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陽明病脈證並治全篇

十陽十明主裡,內候胃中,外候肌肉,故有病經、病府之分。如論中身熱煩渴,目痛鼻幹不得眠,不惡寒,反惡熱者,此十陽十明經病也;漸熱譫語,手足腋下?縟緩鉤觶?腹滿痛,大便□者,此十陽十明府病也。而其候各有三:經病則有邪已傳十陽十明而太十陽十之表未罷,兼見頭痛惡寒無汗之太十陽十證者;有太十陽十之邪已罷,悉傳十陽十明,但見壯熱有汗,心煩不眠,口渴引飲之十陽十明證者;有十陽十明之邪未已,復轉少十陽十,兼見胸□痛,寒熱往來,口苦而嘔,目眩耳聾之少十陽十證者。府病則有太十陽十陽十明,謂太十陽十病,或發汗,或吐,或下,或利小十便,亡其津十液,胃中幹燥,太十陽十之邪,乘胃燥而轉屬十陽十明,致小十便反數,大便□者,所為脾約是也;有正十陽十陽十明,謂十陽十氣素盛,或有宿食,太十陽十之邪,一傳十陽十明,遂入胃府,致大便不通者,所為胃傢實是也;有少十陽十陽十明,謂病已到少十陽十,法當和解,而反發汗,利小十便,亡其津十液,胃中燥十熱,復轉屬十陽十明,致大便結燥者,所為大便難者是也。其治十陽十明經病,則以葛根湯或桂枝加葛根湯發之,或以白虎湯清之,或以柴十胡十白虎湯和之,隨其證而施之可也。其治十陽十明府病,雖均為可下,然不無輕重之分,故或以三承氣湯下之,或麻仁丸通之,或蜜煎膽汁導之,量其病而治之可也,此十陽十明病之大略也。茲以在經、在府二者,詳疏於篇,俾讀者易為分別,則臨證施治,自不紊矣。

十陽十明之為病,胃傢實是也。

【註】

十陽十明經,內以候胃,外以候肌。言十陽十明之為病,由太十陽十之邪,傳於其經,則為十陽十明病外證;由太十陽十之邪,傳入胃府,則為胃傢實也。

【集註】

方有執曰:十陽十明經也,胃府也。實者,大便結為□滿而不得出也。雖則遲早不同,而非日數所可拘也。

傷寒三日,十陽十明脈大。

【註】

傷寒一日太十陽十,二日十陽十明,三日少十陽十,乃『內經』言傳經之次第,非必以日數拘也。

此雲:三日十陽十明脈大者,謂不兼太十陽十陽十明之浮大,亦不兼少十陽十陽十明之弦大,而正見正十陽十陽十明之大脈也。蓋由去表傳裡,邪熱入胃,而成內實之診,故其脈象有如此者。

【集註】

方有執曰:傷寒三日,該中風而大約言也。脈大者,十陽十明氣血俱多也。

沈明宗曰:此正十陽十明之正脈也。仲景謂三日十陽十明脈大,因十陽十明乃多氣多血之府,風寒傳入,邪盛於中,故脈顯大,是為十陽十明邪實之正脈。但病十陽十明務具此脈,方可下奪,或兼太十陽十之浮緊,少十陽十之弦細,或遲疾滑澀虛弱,乃屬氣血十陰十陽十之虛,雖見大實大滿,亦當詳審顧慮,或以小承氣湯試之,或用蜜煎導法,不得直施攻下也。

本太十陽十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十陽十明也。

【註】

十陽十明之病,本自太十陽十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而不透徹,乃為汗不如法,故未盡之邪,因而轉屬十陽十明也。邪在經則為外證,邪入府則為胃傢實矣。

【集註】

方有執曰:此言由發太十陽十汗不如法,致病入胃之大意。

十陽十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註】

太十陽十之邪傳十陽十明病,有自中風傳來者,有自傷寒傳來者,當於食之能否辨之。若能食,名中風,是自中風傳來者,以風乃十陽十邪,十陽十能化谷,故能食也。不能食,名中寒,是自傷寒傳來者,以寒乃十陰十邪,不能化谷,故不能食也。

【集註】

方有執曰:此以食之能否,驗風寒之辨。蓋十陽十明主水谷,風能食,十陽十能化谷也;寒不能食,十陰十不殺谷也。名,猶言為也。中寒,即傷寒之互詞。大意推原風寒自太十陽十傳來,其辨驗有如此者,非謂十陽十明自中而然也。

汪琥曰:仲景雲:中寒與傷寒同義,非真寒證也。若系真中寒,是胃傢虛冷,藥宜理中湯之類。今不能食,是胃氣實,但邪未入府,不作鬱熱耳。因名中寒,實與傷寒無異。

問曰:十陽十明病,外證雲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註】

十陽十明病有外證有內證。潮熱、自汗、不大便、內證也;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外證也。今汗自出,是從中風傳來,故與中風之外證同,而身熱、不惡寒反惡熱,則知為十陽十明外證,故不與中風外證同也。然十陽十明之熱,發於肌肉,必蒸蒸而熱,又不似太十陽十之陣陣發十熱,可知矣。

【集註】

方有執曰:此以太十陽十中風,傳入十陽十明之外證言。

魏荔彤曰:病有太十陽十中風不解,傳入十陽十明者,何以辨之?故設問曰:十陽十明未知其裡之何時傳來?必先驗其外之何所見證?答曰:太十陽十病,有身熱,汗自出而惡風者,此太十陽十中風之本證也;若身熱,汗自出,竟不惡風寒而反惡熱,則病已去太十陽十而入十陽十明矣。此十陽十明病,由太十陽十中風而傳入者也。

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十熱而惡寒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

【註】

太十陽十病當惡寒,十陽十明病當惡熱。今十陽十明病,有初得之一日,不發十熱而惡寒者,是太十陽十去表之邪未盡,故仍惡寒也。然去表未盡之邪,欲傳十陽十明,不能久持,故惡寒必將自罷,即日當自汗出而惡熱矣。

【集註】

方有執曰:此以太十陽十傷寒,傳入十陽十明之外證言。

程應旄曰:十陽十明惡寒,終是帶表,至於府病則惡熱矣。表之罷否,須於此驗之。

鄭重光曰:此辨十陽十明傷寒之外證,不發十熱而惡寒,起自傷寒也。惡寒將自罷,邪過表也。即自汗出,邪熱鬱於肌肉,腠理開,汗外泄也。

魏荔彤曰:太十陽十傷寒亦有傳入十陽十明者,又何以辨之?故設問曰:病有得之一日,起初之時,不見發十熱,而但見惡寒者,何病也?答曰:得之一日惡寒,雖為太十陽十傷寒之證,而惡寒亦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此是十陽十明病由太十陽十傷寒而傳入者也。可知太十陽十中風,則發十熱惡風,汗自出為,正病,太十陽十傷寒,則惡寒無汗為正病。若傳入十陽十明,則必以汗出、惡熱為正病也。

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十陽十明居中,主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始雖惡寒,二日即止,此為十陽十明病也。

【註】

此釋上條十陽十明惡寒自罷之義。十陽十明屬胃居中,土也。土為萬物所歸,故邪熱歸胃則無所復傳,亦萬物歸土之義。十陽十明初病一日,雖仍惡寒,是太十陽十之表未罷也。至二日惡寒自止,則是太十陽十之邪已悉歸並十陽十明,此為十陽十明病也。

【集註】

方有執曰:惡寒二日自止者,熱入裡而將惡熱,此以正十陽十陽十明言也。

程應旄曰:六經雖分十陰十陽十,而宰之者胃,五藏六府,皆朝宗而稟令焉。一有燥十熱,無論三十陽十傳來之邪,從而化熱,即三十陰十傳來之邪,亦轉屬而變熱。十陰十陽十之邪,皆歸胃土,故曰:萬物所歸無所復傳也。

問曰:何緣得十陽十明病?答曰:太十陽十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十便,此亡津十液,胃中幹燥,因轉屬十陽十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十陽十明也。

【註】

問曰:何緣得十陽十明胃實之病?答曰:由邪在太十陽十時,發汗,若下,若利小十便,皆為去邪而設,治之誠當,則邪解而愈矣。如其不當,徒亡津十液,致令胃中幹燥,則未盡之表邪,乘其燥十熱,因而轉屬十陽十明,為胃實之病者有三:不更衣,即太十陽十陽十明脾約是也;內實,即正十陽十陽十明胃傢實是也;大便難,即少十陽十陽十明大便難是也。三者雖均為可下之證,然不無輕重之別,脾約自輕於大便難,大便難自輕於胃傢實。蓋病脾約大便難者,每因其人津十液素虧,或因汗下利小十便,施治失宜所致。若胃實者,則其人十陽十氣素盛,胃有宿食,即未經汗下,而亦入胃成實也。故已經汗下者,為奪血致燥之十陽十明,以滋燥為主;未經汗下者,為熱盛致燥之十陽十明,以攻熱為急。此三承氣湯、脾約丸及蜜煎、土瓜根、豬膽汁導法之所由分也。

【集註】

方有執曰:古人十大便必更衣;不更衣,言不大便也。

程應旄曰:轉屬層次,不止有表罷、不罷之分,而表罷入裡,復有燥實、燥不實之辨。所以有不更衣之十陽十明病,有內實之十陽十明病,有大便難之十陽十明病也。其中有屬表屬裡,所以下法有禁有宜。受氣有裡實裡燥,所以下法有應大應小。

汪琥曰:或問太十陽十病若下矣,則胃中之物已去,縱亡津十液,胃中幹燥,未必復成內實。答雲:方其太十陽十初病時,下之不當,徒亡津十液,胃中之物去之不盡,邪傳十陽十明而成燥糞,故有內實之證。

問曰:病有太十陽十陽十明,有正十陽十陽十明,有少十陽十陽十明,何謂也?答曰:太十陽十陽十明者,脾約是也;正十陽十陽十明者,胃傢實是也;少十陽十陽十明者,發汗利小十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

【註】

十陽十明可下之證,不止於胃傢實也。其綱有三,故又設問答以明之也。太十陽十之邪,乘胃燥十熱,傳入十陽十明,謂之太十陽十陽十明,不更衣無所苦,名脾約者是也。太十陽十之邪,乘胃宿食與燥十熱結,謂之正十陽十陽十明,不大便,內實滿痛,名胃傢實者也;太十陽十之邪已到少十陽十,法當和解,而反發汗利小十便,傷其津十液,少十陽十之邪復乘胃燥,轉屬十陽十明,謂之少十陽十陽十明,大便澀而難出,名大便難者是也。

【集註】

程知曰:言三十陽十皆有入胃府之證也。十陽十明為水谷之海,中土為萬物所歸,故三十陽十經皆能入其府。邪自太十陽十傳入胃府者,謂之太十陽十陽十明,即經所謂太十陽十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十便數,大便因□者是也,由脾之斂約,故用小承氣微下以和之。邪自十陽十明經傳入胃府者,謂之正十陽十陽十明,即經所謂發十熱汗出,胃中燥□□語者是也,乃胃中邪實,故用大承氣以攻下之。邪自少十陽十轉屬胃府者,謂之少十陽十陽十明,即經所謂少十陽十不可發汗,發汗則□語,此屬胃者是也,系津十液內竭,故用麻仁丸潤下,以和其津十液也。若三十陽十外證未除,則十陽十明正治之法,又不可用矣。

十陽十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按】

自汗是十陽十明證,盜汗是少十陽十證,盜汗當是自汗,文義始屬。

【註】

十陽十明病在經,脈當浮長,入府,脈當實大。今脈浮而緊,潮熱有時者,是十陽十明病而見太十陽十傷寒脈也,則知是從傷寒傳來。太十陽十傷寒之邪未罷,必無汗,故雖見十陽十明潮熱發作有時之證,仍當從太十陽十陽十明傷寒治之,宜麻黃加葛根湯汗之。若見潮熱發作有時之證,而脈但浮不緊,是十陽十明病而見太十陽十中風脈也,則知是從中風傳來。太十陽十中風之邪未罷,必自汗出,當從太十陽十陽十明中風治之,宜桂枝加葛根湯解之。

【集註】

沈明宗曰:此十陽十明證而見太十陽十脈也。脈浮而緊,太十陽十表寒未罷之脈,潮熱發作有時,則十陽十明裡證已具,但浮者,太十陽十風傷衛脈,故必汗出也。

十陽十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按】

汗出多之下,當有「發十熱」二字,若無此二字,脈遲,,汗出多,微惡寒,乃是表十陽十虛,桂枝附子湯證也,豈有用桂枝湯發汗之理乎?必是傳寫之遺。

【註】

十陽十明病脈當數大,今脈遲汗出多,設不發十熱惡寒,是太十陽十表邪已解矣。今發十熱微惡寒,是表猶未盡解也,故宜桂枝湯解肌以發其汗,使初入十陽十明之表邪,仍還表而出也。

