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癥者除瞭體形肥胖,腹部膨隆,肌肉松十軟,皮下脂肪臃垂,活動氣短,容易疲勞等共同表現外,還可因十性十別、年齡、職業等不同而有錯綜復雜的臨十床十表現,故中醫治療方法也較多。但治病必求其本,抓住本虛標實,本虛以氣虛為主,標實以膏脂、痰濁為主;又脾為生痰之源,治療以健脾化痰,利濕通腑為總則。具體歸納以下治療大法。
(一)化濕法 用於脾虛濕阻型,以神倦乏力,胃口欠佳,胸宇憋塞為主要表現者。代表十性十方劑有二術四苓湯(蒼術、白術、豬苓、茯苓、澤瀉),澤瀉湯(澤瀉、白術),防己黃芪湯(防己、黃芪、白術、甘草、生薑、大棗)。
(二)祛痰法 即祛痰化濕法,主要用於常有頭重若裹,痰濁阻遏,胸十陽十不展,胸滿痞塞者。按照肥人多痰的理論,化痰濕是肥胖癥的一個主要的治療原則,常貫穿在治療過程的始終。代表方二陳湯(半夏、桔紅、茯苓、甘草)和十溫十膽湯(半夏、竹茹、枳實、橘皮、茯苓、生薑、甘草)。
(三)利水法 用於脾虛濕阻型,以面浮跗腫,或尿少浮腫,腹脹便溏為主要表現者。代表方劑是五皮飲(大腹皮、桑白皮、茯苓皮、生薑皮、陳皮)和導水茯苓湯(赤苓、麥門冬、澤瀉、白術、桑白皮、紫蘇、檳榔、木瓜、大腹皮、陳皮、砂仁、木香、燈草)。
(四)通腑法 肥胖患者平素嗜好煙、酒,大便幹燥,或十習十慣十性十便秘,瘀濁積蓄,腑氣不暢而伴有腹脹、胸悶、憋氣者。可用調胃承氣湯(大黃、芒硝、甘草)和防風通聖丸(散)(處方詳後)。或單味大黃長期服用,以通腑化濁,發和五臟。亦有報道,用牽牛子“通瘀消脹,久服令人十體輕瘦”。
(五)疏利法 主要用於肝鬱氣滯型,肥胖患者癥見口苦煩悶,婦女月十經不調,經閉或經前十乳十房脹等。可用疏肝利膽法,代表方劑大柴十胡十湯(柴十胡十、黃芩、大黃、枳實、芍藥、半夏、生薑、大棗)和逍遙丸(散)(柴十胡十、當歸、芍藥、白術、茯苓、薄荷、生薑、甘草)。
(六)健脾法 常用於神倦乏力,少氣懶言,或大便溏薄,胃口不好而肥胖者。健脾法是重要法則,其代表方是異功散(十十黨十十參、白術、茯苓、甘草、陳皮)和五苓散(豬苓、茯苓、白術、桂枝、澤瀉)。
(七)消導法 患者兼有飲食自倍,食後脹滿,舌苔膩者;
或食少而肥者,常佐以消食導滯,促進代謝。用保和丸(山楂、神曲、麥芽、半夏、茯苓、陳皮、連翹、萊菔子)。
(八)十溫十十陽十法 病久,年齡偏大者,癥見怕冷,腰酸,四肢沉重,嗜睡,濕盛,脾腎十陽十虛型者。宜十溫十十陽十利水,常用濟生腎氣丸即加味腎氣丸(附子、肉桂、熟地黃、山藥、山茱萸、牡丹皮、澤瀉、茯苓、川牛膝、車前子)及苓桂術甘湯(茯苓、桂枝、白術、甘草)。
(九)養十陰十法 由於十陰十液不足,十陰十虛生內熱,臨十床十表現為相對十陽十亢,多見頭昏,頭脹頭痛,腰痛酸十軟,面部升火,五心煩熱,口幹,舌十尖紅,舌苔薄白,脈細數或微弦。可用知柏地黃丸(知母、黃柏、山藥、山茱萸、熟地黃、牡丹皮、茯苓、澤瀉)和大補十陰十丸(黃柏、知母、熟地黃、龜板、豬脊髓)治療。
臨十床十治療還要標本兼顧,主從結合,采用復方圖治,多主張兩種或三種治法參合運用,有助於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