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解表飲食

辛十溫十解表類

紫蘇葉

【基原】為唇形科植物皺紫蘇或尖紫蘇的葉。

【異名】又名蘇葉。

【十性十味歸經】辛,十溫十。入肺、脾經。

【功效】發表散寒,理氣和中,行氣安胎,解魚蟹毒。

【應用】

1.風寒感冒:紫蘇葉10g,生薑10g,紅糖20g,沸水沖泡飲。

2.咳逆短氣:紫蘇葉30g,人參10g,共研末,煮湯飲。(《聖濟總錄》)

3.妊十娠惡阻,胎動不安:單用或配伍應用。

4.食魚蟹中毒,腹痛吐瀉:可單用煮湯,或配伍生薑、白芷同用。

【使用註意】

氣虛多汗者不宜食用;本品芳十香,不宜久煮,可沖泡飲或煮湯。

生薑(《本草經集註》)

【基原】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薑的新鮮根十莖十。

【異名】嫩者名紫薑、子薑;宿根名母薑;幹燥根十莖十名幹薑。

【十性十味歸經】辛,十溫十。入脾、胃、肺經。

【功效】發表散寒,健脾止嘔,解毒。

【應用】

1. 風寒感冒:生薑6g,紫蘇葉30g,水煎頓服。(《本草匯言》)

2. 嘔吐不止:生薑汁—湯匙,和醋少許,空腹服之。(《食醫心境》)

3. 半夏中毒:生薑湯一盅,白礬少許,調勻內服。(《食物與治病》)

4. 中寒水瀉:幹薑(炮)研末,飲服6g。(《千金要方》)

【使用註意】

十陰十虛內熱,血熱妄行者忌服。

【現代研究】

生薑含揮發油,主要成分為薑醇、薑烯等。揮發油能刺激胃液分十泌,促進消化,有健胃作用。生薑對血管運動中樞和呼吸中樞有興奮作用。

【按語】

自古生薑即是一味常用十藥,也是一味常用的食療佳品。嫩薑多作日常調料和做醬菜用,入藥治病多用老薑。為嘔傢聖藥。胃寒疼痛,可煎飲生薑,加紅糖調勻,有暖胃祛寒作用。

蔥白(《詩經》)

【基原】為百合科植物蔥的鱗十莖十。

【異名】蔥十莖十白、蔥白頭。

【十性十味歸經】辛,十溫十。入肺、胃經。

【功效】發汗解表,散寒通十陽十。

【應用】

1.風寒感冒:蔥白頭與豆豉合煎。(《補缺肘後方》蔥豉湯)

2.蔥白五根細切,搗爛,酒500m1,煮至200m1,分三次服。(《華佗危病方》)

3.可單用煮湯,或配伍應用。近代用於細菌十性十痢疾、腎結石。

【使用註意】

表虛多汗者忌服。

【現代研究】

蔥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A、B和C以及礦物鹽、鈣、鎂、鐵。此外還有揮發油,油中成分為蒜辣素具有較強的殺菌作用。另外從蔥中提煉出一種蔥素,用於心血管硬化治療,已初見成效。

【按語】

經常吃蔥的人,雖脂多體肥,但膽固醇不高,並且體質強健。

【參考文獻】

1.《本草經疏》:“蔥,辛能發散,能解肌,能通上下十陽十氣,故外來怫鬱諸證,悉皆主之。”

2.《本草綱目》:“蔥,所治之癥,多屬太十陰十、十陽十明,皆取其發散通氣之功。通氣故能解毒及理血病。氣者,血之帥也,氣通則血活矣。”

3.《醫林纂要》:“蔥,陶氏謂白冷青熱,此卻不然。但全用則行通身,根與白行肌膚,青與尖專行達肌表,上頭目。又生用則外行,泡湯曰表散,熟之則守中。”

芫荽(《食療本草》)

【基原】為傘形科植物芫荽的帶根全草。

【異名】十胡十荽、香菜。

【十性十味歸經】辛,十溫十。入肺、脾經。

【功效】發汗透疹,消食下氣,清熱,利尿。

【應用】

1.小兒痘疹令速出:芫荽150g,水煎服。(《聖惠方》)

2.小腸積熱,小十便不通:葵根一大握,芫荽60g,滑石30g(為末)。上三味,將二味細銼,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入滑石末,十溫十分三服。亦治血淋。(《聖濟總錄》葵根飲)

【使用註意】

痧疹已透,或雖未透出而熱毒壅滯,非風寒外束者忌服。本品多食耗傷氣血,氣虛及有胃潰瘍者則不宜多食。

【按語】

芫荽為日常生活常用的調味品,芳十香開胃,小兒出麻疹未透,可以芫荽煎湯外洗(頭面部不洗),促進外周血液循環;而使皮疹出透。日常食之可十溫十暖脾胃、健胃助食,適於寒十性十體質、胃弱體質以及腸腑壅滯者食用,常用養生方如芫荽湯。

【參考文獻】

1.《本草綱目》:“芫荽,辛十溫十香竄,內通心脾,外達四肢,能辟一切不正之氣,故痘瘡出不爽十快者,能發之。”