【集註】

程知曰:此言中風傳十陽十明,表邪未解,仍宜用桂枝湯以解肌也。

汪琥曰:此太十陽十病初傳十陽十明經,中有風邪也。脈遲者,太十陽十中風緩脈之所變,傳至十陽十明,邪將入裡,故脈變遲。汗出多者,十陽十明熱而肌腠疏也。微惡寒者,在表風邪未盡也。故仍從太十陽十中風例治之。又曰:雖從太十陽十例治,但既雲十陽十明病,仲景法還宜用桂枝加葛根湯為是。

十陽十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註】

十陽十明病,脈應浮大,證應汗出。今脈但浮,表病脈也;無汗而喘,表實證也。是太十陽十之邪,未悉入十陽十明,猶在表也。當仍從太十陽十傷寒治之,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集註】

張璐曰:十陽十明榮衛難辨,辨之全藉於脈證。風邪之脈,傳至十陽十明,自汗已多,則緩去而遲在;寒邪之脈,傳至十陽十明,發十熱已甚,則緊去而浮在,此皆邪氣在經之征。若入府,則遲者必數,浮者必實矣。設不數不實,非胃實也,必不勝攻下矣。

汪琥曰:無汗而喘,但浮不緊,何以定其為十陽十明病?必其人目痛鼻幹,身熱不得眠,故雲十陽十明病也。

魏荔彤曰:此太十陽十陽十明之證,入十陽十明未深,故令其邪仍自表出,不至歸於胃而無所復傳也。

十陽十脈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十陽十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者,為十陽十絕於裡,亡津十液,大便因□也。

【註】

此承上條互詳其脈,以出其證也。脈十陽十微,謂脈浮無力而微也;十陽十脈實,謂脈浮有力而盛也。凡中風傷寒脈,十陽十微則熱微,微熱蒸表作汗;若汗出少者,為自和欲解,汗出多者,為太過不解也。十陽十脈實則熱盛,因熱盛而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汗出太過,則十陽十極於裡,亡津十液,大便因□而成內實之證矣。勢不得不用下法。故欲發其汗者,不可不早慮及此也。

【集註】

喻昌曰:十陽十微者,中風之脈,十陽十微緩也;十陽十實者,傷寒之脈,十陽十緊實也;十陽十絕,即亡津十液之互辭。仲景每於亡津十液者,悉名無十陽十。玩本文十陽十絕於裡,亡津十液,大便因□甚明。傷寒發太十陽十膀十胱經之汗,即當顧慮十陽十氣,以膀十胱主氣化故也。發十陽十明胃經之汗,即當顧慮十陰十津,以胃中藏津十液故也。所以十陽十明多有熱越之證,謂胃中津十液,隨熱而盡越於外,汗出不止耳。然則十陽十明病,不論中風,傷寒,脈微,脈實,汗出少而邪將自解,汗出多則十陰十津易致竭絕也。

十陽十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註】

十陽十明病法當汗多,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以其人胃氣久虛,邪鬱於太十陽十之表,十陽十明肌腠不能宣發作汗故也。宜葛根湯小劑微汗,和其肌表,自可愈也。

【集註】

汗琥曰:按此條論仲景無法治。常器之雲:可用桂枝加黃耆湯。郭雍雲:宜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不知上二湯,皆太十陽十經藥,今系十陽十明無汗證,仍宜用葛根湯主之。

魏荔彤曰:十陽十明病法應多汗,今反無汗,但見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邪熱欲出表作汗,而正氣衰弱不能達之也。

十陽十明病,初欲食,小十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縟緩鉤齠?解者,此水不勝谷氣,與汗共並,脈緊則愈。

【註】

十陽十明病,初欲食,知其從中風熱邪傳來也。十陽十明受邪,當小十便數,大便□,今小十便反不利,大便自調,知津未傷而胃自和,不成裡實也。既不成實,則在經之邪本輕,可自愈也。若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是太十陽十之表未除也。奄,忽也。忽然發狂,?縟緩鉤齠?解者,蓋以太十陽十傳來之邪本輕,十陽十明所受之邪自淺,津未傷而胃自和,仍當還表作解也。然必待發狂而解者,此胃中水氣不勝,初欲食之谷氣,谷氣長十陽十化熱,水不勝熱,釀汗共並而出,所以發狂作解也。凡將汗解,脈必先浮,今言脈緊則愈者,亦邪還於表,欲解應見之脈也。

傷寒,發十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縟徽十擼十?是轉屬十陽十明也。

【註】

傷寒,發十熱無汗,嘔不能食,為太十陽十之邪欲傳也。若無汗,為太十陽十陽十明之表尚在,汗之可也。今反汗出??縟徽十擼十?是邪已轉屬十陽十明之府,可下不可汗也。

【集註】

成無己曰:傷寒發十熱無汗,嘔不能食者,太十陽十受病也。若反汗出??縟徽十擼十?是太十陽十之邪轉屬十陽十明也。故經曰:十陽十明病法多汗。

方有執曰:嘔不能食,熱入胃也。反汗出者,肌肉著熱,膚腠反開也。

程應旄曰:太十陽十本證現在,而反汗出??縟徽十擼十?雖表證未罷,已是轉屬十陽十明也。??紓?連綿之意,即俗雲:汗一身不瞭又一身,是也。

傷寒脈浮,發十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註】

傷寒之邪,傳入十陽十明,脈浮,發十熱無汗,其表不解者,雖有燥渴,乃大青龍湯證,不可與白虎湯。即有十陽十明渴欲飲水熱證,應與白虎者,亦必審其無太十陽十表證,始可與也。加人參者,以其脈浮不滑,非有餘也,且欲於大解熱中,速生其津十液也。

【集註】

鄭重光曰:此申明用白虎湯之法。以白虎但能解熱而不解表,若稍帶外感,有無汗、惡寒、身痛、頭疼之表證,慎不可用也。

白虎加人參湯方

於白虎湯方內加人參三兩,餘根據白虎湯方

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裡有寒,白虎湯主之。

【按】

王三十陽十雲:經文「寒」字,當邪字解,亦熱也,其說甚是。若是「寒」字,非白虎湯

證矣。

【註】

此言傷寒太十陽十證罷,邪傳十陽十明,表裡俱熱,而未成胃實之病也。脈浮滑者:浮為表有熱之脈,十陽十明表有熱,當發十熱汗出;滑為裡有熱之脈,十陽十明裡有熱,當煩渴引飲,故曰:表有熱裡有熱也。此為十陽十明表裡俱熱之證,白虎乃解十陽十明表裡俱熱之藥,故主之也。不加人參者,以其未經汗、吐、下,不虛故也。

【集註】

程知曰:滑則裡熱,雲浮滑則表裡俱熱矣。大熱之氣,得辛涼而解,猶之暑?⒅?令,得金風而爽,故清涼之劑,以白虎名之。又曰:厥十陰十條中有傷寒,脈滑而厥者,裡有熱也,白虎湯主之,可證此條之非裡有寒矣。

魏荔彤曰:此裡尚為經絡之裡,非藏府之裡,亦如衛為表,榮為裡,非指藏府而言也。

白虎湯方

知母六兩石膏(碎)一筋甘草(炙)二兩粳米六十合

右四味,以水一鬥,煮米熟湯成去滓,十溫十服一升,日三服。

【集解】

柯琴曰:十陽十明邪從熱化,故不惡寒而惡熱,熱蒸外越,故熱汗出,熱爍胃中,故渴欲飲水,邪盛而實,故脈滑,然猶在經,故兼浮也。蓋十陽十明屬胃,外主肌肉,雖內外大熱而未實,終非苦寒之味所宜也。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熱,寒能勝胃火,寒能沉內,辛能走外,此味兩擅內外之能,故以為君;知母苦潤,苦以瀉火,潤以滋燥,故用為臣;甘草、粳米調和於中宮,且能土中瀉火,稼穡作甘,寒劑得之緩其寒,苦劑得之平其苦,使二味為佐,庶大寒大苦之品,無傷損脾胃之慮也。煮湯入胃,輸脾歸肺,水十精十四佈,大煩大渴可除矣。白虎為西方金神,取以名湯,秋金得令,而炎暑自解。

方中有更加人參者,亦補中益氣而生津也。用以協和甘草粳米之補,承制石膏知母十之寒,瀉火而土不傷,乃十操十萬全之術者也。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十熱者,屬十陽十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註】

病人,謂病太十陽十經中風、傷寒之人也。太十陽十病煩熱,汗出則應解矣。今又寒熱如瘧狀,每至日晡所即發潮熱,日晡者,乃申酉十陽十明王時,故曰:屬十陽十明也。證雖如此,當審其果盡歸十陽十明耶?抑或尚兼太十陽十也?故又當以脈辨之:若脈實者,邪已入裡,則汗出潮熱,為十陽十明下證,宜與大承氣湯下之;若脈浮虛者,邪尚在表,則寒熱如瘧,仍屬太十陽十當汗之證也,宜與桂枝湯汗之。

【集註】

程知曰:病人得汗後,煩熱解,太十陽十之邪,將盡未盡,其人復如瘧狀,日晡時發十熱,則邪入十陽十明審矣。然雖已入十陽十明,尚恐未離太十陽十,故必重辨其脈,脈實者可下;若脈浮虛者,仍是十陽十明兼太十陽十,便宜汗而不宜下也。

太十陽十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十便數,大便因□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註】

太十陽十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不解,入裡微煩者,乃梔子豉湯證也。今小十便數,大便因□,是津十液下奪也,當與小承氣湯和之,以其結熱未甚,入裡未深也。

【集註】

喻昌曰:微煩小十便數,大便因□,皆是邪漸入裡之機,故用小承氣湯和之。

程應旄曰:吐、下、汗後而見煩證,征之於大便□,固非虛煩者比。然煩既微而小十便數,當由胃傢失潤,燥氣客之使然,胃雖實非大實也。以小承氣湯取其和也,非大攻也。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厚樸(去皮,炙)二兩枳實(大者,炙)三枚已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十溫十二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趺十陽十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十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其脾為約,麻仁丸主之。

【註】

趺十陽十,胃經脈也。趺十陽十脈浮而澀,十陽十浮則胃氣強,十陰十澀則小十便數,十陰十陽十相搏,則熱盛而液竭矣,故大便則□也。其名為約者,謂脾為邪所約束,不能為胃行其津十液,故名脾約也。以麻仁丸主之,養液潤燥,清熱通幽。其不敢恣行承氣者,以脈澀故也。

【集註】

程知曰:言胃脈浮澀,不可大攻,宜用麻仁丸潤法也。趺十陽十,胃脈也。在足跗上,動脈應手。浮則十陽十熱盛而胃強,澀則十陰十津少而小十便數。脾主為胃行其津十液者也,胃十陽十強則脾十陰十弱,不能為胃行其津十液,故約其食物,如一、二彈丸也,此不當下而當潤之。

程應旄曰:麻仁丸潤燥通幽,傷寒不可恣行大承氣可知矣。所以然者,以其為太十陽十陽十明,非正十陽十陽十明胃傢實者比也。推之少十陽十陽十明,其不可以正十陽十陽十明胃傢實之法治之。

更可知矣。

汪琥曰:以胃強脾弱,為脾約作解。蓋以胃中之邪熱盛為十陽十強,故脈浮;脾傢之津十液少為十陰十弱,故脈澀。用麻仁丸者,以瀉胃中之十陽十而扶脾之十陰十也。

麻仁丸方

麻仁二升芍藥半筋枳實半筋大黃(去皮)一筋厚樸(去皮)一筋杏仁(去皮、尖,熬,別作脂)一升

右六味,蜜合丸,如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和為度。

【集解】

方有執曰:麻子、杏仁能潤幹燥之堅,枳實、厚樸能導固結之滯,芍藥斂液以輔潤,大黃推陳以致新,脾雖為約,此能疏之。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註】

傷寒吐後,胸不脹滿而腹脹滿者,是表邪已盡,胃中壅熱故也。宜與調胃承氣湯,下其熱而和之。以無□痛,故不用大小承氣也。

【集註】

程知曰:言吐後腹脹滿宜調胃也。熱在上焦則吐,吐後腹脹滿,則邪不在胸,其為裡實可知。然脹滿而不□痛,自不宜用急下之法,但與調胃承氣,和其胃熱可耳!『內經』雲:諸脹腹大,皆屬於熱也。

程應旄曰:吐傷津十液,燥氣不能下達,遂成土鬱,是以腹脹滿,用調胃承氣,一奪其鬱可耳!

