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六必集·雜證謨·頭痛

頭痛

經義

《五藏生成篇》曰∶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十陰十、巨十陽十,甚則入腎。心煩頭痛,病在鬲中,過在手巨十陽十、少十陰十。

《經脈篇》曰∶膀十胱足太十陽十也,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

《脈解篇》曰∶十陽十明並於上,上者則其孫絡太十陰十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

《通評虛實論》曰∶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著至教論》曰∶三十陽十獨至者,是三十陽十並至,並至如風雨,上為巔疾,下為漏病。

《脈要十十精十十微論》曰∶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巔疾。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

《平人氣象論》曰∶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

《脈要十十精十十微論》曰∶厥成為巔疾。 痛,剌手十陽十明與 之盛脈出十血。

痛刺足十陽十明曲周動脈,見血立已。不已,按人迎於經,立已。項痛不可俯仰,刺足太十陽十;不可以顧,刺手太十陽十也。

《寒熱病篇》曰∶十陽十迎頭痛,胸滿不得息,取之人迎。足太十陽十有通項入於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頭目苦痛取之,在項中兩筋間。

《雜病篇》曰∶厥挾脊而痛者至頂,頭沉沉然,目KT KT 然,腰脊強,取足太十陽十 中血絡。

《奇病論》帝曰∶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此安得之?名為何病?岐伯曰∶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病名曰厥逆。帝曰∶善。

《厥病篇》曰∶真頭痛,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

論證(共二條)

凡診頭痛者,當先審久暫,次辯表裡。蓋暫痛者,必因邪氣;久病者,必兼元氣。以暫病言之,則有表邪者,此風寒外襲於經也,治宜疏散,最忌清降;有裡邪者,此三十陽十之火熾於內也,治宜清降,最忌升散,此治邪之法也。其有久病者,則或發或愈,或以表虛者,微感則發,或以十陽十勝者,微熱則發,或以水虧於下,而虛火乘之則發,或以十陽十虛於上,而十陰十寒勝之則發。所以暫病者當重邪氣,久病者當重元氣,此固其太綱也。然亦有暫病而虛者,久病而實者,又當因脈、因證而詳辯之,不可執也。

頭痛有各經之辯。凡外感頭痛,當察三十陽十、厥十陰十。蓋三十陽十之脈俱上頭,厥十陰十之脈亦會於巔,故仲景《傷寒論》則惟三十陽十有頭痛,厥十陰十亦有頭痛,而太十陰十、少十陰十則無之。其於辯之之法,則頭腦、額顱雖三十陽十俱有所會,無不可痛,然太十陽十在後,十陽十明在前,少十陽十在側,此又各有所主,亦外感之所當辯也。至若內傷頭痛,則不得以三十陽十為拘矣。如本經所言,下虛上實,過在足少十陰十、巨十陽十;若《厥病篇》所論,則足六經及手少十陰十、少十陽十皆有之矣。《奇病論》曰∶腦者十陰十也,髓者骨之充也。凡痛在腦者,豈非少十陰十之病乎?此內證外證之異,所不可不察也。(厥病篇義詳《類經》)

論治(共五條)

一、外感頭痛,自有表證可察,蓋其身必寒熱,脈必緊數,或多清涕,或兼咳嗽,或兼脊背酸痛,或兼項強不可以左右顧,是皆寒邪在經而然,散去寒邪,其痛自止,如川芎、細辛、蔓荊子、柴十十胡十十之類,皆最宜也。若寒之甚者,宜麻黃、桂枝、生薑、蔥白、紫蘇、白芷之類,隨其虛實而加減用之。

火邪頭痛者,雖各經皆有火證,而獨惟十陽十明為最。正以十陽十明胃火,盛於頭面而直達頭維,故其痛必甚,其脈必洪,其證必多內熱,其或頭腦振振,痛而兼脹,而絕無表邪者,必火邪也。欲治十陽十明之火,無如白虎湯加澤瀉、木通、生地、麥冬之類,以抑其至高之勢,其效最速。至若他經之火,則芍藥、天花、芩、連、知、柏、龍膽、梔子之類,無不可擇而用之。但治火之法,不宜佐以升散,蓋外邪之火,可散而去,內鬱之火,得升而愈熾矣,此為忌也。

