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體十溫十
測體十溫十前,應用拇、食指握緊體十溫十表上端,手腕急速向下向外甩動,將水銀柱甩到35℃以下,再用酒十精十棉球將體十溫十表消毒幹凈備用。
通常將體十溫十表置於腋下、口腔或十肛十門內。腋下法測體十溫十簡便、安全又衛生舒適。昏迷病人或嬰幼兒可用十肛十表置於十肛十門中測體十溫十。
腋下測十溫十時,讓病人解十開胸前衣扣,如腋下有汗,要先擦幹,再將體十溫十表置於腋窩深處,並夾十緊,10分鐘後取出體十溫十表,橫握著體十溫十表作緩慢轉動,觀察水銀柱所指的十溫十度刻度。
十肛十門測十溫十時,應先在體十溫十表的水銀端塗上少量油類潤十滑,再慢慢將體十溫十表的水銀端插十入十肛十門3~5厘米,並用手握住體十溫十表上端,3分鐘後取出,觀察體十溫十表水銀柱所指示十溫十度刻度。
口腔測十溫十時,應在進食、喝水或吸煙後半小時,將體十溫十表放在舌下,讓病人緊閉口十唇,牙齒不能咬合,3分鐘後取出,觀察體十溫十表水銀柱所指示的十溫十度刻度。
正常人十體十溫十:口測法為36.2~37.2℃,十肛十測法較口測法高0.3~0.5℃,而腋下法通常較口測法低0.5℃。
數脈搏
一般選動脈表淺的腕部,特殊情況下可選耳前動脈搏動處或足背動脈搏動處。用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並攏平放在腕部動脈搏動處,用指尖細心體察脈搏搏動,數1分鐘。在數脈搏前應使病人安靜,因情緒激動或急速活動會使脈搏加快,影響實際脈搏數,就不準確。正常人在安靜狀態下,脈搏均勻和緩,有節律搏動。每分鐘脈搏為70~80次,女十性十稍快。兒童可達每分鐘90次,新生兒可達140次。日間較快,入睡後減慢。
觀察呼吸
細心觀察病人的呼吸情況,對病情判斷有著重要意義。怎樣觀察病人呼吸呢?通常在病人安靜狀態下,不與病人說話和轉移病人註意力,一邊觀察病人呼吸或胸廓起伏次數;一邊看表記住呼吸次數。一呼一吸算一次。正常人安靜狀態下每分鐘呼吸次數為16~20次,兒童每分鐘為22~26次左右,新生兒每分鐘可達40次。無周期十性十改變。呼吸與脈搏的比例為1∶4。觀察呼吸不僅要記住每分鐘次數,還要註意呼吸快慢是否一致,深淺是否均勻,有無呼吸困難等情況。
測量血壓
一般用水銀柱血壓計,病人取坐或臥位,露出一側上臂,伸直肘部,手掌向上平放,使血壓表水銀柱的“0”點與病人腋中線在同一水平面上,驅盡血壓表袖帶內的氣體,在肘窩上3厘米處纏繞於上臂,塞好袖帶末端,戴上聽診器,在肘窩內摸十到肱動脈搏動後,將聽診器放在搏動處,關緊氣門,捏皮球打氣,見水銀柱或指針上升到24.0千帕(180毫米汞柱)左右,然後輕微放開氣門,使水銀柱或指針緩慢下降,突然聽到清脆響亮的“咚!咚!”聲音時,這時(第一聲)水銀柱所在高度或指針所指刻度即為收縮壓;接著水銀柱或指針繼續下降,當聲音突然改變或消失,這時水銀柱或指針所指刻度為舒張壓。正常人的收縮壓為12.0~18.7千帕(90~140毫米汞柱),舒張壓為8.0~12.0千帕(60~90毫米汞柱)。
(蔡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