調胃承氣湯方

大黃(去皮,酒浸)四兩甘草(炙)二兩芒硝半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煮兩沸,少少十溫十服之。

【方解】

方名調胃承氣者,有調和承順胃氣之義,非若大小承氣專攻下也。經曰:熱十婬十於內,治以咸寒;火十婬十於內,治以苦寒。君大黃之苦寒,臣芒硝之咸寒,二味並舉,攻熱瀉火之力備矣。恐其速下,故佐甘草之緩;又恐其過下,故少少十溫十服之,其意在不峻而和也。

十陽十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註】

十陽十明病,謂已傳十陽十明,不吐、不下,心煩者,謂未經吐、下而心煩也,其為熱盛實煩可知。故與調胃承氣湯瀉熱,而煩自除也。

【集註】

成無己曰:吐後心煩謂之內煩,下後心煩謂之虛煩,今十陽十明病不吐不下心煩,則是胃有鬱熱也,與調胃承氣湯以下其鬱熱。

喻昌曰:胃氣及津十液,既不由吐、下而傷,則心煩明系胃中熱熾,故可與調胃承氣湯。

十陽十明發十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註】

十陽十明病,不大便,發十熱汗多不止者,雖無內實,亦當急下之。蓋因十陽十氣大蒸於內,恐致十陰十液暴亡於外,故以全津十液為急務也,宜大承氣湯下之。

【集註】

喻昌曰:汗多則津十液外滲,加以發十熱,則津十液盡隨熱勢,蒸蒸騰達於外,更無他法以止其汗,惟有急下一法,引熱勢從大腸而出,庶津十液不致盡越於外耳。

程應旄曰:此等之下,皆為救十陰十而設,不在奪實,奪實之下可緩,救十陰十之下不可緩。

沈明宗曰:十陽十明裡實,以潮熱微汗為正。茲見發十熱汗多,乃裡熱熾盛之極,蒸騰胃中津十液,盡越於外,非亟奪其邪以救津十液不可,故宜大承氣湯急下也。

大承氣湯方

大黃(酒洗)四兩厚樸(炙,去皮)半筋枳實(炙)五枚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鬥,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十溫十再服,得下,餘勿服。

【方解】

諸積熱結於裡而成滿痞燥實者,均以大承氣湯下之也。滿者,腹□滿急□脹,故用厚樸以消氣壅;痞者,心下痞塞硬堅,故用枳實以破氣結;燥者,腸中燥屎幹結,故用芒硝潤燥軟堅;實者,腹痛大便不通,故用大黃攻積瀉熱。然必審四證之輕重,四藥之多少適其宜,始可與也。若邪重劑輕,則邪氣不服;邪輕劑重,則正氣轉傷,不可不慎也。

【集解】

柯琴曰:諸病皆因於氣,穢十物之不去,由於氣之不順也,故攻積之劑,必用氣分之藥,因以承氣名湯。方分大、小,有二義焉。厚樸倍大黃,是氣藥為君,名大承氣;大黃倍厚樸,是氣藥為臣,名小承氣。味多十性十猛,制大其服,欲令大瀉下也,因名曰大;味寡十性十緩,制小其服,欲微和胃氣也,因名曰小。且煎法更有妙義,大承氣用水一鬥煮樸枳,取五升去滓,內大黃,再煮取二升,內芒硝,何哉?蓋生者氣銳而先行,熟者氣純而和緩,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黃繼通地道,而後枳、樸除其痞滿。若小承氣,以三味同煎,不分次第,同一大黃而煎法不同,此可見仲景微和之意也。

程知曰:調胃承氣,大黃用酒浸;大承氣,大黃用酒洗,皆為芒硝之咸寒而以酒制之。若小承氣,不用芒硝,則亦不事酒浸洗矣。

十陽十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註】

十陽十明病,下之後,心中懊□而煩者:若腹大滿,不大便,小十便數,知胃中未盡之燥屎復□也,乃可攻之。若腹微滿,不可攻也。誤攻必變脹滿不能食,飲水則噦等,逆矣。若果有燥屎,宜下者,以大承氣湯下之。

【集註】

方有執曰:可攻以上,以轉失氣言。懊□,悔□痛恨之意。蓋藥力不足以勝病,燥□

欲行而不能,故曰:可攻,言當更服湯以促之也。腹微滿以下,以不轉失氣言。頭□

後溏裡熱輕也,故曰:不可攻之,言當止湯勿服也。

程知曰:言有燥屎,即可大攻下也。下後心中懊□而煩者,虛煩也,當與梔子豉湯。

若胃有燥屎,則非虛煩,故可攻。腹不甚滿,則無必攻之法,有燥屎則非先□後溏者也,故可攻。又曰:便□與燥屎不同。便□者,大便實滿而□;燥屎者,胃中宿食,因胃熱而結為燥丸之屎也。故便□,猶有用小承氣者;若燥屎、則無不用芒硝之咸寒也。

程應旄曰:末句乃申可攻句,以決治法。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十陽十柴十胡十證,煩躁心下□,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十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後必溏,未定成□,攻之必溏,須小十便利,屎定□,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註】

得病二、三日,無太十陽十、少十陽十證,煩躁心下□,至四、五日,不大便。若脈大,屬正十陽十陽十明,胃實之證也,下之無疑。今脈弱,雖胃和能食,不可輕下,隻可與小承氣湯

,少少與而微和之,令其小安。次日仍不大便,繼與小承氣湯促之。若六、七日竟不大便而小十便少者,即不能食,亦屬胃中尚未幹燥,屎未定□,如大攻之,初見□復必溏也。須待小十便利,知屎定□,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集註】

方有執曰:太十陽十不言藥,以有桂枝、麻黃之不同也;少十陽十言藥,以專主柴十胡十也。凡以此為文者,皆互發也。以無太、少二經證,故知此屬十陽十明,以脈弱,故宜微和,至六日以下,乃歷敘可攻、不可攻之節度也。

程應旄曰:能食以結在腸間,而胃火自盛也。先以小承氣湯少少與之,和胃中之火,令小安後,以前藥增至一升,去腸中之結。既用小承氣矣?而又減去分數,接續投之,以脈弱之胃,其稟素虛,而為日又未久也。

張璐曰:此段之能食、不能食,全與辨風寒強弱無涉。言能食者,不可以為胃強而輕下;不能食者,不可以為胃中有燥屎而輕下也。

十陽十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縟緩鉤穌十擼十?此大便已□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十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十泄下。

【註】

十陽十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外證欲解而脈不實,尚未可攻也。若其人身重,熱困於體也;短氣而喘,熱壅於上也;腹滿潮熱,熱聚於中也,手足?縟緩鉤觶?大便已□,熱結於下也,斯為外邪已解,內實已成,始可攻之,主以大承氣湯可也。若汗出,微發十熱惡寒者,則外猶未解也,其熱不潮者,裡猶未實也,不可與承氣湯。即有裡急、腹大滿、不通等證,亦隻宜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十泄下,蓋以脈遲故也。

【集註】

方有執曰:潮熱,十陽十明王於申酉戌,故熱作於此時,如潮之有信也。手足?縟歡?汗出者,脾主四肢而胃為之合,胃中燥實而蒸蒸騰達於四肢,故曰:大便已□也。

林瀾曰:此節辨脈遲內結之,或宜大承氣攻之,或但可以小承氣微和之也。十陽十明病脈遲證,兼汗出不惡寒,身重短氣,腹滿而喘,似屬可攻。然必有潮熱者,為外證已解,裡證已具,手足?縟緩鉤穌十擼十?為大便已□,主以大承氣湯攻之奚疑!若汗出雖多,猶見發十熱惡寒,則表尚在也,其熱不潮,汗亦非手足?縟恢?汗,安可與承氣以攻之乎?即腹大滿不通,亦隻可與小承氣微和,勿令大十泄下。此何以故?脈遲便非必下之脈,雖內結亦豈大承氣所宜哉!

十陽十明病,潮熱,大便微□者,可與大承氣湯,不□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十熱者,必大便復□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

【註】

十陽十明病,潮熱大便微□者,可與大承氣湯,不□者,不可與之也。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噦氣,則為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轉失穢氣,此但初頭□後必溏,是尚未成□也,不可攻之。攻之必寒氣乘虛上逆,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得水則噦,亦由虛寒之氣上逆,不能化水而下輸也。

若其後所發潮熱不退,必是大便再□,但已經下後,所□者無多,隻以小承氣湯和之可也。故凡服承氣湯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此蓋仲景戒人不可輕下之意。

【集註】

方有執曰:此以潮熱、轉失氣次第而詳言之,以決當下之候也。轉失氣,反屁出也。

脹滿,藥寒之過也。噦,亦寒傷胃也。復□而少者,重下故也。末句重致叮嚀之意。

喻昌曰:若腹中氣仍不轉,則不但用大承氣大差,即小承氣亦差矣。

程知曰:上條曰:外欲解,可攻裡。曰:外未解,未可與承氣。曰:可與小承氣,微和胃氣,勿令大十泄下。此條曰:可與。曰:不可與。曰:乃可攻之,不可攻之。曰:

少與小承氣。曰:以小承氣和之,慎不可攻。多少商量慎重之意。故惟手足?縟緩鉤觶?大便燥□者,始主之以大承氣,若小承氣,猶是微和胃氣之法也。

汪琥曰:轉失氣,則知其人十大便已□,腸胃中燥十熱之甚,故其氣不外宣,時轉而下;不轉失氣,則腸胃中雖有熱,而滲孔未至於燥,此但初頭□,後必溏也。

十陽十明病,□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失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失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註】

十陽十明病,□語,潮熱,脈滑而疾者,是可攻之證脈也。然無??縟恢?汗出,與小十便數、大便□燥實等證,則不可驟然攻之,宜先與小承氣湯一升試之,若腹中轉失穢氣,則知腸中燥屎已□,以藥少未能遽下,所轉下者,但屎之氣耳!可更服一升促之,自可下也。若不轉失氣,則勿更與服,俟明日仍不大便,診其脈仍滑疾,則更服之。今脈反見微澀,則是裡虛無氣,不能承送,故為難治,所以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集註】

方有執曰:滑以候食,故為大便□之診。疾者,屬裡熱也。微者,十陽十氣不充,無以運行。澀者,十陰十血不足,無以潤送。故曰:十陽十微不可下,無血不可下。此之謂也。

張璐曰:此條脈滑而疾,有□語、潮熱,而無□滿實證,隻宜以小承氣湯下之,下之而脈反微澀,證變裡虛,故為難治。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循衣摸十床十,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十熱□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按】

趙嗣真曰:『活人書』雲:弦者十陽十也,澀者十陰十也。十陽十病見十陽十脈者生,在仲景脈法中,弦澀屬十陰十不屬十陽十得無疑乎?今觀本文內,脈弦者生之「弦」字,當是「滑」字。若是「弦」字,弦為十陰十負之脈,豈有必生之理,惟滑脈為十陽十,始有生理。滑者通,澀者塞,凡物理皆以通為生,塞為死。玩上條脈滑而疾者小承氣主之,脈微澀者,裡虛為難治,益見其誤。

【註】

傷寒,若吐、若下後,津夜已亡,而表不解,邪因入裡,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仍不大便,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者,此乃表邪悉罷,裡熱漸深也,仍宜大承氣湯

,蕩盡餘邪,以存十陰十液,自可愈也。若因循失下,以致獨語如見鬼狀。病勢劇者,則不識人,循衣摸十床十,驚惕不安,微喘直視,見一切十陽十亢十陰十微,孤十陽十無根據,神明擾亂之象。當此之際,惟診其脈滑者為實,堪下則生;澀者為虛,難下則死。若病勢微者,但見潮熱、譫語、不大便之證,而無前神昏等劇者,宜以大承氣湯下之。若一服利,即止後服,蓋恐其過也。

【按】

循衣摸十床十,危惡之候也。一以十陰十氣未竭為可治,如太十陽十中風,火劫變逆,捻衣摸十床十,小十便利者生,不利者死是也。一以十陽十熱之極為可攻,如十陽十明裡熱成實,循衣摸十床十,脈滑者生,澀者死是也。大抵此證,多生於汗、吐、下後,十陽十氣大虛,十精十神失守。經曰:四肢者,諸十陽十之本也。十陽十虛故四肢擾亂失所倚也,以獨參湯救之;汗多者,以參耆湯;厥冷者,以參附湯治之。愈者不少,不可概謂十陽十極十陰十竭也。

【集註】

喻昌曰:此條舉譫語之勢重者為言。而勢重之中,復分二等,劇者主死,微者主生,故以大承氣湯下之。

程知曰:婁全善治循衣摸十床十,每以補益得愈,亦因其脈證之不足也。劉守真每以承氣治熱病,法雖祖於仲景,而其辨證未能如此詳悉,故開後人鹵莽之端。又曰:喘則氣欲上脫,微喘者邪實於內,而又不能大喘也。不識人循衣摸十床十,心欲絕也;動惕不安,肝欲絕也;微喘,肺欲絕也;直視,腎欲絕也。『內經』所謂三十陰十三十陽十,五藏六府皆受病,榮衛不行,藏府不通,故脈澀者死也。

