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十性十貧血是指由於營養障礙,體內造血物質缺乏而引起的貧血。正常人的紅細胞數,男十性十為400~500萬/立方毫米,女十性十為350~450萬/立方毫米;血紅蛋白男十性十為13.52~15.74克%,女十性十為11.3~13.78克%,低於此數者即為貧血。本病包括缺鐵十性十貧血和巨幼紅細胞十性十貧血,為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發病原因】
1.缺鐵十性十貧血。(1)鐵的吸收不十良:胃腸手術後(如胃部分切除及胃空腸吻合)由於食物迅速通過胃而進入空腸,影響瞭鐵的吸收,萎十縮十性十胃炎、胃酸缺乏、腸粘十膜病變、脂肪泄或腸道功能紊亂均可使鐵吸收不十良,而上述疾病又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2)損失過多:慢十性十失血占缺鐵原因的首位。反復多次的各種出十血可顯著消耗鐵儲存,如消化道出十血、鉤蟲病、痔瘡、反復的鼻出十血等均可使鐵丟失,終致儲存鐵消耗盡而引起缺鐵十性十貧血。(3)遊離鐵丟失增加:腸道上皮細胞內含有遊離鐵。衰老的腸上皮細胞不斷脫落,遊離鐵隨之丟失,胃腸道的疾病不僅使鐵的吸收不十良,且因上皮細胞更新加快,遊離鐵丟失增加,加重瞭鐵的負平衡。
2.巨幼紅細胞十性十貧血。(1)胃腸道功能紊亂所致:人十體所需的維生素B12,雖然主要從食物中攝取,但是它必須由胃粘十膜腺(主要存在於胃底和賁門部)所產生的一種粘蛋白(或稱內因子)的作用,才能順利吸收,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回腸部。所以一旦胃腸功能紊亂(胃切除手術後、慢十性十胃炎、慢十性十腸炎等),必然影響維生素B12的吸收。(2)闊節裂頭絳蟲病所致:此蟲長期寄生在較高的小腸部位,可與人爭奪食物中的維生素B12,時間過久,即可引起維生素B12缺乏。(3)偏食或烹調方法不當所致:據有關調有表明,我國西北地區患此病者較多,原因主要和當地的飲食結構有關,其次是葉酸不耐熱,食物過度烹調特別是長時間煮燉即被破壞,從而影響吸收。
(4)藥物影響所致:常見的抗結核藥(如異煙肼等)、抗驚厥藥(如苯妥英鈉、導眠能等)以及某些抗腫瘤的化療制劑。
貧血,祖國醫學統稱為“血虛”、“萎黃”。中醫認為血資生於脾,根源於腎。這是因為脾能運化水谷十精十微以生血液;腎主藏十精十,主骨生髓,十精十髓充足則可化而為血。所以貧血一證多與脾腎兩虛密切相關。脾虛則不能運化吸收,腎虛則十精十髓不足,均可致血液化源虧乏而形成貧血。
【臨床表現】
1.一般表現。面色無華,皮膚、粘十膜、指甲蒼白,疲倦乏力,頭暈耳鳴,記憶力減退或思想不易集中,稍活動或情緒激動後,氣急心悸,以及食欲不振、惡心欲吐等癥狀最為常見,體重減輕則不顯著。
2.特殊表現。缺鐵十性十貧血嚴重時,若伴有胱氨酸缺乏,則可出現指甲扁平不完整、脆薄而裂、反甲,皮膚幹燥、發皺和萎十縮,十毛十發幹燥和脫落等癥;若伴有維生素B缺乏時,可以出現舌炎、口角龜裂,食管粘十膜萎十縮等癥。巨幼紅細胞十性十貧血,若僅見維生素B12缺乏者,可出現神經功能失調,如感覺異常,其中手足麻木、刺痛是最早出現的癥狀,以後逐漸出現振蕩和體十位感覺障礙,大腦活動遲鈍,甚至十精十神狀態的改變。
【預防措施】
1.積極防治各種慢十性十或隱十性十病證出十血。如痔瘡出十血、鉤蟲病(一條鉤蟲每天攝血約0.5毫升)、闊節裂頭絳蟲病。
2.積極預防和治療胃腸道疾病。這對防止貧血的發生有積極意義,特別是全胃切除手術的病人,應定期給與維生素B12,一般每月肌肉註射1次,每次50~100微克,作為維持劑量。
3.改變偏食十習十慣。由於老年人因牙齒脫落,或長期的生活十習十慣等原因而偏食,這樣就容易造成維生素B12、葉酸和鐵的攝入不足,預防的辦法應是定期補充一些動物的肝、腎,這些食物中維生素B12和葉酸的含量較高,多食一些牛肉、豆類,含葉綠素的蔬菜、海帶及水果,這些食物均含有豐富的鐵(其中李、桃、杏、葡萄含鐵量最多)。
4.由於藥物影響所致的貧血,要及時調整用十藥,但這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治療方法】
1.補充鐵劑。一旦確診為缺鐵十性十貧血,鐵劑的治療是最有效而簡便的方法。常用硫酸亞鐵,每次0.3~0.6克,每日3次,6~8周為1療程,間隔3~6月再復治一次。先從小劑量開始,漸達定量,於飯後服用,以減少胃腸道反應。為促進鐵的吸收,可同時服用維生素C0.1克,每日3次。
2.補充維生素B12。此適用於巨幼紅細胞十性十貧血的維生素B12缺乏癥,一般開始時用50微克隔日肌註(有神經系統損害者,劑量宜大),連續2~3周,待血象恢復正常後可改為每月註射1次,每次100微克作為維持量。有神經系統損害者,維持量為每周1~2次,每次100微克,直至神經系統癥狀恢復或病變不再進展為止。缺乏維生素B12者禁用葉酸,(區別是單純的葉酸缺乏癥無神經系統癥狀),若誤用葉酸治療會加重神經系統癥狀。
3.補充葉酸。此適用於巨幼紅細胞十性十貧血的葉酸缺乏癥,每次5~10毫克,每日2~3次,直至貧血完全消失。以後隻要調整生活十習十慣,改善營養,消除感染誘因,一般不需維持用十藥。
4.病因治療。這一點最為重要,不消除引起貧血的病因,上述的三種治療方法大都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例如由鉤蟲病引起的貧血,不驅除鉤蟲,任何治療都不能使貧血癥狀完全消除。
5.中醫藥治療。本病按中醫辨證可分為三型:(1)脾氣虛弱者,常見面色萎黃無華、神疲乏力、食欲不佳、大便稀溏等癥,治宜益氣健脾,藥用香砂六君子丸,每服9克,1日2次,十溫十開水送服;(2)腎氣不足者,常見畏寒肢冷、神疲氣乏、食少便溏、臍腹冷痛、腰膝酸痛等癥,治宜十溫十補腎氣,藥用右歸丸,每服9克,每日2次,十溫十開水送服;(3)蟲積者,除有貧血癥狀外,常見食後腹脹或嗜食生米、茶葉、泥土等嗜異癥,治宜驅蟲消積,藥用化蟲丸,每服6~9克,1日1~2次,飯前糖開水送服。
上述諸藥均為中成藥,倘若病情較重者可改用湯劑,待病情穩定後,再用成藥,以善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