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根皮的功效與作用·十八 收斂藥

椿根皮(附:鳳眼草)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苦木科植物樗的根皮或樹皮。

【性味與歸經】苦、澀,寒。入胃、大腸經。

【功效】清熱燥濕,澀腸止瀉,止帶,止血。

【臨床應用】用於濕熱白帶,濕熱瀉痢,以及月經過多,漏下不止等癥。

椿根皮為清熱燥濕的藥物,具有收斂固澀作用,故能止帶、止瀉、止血固經。在臨床上用於濕熱帶下,常與黃柏、白芷、白芍等配合應用;用於濕熱痢疾、腹瀉等癥,常與黃連、黃芩、木香等配用;用於血熱所致的月經過多、漏下不止等癥,常與龜板、白芍、黃芩等同用。

此外,用本品煎湯外洗,可用治皮膚瘡癬。

【處方用名】椿根皮、椿根白皮、樗白皮(洗凈,曬幹,切碎用)。炒椿根皮(麩皮炒用,稍減苦燥之性)。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附藥】風眼草,即樗的果實,功效與椿根皮相似。適用於痢疾、便血、白帶等癥。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煎服。

【方劑舉例】愈帶丸《飼鶴亭集》:熟地、白芍、當歸、川黃柏、良薑、川芎、椿根皮

治婦人赤白帶下,經濁淋漓等癥。

【文獻摘錄】《大明本草》:「止女子血崩,產後血不止,赤帶,腸風,瀉血不住,腸滑瀉,縮小便。」

《本草備要》:「治濕熱為病,泄瀉,久痢,崩帶,腸風,夢遺便數,有斷下之功。」

《中藥學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