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註·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三

夫病人飲水十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裡虛,脈偏弦者,飲也。

【按】

此條微者短氣之下,古本有「脈雙弦者,寒也」等句,文義不屬,當另分為一條在後。

【註】

凡病人食少飲多,小十便利者,為消渴病;小十便不利者,為留飲病。留飲者,即今之停水飲病也。若水停上焦胸中,則壅肺氣不得降,故暴喘滿也;若水停中焦心下,甚者則凌心,故病悸十動不安,微者則礙肺,故病呼吸短氣;若水停下焦少腹,則不輸膀十胱,故必苦裡急也。仲景於此,但言上、中二焦,不及下焦者,非略之也,謂已詳於『傷寒論』中也。

【集註】

程林曰:飲水十多,則水氣停泛於胸膈,必暴喘滿也。凡人食少飲多,則胃土不能遊溢十精十氣,甚者必停於心下而為悸。微者則阻於胸膈而為短氣也。

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傢,小半夏茯苓湯主之。

【註】

水停心下,中焦部也,中焦屬胃,故不止病悸、短氣,而亦病嘔也。病悸短氣者,是水停胃外,從膈下而上幹於胸也。病嘔者,是水停胃內,從胃中而上越於口也。然必先渴飲水十多而後作嘔者,方屬飲傢嘔病也。主小半夏湯者,以止嘔也;加茯苓者,以飲水十多而病嘔,故兼利水也。

【集註】

魏荔彤曰:水停心下,阻隔正氣,不化生津十液,上於胸咽故渴也;渴必飲水,水得水而愈恣其沖逆,所以先渴而後必嘔也。此屬飲傢,當治其飲,不可以為渴傢,治其渴也。治飲則用辛燥,治渴必用寒潤,大相徑庭,可不明其屬於何傢,而妄治之乎?

尤怡曰:先渴後嘔者,本無嘔病,因渴飲水,水十多不下而反上逆也,故曰:此屬飲傢。小半夏止嘔降逆,加茯苓去其停水。

小半夏茯苓湯方

半夏一升生薑半筋茯苓三兩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十溫十再服。

嘔傢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

【註】

飲傢渴者,是水停氣不化生津十液而渴也;嘔傢渴者,是嘔吐胃幹燥傷津十液而渴也,故曰嘔傢本應渴也。先嘔後渴者,當少少與飲之,以和胃生津,為欲解也;若嘔吐後反不渴者,是必心下素有支飲故也。惟主小半夏湯止嘔,而不加茯苓者,以不渴並無新飲,且嘔後已傷津十液,不可再行利水,重竭津十液也。

【集註】

李□曰:此專以治嘔,言嘔傢渴者,為欲解,以胃氣復而津十液生也。若心下素有支飲,則不燥自當不渴,泛溢而嘔也。半夏、生薑十溫十能和胃氣,辛能散逆氣,為嘔傢聖藥。

小半夏湯方

半夏一升生薑半筋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十溫十再服。

【集解】

沈明宗曰:此支飲上溢而嘔之方也。凡作嘔必傷津十液,應當作渴,故為嘔傢本渴,渴則病從嘔去,謂之欲解。若心下有支飲,停蓄胸膈致燥,故嘔而不渴,則當治飲,所以生薑散邪,半夏滌飲,嘔自止矣。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註】

卒然嘔吐,雖然不渴而心下痞塞,是膈間有水凝結也。眩者,是水阻十陽十氣不升也;悸者,是水氣上幹於心也。即不渴無新飲,而平日飲盛可知,則不必顧及津十液,亦必加茯苓以利水,斯結可開而阻可通也。

【集註】

趙良曰: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十陽十氣必不宣散也。經雲:以辛散之。半夏、生薑皆味辛,『本草』半夏可治膈上痰。心下堅嘔逆眩者,亦上焦十陽十氣虛不能升發,所以半夏生薑並治之。悸則心受水凌,非半夏可獨治,必加茯苓去水,下腎逆以安神,神安則悸愈也。

尤怡曰:飲氣逆於胃則嘔吐,滯於氣則心下痞,凌於心則悸,蔽於十陽十則眩,半夏、生薑止嘔降逆,加茯苓去其水也。

半夏加茯苓湯方

(見前)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按】

瘦人之「瘦」字,當是「病」字;癲眩之「癲」字,當是「巔」字,巔者頭也,文義相屬,此傳寫之□。

【註】

悸者,築築然跳動病也。上條心下有悸,是水停心下為病也;此條臍下有悸,是水停臍下為病也。若欲作奔豚,則為十陽十虛,當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今吐涎沫,水逆胃也,巔眩水阻十陽十也,則為水盛,故以五苓散主之也。

