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蘇粥
主要原料:粳米500克,紫蘇葉約15克。
制作方法:先以粳米煮稀粥,粥成放入紫蘇葉,稍煮即可。
效用說明:適宜於感冒風寒,兼咳嗽、胸悶不適者。
蔥白粥
主要原料:粳米約50克,蔥白3寸段。
制作方法:煮粳米做粥,臨熟加入蔥白。
效用說明:解表散寒。凡因風寒侵表而引起的惡寒、發十熱、頭痛、鼻塞、無汗體痛等癥者,熱食得汗則愈。
幹葛粥
主要原料:粳米60克,幹葛30克。
制作方法:先以水1500克煮幹葛取汁去渣,用汁煮米做粥。
效用說明:退熱解肌,透疹止瀉。凡因外感傷風及肌胰出現發十熱重、口渴、無汗、兼見大便溏瀉,或兒童麻疹之初期,皆可輔食此粥。
生薑粥
主要原料:粳米50克,生薑5片,連須蔥數根,米醋適量。
制作方法:用砂鍋煮米做粥,生薑搗爛與米同煮,粥將熟時放入蔥、醋。
效用說明:解表散熱,十溫十胃止嘔。適宜於外感風寒暑濕之邪而引起的頭痛、身痛、惡寒、無汗、嘔逆等癥。
蔥豉粥
主要原料:白米50克,蔥白3寸段,豆鼓10克。
制作方法:煮米做粥,將熟放入蔥、豉煮沸。
效用說明:發汗、解熱。可用此粥治療一般的傷風感冒。
神仙粥
主要原料:生薑5克,連須蔥白7根,糯米100克,米醋約15克。
制作方法:將糯米淘凈後與生薑入砂鍋內煮一二沸,再放進蔥白,待粥將成時,加入米醋,稍煮即可。
效用說明:發散風寒。適宜於風寒感冒、頭疼、發十熱、畏寒、周身酸痛、鼻塞流涕、咳嗽噴嚏以及胃寒、惡嘔、不思飲食等癥。
發汗鼓粥
主要原料:淡豆鼓20克,荊芥6克,麻黃之克,葛根30克,山梔3克,生石膏未90克,生薑3片,蔥白2根,粳米100克。
制作方法:先將各藥同人砂鍋煎什(煎沸後再煎約10分鐘即可),去渣,放燒粳米,同煮為稀薄粥。
效用說明:發汗、清熱,適宜於感冒引起的高熱不退、肺熱喘急、頭痛、無汗、煩燥、失眠、咽幹口渴以及病毒十性十感染所引起的高熱無汗病人。
薑蘇飲
主要原料:生薑15克,紫蘇葉10克,紅糖20克。
制作方法:將生薑、紫蘇葉放人砂鍋或搪瓷杯,加水約500克,煮沸入紅糖趁熱服。
效用說明:對風寒感冒,有惡心、嘔吐、胃痛、腹脹者有效,特別對腸胃型感冒、孕婦感冒最宜。
薑糖蔥白飲
主要原料:生薑片15克,蔥白長3厘米3段,紅糖20克。
制作方法:將生薑片,蔥白加水約300克,煮沸加紅糖,趁熱一次服下,蓋被出微汗。
效用說明:適宜於風寒感冒、發十熱頭痛。身痛無汗等癥。
銀花簿荷飲
主要原料:銀花30克,薄荷10克,鮮蘆根60克,白十精十適量。
制作方法:先將銀花、蘆根加水500克,煮15分鐘,後下薄荷煮沸3分鐘,濾出加適量白糖,十溫十服。
效用說明:對風熱型發十熱較重的感冒有明顯效果,對十溫十病初起、高熱煩渴患者最宜。
菜根紅糖飲
主要原料:白菜十莖十根1塊,生薑3片,紅糖60克。
制作方法:將白菜根洗凈與薑、糖同煮,熱飲,飲後避風寒。
效用說明:解表散風寒。適宜於因外感風寒引起的惡寒、發十熱、頭痛、無汗、欲嘔等癥。
羅漢果飲
主要原料:羅漢果20克。
制作方法:羅漢果置瓷杯內,加開水300克,蓋嚴,悶約30分鐘。
效用說明:清熱涼血、止咳化痰、潤肺滋腸,是傷風感冒、咳嗽多痰、胃熱便秘、慢十性十氣管炎等癥的良好食療飲料。
蔥豉湯
主要原料:連須蔥白30克,淡豆鼓10克,生薑3片,黃酒約30克。
制作方法:將連須蔥白、淡豆政、生薑加水500克煎煮後,再加黃酒30克煎煮,服後蓋被出汗。
效用說明:適宜於風寒感冒、頭痛無汗、心煩者。
香薷飲
主要原料:香薷30克,厚樸10克,炒白扁豆20克。
制作方法:將各藥搗碎,煎煮30分鐘,去渣十溫十服。
效用說明:本方可解表,還有化濕滯和腸胃的作用。
桑葉菊花飲
主要原料:桑葉、菊花、薄荷、甘草各10克。
制作方法:將各藥混合後用滾水沖泡,代茶頻服。
效用說明:對風熱型感冒,藥力甚久,效果更佳。
蜜糖銀花露
主要原料:銀花30克,白蜂蜜30克。
制作方法:將銀花加水500克煎汁去渣,冷卻後加白蜂蜜,調勻即可。
效用說明:對預防流感,治療肺燥咳嗽有良好的效果。
杭菊糖茶
主要原料:杭菊花30克,白糖適量。
制作方法:將杭菊花放茶壺內開水浸泡,加白糖適量,代茶頻飲。
效用說明:適宜於風熱感冒初起,頭痛發十熱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