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維生素D缺乏病·16.4 臨床表現

16.4 臨十床十表現

佝僂病有骨軟化癥是維生素D缺乏在臨十床十特有的表現,二者都是由於維生素D缺乏,鈣、磷代謝障礙,骨失去正常鈣化能力而發生的同一種病,根據是:①維生素D對二者均有顯著療效;②發病季節均多見於冬、春季,寒冷地區發病率高;③母親患有骨軟化癥時,嬰幼兒也常患佝僂病;④骨質的病理變化一致。但佝僂病發生於生長發育中的兒童,骨軟化癥發生於成年人,所以臨十床十一般也存在著某些差別。

16.4.1 佝僂病

佝僂病的臨十床十表現主要是神經十精十神癥狀和骨胳的變化。

神經十精十神癥狀常見於病的初期和極期,患兒不活潑、食欲減退、容易激動、脾氣乖張、睡眠不安、夜間常驚醒哭鬧、多汗(在頭部更明顯),並在痙十攣和手足搐搦等癥狀。

骨胳的變化與年齡、生長速率及維生素D缺乏的程度等因素有關。顱骨軟化多發生在3~9月的嬰兒。輕者前囟邊緣軟化,閉合遲(出生後18個月尚未閉合)。重者顳枕部呈乒乓球樣軟化。額骨、頂骨及枕骨,由於類骨質增生而隆十起,形成方顱,或因睡眠壓迫而變形。病兒出牙遲,有出生後十個月尚未出牙或3歲以下十乳十齒尚未齊者。佝僂病兒的牙齒排列和發育往往也不好;在胸部,肋骨骺端肥十大,觸診可摸十到鈍圓形隆十起,在第6~10肋最明顯,外觀似串珠(rachitic rosary)。1歲以內的小兒胃肋骨軟化,胸廓因受膈肌收縮而內陷,呈現沿胸骨下緣水平的凹溝,稱為赫氏溝(Harrisons groove)。2歲以上病兒可見有雞胸等胸廓畸形;四肢,長骨幹骺端肥十大,尤以腕部明顯,橈骨、尺骨端呈鈍圓形隆十起,開似手鐲(6個月到3歲的重度佝僂病兒多見)。上下肢均可因承重而彎曲變形,能爬行時可發生上肢彎曲,較大的兒童能站立行走時則發生下肢變曲,出現:“O”型腿或“X”型腿。檢查時取立位,兩十腿靠攏,膝關節相距3cm以下者為輕度“O”形腿,3~6cm者為中度,6cm以上者為重度。“X”型腿的檢查標準與此相同,但檢查時兩膝告攏,測兩踝間的距離,脊柱受重力影響可發生側向或前後向彎曲;骨十盆前後徑短,恥骨狹窄。嚴重的佝僂病兒容易發生骨折,最常見的是橈骨或腓骨骨折,也可發生於股骨、肋骨、鎖骨。此外,佝僂病也是脛骨彎曲及扁平足發生的原因。

維生素D缺乏,鈣、磷代謝障礙對機體的影響是全身十性十的。佝僂病兒一般發育不十良,神情呆滯,條件反射的建立緩慢且不鞏固。能直立行走的時間也較晚。兼有營養不十良的兒童常有十毛十發稀疏、枕禿、面色蒼白、貧血、肌肉及韌帶無力、腹部膨十大、肝脾腫大等現象。由於低血鈣,6個月以下的小兒常出現肌痙十攣或手足搐搦,更大些的兒童可有骨痛、骨變形等表現。由於胸廓畸形,呼吸運動受限制,病兒容易繼發肺部感染。也常見消化系統的功能障礙。

臨十床十上根據病情分型:輕型以神經十精十神癥狀為主,骨骼變化不顯著;中度患兒頭部、胸部及四肢有較明顯的骨骼變形,並有輕度的全身癥狀;重型佝僂病兒骨骼變形及全身癥狀明顯。急十性十佝僂病的癥狀發展迅速,骨質變化以軟化為主,多見於6個月以下的嬰兒;亞急十性十佝僂病癥狀的出現比較緩慢,骨質變化以增生為主,多發生於年齡較大的兒童:復發十性十佝僂病癥狀的反復與季節、生活及喂養情況、其它疾病及過早停止治療等因素有關。

16.4.2 骨軟化癥

發生於骨生長發育已完全的成年人,多見於妊十娠、多產的婦女及體弱多病的老人。最常見的癥是骨痛、肌無力和骨壓痛。重度患者脊柱有壓迫十性十彎曲,身材變矮,骨十盆變形等現象,但肌痙十攣及手足搐搦的發生並不多見。

發病初期,骨痛往往是模糊的,常在腰背部或下肢,痛的部位不固定,並且其發作也沒有一定的規律十性十,一般是在活動時加重。因為沒有顯著的體征,往往被認為是風濕或神經官能癥。肌無力(包括近體部位的大肌肉)是維生素D缺乏的一個重要表現。開始患者的感覺是上樓梯或從坐十位起立時很吃力,病情加劇時,患者甚至完全不能行走。在骨痛與肌無力同時存在的情況下,患者步態特殊,被稱為“鴨步(waddling)”或“企鵝步態(penguin gait)”。

胃切除手術發生骨軟化癥的患者往往發和肌無力,當肌無力與肌萎十縮很明顯時,有時可能被誤診為原發十性十肌病(myopathy)。因為血清中的肌酸一般沒有變化,所以肌病一般要靠臨十床十診斷確定。肌電圖可以檢查肌病是否存在。肌組織活體檢查 (biopsy)常可見到彌漫十性十的肌萎十縮,電鏡檢查,肌微纖維、肌細胞線粒體和胞漿的組分有退行十性十病變。

體檢時,骨軟化癥患者胸骨、肋骨、骨十盆及大關節處,往往有明顯的壓痛,有的有自發十性十、多發十性十骨折或假十性十骨折,包括股骨粗隆下骨折或椎體的壓迫十性十骨折等。

《臨床營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