五苓散方

澤瀉一兩一分豬苓(去皮)三分茯苓三分白術三分桂(去皮)二分

右五味,為末,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十便去之,芩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註】

水停心下,甚者病悸,已明其治矣。微者短氣,其治有二:氣虛短氣,是氣少不能長息而短也;微飲短氣,是水停阻礙呼吸而短也。若呼之氣短,是心肺之十陽十有礙也,用芩桂術甘湯以通其十陽十,十陽十氣通則膀十胱之竅利矣。吸之氣短,是肝腎之十陰十有礙也,用腎氣丸以通其十陰十,十陰十氣通,則小十便之關開矣。故曰:苓桂術甘湯主之,腎丸亦主之也。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桂枝白術各三兩甘草二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十溫十三服,小十便則利。

腎氣丸方

(見婦人雜病中)

【集註】

尤怡曰:飲,水病也。治水必自小十便去之;苓、桂、術、甘益土氣以行水,腎氣丸十溫十十陽十氣以行水,雖所主不同,而利小十便則一也。

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掌大。留飲者,□下痛引缺盆、??嗽則轉甚。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脈沉者有留飲。

【按】

此條古本內於「四肢歷節痛」之下有「脈沉者有留飲」一句,當另為一條,始合論脈之義。短氣而渴之「渴」字,當是「喘」字,四肢上當有缺文,皆傳寫之□。

【註】

停飲初病,即以小半夏湯加茯苓、五苓散、腎氣丸等藥治之而愈者,微邪也。若邪甚而不去者,留於心上則阻心十陽十,必背寒冷;留於□下則得肝氣,必□下痛引缺盆,??嗽轉甚,留於胸中則壅肺氣,必短氣而喘;留於身十體則塞經絡,必四肢歷節痛也。由此推之,留於脾則腹腫身重,留於腎則囊足脛腫,理必然也。

膈上病,痰滿喘??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劇,必有伏飲。

【註】

傷飲之病,留而不去,謂之留飲;伏而難攻,謂之伏飲。伏飲者,乃飲留膈上伏而不出,發作有時者也。即今之或值秋寒,或感春風,發則必喘滿??吐痰盛,寒熱背痛腰疼,??劇則目泣自出,??甚則振振身動,世俗所謂吼喘病也。

【集註】

程林曰:痰飲留於膈,則令人喘??吐;發於外,則令人寒熱,背痛、腰疼;??甚則肺葉舉,而目泣出;喘甚則息搖肩,而振振身□。如此劇者,必有伏飲。

脈浮而細滑,傷飲。

【註】

凡飲病得脈浮而細滑者,為痰飲,初病水邪未深之診也。

【集註】

李□曰:飲脈當沉,今脈浮者,水在肺也。

脈沉者,有留飲。

【按】

此條系在四肢歷節痛之下,今分在此。

【註】

凡飲病得脈沉者為留飲,水邪將深之診也。

【集註】

程林曰:脈得諸沉者,當責有水,故脈沉者為水飲。

李□曰:經雲:沉,潛水蓄是也。

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

【按】

「此為留飲欲去故也」句,當在「利反快」之下,必傳寫之□。

【註】

凡飲病得脈伏者,為伏飲,水邪已深之診也。凡病飲之人,欲自下利,利後通快,此為所留之飲,欲自去而愈故也。若雖利,利反不快,心下續有堅滿,乃所留之飲盤結不欲去也,宜攻之以甘遂半夏湯。方中反佐甘草以激之,意在所向無前,即潛伏難攻,水結未有不破者;因自下利,故又佐芍藥以約束之。防勝後窮追不止也。

甘遂半夏湯方

甘遂大者三枚半夏(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十二枚芍藥五枚甘草(炙)

如指大一枚

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去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頓服之。

【集解】

程林曰:留者行之,用甘遂以決水飲,結者散之,用半夏以散痰飲。甘遂之十性十直達,恐其過於行水,緩以甘草白蜜之甘,收以芍藥之酸,雖甘草、甘遂相反,而實有以相使,此酸收甘緩,約之之法也。『靈樞經』曰:約方猶約囊。其斯之謂歟!

