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膳食調查

膳食調查的目的是要瞭解不同地區、不同生活條件下某人群或某個人的飲食十習十慣、日構成的優缺點,瞭解存在的主要問題,研究其對於人民健康以及常所吃的食物種類和數量,再根據食物成分表計算出每人每日各種營養素的平均攝入量,根據目前營養學知識和體格測量、臨十床十體征檢查和營養狀況的實驗室檢驗等結果,評定其膳食兒童的生長發育有什麼影響,從而改善飲食的調配,並為國傢食物的計劃生產和改進人民營養狀況提供科學依據。

42.1.1 膳食調查的內容

膳食調查主要包括:①調查期間每人每日所吃的食物品種、數量,這是膳食調查最基本的資料;②瞭解烹調加工方法對維生素保存的影響等;③註意飲食制度、餐次分配是否合理;④過去膳食情況、飲食十習十慣等,以及調查對象生理狀況,是否有慢十性十病影響等。

42.1.2 膳食調查的方法

根據具體情況可采用記帳法,稱重法、詢問法、膳食史法及熟食采樣分析法等方法。營養工作者必須選擇一個能正確反映個體或人群當時食物攝入量的方法,必要時可並用兩種方法。

調查日數一般為5~7日,其中不包括節日。若居民有星期日吃得較好的十習十慣則應包括星期日在內的7天調查。調查的日數也隨膳食管理方法及調查方法而定。如在包夥制的機構(托幼機構)可用記帳法進行調查,調查日數可長達一個月到半年,應用詢問觀察法可以對兒童一個月內的膳食情況作出比較準確的估計,為研究癌癥患者不同膳食組分(如脂肪、膳食纖維等)作為不同部位的癌腫的危險因子時則常用膳食史的方法,調查期可長達數年。

42.1.3 膳食調查的計算和步驟

第一步 膳食資料的收集與整理

①記帳法記錄被調查單位各種食物消耗量為期一個月,並仔細統計每日吃飯人數,以求出平均每人每日各種食物消耗量。

②稱量法系將夥食單位(或個人)每日每餐各種食物食部消耗的數量都另以稱衡記錄。一般烹調以前的生重、烹調後的熟重和剩餘的熟食量須稱量記錄並求出生熟比例,然後將一天各餐的結果相加取得一日的各咱食物消耗量。各種食物須經分類綜合,然後求得每人每日食物的平均消耗量(參用表42-1及42-2)。

第二步 資料的計算

以上方法取得的原始資料按食物成分表計算出每種食物所供給的能量和各種營養素。記帳法可按每公斤食品計算,稱重法按100g食物計算,所求得的總量即為調查期間該人群(或個人)平均每人每日熱能和各種營養素攝入量(參用表42-3)。

第三步 計算膳食中各類食物的重量及百分比

三大營養素的熱能比及熱能的三餐分配,蛋白質的食物來源分配(參用表42-4及42-5)

表42-1 食物消耗量登記表


日期餐別品名總重量(kg)可食量(kg)熟後量(kg)剩餘量(kg)凈食量(kg)備註










表42-2 食物量計算表


類別品名每日每種食品共計(kg)總計(kg)每人每日消耗食品凈重量(kg)
1234567












表42-3 每人每日營養素攝入量計算表


食物名稱重量(g)蛋白質(g)脂肪(g)碳水化物(g)熱量(kcal)鈣( mg)磷(mg)鐵(mg)維生素A(IU)十胡十蘿卜素(mg)硫胺素(mg)核黃素(mg)尼克酸(mg)維生素C(mg)粗纖維(g)
















總計















表42-4 膳食成分、熱能及蛋白質來源分配


項目總數谷類豆類及豆制品葉菜類根十莖十類瓜果類肉類魚類十乳十類蛋類植物油純糖其他
膳食成分重量(g)












%












熱量來源重量(g)












%












蛋白質來源重量(g)












%













表42-5 每人每日所得三大營養素發十熱量及其熱能比


類別攝入量(g)所發十熱量(kcal)熱能比
蛋白質


脂肪


碳水化物


合計



第四步 評價。膳食調查的結果可以與我國頒佈的營養素供給量標準[參見表42-6,另附美國居民膳食營養素供給量標準(1980)]進行比較。如果某種營養素的供給量長期低於標準的90%,則往往可能有營養不足癥發生;如長期低於標準的70%則有發生營養缺乏病的可能。

42.2 食物成分表

食物成分表現在廣泛地被用於計算營養素攝入量,這是膳食調查必需用的工具書。為瞭解或改進某個地區人民膳食營養狀況首先要知道該地區食物的成分,沒有這樣的資料,膳食調查記錄就無法計算。

