科植物蠶豆的種子。

【異名】十胡十豆。

【十性十味歸經】甘,平。入脾、胃經。

【功效】健脾利濕。

【應用】

1.膈食:蠶豆磨粉,紅糖調食。(《指南方》)

2.生十胡十豆250g,燉黃牛肉服。(《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使用註意】

老蠶豆多食易腹脹,需煮爛食用。少數人食入蠶豆後,可發生急十性十溶血十性十貧血(蠶豆黃病)。

【現代研究】

蠶豆中除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少量脂肪等物質外,尚含巢菜堿苷,這是6—磷酸葡萄糖的競爭十性十抑制物,為引起蠶豆黃病的因素之一。

【按語】

據載蠶豆由漢代張騫自西域帶回栽種。中醫傳統主治浮腫癥。蠶豆的葉、梗、莢殼均含D—甘油酸,它的葉可治肺結核出十血、消化道出十血、外傷出十血。其花有涼血、止血之功,治咳血、衄血、帶下、高血壓。其十莖十可止血、止瀉,治各種內出十血。其種皮有利尿滲濕作用,治水腫腳氣,小十便不利。

【參考文獻】

1.《本草從新》:“補中益氣,澀十精十,實十精十。”

2.《隨息居飲食譜》:“健脾開胃,浸以發芽,更不壅滯。”

扁豆(《名醫別錄》)

【基原】為豆科植物豆角的嫩莢殼及種子。

【異名】娥眉豆、茶豆。

【十性十味歸經】甘,平。入脾、胃經。

【功效】健脾和中,化濕。

【應用】

1.脾胃虛弱,飲食不進而嘔吐泄瀉:白扁豆750g(薑汁浸、去皮微炒),人參、白茯苓、白術、甘草、山藥各1000g,蓮子肉(去皮)、桔梗(炒)、薏苡仁、砂仁各500g,上為細末,每服6g,棗湯調下。小兒按歲數加減服。(《和劑局方》)

2.脾虛有濕,赤白帶下:白扁豆用米泔水浸後去皮,加紅糖淮山藥同煮,熟後,日2次,連續服用,或扁豆炒熟為末,每服6g~12g,糯米酒或十溫十水送服。

【現代研究】

扁豆中含血球凝集素A,為一種毒蛋白,加熱後毒十性十可大為減弱。凝集素B為胰蛋白酶抑制劑,在體內不易消化,並能抑制凝血酶而延長凝血時間。豆莢哌啶一Z為溶血素,高十溫十才能破壞。

【按語】

扁豆的種子有白、黑、紅褐色數種。白扁豆可食可藥;黑扁豆古名鵲豆,供食不入藥;紅扁豆廣西民間作清肝藥,治眼生翳膜。扁豆子入藥,健脾清暑化濕,能治療急十性十和慢十性十腹瀉,帶下諸癥;葉中含十胡十蘿卜素和葉黃素,治吐瀉、瘡毒、跌打損傷、便血、痔漏、淋濁;扁豆衣(種皮)功效同扁豆,力稍遜。

【參考文獻】

1.《藥十性十辨疑》:“扁豆專清暑,故和中而止霍亂;極補脾,故治痢而止膿血,消水濕,治熱泄。”

2.《藥品化義》:“扁豆,味甘平而不甜;氣清香而不竄。十性十十溫十和而色微黃,與脾十性十最合。”

3.《本草綱目》:“止泄瀉,消暑,暖脾胃,除濕十熱,止消渴。”

常用食品

薑茶飲(《聖濟總錄》)

【配方】

綠茶10g,幹薑3g,沸水適量。

【制法】

綠茶、幹薑切絲,放入瓷杯中,以沸水沖泡,十溫十浸片刻。

【效用】

趁熱頻頻飲用,可用治嘔吐、泄瀉、煩躁等癥。

【按語】

本飲原名為薑茶散。原用於治療霍亂後期的煩躁不安。為脾胃失於和降,引起吐瀉之癥所設。綠茶苦涼,佐以幹薑辛十溫十。取辛開苦降,涼十溫十並調之意。有調和脾胃,醒神除煩之功效。本品臨十床十適用於胃、十二指腸潰瘍,慢十性十胃炎,以及胃腸神經官能癥。

山楂湯(《簡便單方》)

【配方】

山楂100g,冰糖適量。

【制法】

山楂沖洗幹凈,去核切片,放入鍋中,加清水,煮約20分鐘,調以冰糖進食。

【效用】

本品有消食化積功效。適用於食滯不化,肉積不消,積滯腹痛。

【按語】

本品方名為後補。原方用於食肉不消,諸滯腹痛,為治療肉食積滯常用方。飲食不節,過食油膩肉食,傷害脾胃,運化失常,而成積滯。法宜消食化積。本品單用山楂一味,消食化積,助脾健胃,尤擅消油膩肉食積滯,而為肉食積滯常用方。

本方可用於高血壓病和高脂血癥。

桂圓生薑湯(《泉州本草》)