尤怡曰:甘草與甘遂相反,而同用之者,蓋欲其一戰而留飲盡去,因相激而相成也。

芍藥、白蜜不特安中,亦緩藥毒耳!

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下,??吐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十體疼重,謂之溢飲;??逆倚息,氣短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註】

設問曰:夫飲,不止於留飲伏飲也,而世謂飲有四者何也?師曰:留飲、伏飲,言飲病新久深淺之理也,今世所謂四者,有痰飲、懸飲、溢飲、支飲,言飲病之情狀也。

四飲亦不外乎留飲、伏飲之理,但因其水流之處,特分之為四耳!由其狀而命之名,故有四也。痰飲者,水飲走腸間不瀉,水十精十留膈間不輸,得十陽十煎熬成痰,得十陰十凝聚為飲,凡所在處有聲,故在上則喉中有漉漉之十聲,在下則腸間有瀝瀝之十聲,即今之遇秋冬則發,至春夏則止,久??嗽痰喘病也。懸飲者,飲後水流在□下,不上不下,懸結不散,??唾引痛,即今之□下有水氣,停飲□痛病也。溢飲者,飲後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壅塞經表,身十體疼重,即今之風水、水腫病也。支飲者,飲後水停於胸,??逆根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水腫狀,即今之停飲,喘滿不得臥之病也。

【集註】

趙良曰:水行走下,而高原之水,流入於川,川入於海,塞其川則洪水泛溢,而人之飲水亦若是。『內經』曰:飲入於胃,遊溢十精十氣,上輸於脾,脾氣散十精十,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十胱,水十精十四佈,五經並行。今所飲之水,或因脾氣而不上散,或因肺氣而不下通,以致流十溢,隨處停積,而為病也。

程林曰『內經』雲:土鬱之發,飲發於中。以其十性十流衍不常,治法亦有汗下十溫十利之異。

李□曰:夫飲有四,而此獨以痰飲名,總之水積十陰十或為飲,飲凝十陽十或為痰。則分而言之,飲有四,合而言之,總為痰飲而已。

尤怡曰:素盛今瘦,知其津十液盡化痰飲,故不復外充形體,而反下走腸間也。飲水流十溢者,水十多氣逆也,其流於□下者,則為懸飲;其歸於四肢者,則為溢飲;懸者懸於一處,溢者溢於四旁。其偏結而上附心肺者,則為支飲,支飲者,如水之有派,木之有枝,附近於藏而不正中也。??逆倚息不得臥者,上迫肺也。

水在心,心下堅築,短氣,惡水不欲飲。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水在脾,少氣身重。水在肝,□下支滿,嚏而痛。水在腎,心下悸。

【按】

心下悸之「心」字,當是「臍」字,必傳寫之□。

【註】

四飲之水,或留膈間,或留腸間,或留□下,或留肢十體,或留胸中,然不能盡水之為病也。故又發明水之在心者,心下堅□,短氣而悸,不欲飲水也;水之在肺者,吐涎沫,渴欲飲水也;水之在脾者,少氣身重也;水之在肝者,□下支滿,嚏而痛也;水之在腎者,臍下悸也。醫者以此觸類而通之,則水之病,自無遁情矣。

支飲胸滿者,厚樸大黃湯主之。

【按】

支飲胸滿之「胸」字,當是「腹」字,若是胸字,無用承氣湯之理,是傳寫之□。

【註】

支飲胸滿,邪在肺也,宜用木防己湯、葶藶大棗湯。支飲腹滿,邪在胃也,故用厚樸大黃湯,即小承氣湯也。

【集註】

尤怡曰:胸滿疑作腹滿,支飲多胸滿,此何以獨用下法?厚樸大黃與小承氣湯同,設非腹中痛而閉者,未可以此輕試也。

厚樸大黃湯方

厚樸一尺大黃六兩枳實四枚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十溫十再服。

心下有痰飲,胸□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

【註】

此承上條詳出其證,以明其治也。心下有痰飲,謂痰飲之水流在膈間,故胸□支滿;支滿則阻礙十陽十氣,不得上通於頭目,故目眩也。主以苓桂術甘湯者,利水而通十陽十氣也。

【集註】

李□曰:胸□支滿,痰飲停滯於中也;目眩,阻遏十陽十氣不上升也。茯苓淡滲以利水飲,桂枝宣導以行十陽十氣,白術去濕健脾,甘草和中益氣,同為補土制水之劑。

苓桂術甘湯方

(見上)