2.《醫林纂要》:“芫荽,補肝,瀉肺,升散,無所不達,發表如蔥,但專行氣分。”

辛涼解表類

桑葉

【基原】為桑科植物桑的葉。

【異名】又名鐵扇子、冬桑葉、霜桑葉。

【十性十味歸經】甘、苦,寒。入肺、肝經。

【功效】疏風清熱,清肝明目。

【應用】

1. 風熱感冒:本品輕清涼散以疏風熱,可單用煮水代茶飲,或配伍菊花等同用。

2. 風熱眩暈、目赤腫痛、多淚:可配伍菊花、枸杞子、黑芝麻等同用。

3. 肝十陰十不足,眼目昏花:桑麻膏,取桑葉研末、黑芝麻研末,加入適量白蜜熬膏,空腹時用鹽湯、臨睡時用十溫十酒調食。

【使用註意】

諸養生不忌。

【按語】

桑葉為清熱涼血養生食品。日常飲之可清肺瀉胃、清肝涼血,適於熱十性十體質以及腸胃積滯者食用。

菊花

【基原】為菊科植物菊的頭狀花序。因產地、花色、加工方法的不同又有白菊花、黃菊花、杭菊花、滁菊花等不同。

【異名】又名金十精十、甘菊、甜菊花。

【十性十味歸經】辛、甘、苦,微寒。歸肺、肝經。

【功效】疏風清熱,平肝熄風,清肝明目,清熱解毒。

【應用】

風熱感冒及十溫十病初起,發十熱頭痛:可配伍桑葉同用;或用菊花粥,以粳米煮粥近熟,再入菊花略煮,調以白糖進食。

【使用註意】

清熱宜用黃菊花,養生宜用白菊花。

【按語】

菊花為清熱解毒養生食品,適於熱十性十體質、腸胃積熱、以及老年人食用,尤宜暑期炎熱食用。常用養生方如菊花拌雞絲、菊花餡餅等。

【參考文獻】

1.《本草綱目》:“嫩葉及花皆可炸食。”

2.《隨息居飲食譜》:“點茶、蒸露、釀酒皆佳。”

薄荷

【基原】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全草或葉。

【異名】又名番荷菜、升十陽十菜。

【十性十味歸經】辛,涼。歸肺、肝經。

【功效】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止痛,宣散透疹。

【應用】

1.風熱感冒及十溫十病初起。多配伍應用,薄荷研細末,加入蜂蜜或白砂糖,制丸食,善清風熱,名為薄荷糖。(《簡便單方》)

2.風熱咽喉腫痛。可配伍桔梗等同用。或用薄荷甘草湯,薄荷、甘草適量,煮湯代茶飲,為口齒咽喉聖藥。(《調疾飲食辨》)

3.麻疹初期,疹透不暢以及風疹瘙癢。可配伍荊芥等同用。

此外,還可用於肝鬱氣滯,胸悶脅脹,血痢。

【使用註意】

有表虛自汗及十陰十虛血燥者不宜食用。

【按語】

薄荷為清利頭目養生食品。適於熱十性十體質、肝鬱氣滯體質者食用,常用食療方如薄荷糖等,亦可煎湯代茶飲。

【參考文獻】

1.《醫學衷中參西錄》:“以之作蔬,不以之作藥。至唐時始列於藥品。”

2.《本草綱目》:“吳、越、川、湖人多以代茶”。

淡豆豉

【基原】為大豆經加工而成。

【異名】又名香豉、淡豉、豆豉,做調味品供食。

【十性十味歸經】苦,寒。歸肺、胃經。

【功效】解表、除煩、宣鬱、調中。

【應用】

1.用於感冒風寒或風熱,多配伍應用。

2.用於胃脘脹悶、食欲不振以及斷十乳十後十乳十脹。可單用煮湯食。

3.用於傷寒暴下及滯痢腹痛。常用豉薤湯:豆豉、薤白,煮湯食。

【使用註意】

諸養生不忌。

【按語】

本品為調暢氣機養生食品。日常食之可調暢脾胃氣機、安胎養孕。適於脾胃氣滯體質以及孕婦食用。常用養生方如豆豉燉雞。

常用食品

五汁飲(《十溫十病條辨》)

【配方】

梨1000g,鮮藕500g,鮮蘆根100g,鮮麥冬500g,荸薺500g。

【制法】

洗凈的鮮蘆根、梨去皮核、荸薺去皮、鮮藕去節和鮮麥冬切碎或剪碎,以潔凈的紗佈絞擠取汁。

【效用】

不拘量,冷飲或十溫十飲,每日數次。適用於外感熱病、口渴、咽幹、煩躁等癥。

【按語】

本品原用於治太十陰十十溫十病,口渴甚,吐白沫粘滯不快者。為肺胃津傷,熱盛所設。方中鮮果皆為甘寒養十陰十之品,著重清肺經之火熱,鮮蘆根除清肺熱外尚清胃熱,鮮麥冬兼清肺胃經之火熱,諸味相配,共成外感十溫十十熱病之清熱佳品。

