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卷上·背部

上中下發背

【方歌】三發火毒發督經,中發屬肝對心生,上發屬肺天桂下,下發屬腎臍後凝。

【註】上、中、下三發背,俱屬督脈經,皆由火毒而成。上發背火毒傷肺,生天柱骨下,一名脾肚發,其形橫廣如肚。中發背火毒傷肝,生於背心,一名對心發,其形中闊,兩頭有尖如瓜。下發背火毒傷腎,生於腰中,一名對臍發,其形平漫如龜。其初起皆形如粟米,焮痛麻十癢,周身拘急,寒熱往來,因循數日,突然大腫,氣實者多焮痛,氣虛者多麻十癢。

初起治法,不論虛實,即宜隔蒜艾灸,灸之不應,則就患頂當肉灸之,至知痛為效,以大化小,移深居淺。灸後用針當瘡頂點破一孔,隨用拔法,務使毒氣內外疏通,庶不致內攻。如有表證,發十熱惡寒無汗者,宜荊防敗毒散汗之;如有裡證,發十熱、惡熱、大便燥者,宜內疏黃連湯下之;表裡證兼有者,宜神授衛生湯雙解之,以減瘡勢。膿將成,必行托裡。如潰破腐肉不去,外貼巴膏以化之。其餘治法,俱按癰疽腫瘍、潰瘍門。蓋此三證,無論老少,總以高腫紅活、焮痛者為順;若漫腫塌陷、焦枯紫黑者為逆。

方劑:荊防敗毒散(見項部腦疽門)

內疏黃連湯、神授衛生湯(俱見腫瘍門)

巴膏(見潰瘍門膏藥類方)

上搭手

【方歌】上搭手生肺俞十穴十,左上名同經有別,右屬肺兮左屬肝,總由氣鬱痰熱結。

【註】此證生於足太十陽十膀十胱經肺俞十穴十,在兩肩骨之動處。無論左搭手、右搭手,其名雖同,面偏在左者屬肝,偏在上者屬肺,故曰:經有別也。總由氣鬱痰熱凝結而成,初宜神授衛生湯雙解之,次以逍遙散清之,兼以六鬱湯調之。其餘內外治法,俱按癰疽腫瘍、潰瘍門。

方劑:逍遙散

組成:當歸(酒洗)白芍(酒洗)

白茯苓白術(土炒)

香附(酒炒,各一錢)柴十胡十(八分)

黃芩(五分)陳皮(一錢)

薄荷(五分)甘草(生,六分)

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方歌】逍遙散能和氣血,開鬱行滯又消結,歸芍苓術香柴芩,陳薄甘草清毒熱。

又方:六鬱湯

組成:香附(酒炒)茯苓陳皮半夏(制)

川芎山梔(各一錢)

蒼術(炒)縮砂仁甘草(生,各五分)

薑三片,水二鐘,煎八分服。

【方歌】六鬱湯能開六鬱,取其消痰又行氣,芎縮二陳蒼山梔,香附生薑兼化滯。

又方:神授衛生湯(見腫瘍門)

中搭手

【方歌】中搭手生近膏肓,經屬膀十胱脊骨旁,七情不和憤怒火,虛實寒熱細參詳。

【註】此證生在脊骨兩旁,屬足太十陽十膀十胱經膏肓十穴十,一名龍疽。由七情不和,憤怒火凝而生。遇氣寒而實,便燥不渴者,宜一粒金丹十溫十下之;若氣熱而實,便燥大渴者,宜內疏黃連湯寒下之;若氣血虛,瘡不能發長者,宜內托黃耆散托補之。其餘內外治法,俱按癰疽腫瘍、潰瘍門。

方劑:一粒金丹

組成:木香十乳十香(各五分)

巴豆霜(一錢五分)沈香(五分)

各為細末和勻,用肥膠棗個半,去皮核,搗爛和藥末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細嚼用白滾水,一口將藥送下。少頃,再飲白滾水一口,即瀉一次;若飲滾水二口,即瀉二次。遇胃氣壯實,兼毒滯盛者,服藥後連飲滾水三、四口,即瀉三四次,不可太過。毒滯瀉盡,即以米飲補之。

【方歌】一粒金丹療惡瘡,寒實不渴便燥良,木十乳十沈香巴豆肉,棗肉為丸服即康。

又方:內托黃耆散

組成:當歸白芍(炒)

川芎白術(土炒)

陳皮穿山甲(炒,研)

皂刺黃耆(各一錢)

檳榔(三分)紫肉桂(五分)

水二鐘,煎八分,食前服。

【方歌】內托黃耆治瘍虛,托裡諸瘡用最宜,歸芍芎術陳皮桂,山甲檳榔皂刺耆。

又方:內疏黃連湯(見腫瘍門)

下搭手

【方歌】下搭手生經膀十胱,十穴十在門肓腰窩旁,房勞過度生毒火,紫陷腐爛透膜腸。

【註】此證發於腰窩旁開三寸,屬足太十陽十膀十胱經肓門十穴十。由房勞過度,有傷腎水,水竭不能制火,火旺以致榮衛不和,逆於肉裡而生也。初發紅活焮腫,令人寒熱往來,口渴煩躁,百節疼痛,宜服仙方活命之,宣解毒火;次服內托黃耆散,托毒發長。將潰內外治法,俱按癰疽腫瘍、潰瘍門。若初腫腰痛如折,不能俯仰者險;若色紫塌陷,腐爛孔深,透膜透腸者逆。