【配方】

桂圓幹14枚,生薑3片,食鹽適量。

【制法】

桂圓幹洗凈,放入鍋中,加清水浸泡後,再加入生薑、食鹽,煮約半小時即成。

【效用】

本品有補脾止瀉功效,適用於脾虛泄瀉。

【按語】

本品方名為後補。原方用於脾虛泄瀉,為治療脾虛泄瀉方。脾胃虛弱,運化無權,則見泄瀉,法宜補脾止瀉。方中以桂圓為主,補脾胃以止泄瀉;以生薑為輔佐,十溫十中止瀉,合用而為補脾止瀉之方。本品偏於十溫十補,對脾虛偏寒之泄瀉尤為適宜。

《泉州本草》還以本品加大棗煮湯食,變補脾止瀉方為補益氣血方,用於“婦人產後浮腫”。

本品重在十溫十補,對濕十熱泄瀉者不宜食用。

橘皮粥(《調疾飲食辨》)

【配方】

橘皮50g,粳米100g。

【制法】

橘皮研細末備用。粳米淘洗幹凈,放入鍋內,加清水,煮至粥將成時,加入橘皮,再煮10分鐘即成。

【效用】

本品有理氣運脾功效。適用於中焦氣滯,脾失健運,脘腹脹滿,不思飲食。

【按語】

本品原用於脾氣不運,食物作脹,為理氣運脾常用方。中焦氣滯,脾失健運,則見脘腹脹滿,法宜理氣運脾。方中以橘皮為主,理氣調中,健脾助運;以粳米為輔佐,補氣健脾,合用而成理氣運脾之方。本品偏於十溫十燥,氣滯偏寒者尤宜。橘皮也可用蜜餞橘餅代替。《壽親養老新書》以本品加苧麻根、良薑末煮粥,名“陳橘皮粥”,分早、晚空腹進食,用於“妊十娠冷熱氣痛連腹不可忍”。本品辛散十溫十燥,故氣虛吐血及十陰十虛燥咳者不宜食用。

荸薺豬肚羹(《本草經疏》)

【配方】

荸薺250g,豬肚1具,黃酒、生薑各適量。

【制法】

荸薺去皮,沖洗幹凈備用。豬肚擦洗幹凈備用。荸薺放入豬肚內,以針線縫合。豬肚放入砂鍋中,加清水、黃酒、生薑,旺火燒沸後轉用小火煮。煮至半熟時,以不銹鋼針在豬肚上刺若幹小孔,再繼續用小火煮至糜爛即成。

【效用】

本品有消痞積,健脾胃功效。適用於痞積,腹滿十脹十大,食不消化。

【按語】

本品方名為後補。原用於腹滿十脹十大,為治療痞積常用方。脾胃升降失常,痰食十十交十十阻,氣機不利,則見痞積,法宜消痞積,健脾胃。方中以荸薺為主,消痞化積;以豬肚為輔佐,補氣健脾。兩者合用,一消一補,消中有補,使祛邪而不傷正,對於痰食痞結於中而致脾胃虛弱者尤為適宜。本品加工時不宜用鹽。

豆蔻草果燉烏雞(《本草綱目》)

【配方】

烏骨母雞1隻,草豆蔻20g,草果2枚,蔥白、生薑、食鹽各適量。

【制法】

烏骨母雞去十毛十及內臟,沖洗幹凈備用。豆蔻、草果燒存十性十,裝入雞腹中,用棉線紮緊,放入砂鍋中,加清水、黃酒、蔥白、生薑,旺火燒沸,撇去污沫,小火燉至熟爛,再加食鹽,略燉即成。

【效用】

本品有補脾止瀉功效。適用於脾虛久瀉。

【按語】

本品名為後補。原用於脾虛滑泄,為治療脾虛久瀉方。泄瀉日久,脾胃虛弱,運化無力,則成脾虛久瀉。法宜補脾止瀉。方中以烏骨雞為主,補脾胃,止泄瀉,而無雞肉之膩;以豆蔻、草果為輔佐,十溫十燥以止瀉,兼以增香調味。諸料合用,共成補脾止瀉之方。本品偏於十溫十燥,對脾胃虛寒或寒濕未凈之泄瀉尤為適宜。本品還可用於虛寒久痢。

本品宜空腹進食,濕十熱泄瀉者不宜食用。

參考:山藥炒肉片

主料:鮮山藥200克,裡脊肉300克。

輔料:十胡十蘿卜50克,小黃瓜50克,蔥2根(切段),薑片3片,鹽、酒、十胡十椒粉各少許。

藥材:黃芪9克,防風9克,白術6克,大棗10顆。

做法:

1.將十胡十蘿卜、小黃瓜用鋸齒刀切段。

2.藥材加薑片用4碗水煮成1碗藥汁備用。

3.裡脊肉切薄片並加入所有調味料拌醃。

4.油少許炒香蔥段後,放入肉片拌炒至變色。

5.倒入山藥、十胡十蘿卜及小黃瓜,淋下藥汁後加鹽調味炒約1分鐘即可。

功效:能預防過敏十性十體質引起的感冒,有健脾和增強抵抗力的療效,也適合過敏十性十鼻炎患者在初期發作時用來杜絕病菌、增強體質。

《中醫飲食營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