汪琥曰:日晡所發潮熱者,府實燥甚,故當其經氣王時發潮熱也。獨語者,即譫語也。病人自言為譫,獨語如見鬼狀,乃十陽十明府實而妄見妄聞,劇者甚也。成註雲:熱甚昏冒正氣,故不識人。循衣摸十床十者,十陽十熱偏勝而躁動於手也。惕而不安者,胃熱沖膈,心神為之不寧也。又胃熱甚而氣上逆則喘,直視則邪幹藏矣。故其生死之機,須於脈候決之。

十陽十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差,尚微煩不瞭瞭者,此大便必□故也。以亡津十液,胃中幹燥,故令大便□,當問其小十便日幾行,若本小十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十便數少,以津十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註】

十陽十明病,本應自汗出,醫誤以為風邪,更重發汗,病已差,尚微煩不瞭瞭者,此大便必□故也。然無或滿、或痛之苦者,以重汗亡津,胃中幹燥,故大便□,本無宿食也。則當問其小十便日幾行,若本一日三、四行,今日祗再行,可知大便不久則出。蓋小十便數少,則津十液當還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自出,不須藥也。

【集註】

方有執曰:水谷入胃,其十精十者為津十液,粗者成楂滓。水十精十滲出腸胃之外,清者為津十液,濁者外而為汗,下而為小十便。故汗與小十便過多者,皆能奪乎津十液,所以楂滓之為大便者,幹燥結□而難出也。然二便者,水谷分行之道路,此通則彼塞,此塞則彼通,小十便出少,則津十液還停胃中,必大便潤而自出也。

十陽十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十便自利者,此為津十液內竭,雖□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註】

此承上條詳其義、以明其治也。十陽十明病,自汗出,或發汗、小十便自利者,此為津十液內竭,雖大便□而無滿痛之苦,不可攻之,當待津十液還胃,自欲大便,燥屎已至直十腸,難出十肛十門之時,則用蜜煎潤竅滋燥,導而利之。或土瓜根宣氣通燥;或豬膽汁清熱潤燥,皆可為引導法,擇而用之可也。

【集註】

成無己曰:津十液內竭,腸胃幹燥,大便因□,此非結熱,故不可攻,宜以潤藥外治而導引之。

張璐曰:凡系多汗傷津,及屢經汗下不解,或尺中脈遲弱,元氣素虛之人,當攻而不可攻者,並宜導法。

程應旄曰:小十便自利者,津十液未還入胃中,津十液內竭而□,故自欲大便,但苦不能出耳。須有此光景時,方可從外導法,漬潤其腸,腸潤則水流就濕,津十液自歸還於胃,故不但大便通,而小十便亦從內轉矣。

蜜煎導方

蜜七合,一味納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似飴狀,攪之勿令焦者,欲可丸,並手捻作挺子,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當熱時急作,冷則硬,以內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

『內臺方』用蜜五合,煎凝時,加皂角末五錢,蘸捻作挺,以豬膽汁、或油潤谷道內之。

豬膽汁方

大豬膽一枚,瀉汁和法醋少許,以灌谷道內,如一食頃,當大便,出宿食惡物甚效。

『內臺方』不用醋,以小竹管插十入膽口,留一頭用油潤,內入谷道中,以手將膽捻之,其汁自入內,此方用之甚便。

土瓜根方

(缺)

【按】

土瓜,即俗名赤雹也。『肘後方』治大便不通,采根搗汁,用筒吹入十肛十門內。此與上豬膽汁方同義。『內臺方』用土瓜根削如挺,內入谷道中誤矣。蓋蜜挺入谷道能烊化而潤大便。土瓜根不能烊化,如削挺用之,恐失仲景制方之義。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瞭瞭,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註】

少十陰十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幹,急下之,宜大承氣湯者,乃因熱勢甚速,消灼腎水,津十液不能到咽,故不必待其有可下之證而急下之,是下其熱,以救將絕之水,緩則腎水幹竭,十陽十必無根據,躁冒自十焚而死也。目中不瞭瞭而睛和者,十陰十證也,睛不和者,十陽十證也。今傷寒六、七日,目中不瞭瞭,睛不和者,是腎水為胃十陽十所竭,水既不能制火,則火上熏於目,而眸子朦朧,為之不瞭瞭也,此熱結神昏之漸,危惡之候也。

雖外無十陽十證,惟身微熱,內無滿痛,祗大便難,亦為熱實,故曰:此為實也。急以大承氣湯下之,瀉十陽十救十陰十,以全未竭之水可也。睛不和者,謂睛不活動也。

【集註】

方有執曰:瞭瞭,猶瞭瞭也。『素問』曰:十陽十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靈樞』曰:足十陽十明之脈,上循咽出於口,還系目系合於十陽十明也。又曰:足十陽十明之筋,其支者,上頸上俠口合於?,下結於鼻,上合於太十陽十。太十陽十為目上綱,十陽十明為目下綱;所以目中不瞭瞭,睛不和,知胃實也。急下者,任脈循面入目,督脈上系兩目中央,諸脈皆屬於目,而人之十精十神註焉,是以宜急下也。

喻昌曰:少十陰十有急下三法以救腎水:一本經水竭,一木邪湧水,一土邪凌水。十陽十明亦有急下三法以救津十液:一汗多津越於外,一腹滿津結於內,一目睛不慧,津枯於中。

合兩經下法以觀病情生理,如身在冰壺腹飲上池矣。

張錫駒曰:十陽十火亢極,十陰十水欲枯,故使目中不瞭瞭而睛不和,急下之,所以抑亢極之十陽十火,而救垂絕之十陰十水也。

魏荔彤曰:十陽十明燥屎應下,胃實應下,俱詳考其脈證矣。乃有表裡無他證,獨於十陽十明胃脈所發見端倪處,體認其證,如傷寒六、七日,太十陽十已罷,十陽十明已成,其目昏暗朦昧,若隔雲霧而不瞭瞭明白者,此證名為睛不和也。十陽十明熱盛,循經絡而發其昏朦之象,以致睛失其光,此內熱盛而為實,其機已兆,兼以大便□而難,身有微熱者,則胃實已真,故曰: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病人小十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註】

十陽十明病之人,小十便自利,大盒飯□,小十便不利,大便不□,是知□不□,不在熱不熱,而在液之竭與不竭也。今小十便不利,而大便乍難乍易者,蓋熱將欲作結,而液未竭也。有時微熱者熱入裡也,喘者熱乘肺也,冒者熱乘心也,不能臥者熱並十陽十也,此皆一派熱結便□之征,神昏譫狂之漸,雖無滿痛,亦必有燥屎,宜大承氣湯下之自愈也。

【集註】

王三十陽十曰:此證不宜妄動,必以手按之臍腹有□塊,喘冒不能臥,方可攻之,何也?

乍難乍易故也。

林瀾曰:既微熱時作,喘冒不能臥,則有燥屎已得。自宜下逐裡實為急,安可復以小十便利、屎定□,始可攻之常法拘哉!

汪琥曰:此條病未經下而有燥屎,乃醫人不易識之證。成無已雲:小十便利則大便□,此有燥屎乃理之常。今病人小十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何以知其有燥屎耶?蓋大實、大滿之證,則前、後便皆不通。大便為燥屎壅塞,其未堅結者,或有時而並出,故乍易;其極堅結者,終著於大腸之中,故乍難。燥屎結積於下,濁氣攻沖於上,以故時有微熱;微熱者,熱伏於內不得發泄也。後條辨雲:濁氣乘於心肺,故既冒且喘也,不得臥者,胃有燥屎所擾,即胃不和則臥不安也。凡此者,皆是有燥屎之征,故雲:

宜大承氣湯。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註】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者,是腸胃中燥屎結無去路,故繞臍痛也。煩躁發作有時者,是燥屎穢熱上攻則煩躁,不攻則不煩躁,故發作有時也。不須以小承氣湯試之,直以大承氣湯下其燥屎,大便利自可愈也。

【集註】

方有執曰:病人,謂凡有病之人,而證犯如此者,則皆當如此治之。此示人辨凡百胃實之大旨也。

程應旄曰:攻法,必待有燥屎,方不為誤攻。所以驗燥屎之法,不可不備,無恃轉失氣之一端也。病人雖不大便五、六日,屎之燥與不燥未可知也。但繞臍痛,則知腸胃幹,屎無去路,滯澀在一處而作痛;煩躁發作有時者,因屎氣攻動,則煩躁發作;又有時伏而不動,亦不煩躁,而有繞臍痛者,斷其不大盒飯無差矣,何大承氣湯之不可攻耶!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註】

此承上條以明其治也。下之未盡,仍當下之。乃大下之後,六、七日後不大便,煩亦不解,腹仍滿痛者,此有燥屎下之未盡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復下之自愈也。

【集註】

程知曰:大下之後,宜乎病解矣,乃復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而腹滿痛,此必有燥屎未盡而然。蓋宿食因熱復為之結□也。

十陽十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十溫十,不結胸,心中懊□,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註】

十陽十明經病下之,身熱未除,手足十溫十,不結胸者,是所陷之邪淺也。心中懊□,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是十陽十邪蒸鬱於胸膈間也。故宜梔子豉湯湧其熱也。

【集註】

程知曰:其外有熱者,經邪未解也;手足十溫十者,熱入未深也。

程應旄曰:懊□擾胃,故饑不能食。熱鬱氣蒸,故但頭汗出。

魏荔彤曰:表邪未全入裡,乃即以為胃實而遽下之,則其外仍有熱,究不能隨下藥而蕩滌也。於是雖熱而不潮,手足雖十溫十而無?縟恢?汗出,則是在表者,仍在表而下之,徒傷其裡耳!即不至於全在太十陽十者,誤下成結胸,而心下懊□,饑不能食,但頭汗出,其十陽十明蒸蒸之熱,為十陰十寒之藥所鬱,俱凝塞於胸膈之上,其證已昭然矣。但病仍帶表,既不可再下,且已入裡,又不可復發汗,惟有主以梔子豉湯,仍從太十陽十治也。

傷寒嘔多,雖有十陽十明證,不可攻之。

【註】

傷寒三十陽十多有嘔證,以其風寒之表未除,胸中十陽十氣為寒所鬱,故皆不可攻下也。其幹嘔而惡寒發十熱者,屬太十陽十也。喜嘔而寒熱往來者,屬少十陽十也。今雖祗有惡寒、不惡寒、大便□之十陽十明證,而嘔多亦不可攻之,其氣逆在上而未斂,為實也。

【集註】

沈明宗曰:惡寒發十熱之嘔屬太十陽十,寒熱往來之嘔屬少十陽十,但惡熱不惡寒之嘔屬十陽十明。

然嘔多則氣已上逆,邪氣偏侵上脘,或帶少十陽十,故雖有十陽十明證,慎不可攻也。

十陽十明中風,口苦咽幹,腹滿微喘,發十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十便難也。

【註】

十陽十明,謂十陽十明裡證。中風,謂太十陽十表證也。口苦咽幹,少十陽十熱證也。腹滿,十陽十明熱證也。微喘,發十熱惡寒,太十陽十傷寒證也。脈浮而緊,傷寒脈也。此為風寒兼傷表裡同病之證,當審表裡施治:太十陽十、十陽十明病多,則以桂枝加大黃湯兩解之。少十陽十、十陽十明病多,則以大柴十胡十湯和而下之。若惟從裡治,而遽以腹滿一證,為熱入十陽十明而下之,則表邪乘虛復陷,故腹更滿也;裡熱愈竭其液,故小十便難也。

【集註】

程知曰:此言十陽十明兼有太十陽十、少十陽十表邪,即不可攻也。十陽十明中風,熱邪也,腹滿而喘,熱入裡矣。然喘而微,則未全入裡也。發十熱惡寒,脈浮而緊,皆太十陽十未除之證,口苦咽幹,為有少十陽十之半表半裡,若誤下之,則表邪乘虛內陷,而腹益滿矣。兼以重亡津十液,故小十便難也。

程應旄曰:此條與太十陽十大青龍證同。太十陽十以風寒持其榮衛,故有煩躁證而無腹滿證;此以風寒持住十陽十明,故有腹滿證而無煩躁證。然口苦、咽幹,實與煩躁同其機兆也。

十陽十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語。若加十溫十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若渴欲飲水,口幹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

主之。若脈浮發十熱,渴欲飲水,小十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十陽十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十便故也。

