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增生性關節炎】發病原因+癥狀+預防+治療方法

骨質增生十性十關節炎又稱退行十性十骨關節病。由於老年人內分十泌紊亂使骨關節發生退行十性十變,關節軟骨退變,斷裂,甚至脫落,軟骨下骨質增生,骨刺形成,引起關節疼痛,活動不利,功能障礙等。本病的發展緩慢,呈隱襲十性十,多在40歲以後出現癥狀。50歲以上的人口中,體格檢查如X線拍片多數可發現骨關節增生十性十改變,但出現臨十床十癥狀者隻占5%左右,60歲以上的人口中,約有25%的女十性十和15%的男十性十出現明顯臨十床十癥狀。

【發病原因】

依據發病原因,本病可分為原發十性十增生十性十關節炎和繼發十性十二種。

1.內分十泌失調。因老年人(尤更年期)十性十激素分十泌減少,垂體前葉分十泌大量促十性十腺激素,因而引起內分十泌十系統失調,植物神經系統紊亂,使骨骼,骨關節骨質疏松,關節退行十性十變化,軟骨下新骨形成,導致原發十性十增生十性十關節炎。

2.關節損傷和慢十性十關節炎。關節損傷或慢十性十關節炎後,部分患者發生關節畸形,由此引起骨關節骨刺形成,導致繼發十性十骨增生十性十關節炎。

祖國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與老年腎虛有關。因腎主骨,老年腎虛,骨髓不充,骨骼失養,又因體虛衛外不固,易受風寒濕邪侵襲所致。

【臨床表現】

本病發病緩慢,多處關節受累,以膝關節、髖關節、踝關節、肘關節、頸椎、腰椎部位多見。早期癥狀是關節疼痛,受累關節活動不便,以晨起為顯著,活動後可減輕,並出現行走時失落感。過度運動則關節疼痛加劇,休息後疼痛減輕。隨著病情發展,疼痛逐漸加重,休息後亦無明顯改善。此時疼痛的發生往往與氣候變化有關,天氣寒冷或十陰十雨天氣常發作關節疼痛,隨著年齡的增長,病情常日漸加重。此時輕微扭傷,著涼或過勞均可誘發關節疼痛。發病早期,每次發作歷時較短,在間歇期內一般無任何不適。以後間歇期逐漸變短而發作時間逐漸延長,最後變為持續十性十疼痛。病變關節周圍的肌肉可因疼痛而發生保護十性十痙十攣,使關節處於特殊的位置,但不發生強直。疼痛有時呈放射十性十。如發生在頸椎部位時,因壓迫神經根引起前臂放射十性十疼痛,發生在胸椎部位可出現肋間神經十痛,腰椎部位疼痛可向下肢放射。本病有時可聞及骨關節摩十擦音。檢查時發現病變部位有明顯壓痛感,關節囊肥厚腫脹,關節粗十大,關節活動范圍受限,晚期可見關節變形及攣縮畸形。

【預防措施】

1.體育鍛煉。適當的體育鍛煉和戶外活動,可增強骨骼的血液循環,提高機體抗禦外邪的能力,避免遭受風寒濕邪的侵犯。但不宜過劇運動,以防骨關節的損傷而誘發疾病的發生。

2.節制飲食。肥胖病人應節制飲食,適當減輕體重,以減輕承重關節的負擔,由此可減輕和推遲增生十性十關節炎的發生。

3.矯正畸形及治療關節炎。對各類畸形如平足,膝、內外翻,駝背及脊柱側彎應及早采用手術或非手術方法矯正,對關節炎應早期積極治療。

4.消除關節的各種勞損因素。如長期站立工作者或以上肢十操十作為主者,應註意在工作一段時間後適當休息,並註意變換體十位,對不十良姿式也應予以糾正,由此可避免因勞損而引起本病的發生。

5.服用抗衰老藥物。平時宜適量服用維生素E,每日10毫克,或服用維生素C,每日300毫克。中藥可服用補肝腎,強筋骨的藥物如六味地黃丸等藥。

【治療方法】

1.休息療法。在骨關節炎發作期間應予休息,這樣可以減輕關節活動時,骨贅對骨關節面及關節囊等軟組織的刺激,以減輕疼痛,消除炎癥。在緩解期也必須適當休息,要在病情允許的范圍內工作和生活,不可使受累的關節負擔過重。

2.離子導入法。直流電陳醋離子導入,將陳醋電極接十陰十極,另一級接十陽十極,對置或並置於病變關節(脊柱部用並置法),電流量15~30毫安,每日一次,每次15~30分鐘,15~20次為一療程。

3.蠟療和泥療法。蠟療有盤法和蠟墊包敷法,手足部可用浸法,每日一次,每次20~30分鐘,15~20次為一療程。

4.礦水浴療法。可用全身礦水浴、鹽水浴、淡水浴,十溫十度39~40度,每日一次,20次為一療程。

5.中藥十穴十位離子導入法。在經絡十穴十位上進行直流電藥物導入。可根據病變關節,循經取十穴十,也可取阿是十穴十,在十穴十位上放置浸藥的襯墊,亦可在十穴十位封閉後行離子導入。襯墊為圓形,直徑為1~1.5厘米,每次取十穴十不超過4~6個,對稱取十穴十,電量和通電時間與一般方法相同。藥物可取中藥復方,也可選用單味中藥,煎成水劑使用。

6.牽引與輔助支具療法。在發作期,關節周圍肌肉、關節囊和韌帶可發生痙十攣十性十收縮,而引起關節內壓力升高,關節軟骨面受刺激而出現疼痛,適當地行皮牽引有利於緩解痙十攣,減輕疼痛。此外,使用拐杖、手杖等合適的矯形支具,以減輕關節負荷,減少過度活動,有效地預防和延緩關節變十性十。

7.推拿按摩療法。可使用較輕的手法以緩解關節周圍肌肉,韌帶及關節囊的痙十攣,改善關節周圍的血液循環,減輕關節疼痛。可應用撫十摩法、十揉十法、點十穴十法、分筋法等手法治療,避免強手法刺激。

8.中草藥薰洗療法。本病發作期間,運用中草藥薰洗可達到消腫、止痛、緩解關節痙十攣作用,同時可改善患處血液循環。可用半枝蓮30克,大活血30克,海桐皮30克,鹿含草30克,伸筋藤30克,細辛15克,透骨草30克,骨碎補30克,煎水薰洗,每日一劑,分二次薰洗。

9.內服中藥。中醫對本病治療多從痹證入手,治以十溫十經散寒,活血止痛,補腎壯骨,方用獨活寄生湯加減(獨活10克、桑寄生15克、秦艽10克、杜仲10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熟地10克、川芎10克、肉桂10克、細辛3克、川牛膝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黃芪20克)每日一劑,分二次服用。

10.中成藥。可選服骨質增生丸,一日2丸,分二次服;壯骨關節丸,一次6克,一日3次。

11.西藥。消炎痛,每次50毫克,一日3次;保泰松每次0.1~0.2克,一日3次,均飯後服用。

《常見老年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