食物成分表的局限十性十是膳食調查中潛在的誤差來源:第一,食物成分表的數值是基於化學分析的結果:也可能不夠正確。例如化學分析可能過高地估計某些食物的維生素含量。這種誤差也可能由於分析方法的缺陷而引起。例如用酸或在堿處理食物可以算出膳食纖維的含量,而Southgate的酶學方法則給出完全新的膳食纖維數值。還有,食物成分表上的數值一般為平均值,在不同區域或季節的特殊情況下,該表的食物營養素含量可能不準。食物成分表上的數據應針對被調查的人群盡量采用接近的數據,則可使此類誤差減到最小。第二,食物成分表可能未全部列出被調查的個人所攝入的食物。因此,在“拼盤”的情況下,應特別註意其中配料的重量。通常國外的食物成分表是按照食物的標準原料配方來估算其中各項食物的含量。目前,我國尚未將各地的典型配方一一列入成分表內,故調查者應較十精十細地估算此種食物的配料,亦包括佐粒在內。第三,食物成分表的數值是營養工作者用來作為書面資料的,因而可能引入人為的誤差。特別當營養工作者須作判斷或解釋時是如此。嚴格的訓練以及按食物成分表使用規定可能減少此類誤差。再者,食物成分表沒有包括生物利用率。因此,食物含有的某個數量的營養素並不意味在生理上是可利用的。因為食物營養素的吸收率會因其他物質而受阻滯:鈣在腸道可與植酸鹽結合形成不溶十性十的植酸鈣而影響吸收就是一個例子。

表42-6 每日膳食中營養素供給量(1981年修訂)


類別能量(kcal)蛋白質(g)鈣(mg)鐵(mg)維生素A②(μg視黃醇當量)硫胺素(mg)核黃素(mg)煙酸(mg)抗壞血酸(mg)維生素D③(μg)
嬰兒(不分十性十別)初生~6個月
120kcal/kg體重2.0~4.0400102000.40.443010
6~12個月
100kcal/kg體重kg體重①600102000.40.443010
兒童(不分十性十別)1歲以上
110040600103000.70.773010
2歲以上
120040600104000.70.773510
3歲以上
140045800105000.80.884010
5歲以上
1600508001010001.01.0104510
7歲以上
2000608001010001.21.2124510
10歲以上
22007010001210001.41.4145010
少年男子(體重47kg)13歲~
24008012001510001.61.6166010
(體重53kg)16歲~
28009010001510001.81.8186010
少年女子(體重45kg)13歲~
23008012001810001.51.5156010
(體重48kg)16歲~
24008010001810001.61.6166010
成年男子(體重60kg)18~40歲極輕體力勞動2400706001210001.21.2126010
輕體力勞動2600756001210001.31.3136010
中等體力勞動3000806001210001.51.5156010
重體力勞動3400906001210001.71.7176010
極重體力勞動40001056001210002.02.0206010
成年女子9體重(53kg)18~40歲極輕體力勞動2200656001510001.11.1116010
輕體力勞動2400706001510001.21.2126010
中等體力勞動2800756001510001.41.4146010
重體力勞動3200856001510001.61.6166010
孕婦(第4~6個月)+300+158001810001.81.8188010
孕婦(第7~9個月)+300+2515001810001.81.8188010
十乳十母+800+2520001812001.81.81810010


①人十奶十喂養按2g/kg體重,牛十奶十喂養按4g/kg體重

②1ug視黃醇當量=1ug視黃醇或6ugβ-十胡十蘿卜素,1國際單位維生素A=0.3ug視黃醇 1ug十胡十蘿卜素=0.167ug視黃醇當量

③按膽鈣化醇(維生素D3)計10ug,膽鈣化醇=400國際單位維生素D

某些食物的維生素含量。這種誤差也可能由於分析方法的缺陷而引進。例如用酸或堿處理食物可以算出膳食纖維的含量,而Southgate的酶學方法則給出完全新的膳食纖維數值。還有,食物成分表上的數值一般為平均值,在不同區域或季節的特殊情況下,該表的食物營養素含量就可能不準。食物成分表上的數據應針對被調查的人群盡量采用接近的數據,則可使此類誤差減到最小。第二,食物成分表可能未全部列出被調查的個人所攝入的食物。因此,在“拼盤”的情況下,應特別註意其中配料的重量。通常國外的食物成分表是按照食物的標準原料配方來估算其中各項食物的含量。目前,我國尚未將各地的典型配方一一列入成分表的數值是營養工作者用來作為書面資料的,因而可能引入人為的誤差。特別當營養工作者判斷或解釋時是如此。嚴格的訓練以及按食物成分表使用規定可能減少此類誤差。再者,食物成分表沒有包括生物利用率。因此,食物含有的某個數量的營養素並不意味在生理上可利用的。因為食物營養素的吸收率會因其他物質而受阻滯:鈣在腸道可與植酸鹽給合形成不溶十性十的植酸鈣而影響吸收就是一個例子。