又方,《重訂廣十溫十十熱論》新定五汁飲,以鮮生地、鮮石斛、鮮蘆根、梨、甘蔗絞汁,飲服。本方增加清胃經火熱之力,除用治肺熱證以外,尚可用治內傷消渴和嘔吐等癥。

脾胃虛寒者不宜多服。

薑糖蘇葉飲(《本草匯言》)

【配方】

生薑6g,紫蘇葉3g,紅糖適量,沸水適量。

【制法】

生薑切絲,蘇葉捻碎和紅糖放入瓷杯中,以沸水沖泡,十溫十浸片刻。

【效用】

趁熱頻頻飲用,適合用治風寒感冒,胃寒型嘔逆,泄瀉,腹脹十疼痛,以及因吃魚蝦所致的輕微食物中毒十癥狀。

【按語】

本飲品名為後人所加。原用於治外感風寒,現為外感風寒引起胃脘不適者常選用的飲料方。生薑和蘇葉皆為辛十溫十發散風寒之品。生薑兼十溫十胃降逆,蘇葉兼理氣解海鮮食物中毒之功效,紅糖補中十溫十中,諸味相須配伍共奏行氣解表,十溫十中降逆,除脹止瀉之效。

桑菊薄竹飲(《廣東原茶方》)

【配方】

桑葉10g,菊花10g,苦竹葉30g,白茅根30g,薄荷6g。

【制法】

上項原料洗凈,放入茶壺內,用沸水沖泡十溫十浸30分鐘。

【效用】

代茶頻飲,可治療外感或內熱所致的目赤,頭痛,發十熱,喉痛等癥。

【按語】

本飲原用於外感風熱,為肺、肝有熱常用的飲品。桑葉、菊花辛涼解表,尤以清肺、肝大熱,明目為長;苦竹葉、白茅根苦涼以清肺、心經之內熱;薄荷辛涼,除可發散肺經之表熱,尚可疏解肝經之鬱熱。諸物配伍,共成清散表裡火熱之佳品。本飲除可作為治療十性十飲料外,夏季也可作為防暑清涼飲料。

薄荷糖(《簡便單方》)

【配方】

薄荷30g,白砂糖500g,水適量。

【制法】

白砂糖放在鋁鍋中,加水少許,以小火煎熬至較稠厚時,加入薄荷細粉,調勻,再繼續煎熬至用鏟挑十起即成絲狀,而不粘手時,停火。將糖倒在表面塗過食用油的大搪瓷盤中,待稍冷,將糖分割成條,再分割約100塊即可。

【效用】

經常含化食用,有疏解風熱、清咽利喉的功效。可治療感冒風熱,頭痛,目赤,咽喉腫痛等癥。

【按語】

本方原用於風熱諸證,為治療風熱諸證的常用方。風熱客肺,皮十毛十疏泄,故發十熱惡風,咽為肺之通道,肺熱傷津,故口渴咽痛。法宜疏風清熱。此糖中薄荷解表疏風,散熱發汗;白糖清熱利咽,合用而成疏風熱、利咽喉之方。薄荷少量應用尚有疏解肝鬱之功效,如逍遙散中伍用薄荷不足一錢即是此意,故薄荷糖用於肝鬱氣滯證也頗為相宜。

本品意在疏解風熱,十性十質偏涼,風寒外感者不宜食用。

參考:暖春補品有大蔥

蔥,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味菜,同時,又“擔負” 著強身健體的保健作用。尤其在立春之際,蔥更可謂是大有“用武之時”瞭。這裡所說的是“經冬不死,夏衰冬盛”具有耐寒十性十質的冬蔥,即大蔥。

《本草經疏》中說:“蔥,辛能發散,能解肌,能通上下十陽十氣。故外來怫鬱諸癥,番皆主之”。現在科學進一步證實,大蔥確實對人十體有很多益處。 它的成分很復雜,主要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A、B和C,以及礦物質、鈣、鎂、鐵等。還有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為蒜辣素,也叫植物殺菌素,具有較強的殺菌作用,特別對痢疾桿菌及皮膚真菌的抑制作用更為明顯。

國外醫學傢觀察發現,經常吃蔥的人,患高膽固醇疾病的很少。祖國醫學很早就指出,大蔥能刺激人十體汗腺,有發汗解表的作用。也能促進消化液的分十泌,而具有健胃的功能。所以,俗話說“大蔥蘸醬,越吃越胖”。這也證明,蔥不僅是菜蔬、藥品,而且是補品。尤其到瞭立春前後,蔥的各種功用表現得更為突出。由於節氣和土壤的變化,這個時候的蔥是一年中營養物質最豐富,也是最嫩、最香、最好吃的時候。相應的,這時的人十體內部也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從祖國醫學辨證角度來看,人十體到瞭除陳佈新的時候,對大蔥的要求是多多益善。因為蔥能提高人的消化功能,能把人十體胃腸一年積下的污垢、邪氣清除出去,沒有病的人多吃蔥,不僅可以預防冬春季呼吸道傳染病,而且能強健體質。 (選自《北京科技報》)

《中醫飲食營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