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肥胖的分類及臨床表現 2 肥胖癥的臨床表現

可見於任何年齡,以40~50歲為多,60~70歲以上亦不少見。男十性十脂肪分佈以頸部及軀幹、腹部為主,四肢較少;女十性十則以腹部、腹以下十臀十部、胸部及四肢為主。

新生兒體重超過3.5千克,特別是母親患有糖尿病的超重新生兒就應認為是肥胖癥的先兆。兒童生長發育期營養過度,可出現兒童肥胖癥。生育期中年婦女經2~3次妊十娠及哺十乳十之後,可有不同程度肥胖。男人40歲以後,婦女絕十經十期,往往體重增加,出現不同程度肥胖。

一、一般表現

體重超過標準10%~20%,一般沒有自覺癥狀。而由於浮腫致體重增加者,增加10%即有瞼部腫脹、兩手握拳困難、兩下肢沉重感等自覺癥狀。體重超過標準30%以上方表現出一系列臨十床十癥狀。中、重度肥胖者上樓時感覺氣促,體力勞動易疲勞,怕熱多汗,呼吸短促,下肢輕重不等的浮腫。有的患者日常生活如彎腰提鞋穿襪均感困難,特別是飽餐後,腹部膨十脹,不能彎腰前屈。負重關節易出現退行十性十變,可有酸痛。脊柱長期負荷過重,可發生增生十性十脊椎骨關節炎,表現為腰痛及腿痛。皮膚可有紫紋,分佈於十臀十部外側、大十腿內側及下腹部,較皮質醇增多癥的紫紋細小,呈淡紅色。由於多汗,皮膚出現折皺糜爛、皮炎及皮癬。隨著肥胖加重,行動困難,動則氣短、乏力。長時期取坐臥位不動,甚至嗜睡酣眠,更促使肥胖發展。

二、內分十泌代謝紊亂

空腹及餐後高胰島素血癥,基值可達30毫單位/升,餐後可達300毫單位/升,比正常人約高出一倍。由於肥十大的細胞對胰島素不敏十感,患者糖耐量常減低。總脂、膽固醇、甘油三酯及遊離脂肪酸常增高,呈高脂血癥與高脂蛋白血癥,此為誘發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膽石癥等的基礎。血漿氨基酸及葡萄糖均有增高傾向,形成刺激胰島β細胞的惡十性十循環,使肥胖加重。甲狀腺功能一般正常,如進食過多時T3可高,反T2可偏低,基礎代謝率偏低。血中皮質醇及24小時尿17—羥可增高,但晝夜節律正常及地塞米松抑制試驗正常。饑餓時或低血糖癥中生長激素分十泌減少,促進脂肪分解作用減弱。女十性十患者可有閉十經、不十育及男十性十化。男十性十可有十陽十萎。

三、消化系表現

食欲持續旺盛,善饑多食,多便秘、腹脹,好吃零食、糖果、糕點及甜食;部分患者不及時進食可有心悸、出汗及手顫。伴膽石癥者,可有慢十性十消化不十良、膽絞痛。肝脂肪變十性十時肝腫大。

四、匹克威克綜合征(肺心綜合征)

這是嚴重肥胖癥的一個臨十床十綜合征。由於腹腔和胸壁脂肪組織太多,影響呼吸運動,肺部通氣不十良,換氣受限,導致二氧化碳瀦留,血二氧化碳結合率超過正常范圍,呈呼吸十性十酸中毒;血二氧化碳分壓升高,動脈血氧飽和度下降,氧分壓下降,出現紫紺,紅細胞增多;同時靜脈回流鬱滯,靜脈壓升高,頸靜脈怒十張,肝腫大,肺動脈高十壓,右心負荷加重;由於脂肪組織大量增加,血總循環量隨之增加,心輸出量和心搏出量加大,加重左心負荷,出現高搏出量心衰,構成匹克威克綜合征。病人表現為呼吸困難,不能平臥,間歇或潮式呼吸,脈搏快速,可有紫紺、浮腫、神志不清、嗜睡、昏睡等。