42.3 膳食調查的註意事項

(1)膳食調查的研究也是一項群眾工作,必須要有群眾的合作才能很好的完成。調查者必需得到集體單位的領導、托幼機構的保健員、傢長及炊事員充分的協作才能得到可靠的資料。因此,調查前,一般要通過當地衛生行政部位和居民委員會的介紹和聯系調查單位;調查者當詳細說明調查目的和方法,並瞭解當時市場上主要食物的供應情況和當地居民一般的生活和飲食十習十慣。

(2)調查工作目的在於為下一步的改善提出依據。因此,在調查過程中要關心群眾,盡可能不要影響群眾的工作和生活,要註意從實際出發,同時必需仔細考慮在具體條件下如何抓住主要問題。

(3)調查者應註意,填寫調查表格時要字跡清楚。一律用鋼筆或圓珠筆,計算結果均要復核一次並簽寫調查者的姓名。

(4)結合調查,及時宣傳普及衛生知識。工作結束離開時要有十十交十十代。

42.4 調查方法的評述

(1)稱重法(或稱量法)此法可以應用於集體食堂、傢庭以及個人的膳食調查。調查期間調查對象在食堂或傢庭以外吃的零食或添加的菜等,均需根據不同的調查對象采用不同方法以取得這部分資料。該方法較為細仔十精十確,可調查出每日膳食的變動情況和三餐食物的分配情況。雖然結果準確,但所費人力大,不適合於大規模的個體調查工作(如腫瘤流行病學調查)。

(2)記帳法適用於有詳細帳目集體單位的膳食調查。根據該單位每日購買食物的發票和帳目,出勤人數的記錄,得到在一定期限內的各種食物消耗總量和就餐者的人日數(一個人一天吃早午晚三餐時算一個人日),從而計算出平均每人每日的食物消耗量。此方法在帳目十精十確和每餐用膳人數統計確實的情況下相當準確,並可調查較長時期的膳食狀況,適用於全年四個季度的調查,調查的手續較簡便,所費的人力少,且易於為膳食管理人員掌握,使調查單位能定期的自行調查計算,作為改進膳食質量的參考。

(3)詢問法(Dietary inquiry methods)在客觀條件限制不能進行記帳法或稱重法時,應用詢問法對個體的食物消耗量也能得到初步的瞭解。如對一般門診病人或孕婦可詢問最近三日或一周內每天所吃食物的種類及重量加以估計。同時瞭解患者的膳食史,飲食十習十慣及有無忌食,偏食等情況,此種簡單的方法是為瞭解在特定時期內所吃的餐數,僅提供食物攝入量的頻數,顯然對於流行病學前瞻十性十和回顧十性十調查是必需的,其目的是將大量被調查個體按各種食物組分的消費量分成高和低兩檔,關鍵在於此種分類是否可行、可靠十性十如何。

①膳食24h回憶法(Dietary recall) 應用本法的第一份表格要求調查對象在詢問之前列出他在特定時間內所吃的食物及其分量,要求用傢用量器作計量單位,例如將各種蔬菜切成平時烹調的形狀,然後取一碗稱其重量,以後用碗計數。根據通常的食物成分表計算分析營養素攝入量。可是因為回憶當天食譜可能極不典型,在癌腫個體流行病學研究方面應用較少。人們認為此法可用於集體單位的當時食物消耗量的估計,於是個體逐日的膳食與日常膳食的差異可能相互抵消。

②膳食史法 本法為Bruke所創立的,鑒於人十體生長發育受到長期飲食十習十慣的影響,人們認為采用膳食史法可獲得調查對象的通常的膳食構成(模十式Dietary pattern)。最原始的方法有三個組成部分:A.記錄某人通常一餐吃的食品;B.飲食十習十慣的瞭解,是采用一張預先記錄好的詳細食物清單;C.要求調查對象保存3天的食物記錄,從而估計出常吃食物之量。在膳食與生癌關系的研究中,膳食史法經過修正後,已得到廣泛的應用。主要是利用直觀教材定量食物的攝入量或者記錄傢庭用的衡量器皿之數量,再藉食物成分表換算成營養素攝入量。此方法可應用於大規模的流行病學個體調查。但必須由訓練有素的,通曉調查對象的膳食構成知識的營養師來掌握。例如,熟悉當地主副食種類、定量供給情況、市場供應食物的品種、價格和產銷情況,並對食物加工、熟重及體積之間的關系有較明確的概念。