腹滿,口舌幹燥,此腸間有水氣,已椒藶黃圓主之。

【註】

此又承上條互詳其證,以別其治也。心下有痰飲,喉間有漉漉聲,腸間有水氣,腸中有瀝瀝聲者,用苓桂術甘湯,即十溫十藥和之之法也。若更腹滿,則水結實矣,口舌幹燥,則水不化矣。故以防己、椒目、葶藶、大黃,前後分攻水結,水結開豁,則腹滿可除。水化津生,則口燥可滋。小服而頻,示緩治之意。稍增者,稍稍增服之。口中有津十液渴者,乃飲渴也。加芒硝者,以峻藥力耳!

【集註】

李□曰:腹滿,水聚於胃也。腸間有水氣,則濕漬中焦,津十液不為灌溉,故口舌幹燥。前雲水走腸間,瀝瀝有聲為痰飲,此腸間有水氣,即痰飲也。

防己椒目葶藶大黃圓方

防己椒目葶藶(熬)大黃各一兩

右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十液渴者,加芒硝半兩。

【集解】

程林曰:防己、椒目導飲於前,清者從小十便而出;大黃、葶藶推飲於後,濁者得從大便而下也。此前後分消,則腹滿減而水飲行,脾氣轉而津十液生矣。若渴則甚於口舌幹燥,加芒硝佐諸藥,以下腹滿而救脾土。

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

【註】

沉主裡,弦主飲,懸飲之病,屬飲停裡,故主懸飲內痛也。

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

【註】

此承上條,以明其治也。主以十棗湯,亦形氣實者宜之,若形氣稍虛,又當臨證斟酌也。

【集註】

趙良曰:脈沉病在裡也。凡弦者,為痛、為飲、為癖,懸飲結積在內作痛,故脈見沉弦。

十棗湯方

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

右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十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滓,內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平旦十溫十服之,不下者,明日更服半錢,得快利後,糜粥自養。

【集註】

李□曰:三物皆味苦,苦以泄之,能直達水飲窠囊之處,但恐峻利泄人真元,故加大棗甘以緩之,且棗為脾果,補土所以制水也。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註】

溢飲病屬經表,雖當發汗,然不無寒熱之別也。熱者以辛涼發其汗,大青龍湯;寒者以辛十溫十發其汗,小青龍湯。故曰: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也。

【集註】

尤怡曰:水氣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十體重痛,謂之溢飲。夫四肢十陽十也,水在十陰十者宜利,在十陽十者宜汗。

大青龍湯方

麻黃(去節)六兩桂枝二兩甘草(炙)二兩杏仁(去皮、尖)四十個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石膏如雞子大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十溫十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十溫十粉撲之。

小青龍湯方

麻黃(去節)三兩芍藥三兩五味子半升幹薑三兩甘草(炙)三兩細辛三兩桂枝三兩半夏(湯洗)半升

右八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十溫十服一升。

【集解】

尤怡曰:大青龍合桂麻而去芍藥加石膏,則水氣不甚而挾熱者宜之。倘飲多而寒伏,則必以小青龍為當也。

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

【註】

弦為諸飲之診,然專主者肝也。水在肝部,則病懸飲,故脈沉弦也;水在肺部,則病支飲,故脈不弦也。喘??短氣,肺飲證也;□下引痛,肝飲證也。今亦不見□下引痛之肝證,但見苦喘短氣之肺證,故曰:肺飲不弦也。

【集註】

李□曰:弦為肝脈,故肺飲不弦,苦喘短氣,肺邪迫塞也,前雲??逆倚息短氣為支飲是也。

支飲亦喘而不能臥,加短氣,其脈平也。

【註】

支飲水在肺之病,故亦喘而不能臥,短氣也。其脈平,謂見肺之平脈,或浮、或澀、或短,此詳申上條不弦之義也。

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湯主之。

【註】

此承上條,以明其治也。喘??不能臥,短氣不得息,皆水在肺之急證也,故以葶藶大棗湯,直瀉肺水也。

【集註】

沈明宗曰:此支飲偏溢於肺也。支飲貯於胸膈,上幹於肺,氣逆則呼吸難以通徹,故不得息。然急則治標,所以佐大棗之甘以保脾,葶藶之苦以泄肺,俾肺氣通調,脾得轉輸,為峻攻支飲在肺之方也。