方劑:仙方活命飲(見腫瘍門)

內托黃耆散(見前中搭手)

蓮子發

【方歌】蓮子發名取象形,膽與膀十胱毒化成,形斜平塌侵督重,形長高腫半背輕。

【註】此證一名太十陰十疽。生於脊背及兩脅,屬膽與膀十胱經,火毒合化凝結而成。若形斜平塌,頭侵督脈,尾站肋骨者,屬毒重;若形長高腫,偏於半背,中不過督脈,旁不過肋骨,屬毒輕。遇氣實之人,初宜蟾酥丸,或麥靈丹

汗之,次宜一粒金丹下之;遇氣虛之人,初宜仙方活命飲宣解之,次宜內托黃耆散托補之。其餘內外治法,俱宜按癰疽腫瘍、潰瘍門。

方劑:蟾酥丸(見疔瘡門)

仙方活命飲(見腫瘍門)

一粒金丹、內托黃耆散(俱見前中搭手)

麥靈丹(見腫瘍門)

蜂蜜發

【方歌】蜂窩發似蜂房形,每在肩後脊旁生,此證最忌頭向上,急清心火免內攻。

【註】此證多生肩後及脊旁,形似蜂房。由脾經積熱,更兼心火凝結成毒。初起高腫如龜形,胖脹半背者輕;瘡勢橫斜漫大者重。宜服內疏黃連湯。若頭尖向上,屬心火熱極,防毒火內攻藏府。亦有瘡形長若尺許,根橫滿背,名為竟體疽,屬毒甚險。初覺宜急服黃連消毒飲,清心解毒,庶免內攻。其餘內外治法,俱按癰疽腫瘍、潰瘍門。

方劑:內疏黃連湯(見腫瘍門)

黃連消毒飲(見頭部百面會疽)

十陰十陽十二氣疽

【方歌】十陰十陽十二氣疽脊旁,腫消軟硬變不常,七情內乖逆榮衛,如期膿潰自無妨。

【註】此證生於脊背之旁,乍膿乍消,時軟時硬。由七情內乖,榮衛不和而生也。初發令人寒熱往來,若大渴神清,高腫脈洪,二七膿成,潰破者順;若不渴神昏,漫腫脈細,應期無膿,飲食不思者逆。初服奪命丹以退寒熱,次服仙方活命飲。其餘內外治法,俱按癰疽腫瘍、潰瘍門。

方劑:奪命丹

組成:輕粉十白砒(面裹,火煨)

麝香(各五分)白礬(〔火段〕)

辰砂(為衣)血竭(各一錢)

雄黃(二錢)

蟾酥(幹者,酒化入藥,二錢)

十乳十香沒藥寒水石(〔火段〕)銅綠(各二錢)

蝸牛(連殼,二十一個)

上為細末,先將蝸牛研爛如泥,勻合前藥。丸如不成,加好黃酒少許,打三、五百下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丸,先用蔥白一寸,令病者嚼爛,自吐於手心內,男用左手,女用上手,將藥丸裹入蔥泥內,用無灰酒一大鐘,十溫十十熱送下,被蓋汗出為度。重者不過三服,不可多用。

【方歌】奪命丹中粉麝香,砒礬砂竭共雄黃,蟾酥十乳十沒兼寒水,銅緣蝸牛用最良。

又方:仙方活命飲(見腫瘍門)

串疽

【方歌】串疽生於背脅間,連發相患色依然,漫腫漸紅多〔興〕痛,積憤鬱火是其原。

【註】此證生於背脅之間,初發一處,其後挨次發出二、三處,形雖不同,而色仍同也。潰後多相串通,故又名老鼠鉆,又名遊走血脾癰。初發漫腫無頭,皮色如常,漸腫漸透紅色,多疼牽引旁處〔興〕痛,因積憤鬱火而成也。初服仙方活命飲,宣解鬱毒。其次內外治法,俱按癰疽腫瘍、潰瘍門。

方劑:仙方活命飲(見腫瘍門)

酒毒發

【方歌】酒毒發生滿背間,皮色不變如彈拳,堅十硬麻木痛徹內,藥酒厚味使之然。

【註】此證生於脊背,皮色不變,累累如彈如拳,堅十硬如石,時麻時木,痛徹五內,二便澀滯,周身拘急,數日後頭面手足虛腫,泄瀉似痢。總由過飲藥酒,更兼厚味積毒所致。初起宜服連翹消毒飲,次服內疏黃連湯。其證或消或潰,須宜速治為順;若遷延日久,不消不潰,必腐爛筋骨,即成逆證。其餘內外治法,俱按癰疽腫瘍、潰瘍門。

方劑:連翹消毒飲組成:連翹(去心)梔子桔梗赤芍當歸元參射幹黃芩紅花葛根陳皮(各一錢)甘草(生,五分)