【註】

此承前條互發其義,以明其治也。前條表證居多,戒不可誤下;此條表裡混淆,脈證錯雜,不但不可誤下,亦不可誤汗也。若以脈浮而緊,誤發其汗,則奪液傷十陰十。或加燒針,必益助十陽十邪,故□語煩躁,怵惕憒亂不眠也。或以證之腹滿,惡熱,而誤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邪熱,擾動胸膈,心中懊□,舌上生胎,是皆誤下之過,宜以梔子豉湯一湧而可安也。若脈浮不緊,證無懊□,惟發十熱,渴欲飲水,口幹舌燥者,為太十陽十表邪已衰,十陽十明燥十熱正甚,宜白虎加人參湯,滋液以生津。若發十熱渴欲飲水,小十便不利者,是十陽十明飲熱並盛,宜豬苓湯利水以滋幹。然十陽十明病,法當多汗,因汗出多,致小十便少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蓋以汗多胃燥,無水不能下行,乃水涸之小十便少,非水蓄之小十便不利也,恐豬苓湯更利其小十便,則益竭津十液而助燥矣。

【按】

太十陽十病,煩熱無汗而渴,小十便利者,大青龍湯證也;小十便不利者,小青龍湯去半夏加花粉、茯苓證也。太十陽十病,煩熱有汗而渴,小十便利者,桂枝合白虎湯證也;小十便不利者,五芩散證。十陽十明病,煩熱無汗而渴,小十便利者,宜葛根湯加石膏主之;小十便不利者,以五芩散加石膏、寒水石、滑石主之。十陽十明病,煩熱有汗而渴,小十便利者,宜白虎湯;小十便不利者,以豬苓湯。少十陽十病寒熱無汗而渴,小十便利者,當以小柴十胡十湯去半夏加花粉;小十便不利者,當以小柴十胡十湯加茯苓。太十陰十無渴。少十陰十陽十邪,煩嘔小十便赤而渴者,以豬苓湯;少十陰十陰十邪下利,小十便白而渴者,以真武湯。厥十陰十陽十邪消渴者,白虎加人參湯;厥十陰十陰十邪,轉屬十陽十明,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則愈。證既不同,法亦各異,當詳審而明辨之。

【集註】

喻昌曰:發十熱以上與前條同,而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四者皆十陽十明之見證,所以汗、下、燒針俱不可用。舌上胎,則膈熱甚,故湧以梔子鼓而微去其膈熱,斯治太十陽十而無礙十陽十明矣。若前證更加口幹舌燥,則宜用白虎湯以解熱生津;更加小十便不利,則宜以豬苓湯,以導熱滋幹也。其汗多而渴,不可與豬苓湯者,以熱邪傳入十陽十明,必先耗其津十液;加以汗多復奪之於外,又利小十便更奪之於下,則津十液有立亡之患,故示戒也。

程應旄曰:熱在上焦,故用梔子豉湯;熱在中焦,故用白虎加人參湯;熱在下焦,故用豬苓湯。

豬苓湯方

豬苓(去皮)茯苓阿膠澤瀉滑石(碎)各一兩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阿膠烊消,十溫十服七合,日三服。

【集解】

趙羽皇曰:仲景制豬苓一湯,以行十陽十明、少十陰十二經水熱。然其旨全在益十陰十,不專利水。蓋傷寒表虛,最忌亡十陽十,而裡虛又患亡十陰十。亡十陰十者,亡腎中之十陰十,與胃傢之津十液也。故十陰十虛之人,不但大便不可輕動,即小水亦忌下通,倘十陰十虛過於滲利,則津十液反致耗竭。方中阿膠質膏,養十陰十而滋燥;滑石十性十滑,去熱而利水;佐以二苓之滲瀉,既疏濁熱而不留其壅瘀,亦潤真十陰十而不苦其枯燥,是利水而不傷十陰十之善劑也。故利水之法,於太十陽十用五芩者,以太十陽十職司寒水,故加桂以十溫十之,是暖腎以行水也;於十陽十明、少十陰十用豬苓者,以二經兩關津十液,特用阿膠、滑石以潤之,是滋養無形以行有形也。利水雖同,寒十溫十迥別,惟明者知之。

脈浮而大,心下反□,有熱,屬藏者攻之,不令發汗;屬府者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脈遲尚未可攻。

【註】

屬藏,謂屬裡也;屬府,謂屬表也。溲,謂小十便也。脈浮而大,太十陽十、十陽十明脈也。浮屬表,大屬裡,今太十陽十脈浮之表未解,而心下反□,十陽十明之裡又急,權乎汗、下可也。設裡有熱實,攻之無疑,不須先汗以解外也。如無熱實,而有脈浮之表,不但不令攻之,即小十便不利,亦不令利小十便,仍當解外也。蓋恐溲數汗多,亡其津十液,致大便□,則熱愈實也。若汗少脈遲,即有便□,裡尚未實,亦未可攻也。

【集註】

王肯堂曰:論言脈浮大,反發汗反下之為逆。此以心下□有熱,知傳邪入裡,故舍脈而從證也。大便則許攻之,小十便則不許利何也?曰:攻大便則內熱除,利小十便則津十液傷也。

林瀾曰:心下□與腹□滿不同。腹□邪已結聚成實,此但在心下,自與非下不可者異矣。腑與臟對舉而言,見一為入裡,一猶屬表之義也。

十陽十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十便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註】

十陽十明病不更衣,已食如饑,食輒腹滿脈數者,則為胃熱,可下證也。今脈遲,遲為中寒,中寒不能化谷,所以雖饑欲食,食難用飽,飽則煩悶,是健運失度也。清者阻於上升,故頭眩;濁者阻於下降,故小十便難。食鬱濕瘀,此欲作谷疸之征,非十陽十明熱濕,腹滿發黃者比。雖下之腹滿暫減,頃復如故,所以然者,脈遲中寒故也。

【集註】

方有執曰:遲為寒不化谷,故食難用飽。濕鬱而蒸,氣逆而不下行,故微煩頭眩。小十便難也,疸黃病也。谷疸,水谷之濕蒸發而身黃也。

張璐曰:下之腹滿如故,蓋腹滿已是邪陷,脈遲則胃不實,徒下其糟粕,病既不除,而反害之耳!夫十陽十明證本當下,十陽十明而至腹痛,尤當急下。獨此一證下之,腹滿必如故者,緣脈遲則胃氣空虛,津十液不充,其滿不過虛熱內壅,非結熱當下之比也。可見脈遲胃虛,不但下之無益,即發汗利小十便之法,亦不可用,惟當用和法,如甘草幹薑湯,先十溫十其中,然後少與調胃微和胃氣可也。

程應旄曰:熱畜成黃之腹滿,下之可去。此則谷氣不得宣泄,屬胃氣虛寒使然,下之益虛其虛矣。故腹滿如故。

十陽十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十便不利,手足?縟緩鉤觶?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別故也。

【註】

十陽十明病內熱,則不大便,能食,小十便利,手足?縟緩鉤觶?是可下之證也。今中寒不能食,小十便不利,雖手足?縟緩鉤觶?不可下也,此為中寒欲作固瘕。何以知之?以大便必初□而後溏也。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水谷不分,故小十便不利而大便必溏也。

【按】

不能食與上條食難用飽,同一不能腐熟水谷也。小十便不利與上條小十便難,同一不能下輸膀十胱也。惟手足?縟緩鉤觶?與上條飽則微煩、頭眩不同,彼欲作谷疸,此欲作固瘕,皆胃中寒冷。一以微煩頭眩,十陽十在中上,故不病瀉而病疸;一以手足汗出,十陽十在四肢,故不病疸而病瀉也。再上條中寒食難用飽,無汗小十便難,欲作谷疸,以其尚能少食微煩,猶有十陽十氣故也。此條中寒不能食,手足冷汗,小十便不利,欲作固瘕,則是寒濕不化,純十陰十故也。固瘕者、大瘕瀉也,俗謂之溏瀉。固者,久而不止之謂也。

【按】

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十陰十陽十和而後有雨,十陽十亢則熱而雨少,十陰十盛則寒而雨多,人之汗亦若是也。四肢手足屬土,土主脾胃,若脈大其汗蒸蒸而熱,則為十陽十盛可下之證也;若脈遲其汗□□而寒,則為十陰十盛可十溫十之證也。

【集註】

程應旄曰:水谷不別,屬濕十熱偏滲者多。此點出胃中冷,欲人知病本於寒,宜從寒治,不在小十便也。

太十陽十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十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十陽十明也。小十便數者,大便必□,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按】

「但以法救之」五字,當是「若小十便不利」方與上文小十便數,下文渴者之義相合。此條病勢不急救之之文,殊覺無謂,必有遺誤。王三十陽十亦雲;此處五苓散難用,不然經文「渴者」之下,當有闕文也。

【註】

太十陽十病脈浮緩而弱,中風脈也;發十熱汗出惡寒,中風證也。不嘔則裡氣和,緣何而有心下痞證?此必以醫下之故也。如其不經醫下,邪熱自傳於裡,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邪去太十陽十,已轉屬十陽十明也。若小十便數者,大便必□,然使不更衣十餘日,而無或滿或痛之苦,是仍屬虛燥不實之□,不可議下,俟之可也。如或渴欲飲水,必是胃中幹燥,當少少與之以滋其胃可耳。其或小十便不利而渴者,是又為水停不化,宜五苓散以導其所停之水矣。蓋病在膀十胱,故仍治太十陽十而不治十陽十明也。

【集註】

張兼善曰:十日不更衣,而不用攻伐何也?曰:此非結熱,雖不大便,而無潮熱譫語可下之證,當須審慎,勿以日數久而輒為攻下也。

喻昌曰:寸緩、關浮、尺弱,發十熱汗出惡寒,純是太十陽十中風未罷之證,設非誤下,何得心下痞結耶?如不誤下,而太十陽十證必漸傳經,乃至不惡寒而渴,邪入十陽十明審矣。然十陽十明津十液既偏滲於小十便,則大腸失其潤而大便□,與腸中熱結自是不同,所以旬日不更衣無所苦也。

汪琥曰:小十便數大便□,仲景論中何以無治法耶?蓋此正是仲景不須用十藥處,俟其十陰十陽十自和,則小十便漸少,大便必自出也。

十陽十明病,心下□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註】

此申上條痞□不更衣十日無所苦,誤攻之變也。十陽十明病非胃傢實,而心下□滿者,不可攻之。若攻之,其人利不止者,則正脫而死。其人利自止者,邪退則猶可愈也。

【集註】

汪琥曰:或問結胸證同是心下□滿,又屬可下何也?蓋結胸證,心下□滿而痛者,為胃中實,故可下;此證不痛,當是虛□虛滿,與半夏瀉心湯之心下痞□略同,故雲:

不可攻也。

諸虛者,不可下,下之則大渴,求水者易愈,惡水者劇。

【註】

虛者下之,是為重虛,十陰十津消亡,自然大渴。其求水者,十陽十氣猶存,故易愈;若惡水者,十陽十氣已絕,則難愈矣。

【集註】

程應旄曰:諸虛者,十陽十津十陰十液,必有所亡,故下之則大渴;求水者亡十陰十,惡水者亡十陽十,故有愈劇之分。觀此知仲景慮誤下之助十陰十,甚於慮誤下之亡十陰十矣。

大下之後,復發汗,小十便不利者,亡津十液故也,勿治之,得小十便利,必自愈。

【註】

大下之後,復發其汗,重亡津十液,小盒飯少,以水液內竭故也。勿治之,言勿利其小十便也。須俟津十液回而小十便利,必自愈矣。

【集註】

程知曰:言下後復發汗,有俟津十液自回之法。若強責其小十便,則膀十胱之氣化不行,有增□滿喘脹明矣,故宜以不治治之。

十陽十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縟緩鉤鱸蠐?。

【註】

婦人病傷寒,經十血適至,則有熱入血室之證,宜刺期門;男子病傷寒,有下血譫語者,亦為熱入血室也。若熱隨血去,必通身汗出而解矣。若血已止,其熱不去,蓄於十陽十明,不得外越而上蒸,但頭汗出而不解者,亦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則亦必通身?縟緩鉤齠?愈也。

【集註】

方有執曰:血室、頭汗、期門,註皆見太十陽十篇中。十陽十明之脈其直者,從缺盆下十乳十內廉下,俠臍入氣街中。血室之脈起於氣街,上行至胸中而散。所以婦人經來,熱入血室,則似結胸而譫語,從十陽十明裡也。男子下血,熱入血室,但頭汗出亦譫語,從十陽十明外也,故並宜刺期門。

程應旄曰:下血則經脈空虛,熱得乘虛而入血室,譫語以血室雖沖脈所屬,而心經實血室之主,室被熱擾,故心神不清也。但頭汗出者,血下奪則無汗,熱上擾則汗蒸也。刺期門者,熱入十陰十分,實在十陰十,隨其實而瀉之,則榮氣和而心氣下通,故?縟緩鉤齠?解。