十陰十虛頭痛,即血虛之屬也,凡久病者多有之。其證多因水虧,所以虛火易動,火動則痛,必兼煩熱、內熱等證,治宜壯水為主,當用滋十陰十八味煎、加減一十陰十煎、玉女煎之類主之。火微者,宜六味地黃丸、四物湯、三十陰十煎、左歸飲之類主之。

十陽十虛頭痛,即氣虛之屬也,亦久病者有之。其證必戚戚悠悠,或羞明,或畏寒,或倦怠,或食飲不甘,脈必微細,頭必沉沉,遇十陰十則痛,逢寒亦痛,是皆十陽十虛十陰十勝而然。治宜扶十陽十為主,如理十陰十煎、理中湯、十全大補湯、補中益氣湯之類,皆可擇用,或以五福飲,五君子煎加川芎、細辛、蔓荊子之類,以升達十陽十氣,則最善之治也。

痰厥頭痛,諸古方書皆有此名目,然以餘論之,則必別有所因,但以頭痛而兼痰者有之,未必因痰頭痛也。故兼痰者必見嘔惡、胸滿、脅脹,或咳嗽氣粗多痰,此則不得不兼痰治之,宜二陳湯、六安煎、和胃飲、平胃散加川芎、細辛、蔓荊子之類主之。如多痰兼火者,宜用清膈煎,或二陳湯、六安煎加黃芩、天花粉之類主之,火甚者加石膏亦可。如多痰兼虛而頭痛者,宜金水六君煎,或六君子湯加芎、辛之類,酌而用之。東垣治痰厥頭痛,惡心煩悶,頭旋眼黑,氣短促,上喘無力,懶言,心神顛倒,目不能開,如在風雲中,頭苦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臥,如范天FS 之妻,因兩次下之而致頭痛者,用半夏白術天麻湯。

述古(共三條)

《活人書》雲∶頭痛者,十陽十證也。太十陽十證頭痛,發十熱惡寒,無汗麻黃湯,有汗桂枝湯。

若已發汗,或未發汗,頭痛如破者,連須蔥白湯,不止者,葛根蔥白湯。十陽十明證頭痛,不惡寒反惡熱,胃實也,調胃承氣湯。少十陽十頭痛,小柴十十胡十十湯。太十陰十少十陰十並無頭痛之證。仲景隻有厥十陰十一證,吳茱萸湯。

東垣曰∶《金匱真言論》雲∶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故春氣者,病在頭。又諸十陽十會於頭面,如足太十陽十膀十胱之脈,起於目內 ,上額十十十交十十十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病沖頭痛。又足少十陽十膽之脈,起於目銳 ,上抵頭角,病則頭角額痛。夫風從上受之,風寒傷上,邪從外入,客於經絡,令人振寒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池、風府,調其十陰十陽十,有餘則瀉,不足則補,汗之則愈,此傷寒頭痛也。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者,腸胃之所生,乃氣虛頭痛也。心煩頭痛者,病在耳中,過在手巨十陽十、少十陰十,乃濕十熱頭痛也。如氣上不下,頭痛巔疾者,下虛上實也,過在足少十陰十、巨十陽十,甚則入腎,寒濕頭痛也。如頭半寒痛者,先取手少十陽十、十陽十明,後取足少十陽十、十陽十明,此偏頭痛也。有真頭痛者,甚則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

有厥逆頭痛者,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凡頭痛每以風藥治之者,總其大體而言之也。高巔之上,惟風可到,故味之薄者,十陰十中之十陽十,乃自地升天者也。然亦有三十陰十三十陽十之異。故太十陽十頭痛,惡風,脈浮緊,川芎、羌活、獨活、麻黃之類為主。十陽十明頭痛,自汗,發十熱惡寒,脈浮緩長實者,升麻、葛根、白芷為主。少十陽十經頭痛,脈弦細,往來寒熱,柴十十胡十十為主。太十陰十頭痛,必有痰疾,體重或腹痛,為痰癖,其脈沉緩,蒼術、半夏、南星為主。少十陰十頭痛,三十陰十三十陽十經不流行而足寒氣逆,為寒厥,其脈沉細,麻黃、附子、細辛為主。厥十陰十頭項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脈浮緩,吳茱萸湯主之。血虛頭痛,當歸、川芎為主。氣虛頭痛,人參、黃 為主。氣血俱虛頭痛,調中益氣湯少加川芎、蔓荊子、細辛,其效如神。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痰厥頭痛藥也。清空膏,乃風濕十熱頭痛藥也。

