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祛風散寒藥膳

茴香粥

主要原料:小茴香15克,粳米100克。

制作方法:先煎小茴香取汁、去渣,燒粳米煮成稀粥。或用小茴香5克研成細未,調入粥中椎食。

效用說明:行氣止痛,健脾開胃。適宜於小腸疝氣、脘腹脹滿,十睪十丸腫脹偏墜、胃寒嘔吐、食欲減退,以及鞘膜積液、十陰十囊橡皮腫、嵌閉十性十小腸疝、慢十性十胃炎。胃弱、胃腸下垂、十乳十汁缺乏等癥。

羊頭燴

主要原料:白羊頭1個,五味佐料適量。

制作方法:先將羊頭洗凈,上屜蒸熟。切細,以五味佐料調汁與羊頭肉和燴。

效用說明:祛風眩,補虛贏。適宜於虛風內動之眩暈、形體瘦弱、手足無力等癥。

羊肉羹

主要原料:羊肉250克,白蘿卜1個(150—200克),草果3克,陳皮30克,良薑3克,蓽撥3克,十胡十椒3克,十精十鹽6克,味十精十、蔥、薑適量。

制作方法:先將羊肉剔去筋膜,洗凈後入沸水鍋內除去血水,撈出後再用涼水漂洗幹凈。切成約10厘米左右的丁備用。再將蘿卜洗凈,切成0.3厘米厚的片。把草果、陳皮、良薑、革撥裝燒沙佈袋內,十胡十椒拍破,蔥切成段,薑洗凈拍碎。最後將羊肉丁和盛藥佈袋置於砂鍋中註入情水,放入薑蔥,先用沸水燒沸後,撇去浮沫,改用小火煨2—3小時,至肉熟爛,撈出藥袋,除去薑蔥,調味即成。

效用說明:十溫十中補虛,散寒止痛。適宜於脾胃虛寒而引起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癥。

羊肚羹

主要原料:羊肚1個,粳米50克,蜀椒30粒,生薑6克,蔥白數根,豆鼓適量。

制作方法:將羊肚洗凈,蜀椒去皮取粒炒出汗,再將粳米等拌勻放入羊肚內縫口,用水煮爛熟,加調料即成。

效用說明:祛風散寒。適宜於胃虛寒,因感受寒涼而誘發之嘔吐、胃院作痛、身冷喜暖等癥。

天麻燉豬腦

主要原料:天麻15克,豬腦1個。

制作方法:天麻洗凈、切片,豬腦洗凈。將豬腦、天麻片放入搪瓷盆內隔水燉熟。

效用說明:祛風開竅、通血脈、鎮靜、滋補。適宜於肝虛型高血壓、動脈硬化、美尼爾氏綜合癥、神衰、頭暈眼花及腦血管意外致半身不遂等癥。

四和湯

主要原料:白面500克,芝麻500克,茵香60克,鹽適量。

制作方法:將上述四物炒熟研未,調拌均勻即成。

效用說明:十溫十十陽十、散寒、止痛,適宜於肝腎虛寒或寒滯肝脈而引起的小腹拘急作痛、疝氣墜痛等癥。

茴香湯

主要原料:炒茴香500克,川楝子250克,陳皮250克,炒甘草120克,炒鹽適量。

制作方法:將五物合研成細未,用滾開水沖調約5克,每日晨起空腹食用。

效用說明:十溫十腎散寒,理氣止痛。凡屬寒氣下流而引起的疝氣、小腹脹痛等癥,可常飲此湯。

薑糖飲

主要原料:鮮薑30克,紅糖50克。

制作方法:薑切薄片,用沸開水泡徹,10分鐘後加入紅糖熱服,也可煮一二沸後飲用。

效用說明:十溫十中、散寒、止痛。適宜於因寒氣凝滯而引起的脘腹或小腹作痛(婦女痛經)等癥。

蔥椒飲

主要原料:蔥3寸段,生薑3片,十胡十椒面少許。

制作方法:用滾開水沖泡蔥、薑及十胡十椒面,熱飲。

效用說明:通十陽十十溫十經,散寒止痛。適宜於十陰十寒內侵、傷及中焦而引起的脘腹冷痛、喜暖喜按、時欲嘔吐清水等癥。

虎骨酒

主要原料:虎脛骨1具,紅曲、秫米各適量。

制作方法:先將骨酥炙撞碎,紅曲、秫米釀酒如常法。亦可用酥炙虎骨60克,黃羊角屑30克,芍藥60克浸泡在100克白酒內,封固7天(秋、冬封固14天)即可。

效用說明:益腎強骨,祛風止痛。適宜於腎氣不充,風侵筋骨而引起的臂、脛疼痛等癥。

仙靈脾酒

主要原料:仙靈脾60克,白酒500克。

制作方法:將仙靈脾裝入紗佈袋中,浸泡在酒內,封固3日之後。後即可飲用。

效用說明:祛風益肝腎,強筋壯骨。適宜於十陰十陽十兩損、命門火衰而引起的男子十陽十痿、女子不十孕、四肢不仁等癥。

茵陳酒

主要原料:茵陳蒿、秫米、紅曲各適量。

制作方法:先將茵陳蒿炙黃,和紅曲、秫米如常法釀酒。

效用說明:祛風濕,緩筋急。適宜於風濕阻滯引起的筋骨攣急等癥。

竹葉酒

主要原料:淡竹葉30克,白酒500克。

制作方法:將淡竹葉剪碎裝入紗佈袋中,浸泡酒內,3日後即可飲用。

效用說明:祛風濕,暢心神。適宜於風濕十熱痹、關節熱痛而心煩、尿黃赤者。

《保健藥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