十陽十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

【註】

十陽十明屬胃,開竅於口,十陽十明有熱,故口燥也。但欲漱水不欲咽者,雖燥而不渴,知熱在經而不在府,在血而不在氣也。熱在經十血,迫血妄行,必致□也。

【集註】

喻昌曰:口中幹燥與渴異,漱水不欲咽,知不渴也。十陽十明病,口燥但漱水不欲咽,知邪入血分,十陽十明之脈起於鼻,故知血得熱而妄行,必由鼻而出也。

沈明宗曰:十陽十明病,口燥漱水而不欲咽,乃邪鬱於經,未入於府也。

脈浮發十熱,口幹鼻燥,能食者,則□。

【註】

此承上條詳出脈證,以互發其義也。十陽十明病,脈浮發十熱,口鼻幹燥,熱在經也。若其人能食,則為胃和,胃和則邪當還表作解也。然還表作解,不解於衛,則解於榮。汗出而解者,從衛解也;衄血而解者,從榮解也。今既能食、衄血,則知欲從榮解也。

【集註】

張錫駒曰:此論十陽十明經脈燥十熱也。夫熱在經脈,故脈浮發十熱,熱循十陽十明經脈而上,故口幹鼻燥,不傷胃氣,故能食。能食者則衄,言病不在胃府,非因能食而致衄也。

十陽十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當湯下之。

【註】

經曰:血並於下,亂而喜忘;喜忘者,好忘前言往事也。今十陽十明病,其人喜忘者,本有久瘀之血,與熱上並於心,故令喜忘也。畜血之屎雖□,然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蓋以血與糟粕共並,故反易而色黑也。不用桃仁承氣湯,而用抵當湯大下之者,以其人本有久瘀之血故也。

【集註】

張志聰曰:太十陽十畜血在膀十胱,故驗其小十便之利與不利;十陽十明畜血在腸胃,故驗其大便之黑與不黑。

張璐曰:大便色黑,雖曰瘀血,而燥結亦黑,但瘀血則粘如漆,燥結則晦如煤,此為明辨也。鄭重光曰:太十陽十熱結膀十胱證,輕者如狂,重者發狂。如狂者血自下,故用桃仁承氣湯,因勢而利導之,發狂者血不下,須用抵當湯。此條喜忘差減於狂,乃用發狂之重劑,何也?蓋太十陽十經少血,十陽十明經多血,所以宜用抵當湯峻攻。太十陽十雲主之,乃確然不易之法,此雲宜用,則證有輕重,在於臨時酌量耳。

病人無表裡證,發十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谷善饑,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湯。若脈數不解,而下不止,必協熱便膿血也。

【註】

此承上條言畜血喜忘,熱結而無表裡證者,當下之義也。病人無表裡證,是無太十陽十表、十陽十明裡證也,但發十熱而無惡寒,七、八日,雖脈浮數不可汗也。若屎□可下之,假令已下,脈不浮而數不解,是表熱去裡熱未去也。至六、七日又不大便,若不能消谷善饑,是胃實熱也,以大承氣湯下之。今既能消谷善饑,是胃和合熱,非胃邪合熱,故屎雖□色必黑,乃有瘀血熱結之不大便也,宜用抵當湯下之。若脈數不解,不大便□而下利不止,必有久瘀,協熱腐化而便膿血也,則不宜用抵當湯下之矣。

【集註】

張璐曰:病雖七、八日,尚發十熱脈浮數,仍屬太十陽十表證。因誤下引邪內入,所以脈數不解,內外合邪而見消谷善饑,谷入既多,反至六、七日不大便,且不煩渴,是知其證非熱結在胃,乃熱結在血。以其表證誤下,尚兼太十陽十隨經之熱未盡,故以抵當為至當也。若脈數不解而下利不止,又當隨其下血與不下血而異治之,倘血分之熱邪不除,必協熱而便膿血也。

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

【註】

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表有寒裡有濕未解也。夫表寒裡濕,鬱而發黃,自非熱濕內瘀,鬱而成黃者比,故不可下。惟當於表寒裡濕中求其治法,宜發其表寒,利其裡濕可也。

【集註】

喻昌曰:傷寒發汗已,熱邪解矣,何由反蒸身目為黃?所以然者,寒濕搏聚,適在軀殼之裡,故爾發黃也。裡者,在內之通稱,非謂寒濕深入在裡,蓋身目正屬軀殼,與藏府無關也。於寒濕中求之,求其寒濕中之治法也。

程應旄曰:其人素有濕邪在裡,表寒雖經發汗,而其為裡濕所持者,終在裡而無從解散也。發汗後之寒,與濕鬱蒸為熱,非實熱也,故不可下。仍當於寒濕中,責其或淺或深而治之可也。

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

【註】

傷寒表邪未解,適遇其人十陽十明素有濕邪,熱入裡而與濕合,濕十熱蒸瘀,外薄肌表,身必發黃也。若其人頭有汗,小十便不利,大便□,則或清、或下、或利小十便,自可愈也。今乃無汗小十便利,是裡之瘀熱未深,表之鬱遏猶甚,故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外發其表,內逐其濕也。

【集註】

喻昌曰:傷寒之邪,得濕而不行,所以熱瘀身中而發黃,設泥「裡」字,豈有邪在裡而反治其表之理哉!

程應旄曰:凡傷寒瘀熱在裡者,由濕蒸而來,故身必發黃。此之瘀熱未深,祗從表一邊開其鬱滯,而散除濕十熱,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是其主也。

林瀾曰:麻黃連軺一證,雖曰在裡,必因邪氣在表之時,有失解散,今雖發黃,猶宜兼汗解以治之也。

汪琥曰:夫寒邪自外而來,若挾內濕瘀於經絡之中,則鬱而變熱,故令其人身目發黃也。此條乃是太十陽十經傳來者,太十陽十傷寒,理宜用麻黃湯,隻因邪傳十陽十明,熱瘀於裡,裡非胃府,以十陽十明經居太十陽十之裡,即『尚論篇』所雲軀殼之裡是也。惟其裡有熱,所以方中用麻黃湯而去桂枝之辛熱,更加赤小豆、薑、棗之甘辛,以祛散在表之寒濕,復加連軺、生梓白皮之苦寒,以清解肌裡之瘀熱也。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

麻黃(去節)二兩赤小豆一升杏仁(去皮、尖)四十枚生薑(切)二兩大棗(擘)十二枚甘草(炙)二兩生梓白皮(切)一升連軺二兩

以上八味,以潦水一鬥,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十溫十三服,半日則盡。

【方解】

濕十熱發黃無表裡證,熱盛者清之,小十便不利者利之,裡實者下之,表實者汗之,皆無非為病求去路也。用麻黃湯以開其表,使黃從外而散。去桂枝者,避其熱也;佐薑、棗者,和其榮衛也;加連軺、梓皮以瀉其熱,赤小豆以利其濕,共成治表實發黃之效也。連軺,即連翹根。無梓皮以茵陳代之。

【集解】

周揚俊曰:此亦兩解表裡法也,故用外汗之藥,必兼滲濕之味。傷寒發黃者,必其人太十陰十素有濕十熱,更兼寒邪未散,兩邪相合,因而蒸鬱為黃也。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十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註】

身黃,濕十熱之為病也。濕盛於熱,則黃色晦,熱盛於濕,則黃色明,如橘子色者,謂黃色明也。傷寒七、八日,身黃色明,小十便不利,其腹微滿,此裡熱深也。故以茵陳蒿治疸病者為君,佐以大黃,使以梔子,令濕十熱從大、小二便瀉十出,則身黃腹滿自可除矣。

【集註】

唐不巖曰:熏黃,十陰十黃也,橘子黃,十陽十黃也。

程知曰:此驅濕除熱法也。傷寒七、八日,可下之時;小十便不利,腹微滿,可下之證。兼以黃色鮮明,則為三十陽十入裡之邪無疑,故以茵陳除濕,梔子清熱,用大黃以助其驅除,此證之可下者,猶必以除濕為主,而不專取乎攻下有如此者。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六兩梔子(擘)十四枚大黃(去皮)二兩

右三味,以水一鬥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納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盒飯利,尿如皂莢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十便出也。

傷寒身黃發十熱,梔子柏皮湯主之。

【註】

傷寒身黃發十熱者:設有無汗之表,宜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汗之可也。若有成實之裡,宜用茵陳蒿湯下之亦可也。今外無可汗之表證,內無可下之裡證,故惟宜以梔子柏皮湯

清之也。

【集註】

林瀾曰:傷寒身黃,胃有瘀熱,須當下之,此以發十熱而熱未實,故宜梔子柏皮湯解之。

汪琥曰:身黃兼發十熱者,乃黃證中之發十熱,而非麻黃、桂枝證之發十熱也。熱既鬱而發黃,雖表而非純乎表證,但當清其鬱,以退其黃,則發十熱自愈。

魏荔彤曰:此三條雖皆外寒挾濕之邪,瘀而成熱之證。然在表、在裡,濕勝、熱勝,尤當加意也,豈可概以為裡證而混下耶!

梔子柏皮湯方

梔子(擘)十五枚甘草(炙)一兩黃柏二兩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十溫十再服。

【按】

此方之甘草,當是茵陳蒿,必傳寫之誤也。

十陽十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而小十便不利者,必發黃。

【註】

十陽十明病無汗,不以葛根湯發其汗,而以火劫取汗,致熱盛津幹,引飲水停,為熱上蒸,故額上微汗出,而周身反不得汗也。若小十便利,則從燥化,必煩渴,宜白虎湯;小十便不利,則從濕化,必發黃,宜茵陳蒿湯。

【集註】

喻昌曰:十陽十明病,濕停熱鬱而煩渴有加,勢必發黃,然汗出熱從外越,則黃可免;小十便多,熱從下泄,則黃可免。若誤攻之,其熱邪愈陷,津十液愈傷,而汗與小十便愈不可得矣。誤火之,則熱邪愈熾,津十液上奔,額雖微汗,而周身之汗與小十便愈不可得矣。

發黃之變,安能免乎?

程知曰:太十陽十發黃,由寒鬱濕,濕不得解;十陽十明發黃,由濕瘀熱,熱不得越,故宜分經論治。

十陽十明病,無汗,小十便不利,心中懊□者,身必發黃。

【註】

十陽十明病無汗,以熱無從外越也。小十便不利,濕不能下泄也。心中懊□,濕瘀熱鬱於裡也。故身必發黃,宜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外發內利可也。若經汗吐下後,或小十便利,而心中懊□者,乃熱鬱也,非濕瘀也。便□者,宜調胃承氣湯下之;便軟者,宜梔子豉湯湧之可也。

【集註】

方有執曰:無汗小十便不利,則濕停懊□,濕停熱鬱,所以知必發黃也。

張璐曰:外不得汗,下不得溺,而濕十熱鬱於胸中不得泄,勢必蒸身為黃也。

十陽十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發十熱色黃;小十便不利也。

【註】

十陽十明經病,面合當色赤,是熱邪猶怫鬱在經,尚未入裡而成實也,故雖不大便,不可攻之。若攻之,則怫鬱在經之邪不解,必令發十熱色黃;若其人裡燥,小十便利則同燥化,當不發黃,而必大便□矣。

【集註】

方有執曰:合,應也。赤,熱色也。胃熱上行,面應赤色,攻則亡津十液,故發十熱色黃,因小十便不利也。

程知曰:言熱在十陽十明之經,不可攻也。熱在於經,十陽十氣怫鬱在表也,攻之則經中之熱,未得表散,必發十熱色黃,因小十便不利也。

程應旄曰:熱阻於肌膚之間,故發十熱而小十便為之不利,鬱而成黃也。

十陽十明病,發十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十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註】

十陽十明病發十熱汗出者,此為熱越,小十便若利,大便因□,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是十陽十明之熱不得外越,而上蒸也。小十便不利,濕蓄膀十胱也;渴飲水漿,熱灼胃府也。此為濕十熱瘀蓄在裡,外薄肌膚,故身必發黃也。茵陳蒿湯主之者,通利大、小二便,使濕十熱從下竅而出也。

【集註】

方有執曰:越,散也,頭汗瘀熱發黃註皆見太十陽十篇中。茵陳逐濕瘀之黃,梔子除胃傢之熱,大黃推壅塞之瘀,三物者,苦以泄熱,泄熱則黃散矣。

程應旄曰: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足征十陽十熱之氣,鬱結於內而不得越,故但上蒸於頭,頭為諸十陽十之首故也。氣不下達,故小十便不利,府氣過燥,故渴飲水漿。瘀熱在裡,指無汗言,無汗而小十便利者屬寒,無汗而小十便不利者屬濕十熱,兩邪十十交十十鬱,不能宣泄,故?Q而發黃。解熱除濕,無如茵陳、梔子清上,大黃滌下,通身之熱得泄,又何黃之不散耶?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十溫十者,是為系在太十陰十。太十陰十者,身當發黃,若小十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者,為十陽十明病也。

【註】

此太十陰十轉屬十陽十明證也。傷寒脈浮緩,手足熱者,太十陽十也。今手足自十溫十,非太十陽十證,是為系在太十陰十也。然太十陰十脈當沉緩,今脈浮緩,乃太十陽十脈也。證太十陰十而脈太十陽十,是邪由太十陽十傳太十陰十也,故曰:系在太十陰十也。若小十便自利者,則不從太十陰十濕化而發黃,至七、八日大便□者,則是從燥化,此為十陽十明也。

【集註】

程應旄曰:十陽十明為病,本於胃傢實。胃傢之實,不特三十陽十受邪,能致其轉屬十陽十明,即三十陰十受邪,亦能致其轉屬十陽十明,聊舉太十陰十一經例之;脈浮而緩,是為表脈,然無發十熱、頭痛、惡寒等外證,而手足祗十溫十,是邪不在表而在裡。但入裡有十陰十陽十之分,須以小十便別之,小十便不利,濕蒸熱瘀而發黃,以其人胃中原無燥氣也;小十便自利者,胃幹便□而成實,以其胃中本有燥氣也。病雖成於七、八日,而其始證卻脈浮而緩,手足自十溫十,實是太十陰十轉屬而來也。即太十陰十、十陽十明推之,少十陰十三大承氣證,厥十陰十一小承氣證,何非轉屬十陽十明之病哉!