羌活附子湯,治厥十陰十頭痛藥也。如濕氣在頭者,以苦吐之,不可執方而治。先師嘗病頭痛,發時兩頰青黃,眩運,目不欲閉,懶言,身十體沉重,兀兀欲吐。潔古曰∶此厥十陰十、太十陰十合病,名曰風痰,以《局方》玉壺丸治之,更灸俠溪十十穴十十即愈。是知方者體也,法者用也,徒執體而不知用者弊,體用不失,可謂上工矣。

立齋曰∶久頭痛多主於痰,痛甚者乃風毒上攻,有血虛者,有諸經氣滯者,有氣虛者,有四氣外傷者,有勞役所傷者,有可吐者,有可下者,當分虛實寒熱兼變而治之。若夫偏正頭風,久而不愈,乃內挾痰涎風火,鬱遏經絡,氣血壅滯,甚則目昏緊十小,二便秘澀,宜砭出其血以開鬱解表。餘嘗治尚寶劉毅齋,但怒則兩太十陽十作痛,先用小柴十十胡十十加茯苓、山梔子,後用六味丸以生腎水而再不發。譚侍禦每頭痛必吐清水,不拘冬夏,吃薑便止。餘作中氣虛寒,用六君子、當歸、黃 、炮薑而瘥。商儀部,勞則頭痛,餘作十陽十虛不能上升,以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子而痊。

簡易方

硝石散 治風寒入腦,頭痛不可當。(因九七)一方 用生蘿卜汁,仰臥,註兩鼻孔,數年之患,一註即愈。

灸法

神庭、上星、後頂、百會、風池。

以上諸十十穴十十,隨灸一處可愈。

頭痛論列方

麻黃湯(散一) 桂枝湯(散九) 葛根蔥白湯(散三二) 白虎湯(寒二) 四物湯(補八)蓮須蔥白湯(散三三) 平胃散(和十七) 和胃飲(新和五) 補中益氣湯(補三十) 二陳湯(和一) 六安煎(新和二) 十全大補湯(補二十) 五福飲(新補六)小柴十十胡十十湯(散十九) 玉女煎(新寒十二) 清膈煎(新寒九) 六味地黃湯(補百二十) 五君子煎(新熱六) 理中湯(熱一) 滋十陰十八味煎(新寒十七) 理十陰十煎(新熱六) 六君子湯(補五) 加減一十陰十煎(新補九) 三十陰十煎(新補十一) 吳茱萸湯(熱一三七)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左歸飲(新補二) 羌活附子湯(熱三五) 《局方》玉壺丸(和百五) 調中益氣湯(補三一) 調胃承氣湯(攻三) 半夏白術天麻湯(和十五)

論外備用方

川芎散(散六二 頭風) 川芎散(散六三 風熱) 藿香正氣散(和二十 寒滯) 十神湯(散四十 感冒) 神術湯(散三七 傷寒) 川芎茶調散(散四六 風邪上攻) 清空膏(散七四年久風熱) 都梁丸(散七七 傷風) 羌活附子湯(散五九 冬月犯寒) 玉壺丸(和百五風痰) 上清散(散六九 吹鼻) 羌活勝風湯(散六一 風熱) 愈風餅子(散七五 頭風)菊花散(散七一 風熱) 旋復花湯(散八三 風痰昏悶) 如聖散(散七二 搐鼻) 透頂散(散七三 氣逆痛) 點頭散(散七三 氣逆痛) 八般頭風(散七六 搐鼻) 芎芷散(散六七 風熱) 芎辛導痰湯(散六八 痰厥痛) 天香散(散六六年久頭痛) 神芎丸(攻七二 腫病秘結) 茶調散(寒七二 風熱上攻) 石膏散(寒六九十陽十明風熱) 雙玉散(寒七一 胃火) 荊芩散(寒七十 頭風) 芎術湯(熱五十 寒濕痛)三生散(熱九六 痰厥痛) 吹鼻六神散(因四二 風熱) 硝石散(因九七 風熱吹鼻) 當歸酒(補百四 血虛痛) 黑錫丹(熱一八九 下元虛寒)

《景嶽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