大黃(初起便燥者加一錢)花粉(一錢)

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有痰者,加竹茹一錢。

【方歌】連翹消毒療諸瘡,能解酒毒葛大黃,紅花梔桔元參草,芍芩花粉射陳當。

又方:內疏黃連湯(見腫瘍門)

連珠發

【方歌】連珠毒發貫珠形,在背微疼色淡紅,發時尿閉少腹滿,十陰十囊作腫百節疼。

【註】此證生於背,不論左右,連腫三、五塊,形若貫珠。由榮血火毒,或酒色過度而成。其瘡微痛,皮色淡紅,發時少腹脹滿,小水閉澀,十陰十囊作腫,百節疼痛。初起宜服神授衛生湯加木通、車前。其餘內外治法,俱按癰疽腫瘍、潰瘍門。

方劑:神授衛生湯(見腫瘍門)

丹毒發

【方歌】丹毒發如湯火傷,細癗赤暈渴非常,丹石剛劑致此證,紅活者生紫黯亡。

【註】此證生於背,形如湯火所傷,細癗無數,赤暈延開,發時其渴非常,由素服丹石剛劑所致。初服黃連消毒飲,兼國老膏服之,外用牛肉薄片貼之。其色紅活鮮十潤,神清者生;若紫黯神昏,更兼脈躁、膨十脹、嘔噦者亡。

方劑:國老膏

組成:甘草(大者,二斤)

捶碎,河水浸一宿,十揉十令漿十汁濃,去盡筋渣,再用絹濾過;銀器內慢火熬成膏,用磁罐收貯。每服三錢,無灰十溫十酒調下,或白滾水亦可。

【方歌】國老膏解丹石毒,諸瘡用此腫即消,甘草二斤河水泡,取汁熬膏十溫十酒調。

又方:黃連消毒飲(見頭部百會疽)

禽疽

【方歌】禽疽毒由時氣成,數塊似疹色紫紅,背生形如拳打狀,拘急麻木不作疼。

【註】此疽之毒,由時氣風熱而成。始發數塊如疹,其色紫紅,在背而生,形如拳打之狀,脊背麻木拘急,並不作痛。神清脈和,服藥得汗者順;若神昏脈躁,或微或代,發寒齒噤者逆。初宜急服仙方活命飲加羌活、獨活汗之,外敷二味拔毒散,或蝌蚪拔毒散消之。若漫腫不潰,即服托裡透膿湯。其餘內外治法,俱按癰疽腫瘍、潰瘍門。

方劑:仙方活命飲、二味拔毒散、蝌蚪拔毒散(俱見腫瘍門)

托裡透膿湯(見頭部侵腦疽)

痰註發

【方歌】痰註發如佈袋形,按之木硬覺微疼,其發不紅亦不熱,濕痰七情鬱滯成。

【註】此證發於脊背,長形如佈袋,短形如冬瓜,按之木硬,微覺疼痛,不熱不紅,皮色如常。由濕痰、七情,鬱滯凝結於肌肉之分,日積深久而成。初起宜服瘡科流氣飲,外貼金鳳化痰膏消之。如此久遠疲頑,治之不消者,屆期要潰。治法俱按癰疽潰瘍門。

方劑:瘡科流氣飲組成:人參厚樸(薑制)

桔梗防風紫蘇黃耆(鹽水炒)

枳殼(麩炒)當歸白芍(酒炒)肉桂烏藥甘草(各七分)

川芎南木香白芷檳榔(各五分)

引用生薑一片,水二鐘,煎八分十溫十服。

【方歌】流氣飲舒痰涎壅,人參樸桔芷防風,蘇耆殼桂木香草,烏藥檳榔歸芍芎。

又方:金鳳化痰膏

組成:鳳仙花(去青蒂,研末,一捧)

大蔥自然汁(一茶鐘)好米醋(一茶鐘)

廣膠(切如米粒大,入蔥汁內泡之,三錢)

人中白(火微〔火段〕存十性十,研末,八錢)

先將蔥汁、米醋、廣膠投入鍋內熬化,次下鳳仙花末熬成膏,再入人中白末,將鍋離火不時攪勻。用時以重湯燉化,量痰包之大小,薄紙攤貼,候膏自落,再換新膏。

【方歌】金鳳化痰消硬堅,濕痰串註貼更痊,鳳仙中白廣膠醋,蔥汁同熬用紙攤。

黃瓜癰

【方歌】黃瓜癰在背旁生,脾火色紅黃瓜形,腫高寸餘長尺許,四肢麻木引心疼。

【註】此證生於背旁,一名肉龜,由脾火積毒而成。皮肉十色紅,狀若黃瓜,腫高寸餘,長可尺許,四肢麻木,疼痛引心。紅活速潰者順;紫陷脈微,自汗譫語,堅十硬潰遲者逆。初起宜服仙方活命飲,加羌活、柴十胡十或奪命丹治之。其餘內外治法,俱按癰疽腫瘍、潰瘍門。

方劑:仙方活命飲(見腫瘍門)

奪命丹(見十陰十陽十二氣疽)

《醫宗金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