尤怡曰:不得息,肺滿而氣閉也,葶藶入肺,通閉泄滿。用大棗者,不使傷正也。

葶藶大棗湯方(見肺癰中)

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芩芒硝湯主之。

【註】

支飲則喘滿不得息,水在胸肺也,更兼心下痞堅,則水盤結連引膈間,故曰:膈間支飲也。面色黧黑,水邪深結之色也。其脈沉緊,水邪深結之脈也。水邪深結,故有喘滿痞堅之證也。得之數十日,醫或吐之不愈者,是水邪不單結在上,故越之而不愈也。或下之不愈者,是水邪不單結在下,雖竭之亦不愈也。心下痞堅,飲結在中可知,故以木防己湯開三焦水結,通上中下之氣。方中用人參以吐下後傷正也。故水邪虛結者,服之即愈。若水邪實結者,雖愈亦復發也,即復與前方亦不能愈,當以前方減石膏之寒凝,加芒硝峻開堅結,加茯苓直輸水道,未有不愈者也。

【集註】

李□曰:喘滿痞堅,膈間支飲逆上也。面黑者,飲屬北方水色也。脈沉為飲,緊為寒,皆十陰十脈,以水飲稟十陰十寒之氣也。吐下俱行不愈,則十陰十陽十之氣俱虛,木防己湯補虛散

飲,虛者受補即愈。實者飲邪固結不解,故復發不愈,乃寒氣凝聚未解,故去石膏,恐寒胃也。加茯苓淡以滲飲,芒硝咸以軟堅。

木防己湯方

木防己三兩石膏(雞子大)十二枚桂枝二兩人參四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十溫十再服。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湯方

木防己桂枝各二兩人參茯苓各四兩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再微煎,分十溫十再服,微利則愈。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註】

心下,膈下也。水在膈上則喘滿,水在膈間則痞悸,水在膈下則惟苦眩暈,以澤瀉湯

之平和小劑主之,治支飲之輕者可也。若十陽十虛水盛,又當從事乎苓桂術甘湯,五苓散

矣。

【集註】

尤怡曰:水飲之邪,上乘清十陽十之位,則為冒眩。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眩轉而乍見眩黑也。澤瀉泄水氣,白術補土氣,以勝水也。

澤瀉湯方

澤瀉五兩白術二兩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十溫十再服。

病痰飲者,當以十溫十藥和之。

【註】

稠濁為痰,十陽十之盛也;稀清為飲,十陰十之盛也。有痰無飲,當以涼藥治之;有飲無痰,當以熱藥十溫十之。若痰而兼飲者,此不可純涼,又不可純熱,故當以十溫十藥和之可也。

夫有支飲傢,??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歲,宜十棗湯。

【註】

支飲,水在膈之上下也。水乘肺則??,水乘心則煩,水結胸則痛,其人形氣俱實,以十棗湯攻之可也。然病此卒不死,或至百日,或延至一年者,以飲十陰十邪,十陰十性十遲,故不卒死也。

十棗湯方(見上)

??傢其脈弦,為有水,十棗湯主之。

【註】

此承上條,以出其脈也。??傢,謂久??之傢也,??傢未可攻也。若脈弦,其??則為有水也,有水可攻,故以十棗湯攻之。

【集註】

魏荔彤曰:??嗽者,有飲冷而??嗽者,有因外感風寒而??嗽者,所謂形寒飲冷則傷肺也,此外感風寒之??嗽也。有因傷倦而??嗽者,所謂十陰十虛內熱,火刑肺金,此內傷虛勞之??嗽也。於此俱無涉也。仲景命之曰:??傢,專為痰飲在內,逆氣上沖之??嗽言也。故其脈必弦,無外感傢之浮,無內虛傢之數,但見弦者,知有水飲在中為患也,主之以十棗湯,使水邪有所制,斯下註而免於上厥也。

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裡虛。脈偏弦者,飲也。

【按】

此條系在首條「微者短氣」之下,今分在此。

【註】

脈雙弦者,兩手左右脈皆弦也,偏弦者,或左、或右、脈單弦也。偏弦者,飲也,故當下之;雙弦者,寒也,不當下也。即偏弦當下,亦不可大下,若大下之,則虛其裡,單弦變而為雙弦矣。弦為十陰十脈,重十陰十則寒,故曰:雙弦者寒也。此又示人不可以弦脈,專主飲也。

