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胃腸道疾病·26.1 前言

胃腸道的功能全部或部分受損,就會嚴重影響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素的吸收,日久即可引起營養不十良。由於營養素缺乏更可加重功能的紊亂,所以營養與胃腸道有密切的相互關系。

因胃腸道疾病引起的營養不十良主要表現有二:①體重損失——由於熱量攝入不足或消化與吸收功能紊亂,都可導致體重下降。造成體重下降的原因見表26-1;②貧血——由於鐵缺乏,胃腸道出十血(見表26-2)或鐵吸收不十良,如葉酸和維生素B12吸收不十良可造成巨細胞十性十貧血。

表26-1 體重下降的因素


心理因素身十體因素
親人喪失咽下困難
抑鬱惡心、嘔吐
悲傷疼痛(胃潰瘍、胃癌)
神經十性十厭食牙列不十良


表26-2 胃腸道失血的原因


部位原因
食道食道炎、食道靜脈曲張
潰瘍、癌
十二指腸潰瘍、癌
結腸息肉、癌、憩室病、克隆氏病、潰瘍十性十結腸炎


胃腸道疾病的包含治療原則:①根據病人的情況制定食譜,保證有適當的熱量與蛋白質以及其它必需的營養素;②改善食物的質地(texture),使對粘十膜無刺激:③適應病情而更改進食次數;④高速營養素的含量,如鈉、脂肪;⑤完全取消某種物質,如麩質(gluten)、十乳十糖。

飲食治療的目的:①減輕癥狀;②促進病變組織恢復;③改善營養狀態。

古代,我國已註意到飲食治療的意義,如《內經》曾有:“得谷者昌,失谷者亡;谷肉果菜,食養從之,虛則補之,藥以祛之,食以隨之”的記載。名醫扁鵲稱:“為醫都應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之不愈,然後會藥。”元朝某太醫於1330年刊行一本食譜,其序言中有:“故善養十性十者,先饑而食,食勿令飽,先渴而飲,飲勿令過。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等句。上世紀及本世紀歐美盛行飲食治療,有很多針對疾病制訂的飲食,如潰瘍膳、結腸炎膳,還有以姓命名的飲食,如Sippy膳、Meulengracht膳及Giordano-Giorannetti膳,前兩者為潰瘍病用,後者為腎功衰竭用。

胃腸道疾病的飲食治療必須與其它治療結合,必要時還須采用管飼或腸外營養。由於病人得到適當的營養支持,常可耐受特殊治療,如手術、放療與化療。醫師必須與營養師結合利用現代營養學與飲食學原理以配制適合病人的飲食,使治療效果得到滿意與早日康復。

下面敘述胃腸道疾病的病理生理及飲食治療方案。

《臨床營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