五、並發癥

(一)增加死亡率 肥胖者的死亡率比正常體重者有明顯的增高,隨著體重的增加,死亡率也有所增加。研究表明,肥胖者因糖尿病而死亡者比正常體重組明顯增高為383%(男十性十)及372%(女十性十);其次是肝硬化、闌尾炎、膽石癥的死亡率,肥胖者也增加一倍左右;心血管、腎病及意外事故的死亡率也較高。

(二)高血壓 肥胖者患高血壓的機率要比非肥胖者高。

肥胖者常伴有心輸出量和血容量增加,但在血壓正常的肥胖者,周圍血管阻力降低,而有高血壓的肥胖者周圍血管阻力正常或升高。高血壓為肥胖癥高死亡率的重要因素。

(三)冠心病 肥胖者發生冠心病遠高於非肥胖者。其原因有:①體重超過標準,引起心臟負擔加重和高血壓;②肥胖者多喜歡吃油膩食物,進食過多的飽和脂肪酸,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形成;③高甘油三酯血癥、高膽固醇血癥及高脂蛋白血癥,使血液粘度增加,血凝固十性十增加,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微循環障礙及冠狀動脈栓塞;④體力活動減少,冠狀動脈側支循環削弱或不足。同時肥胖時體重負擔增加,也是促進冠心病產生心衰的原因之一。

(四)糖尿病 肥胖癥患者發生Ⅱ型糖尿病的發病率4倍於非肥胖成十人。肥胖常為糖尿病早期表現,中年以上發病的Ⅱ型糖尿病者約有40%~60%起病時和早期有多食和肥胖。

糖尿病的發病率與肥胖成正比。肥胖的糖尿病者起病前攝食過多,刺激β細胞過度而失代償時發生糖尿病。肥胖者脂肪組織對胰島素較不敏十感,糖進入肥十大的脂肪細胞膜時需較多胰島素,於是脂肪越多者,對胰島素要求越多,使β細胞負擔過重終至衰竭,出現糖尿病。一般肥胖癥初期空腹血糖正常,糖耐量試驗在服糖後3或4小時有時出現低血糖反應,因遲發十性十高胰島素血癥所致。隨病情進展糖耐量逐漸下降,餐後2小時血糖高於正常,然後空腹血糖升高,終於出現糖尿病。當體重恢復正常時,糖耐量可恢復正常。

(五)膽囊炎、膽石癥及脂肪肝 由於肥胖、消化功能及肝功能紊亂,高熱量飲食、油膩食物及脂類代謝紊亂,使膽固醇過多達飽和狀態,而發生膽結石,主要為膽固醇結石。其發生率較正常體重者高1倍。膽石癥可發生膽絞痛,繼發感染時出現急十性十或慢十性十膽囊炎。有68%~94%的肥胖癥病人,其肝臟有脂肪變十性十,過半數肝細胞有脂肪浸十潤者占25%~35%。肥胖者的肝臟脂肪酸和甘油三酯濃度均比正常者高。

(六)感染 肥胖者對感染的抵抗力降低,易發生呼吸系感染。肺炎發生率較高。皮膚折皺處易磨損引起皮炎,皮膚癤腫、泌尿系及消化系感染發生率也高。有報告闌尾炎發生率為正常人2倍。在急十性十感染、嚴重創傷、外科手術以及麻醉情況下,肥胖者應激反應差,往往病情險惡,耐受手術及麻醉能力低,術後恢復慢,並發癥及死亡率增加。

此外,肥胖者身十體反應變得緩慢,易於遭受各種外傷、車禍等意外,易發生骨折及嚴重的肢十體受傷。部分患者可引起心理障礙。妊十娠前及妊十娠期間體重增加可影響產程及其後果、據報告,體重較重的產婦並發妊十娠高血壓綜合征和糖尿病均較體重較輕的產婦多,需施行剖宮產者亦較多,產程較長,新生兒的平均出生體重也較重。

《減肥方法與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