魏荔彤曰:病在太十陽十,熱為濕鬱十十團十十聚於裡,必有歸著,既不能發黃,小十便自利,則邪何歸乎?不得不歸之於萬物所歸之胃。至於七、八日,小十便自多,大便自□,,而為十陽十明病矣。

傷寒轉系十陽十明者,其人?縟晃⒑鉤鮃病?

【註】

凡傷寒,無論三十陰十、三十陽十,若轉系十陽十明,其人必有??縟晃⒑鉤鮒?證,始為轉屬十陽十明也。

太十陽十病吐之,但太十陽十病當惡寒,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此為吐之內煩也。

【註】

太十陽十病吐之,表解者,當不惡寒,裡解者,亦不惡熱。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者,是惡熱也。此由吐之後,表解裡不解,內生煩熱也。蓋無汗煩熱,熱在表,大青龍證也;有汗煩熱,熱在裡,白虎湯證也。吐下後心中懊□,無汗煩熱,大便雖□,熱猶在內,梔子豉湯證也;有汗煩熱,大便已□,熱悉入府,調胃承氣湯證也。今因吐後,內生煩熱,是為氣液已傷之虛煩,非未經汗下之實煩也。以上之法,皆不可施,惟宜用竹葉石膏湯,於益氣生津中,清熱寧煩可也。

【集註】

張璐曰:此以吐而傷胃中之液,故內煩不欲近衣。雖顯虛煩之證,較關上脈細數而成虛熱,脾胃兩傷者稍輕,雖不致逆,亦誤吐之過也。

太十陽十病,當惡寒發十熱,今自汗出,反不惡寒發十熱,關上脈細數者,以醫吐之過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饑,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吐之所致也,此為小逆。

【按】

欲食冷食之下,當有「五、六日吐之者」六字,若無此一句,則不喜糜粥,欲食冷食,與朝食暮吐之文,不相聯屬。且以上文一、二日,三、四日之文細玩之,則可知必有「五、六日吐之」一句,由淺及深之謂也。

【註】

太十陽十病不解,當惡寒發十熱,今自汗出,不惡寒發十熱,是表已解也。關上脈細數,胃不和也。細者,胃氣虛。數者,胃氣熱。證脈不和,詢其故,知以醫吐之過也。一、二日病在太十陽十,正氣未衰,吐之者,傷胃未深,故腹中知饑,口不能食也;三、四日病在十陽十明,胃中已熱,吐之者,復傷津十液,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也;五、六日病將轉入十陰十經,正氣已衰,吐之者,胃中虛冷,故朝食暮吐也,此皆醫吐之所致,尚在可治。故曰:此為小逆也。

【集註】

程知曰:本太十陽十病,醫吐之,則表邪乘虛傳入十陽十明,傷動胃氣,而關脈細數矣。

程應旄曰:十陽十明之氣,下行為順,上行為逆,以醫吐之所致,則非脾胃本來之病,此為小逆。更勿誤治,使小逆變成大逆也。

食谷欲嘔,屬十陽十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註】

食谷欲嘔,屬十陽十明者,以胃主受納也,今胃中寒,不能納谷,故欲嘔也。以吳茱萸湯

十溫十中降逆,而止其嘔可也。若得湯反劇者,此必非中焦十陽十明之裡寒,乃上焦太十陽十之表熱也。吳茱萸氣味俱熱,藥病不合,故反劇也。法當從太十陽十、十陽十明合病,不下利但嘔之例治之,宜葛根加半夏湯。

【集註】

方有執曰:食谷欲嘔胃寒也,故曰屬十陽十明,言與惡寒嘔逆不同也。上焦,以膈言也。

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十陽十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谷,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註】

病人脈數,數為有熱,則當消谷引食,今食而反吐者,蓋以身熱脈數,誤為表熱而發其汗,因使其人十陽十氣微,膈氣虛也。不知此脈之數,乃外邪客熱之數,非胃中實熱之數也,其不能消谷食而反吐者,乃胃中本虛冷故耳。

【集註】

程知曰:此言汗後脈數吐食,當責胃之十陽十虛也。十陽十受氣於胸中,發汗過多,令十陽十氣微,膈氣虛,客熱外越,故脈數也。客熱不能消谷而吐者,當責其胃之虛冷,若因其數而投以清胃之藥,則左矣。

程應旄曰:見數脈而反吐者,數為熱脈,無力則為虛脈,膈虛十陽十客於上,不能下十溫十,故令胃中虛冷。熱為客熱,寒為真寒,究其根由,祗由發汗令十陽十氣微。然則十陽十氣之珍重何如而可誤汗乎?

十陽十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攻其熱必噦。

【註】

十陽十明病不能食者,為中寒,即有脈數客熱,上條既戒以不可汗,此又言亦不可攻。若攻其熱,則寒其胃十陽十,亦必作噦矣。所以然者,客熱雖除,胃亦虛冷故也。以其人本來胃虛,故攻其熱必噦。噦,即幹嘔也。

【集註】

方有執曰:攻熱皆寒藥,故知必噦。胃中虛以不能食言,此亦戒謹之意。

林瀾曰:十陽十明譫語潮熱,不能食者,可攻,由燥屎在內也。乃亦有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須詳別之,未可便以不能食為實證也。若誤攻之,熱去噦作矣。然則安得以十陽十明概為宜下哉!

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

【註】

此承上條不攻亦噦之義也。若其人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雖不攻其熱,飲水則噦,蓋以胃既虛冷,復得水寒,故噦也,宜理中湯加丁香吳茱萸,十溫十而降之可也。

【集註】

喻昌曰:表熱裡寒,法當先救其裡,太十陽十經中亦用四逆湯,其在十陽十明更可知矣。此條比前條虛寒更甚,故不但攻其熱必噦,即飲水亦噦也。

汪琥曰:若胃中虛冷不能食,飲水則水寒相搏,氣逆而亦為噦矣,法當大十溫十。

趺十陽十脈浮,浮則為虛,浮虛相搏,故令氣□,言胃氣虛竭也。脈滑則為噦,此為醫咎,責虛取實,守空迫血。脈浮,鼻中燥者,必衄血也。

【註】

誤攻飲冷,皆可致□,固矣。今趺十陽十胃脈浮而不大,無力而虛,則是胃虛與邪相搏,即不誤下飲冷,亦令□也。若跌十陽十胃脈滑則為噦者,乃熱氣擁鬱之□,非胃氣虛竭之□,醫何可取實責虛,以自取其咎耶!若趺十陽十胃脈浮而鼻中燥者,此熱據榮分,榮熱迫血妄行,必作衄也。世有以噦為呃逆者,不知噦即幹嘔也,以其有噦噦之十聲,故又名噦也。觀今病呃逆之人,與飲冷水則氣自臍下沖上,出口而作格兒格兒之十聲。聲長時止為實,可治;聲短不已者,為虛,難治。

【集註】

方有執曰:此又出趺十陽十脈,而以噦與衄言,皆十逼十汗而不得汗之所致也。咎,過愆也。

責虛,言求病於虛。取實,言反以虛為實而攻取之也。血屬十陰十而為內守,故曰守空。

迫血,言劫汗也。

寸口脈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則無血,大則為寒,寒氣相搏,則為腸鳴。

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必□。

【按】

「令汗大出」四字,當是衍文。

【註】

寸口脈浮大,指六脈皆浮大也。六脈皆浮大,則非十陽十明按之大脈,乃太十陽十不按之大脈也。醫反下之,此為大逆,則從前浮脈變而為無血之虛,大脈變而為胃冷之遲,虛寒相搏,則為腸鳴,醫乃不知,而反與飲冷水,其人得水寒之氣,冷與虛相搏於胃中,故必□也。□者氣?結有聲,即今之呃逆也。

【集註】

程知曰:言邪氣在表妄下之變也。寸口浮大,而無□滿藏熱之證,法應發汗,若反下之,此為大逆。既經妄下,則所謂浮者,至於內空而無血;所謂大者,變為裡虛而有寒,虛寒相搏,則為腸鳴。醫見脈大,以為有熱,飲以冷水,欲以水寒勝熱而作汗,裡先虛寒,又得冷水與之相搏,則冷結上焦,必至咽噎塞而氣逆矣。

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

【註】

傷寒噦而不腹滿者,為正氣虛,吳茱萸湯證也。噦而腹滿者,為邪氣實,視其二便何部不利,利之則愈也。

【集註】

成無己曰:噦而腹滿,氣上而不下也。視其前後有不利者,即利之以降其氣,前部小十便也,後部大便也。

程知曰:前部不利,後人治以五芩;後部不利,後人治以承氣是也。

沈明宗曰:邪傳於胃,胃氣壅遏,兩氣相搏,氣逆上沖,則為噦矣。

張錫駒曰:傷寒至噦,非胃氣敗,即胃中寒。然亦有裡實不通,氣不得下泄,反上逆而為噦者,當詳辨之。

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者重語也。

【註】

譫語一證,有虛有實。實則譫語,十陽十明熱甚,上乘於心,亂言無次,其聲高朗,邪氣實也。虛則鄭聲,十精十神衰乏,不能自主,語言重復,其聲微短,正氣虛也。

【集註】

戴元禮曰:譫語屬十陽十,鄭聲屬十陰十。經曰:實則譫語,虛則鄭聲。譫語者,顛倒錯亂,言出無倫,常對空獨語,如見鬼狀。鄭聲者,鄭重頻煩,語雖謬而諄諄不已,老年人遇事則誶語不休,以十陽十氣虛不十精十明也。此譫語、鄭聲虛實之所以不同也。二者本不難辨,但十陽十盛裡實,與十陰十盛格十陽十,皆能錯語,須以他證別之,隨證施治可也。

婁全善曰:餘用參、耆、歸、術等劑治譫語,得愈者甚多,豈可不分虛實,一概用黃連解毒、大小承氣等湯以治之乎?〔按〕其所雲亦鄭聲也。

張錫駒曰:實則譫語者,十陽十明燥十熱甚而神昏氣亂,故不避親疏,妄言罵詈也。虛則鄭聲者,神氣虛而不能自主,故聲音不正,而語言重復也。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裡,而反發其汗,津十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裡實,久則□語。

【註】

傷寒四、五日,入裡之時也。脈沉而喘滿,乃為在裡之喘滿,而反發其汗,津十液越出,則表虛也;汗出胃幹,大便為難,則裡實也。久則胃熱熾盛,必發譫語也。

【集註】

方有執曰:越出謂枉道而出也。

張璐曰:傷寒四、五日,正邪熱傳裡之時,況見脈沉在裡之喘滿,而反汗之,必致燥結譫語矣。蓋燥結□語,頗似大承氣證,此以過汗傷津,而不致大實大滿腹痛,祗宜小承氣為允當耳!

