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維生素B2缺乏病·13.4 診斷

臨十床十癥狀多為非特異十性十,常可遇到與其它原因引起的癥狀相似,必須加以鑒別。核黃素缺乏十性十陰十囊皮炎易和慢十性十陰十囊濕疹相混淆是相混。後者常單獨發生,病程較長,往往開始即為一片濕疹,與膳食歷史無關。而十陰十囊皮炎,多為集體發生,常於短期內大批發病。其發病常與膳食中核黃素供給量、烹調方法和勞動強度等有關。檢查時可見到十陰十囊中縫(scrofal raphe)皮膚正常,同時可能在口腔、眼睛和皮膚等處有核黃素缺乏癥狀,可資鑒別。必要時可做核黃素試驗治療或真菌培養。角膜血管形成需與沙眼十性十血管翳鑒別。沙眼十性十血管翳開始於角膜上緣,自上而下呈懸簾狀,新生血管前端,多停留在同一水平線上;核黃素缺乏的角膜血管形成則血管自角膜緣四周同時伸十入角膜,與沙眼十性十血管翳完全不同。此外還應仔細尋找有無繼發十性十原因,如某些疾病使吸收、利用障礙或需要量增高,為明確診斷,有時需做治療試驗。患者給予核黃素後,怕光、流淚和眼燒灼感癥狀,大約在24~72小時內消失。結膜充十血和角膜血管形成數日內消失,皮膚損害和舌十尖反應較慢、但一般1~2周內有明顯好轉。

有條件可做實驗室檢查。血漿遊離核內素、FAD、FMN和白細胞遊離核黃素均較恒定,無診斷價值。紅細胞核黃素含量的變化和膳食攝取量有密切相關,但測定較復雜,故少采用。一般多測定尿中排十出量,作為診斷依據。

收集尿樣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幾種:24h尿樣能較準確的查明每天經腎排十出的核黃素量,是比較好的評價方法,但該法難以做到,收集的尿樣也不易完整。為方便起見,可收集空腹1h尿,同樣可以反映機體營養狀況。據侯祥川報道,我國正常人平均每日核黃素排十出量為147.5~186.1g。空腹一小時尿核黃素排十出標準,可按24小時尿折算。另一法是收集任意尿樣,用每克肌酐表示尿中核黃素排十出量,此法可以糾正受試者體重差異的影響,而且簡便易行,現場工作多采用。負荷試驗是反映體內維生素飽和程度的方法,測定一次給予大劑量核黃素後的排十出量。由於給藥的方法、劑量和收尿的時間不同,負荷試驗有多種,最常用的是口服核黃素5mg後,收集4小時尿樣,則定其排十出量。

近年來,Glatyle和Bamji等研究一項新的評價方法,即用紅細胞谷胱甘肽還原酶(erythrocyte glutathion reductase)(EGR)的活十性十系數(activitycoefficient)(AC),簡稱EGR的AC值,來評價核黃素營養狀況。EGR是一個以FAD為輔基的黃素蛋白,核黃素缺乏時酶活十性十降低,如在體外把FAD加入含谷胱甘肽還原酶的紅細胞溶血液中,則酶活十性十可增強。增強後與原有活十性十之比值稱為EGR的AC值。機體缺乏核黃素時AC值增高,補充核黃素後即下降。凡AC值大於1.20者,即認為核黃素營養不十良。顧景范曾對該法進行瞭動物及人十體試驗,肯定瞭該法靈敏、準確、簡便、能反應核黃素代謝狀況等優點,並對測定方法進行瞭改進,使之適用於基層單位。

核黃素狀態的評價標準



缺乏不足正常充裕測定者
μg·24h尿-1<100100~199200~399>400王成發
μg·24h尿-1<4040~119120~400>400Sauberlich
μg·g肌酐-1<2727~7980~170>270Sauberlich
μg·4g負荷尿-1<400400~799800~1300>1300陳學存
(口服VB25mg)<500


王成發
100mlRBC-1<1010~14.9≥15>1300Sauberlich
EGR的AC值>1.41.2~1.4<1.2Sauberlich
《臨床營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