中國醫學科學院衛生研究所曾將上述方法與稱重法作瞭比較。隨機選擇瞭第三孕期婦女20名,在同一時期內分別進行三天稱量、三天記錄,一次十性十詢問膳食史和24h回憶的方法調查其食物消耗量。結果表明膳食史及24h回憶法所得結果在主要營養素攝入量的相符率可達到90%以上,誤差在5%以內;三天記錄法誤差在10%左右。因此,在我國現有的膳食情況下,采用膳食史、24h回憶及詢問法調查食物消耗量、評定人群營養狀況亦是可行的。

42.5 用微型計算機進行膳食營養成分計算

在當前開展臨十床十營養和營養與疾病的關系的營養流行病學研究時,多以個體為對象。對於個體的膳食調查或集體的膳食調查,不論那一種方式,所得的原始數據是大量的,將各種原始數據先演算成每人每日(或每餐)各種食品的攝入量,然後需逐一查閱食物成分表,分別計算出各營養素和熱能攝入量,有時為瞭特殊需要還要計算出必需氨基酸、脂肪酸、膽固醇或某些微量元素的攝入量。這樣,用手工或計算器完成上述計算既費時間又容易出錯。在治療飲食食譜制訂過程中,對於一位技術熟練的營養師,在數據處理及計算上也需要2天左右的時間。這些大量的繁重的計算任務,如能借助於微型計算機,則可以使該項工作迅速正確地完成,並節省大量人力和時間。

膳食營養成分計算可根據本地區、本單位的要求選擇合適的計算機語言,沈傑等用計算機Basic語言編制瞭一套程序,其功能可根據調查所得原始資料如食品名稱,消耗和人數上計算出每人每日各營養素的攝入量、能量來源和膳食構成比等數據資料。該程序已在Apple-Ⅱ和Intercolor-3021兩種微型計算機上投入使用,其速度比用計算器提高30倍以上。茲將該程序應用情況簡述於後,以供參考。

(1)功能該程序在磁盤上存貯瞭《食物成分表》中的241種常用食物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物等一般營養成分和氨基酸、膽固醇、脂肪酸的含量以及24種人員營養成分供給量標準等數據,計算時就依照這些數據得出結果。

若用戶的食物中有上述241種以外的食品,相應的營養成分可在程序運行時從計算機鍵盤上輸入。輸出結果為7張打印的表格(其中表1見表42-7),計算50種食品約需8min時間。

(2)食物分類表清單(使用時提供給用戶)食物分類基本按照《食物成分表》,對個別品種加以合並、成為下列十七類:


A類: 糧谷類及其制品B類: 幹豆類及其制品
C類: 鮮豆類D類: 根十莖十類
E類: 葉菜類F類: 瓜茄類
G類: 咸菜類H類: 菌藻類
I類: 鮮果及幹果類J類: 硬果類
K類: 畜肉及其制品L類: 十乳十及十乳十制品
M類: 禽肉類N類: 蛋及蛋制品
O類; 魚類P類: 軟體動物類和蝦類
Q類: 調味品及其它


每一類中又分若幹種,以序號編排。如A類中A1:秈米,A2:粳米等。

(3)數據的安排與準備

①隨機文件數據:程序使用瞭四個放在磁盤上的隨機文件。它們是:DATA1——一般營養成分表,DATA2——氨基酸含量表,DATA3——脂肪酸,膽固醇含量表,DATA4——24種人員營養素供給量表。程序均以軟盤形式加以保存和應用。

每一種食品的相應營養成份又成為一個記錄。因此,程序運行時以文件名字和記錄號存取相應食品的數據。

②程序中DATA語句輸入的數據;調查數據的預處理分為兩類:

第一類:集體食堂調查所得各餐用膳人數及各類食品每餐攝入量。且將用膳人數處理成不同勞動強度的人日數。

第二類:個體詢問法或記錄法,以頻十度和估量的方法獲得各類食品每年、每月、每周或每日的攝入量。

例如第二類預處理包括:A.輸入重量單位選用g還是斤;B.所要計算的個體數;C.食物的重量是凈重還是十毛十重;D.計算內容的選擇(一般營養素、氨基酸、脂肪酸等的選擇);E.計算對象所屬勞動強度的編號。以上數據在程序運行中,以人機對話形式,經計算機屏幕提示,作為控制參數,由鍵盤輸入(附運算示意圖)。