脈弦數,有寒飲,冬夏難治。

【按】

脈弦數之「數」字,當是「遲」字,始與寒飲之理合,是傳寫之□。

【註】

單弦主飲,固當下也,若單弦兼遲,而有寒飲,不可下也。寒飲之??,冬夏難治者,以夏十陰十極於內,冬十陰十極於外故也。此承上二條,詳申弦脈飲病可下、不可下之義也。

久??數歲,其脈弱者,可治;實大數者,死。其脈虛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治屬飲傢。

【註】

久??數歲,即今之年年舉發,痰飲??嗽水喘之病也。若其脈弱者,知邪不進則為可治。若實大數者,知邪日進故死也。若脈虛者知正氣虛,必苦冒也,審其人素本有支飲,則不必治其??,宜於痰飲傢求治法也。

【集註】

尤怡曰:久??數歲不已者,支飲漬肺而??,飲久不已,則??久不愈也。??久者,其氣必虛,而脈反實大數者,則其邪猶盛,以猶盛之邪,而臨已虛之氣,其能久持乎?故死。若脈虛者正氣固虛而飲氣亦衰,故可治。然飲雖衰而正不能禦,亦足以上蔽清十陽十之氣,故其人必苦冒也。此病為支飲所致,去其飲則病自愈,故曰:治屬飲傢。

??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少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十陰十股,小十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沖氣即低,而反更??,胸滿者,用苓桂五味甘草湯去桂,加幹薑、細辛,以治其??滿。??滿即止,而更復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幹薑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去甘草、桂枝,加細辛幹薑半夏湯主之。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其十陽十故也。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按】

小青龍湯下已之「下」字,當是「汗」字,大小青龍湯皆汗劑,必是傳寫之□。

【註】

??逆,古??嗽名也;倚息,今呼吸促也。??嗽呼吸氣促不得臥,久病多屬痰飲,新病每兼形寒,故宜以小青龍湯汗之,以散內飲外寒也。小青龍湯辛十溫十大散,惟有餘之人宜之,若誤施之於不足之人,辛熱則傷十陰十,故多唾口燥也。大散則傷十陽十,故手足厥逆也;面熱如醉,十陽十外浮也;小十便難,氣上沖,十陰十內竭也;脈沉微,裡氣弱也;手足痹,表氣虛也;時復冒,虛之甚也。雖十陰十陽十表裡俱虛,然屬誤汗,寒熱錯雜之壞病,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先通十陽十和十陰十,俟上沖氣平,再議他法也。今氣沖雖下而反更咳嗽胸滿者,則知寒飲貯胸,故嫌桂枝偏於走表,加幹薑、細辛獨勝中之寒飲也。服之??滿即止,而更復渴沖氣復發,則知十陰十火上逆,為幹薑、細辛熱藥所動故也。若服之時遂渴,稍時而渴反止者,則為其人素有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是因飲逆胸中作嘔而冒,非十陽十虛為飲所阻不升之冒也。故仍以本方復加半夏者,以去水也,更去甘草者,恐甘助嘔也。水去嘔止,其人面形腫者,加杏仁以降嘔??,上逆之餘邪,若不因嘔??面腫,則為風邪所襲,應加麻黃。今其人血虛手足痹,十陽十虛手足厥,且因嘔??後而腫,故不加也。若兼有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更加大黃以利胃熱可也。

苓桂五味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桂枝四兩甘草(炙)三兩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十溫十三服。

苓甘五味薑辛湯方

茯苓四兩甘草幹薑細辛各三兩五味子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十溫十服半升,日三服。

苓桂五味甘草去甘草去桂加幹薑細辛半夏湯方

茯苓四兩細辛幹薑各二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十溫十服半升,日三服。

苓甘五味加薑辛半夏杏仁湯方

茯苓四兩甘草三兩五味子半升幹薑三兩細辛三兩半夏三兩杏仁(去皮、尖)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十溫十服半升,日三服。

苓甘五味加薑辛半杏大黃湯方

茯苓四兩半夏半升甘草三兩五味子半升幹薑三兩細辛三兩杏仁(去皮、尖)半升大黃三兩

右八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十溫十服半升,日三服。

《醫宗金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