十陽十明病,其人多汗,以津十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則□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語止者,更莫復服。

【註】

此詳上條以明其治也。十陽十明病其人多汗,以津十液外出,胃中幹燥,大便必□,久則□

語,宜以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語止,慎不可更服也。

【集註】

張璐曰:多汗□語,下證急矣。以其人汗出既多,津十液外耗,故不宜大下。但當略與小承氣湯,和其胃氣,□語自止,若過服反傷津十液也。

沈明宗曰:此汗多胃燥,非同實治也。

汗出□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者,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裡實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

【註】

病自汗出而□語者,以素有燥屎在胃中,此為太十陽十風邪之所傳也,須當下之。然必須太十陽十之邪,已過十陽十明之經,而入十陽十明之府,乃可下之。若下之早,則裡熱未結,不但熱去不盡,且虛其中,熱乘虛而上幹於心,語言必亂。此表虛汗出,裡實□語,所以必待過經入府,而後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集註】

方有執曰:過經,謂寧遲遲,非謂必待十三日後也。

程知曰:此言□語不當下早也。既出汗矣而□語,則必有燥屎在胃,此當屬風。風為十陽十邪,十陽十邪入裡,故□語。然須六、七日乃可下之,下之早,則風邪未解於表,盡入於裡,裡邪燥實,語言更亂也。

十陽十明病,□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爾,宜大承氣湯下之。

【按】

「宜大承氣湯下」之句,應在「必有燥屎五、六枚」之下,始合當用大承氣湯下之之義。若但便□而用大承氣湯下之,殊失仲景顧慮誤下、慎下之旨。

【註】

十陽十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知胃中必有燥屎已結實也,宜大承氣湯下之。若能食者,知胃將和,但大便□耳!當導之,不可下也。

【集註】

張璐曰:此以能食、不能食,辨燥結之微、甚也。潮熱譫語,皆胃中熱甚所致,胃熱則能消谷,今反不能食,此必熱傷胃中津十液,氣化不能下行,燥屎逆攻於胃之故,宜大承氣湯,急祛亢極之十陽十,以救垂絕之十陰十。若能食者,胃中氣化自行,熱邪不盛,津十液不致大傷,大便雖□,不久自行,不必用十藥,反傷其氣也。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註】

下利裡虛,譫語裡實,若脈滑大,證兼裹急,知其中必有宿食也。其下利之物,又必稠粘臭穢,知熱與宿食合而為之也,此可決其有燥屎也,宜以小承氣湯下之。於此推之,可知燥屎不在大便□與不□,而在裡之急與不急,便之臭與不臭也。

【集註】

汪琥曰:下利者,腸胃之疾也。若譫語,則胃傢實,與厥十陰十無與,乃腸中有燥屎不得下也。治宜小承氣湯者,此半利半結,祗須緩以攻之也。又曰:或問既下利矣,則熱氣得以下泄,何由而致譫語有燥屎也?答曰:此系十陽十明府實大熱之證,胃中糟粕為邪所壅,留著於內,其未成□者,或時得下,其已成□者,終不得出,則燥屎為下利之根,燥屎不得出,則邪熱上乘於心,所以譫語。要之此證,須以手按臍腹當必堅痛,方為有燥屎之征。

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註】

上條下利譫語為可治,此條下利譫語者死。要知譫語不死於下利,而死於直視也。直視者,十精十不註乎目也;譫語者,神不守乎心也,已屬惡候。加之喘滿,十陽十上脫也,故曰死。下利十陰十下脫也,故曰亦死也。

【集註】

方有執曰:直視,十精十不榮於目也;譫語,神不主乎心也。喘則十陽十爭於上,利則十陰十爭於下,胃中土也,十陰十陽十爭奪於上下,而中氣不守,故無法可治,而皆主死也。

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十陽十,□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

【註】

太十陽十病,發汗過多不解,又復重發其汗,以致氣液兩亡,熱邪乘燥傳入十陽十明而生□語。□語者,胃熱十陽十也。脈短者,氣衰十陰十也。十陽十病見十陰十脈,為十陰十勝於十陽十,故死也。若脈不短,為十陰十陽十自和,故不死也。

【集註】

喻昌曰:方註以此為太十陽十經脫簡,不知太十陽十經無□語之例,必日久而兼十陽十明、少十陽十,方有□語。故此言太十陽十經得病時,發汗過多,及傳十陽十明時,重發其汗,因有亡十陽十而□

語之一證也。亡十陽十之人,所存者十陰十氣耳,故神魂不定,而妄見妄聞,與熱邪乘心之候不同。脈短則十陰十陽十不附,脈和則十陰十陽十未離,其生死但從脈定耳。

汪琥曰:□語者,脈當大實或洪滑,為自和。自和者,言脈與病不相背也,病雖甚不死。若譫語脈短,為邪熱盛,正氣衰乃十陽十證見十陰十脈也,無法可施。

發汗多,亡十陽十□語者,不可下,與柴十胡十桂枝湯和其榮衛,以通津十液後自愈。

【註】

此又承上條以出其治也。譫語者,屬十陽十明熱實,可下之證也。若發汗過多,大亡氣液而發譫語者,乃津枯致燥之譫語,非熱甚內實之譫語,不可下也。裡有熱,宜白虎加人參湯。表不解,與柴十胡十桂枝湯和其榮衛,以通津十液後自愈也。

【按】

發汗過多,亡十陽十□語,以無大便□滿痛,故不可下;以無身寒汗出惡寒,故不可十溫十。

於此可知發太十陽十汗出過多致譫語者,必無發十熱汗出惡寒也。發十陽十明汗出過多致譫語者,必有潮熱惡熱不大便也。此則發少十陽十汗多致譫語者,即論中少十陽十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是也。然舍小柴十胡十湯別無治法,若祗用柴十胡十又恐升散,非亡十陽十所宜,故合桂枝和其榮衛,通其津十液自可愈也。

十陽十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部滿,□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幹,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十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十胡十湯。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按】

續浮之「浮」字,當是「弦」字,始與文義相屬,則可與小柴十胡十湯。若俱是「浮」字,則上之浮,既宜用小柴十胡十湯,下之浮,又如何用麻黃湯耶?

【註】

中風傳十陽十明,病太十陽十未罷,脈當浮緩。今脈弦浮大,弦,少十陽十脈也;浮,太十陽十脈也;大,十陽十明脈也,脈既兼見,證亦如之。腹滿,太十陽十陽十明證也;□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快,少十陽十證也;鼻幹,十陽十明證也;不得汗,太十陽十證也;嗜臥,少十陰十證也;面目悉黃,太十陰十證也;小十便難,太十陽十府證也;潮熱,十陽十明裡證也;噦逆,胃敗證也;耳前後腫,少十陽十證也;短氣,氣衰證也,凡仲景立法無方之條,皆是此等十陰十陽十錯雜,表裡混淆之證,但教人俟其病勢所向,乘機而施治也。故用刺法,待其小差,若外病不解,已成危候。如過十日,脈續弦不浮者,則邪機已向少十陽十,可與小柴十胡十湯和之,使十陽十明之邪從少十陽十而解。若脈但浮不大,而無餘證者,則邪機已向太十陽十,當與麻黃湯汗之,使十陽十明之邪從太十陽十而解。若已過十餘日,病勢不減,又不歸於胃而成實,更加不尿腹滿噦甚等逆,即有一、二可下之證,胃氣已敗,不可治也。

【集註】

程知曰:此條全是表證未解,而無汗出燥渴之證,故不可用白虎。雖有潮熱,而無□

滿譫語??綰鉤鮒?證,故不可用承氣。不如俟氣之自回,猶可漸引其邪從外出也。

程應旄曰:此條證以「不得汗」三字為主,故酌量於柴十胡十麻黃二湯間,以通其久閉,總是要得汗耳!

脈浮而芤,浮為十陽十,芤為十陰十,浮芤相摶,胃氣生熱,其十陽十則絕。

【註】

脈浮而芤,浮為十陽十盛,芤為十陰十虛。十陽十盛則發十熱,十陰十虛則汗出,二者相摶,則胃氣生熱愈盛,胃中津十液立亡。其十陽十則絕者,言十陽十亡津十液絕也。

【集註】

方有執曰:浮為氣上行,故曰十陽十;芤為血內損,故曰十陰十。胃中生熱者,十陰十不足以和十陽十,津十液幹而成枯燥也。

張璐曰:此言脾約當下不下,則浮澀轉為浮芤,津十液竭而難下矣。其十陽十則絕,即十陽十絕於裡,亡津十液之互辭也。

趙良曰:胃中十陽十熱亢甚,脾無十陰十氣以和之,孤十陽十無偶,不至燔灼竭絕不止耳。

沈明宗曰:此辨十陽十明津竭之脈也。浮為邪氣強,芤為十陰十血虛,十陽十邪盛而十陰十血虛,為浮芤相摶,胃氣生熱,故曰:其十陽十則絕。即亡津十液之互詞也。若見此脈,當養津十液,不可便攻也。

十陽十明病,反無汗,而小十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註】

十陽十明病,法多汗,反無汗而小十便利,是寒氣內攻也;至二、三日嘔而咳,寒邪上逆也;手足厥者,寒氣見於四肢也;氣上逆,則咳而苦頭痛矣。若不咳、不嘔、不厥,則頭不痛。此證之頭痛者標也,咳逆手足厥者本也。

【集註】

程知曰:無汗小十便利,嘔咳肢厥頭痛,曷不謂太十陽十病?蓋初起無頭痛諸表證也,此頭痛是二、三日後嘔咳而厥所致,非因頭痛致嘔咳而厥也。嘔、咳二證,太十陽十、少十陽十俱有之,其表證未解,則屬太十陽十病;其寒熱往來者,則謂之少十陽十病也。厥,則厥十陰十有之,但無嘔與咳也。

張璐曰:十陽十明無汗,嘔咳手足厥者,得之榮衛俱傷而邪入深也。然小十便利,則邪不在內而在外,不在下而在上,故知必苦頭痛,仍宜小青龍主之。若不嘔、不咳、不厥而小十便利者,邪必順水道而出,豈有逆攻巔頂之理哉!

林瀾曰:須識十陽十明亦有手足厥證,胃主四肢,中虛氣寒所致也。然頭苦痛而咳,自與十陰十寒但厥者異矣。此類數條最為難解。

吳人駒曰:嘔咳手足厥頭痛,皆由反無汗之故也。

十陽十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註】

十陽十明病,當惡熱不惡寒,若從傷寒傳來,則不能食,今從中風傳來,故能食也。傷寒挾寒邪,則有頭痛證,今中風挾風邪,則有頭眩證,理固然也。寒邪屬十陰十,若兼飲則咳而嘔,今不嘔而咽痛,則以風屬十陽十邪,風病則兼火,故咳而咽痛,以類相從也。

【集註】

方有執曰:眩風旋而目運也,風故不惡寒能食。咳,逆氣也。咽門,胃之系也。胃熱而氣逆攻咽,則咳而咽傷也。

程知曰:十陰十邪下行,故無汗而小十便利;十陽十邪上行,故不惡寒而頭眩。寒則嘔不能食,風則能食;寒則頭痛,風則咽痛,是風寒入胃之辨也。

程應旄曰:十陽十明以下行為順,逆則上行,故中寒則有頭痛證,中風則有頭眩證。以不惡寒而能食,知其鬱熱在裡也。寒上攻能令咳,其咳兼嘔,故不能食而手足厥;熱上攻亦令咳,其咳不嘔,故能食而咽痛,以胃氣上通於肺,而咽為胃府之門也。夫咽痛惟少十陰十有之,今以咳傷致痛,若不咳則咽不痛,況更有頭眩不惡寒之證,益可辨其為十陽十明之鬱熱也。

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蛔。

【註】

病人有寒,謂胃中寒也。復發汗,謂汗而復汗也。胃寒復汗,十陽十氣愈微,胃中冷甚,蛔不能安,故必吐蛔也,宜理中湯送烏梅丸可也。

【集註】

程應旄曰:汗生於谷十精十,胃中十陽十氣所釀也。有寒復發汗,知胃十陽十不復存於內矣,蛔何能安?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

【按】

必吐下不止之「下」字,當是衍文。

【註】

此承上條誤而又誤,必變而成逆也。胃中虛冷,本因誤汗,水藥不得入口,入口即吐而為逆也。若更發其汗,則胃逆益甚,不能司納,不特水藥入口方吐,且必無時而不吐逆也。

【集註】

成無己曰: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之吐逆。發汗亡十陽十,胃中虛冷也;若更發汗,則愈損十陽十氣,胃氣大虛,故吐不止。

程應旄曰:發汗後見此者,由未汗之先,其人已是中虛而寒,故一誤不堪再誤也。

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

【註】

十陽十明病,脈浮而遲,浮主表熱,遲主裡寒。今其證下利清谷,則為裡寒太甚,法當十溫十之,宜四逆湯主之。

【集註】

汪琥曰:十陽十明經病,脈當從長,今脈但浮,此在表之熱凝也。腑病脈當從數,今脈過遲,此在裡之寒甚也,故見下利清谷。其所利之谷食,色不變氣不臭,即完谷不化也,此裡寒已極,故與四逆湯也。

十陽十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

【註】

凡十陽十明病,無論在經在府,必乘其旺時而解,申、酉、戌,十陽十明旺時也。經氣旺,則邪氣自退,故解也。

【集註】

張志聰曰:經雲:日西而十陽十氣衰,十陽十明之所主也。從申至戌上,乃十陽十明主氣之時,表裡之邪欲出,必隨旺時而解。

《醫宗金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