(4)運算示意圖

linchuangyingyangxue182.jpg

膳食營養成分運算示意圖說明:

①膳食調查原始資料。每人每日餐攝入食物的名稱,數量(斤或g,十毛十重或凈重),或集體單位進食人數和十性十別比例和勞動強度分級。

②營養素。在計算程序運行中可任意選擇。按用戶的需求進行運算。包括一般營養成分(食物成分表中所列)、必需氨基酸、飽和與不飽和脂肪酸、膽固醇、鉀、鈉、氯、鎂以及微量元素等。

③各種病人的特殊營養素供給要求,主要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外科手術病人及不同腫瘤患者等的營養要求。

④特殊人群的營養素供給要求,主要指各類運動員,舞蹈演員、接觸有毒有害物質的人群及老年人等

對於已經編制好的程序附有應用說明者,用戶可根據該程序的說明和十操十作步驟,隻需短期十操十作訓練,即能運用自如。

輸出結果(用戶可根據需要選擇其中下列若幹表格);

表42-7——一般營養素攝入量以及占供給標準的比例。

表42-8——氨基酸攝入量。

表42-9——脂肪酸膽固醇攝入量。

表42-10——蛋白質的食物來源。

表42-11——脂肪的食物來源。

表42-12——三大營養素所供熱能及熱能的三餐分本。

表42-7 每人每日營養素攝入量及與供給量標準比較



蛋白質(g)脂肪(g)糖(g)熱量(K十J)粗纖維(g)鈣(mg)磷(mg)鐵(mg)視黃醇當量(mg)硫胺素(mg)核黃素(mg)尼克酸(mg)抗壞血酸(mg)
攝入量36.936.7228.613932.3648742208400.750.8210165
供給量標準65

2200
600
1510001.11.11160
與供給量標準56.8

63.3
108
134.484.068.674.994.4275
比較(%)













表42-13——膳食構成。

按個體資料計算程序的上述資料從鍵盤上輸入,勞動強度按女十性十輕體力勞動;鑒於資料未分餐次,其一天的營養素總攝入量結果,可見表42-7~42-12。

表42-8 每人每日必需氨基酸攝入量(mg)



纈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蘇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甲硫氨酸賴氨酸酪氨酸胱氨酸組氨酸
攝入量1771.62690.11176.61310.91365.8447.7710.31762.1280.4522.5539.2


表42-9 每人每日膽固醇和脂肪酸攝入量



膽固醇(mg)飽和脂肪酸(g)不飽和脂肪酸(g)
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亞油酸
攝入量99.911.811.67.96.4


表42-10 蛋白質的食物來源



動物十性十食物豆類及其制品其他食品
重量(g)16.490.1520.25
比例(%)44.70.4154.89


表42-11 能量來源



蛋白質脂肪碳水化物
熱能(K十J)147.6330.7914.5
比例(%)10.623.765.66
建議比例(%)10~14<3060~70


表42-12 脂肪的食物來源



動物十性十食物植物十性十食物
重量(g)25.4511.29
比例(%)69.2730.72


表42-13 膳食構成比例(%)


攝入量糧谷類及其制品豆類及其制品肉類及其制品魚、水產品及其制品禽蛋類及其制品蔬菜類其他食品
重量(g)2502.8656.100270243
比例(%)30.40.356.80032.929.6


(5)舉例某老年婦女一天各種食品的攝入量記錄如下:


食品名稱編號重量(g)食品名稱編號重量(g)食品名稱編號重量(g)
秈米A1200牛十奶十L2225豬肝K310
面粉A450肥肉K22.80素油Q28.0
食糖Q1210十精十肉K340豬肉K13.33
嫩豆腐B62.86青菜E2220馬鈴薯D225
蘋果I625






參考文獻

1.上海第一醫學院:實用內科學(上冊)801頁,人民衛生出版社,1980

2.Newell GR et al:"DietaryDiaries and Histories" in "Nutrition and Cancer:Etiology andTreatment".p 111~120,1981

3.中國生理科學會營養學會公共營養專題討論會:論文摘要編,南京,1983

4.每日膳食中營養素供給量(1981年修訂)生理科學進展13(1):69,1982

5.沈傑、陸瑞芳等:營養學報7(3):228,1985

《臨床營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