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滿
經義
《太十陰十陽十明論》曰∶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十陰十受之,十陰十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滿閉塞。
《生氣通天論》曰∶味過於甘,心氣喘滿,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濃。
《臟氣法時論》曰∶脾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
《厥論》曰∶厥或令人腹滿何也?曰∶十陰十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脹滿。
《異法方宜論》曰∶臟寒生滿病。
《十陰十陽十應象大論》曰∶濁氣在上,則生 脹。中滿者,瀉之於內。
《五臟生成篇》曰∶腹滿 脹,支膈 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十陰十、十陽十明。
《大惑論》曰∶人有善饑而不嗜食者,何氣使然?曰∶胃氣熱則消谷,故善饑;胃氣逆上,則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脈解篇》曰∶太十陰十所謂病脹者,十陰十盛而上走於十陽十明,十陽十明絡屬心,故上走心為噫也。
《經脈篇》曰∶胃病則賁響腹脹。脾病則腹脹善噫。心主病則胸脅支滿。
《六元正紀大論》曰∶太十陰十所至,積飲痞膈,為中滿霍亂吐下。寒氣至則堅痞腹滿,痛急下痢之病生矣。水鬱之發,善厥逆,痞堅腹滿。木鬱之發,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
《五常政大論》曰∶備化之紀,其病痞。卑監之紀,其病留滿痞塞。敦阜之紀,其病腹滿。太十陰十司天,胸中不利,心下痞痛。
《氣十十十交十十十變大論》曰∶歲火不及,民病脅支滿。復則病 溏腹滿,食飲不下。歲水不及,民病腹滿。
《至真要大論》曰∶大十陽十司天,民病胸腹滿。少十陰十之勝,腹滿痛。太十陽十之勝,腹滿食減。十陽十明之復,甚則心痛痞滿。太十陽十之復,心痛痞滿。
論證
痞者,痞塞不開之謂;滿者,脹滿不行之謂,蓋滿則近脹,而痞則不必脹也。所以痞滿一證,大有疑辯,則在虛實二字。凡有邪有滯而痞者,實痞也;無物無滯而痞者,虛痞也。
有脹有痛而滿者,實滿也;無脹無痛而滿者,虛滿也。實痞實滿者,可散可消;虛痞虛滿者,非大加十十溫十十補不可,此而錯用,多致誤人。
論治(共四條)
一、虛寒之痞,凡過於憂思,或過於勞倦,或饑飽失時,或病後脾氣未醒,或脾胃素弱之人,而妄用寒涼克伐之劑,以致重傷脾氣者,皆能有之,其證則無脹無悶,但不知饑,亦不欲食。問其胸腹脹痞,則曰亦覺有些,而又曰不甚脹。蓋本非脹也,止因不欲食而自疑為脹耳。察其脈則緩弱無神,或弦多胃少,察其形則色平氣怯,是皆脾虛不運而痞塞不開也。
此證極多,不得因其不食,妄用消耗,將至胃氣日損,則變證百出矣。治宜十十溫十十補,但使脾腎氣強,則痞滿開而飲食自進,元氣自復矣。又凡脾胃虛者,多兼寒證,何也?蓋脾胃屬土,土虛者多因無火,土寒則氣化無權,故多痞滿,此即寒生於中也。亦有為生冷外寒所侵,而致中寒者,然胃強則寒不能侮,而寒能勝之,總由脾氣之弱耳。此義詳命門火候論中,當並察之。凡脾胃微虛,而若滿非滿,食少不化者,宜四君子湯,或異功散。若心脾氣虛,或氣有不順者,歸脾湯或治中湯。若三十陰十氣血俱虛,治節不行,而不便於十十溫十十者,宜五福飲。若中焦不暖,或噯腐,或吞酸而痞滿者,非十十溫十十補不可,宜十十溫十十胃飲、五君子煎,或理中湯、聖術煎,或參薑飲。若脾腎兼寒,命門不暖,則中焦不化,或腹溏,或胸腹喜暖畏寒,或上下腹俱膨膨,而小水黃澀者,宜理十陰十煎,甚者宜六味回十陽十飲。此二藥最妙,而實人所罕知也。予嘗治金孝廉,以勞倦思慮致傷脾氣,別無他證,但絕口久不欲食,遂悉用參、術、歸、熟附子、薑、桂、甘草之屬,半月始愈。後因病後復不食如此,自分必死,仍用前藥,大加薑附各至三錢而後愈。又一婦人,病後久不食,自言病前曾食牛肉,乞求去此,餘佯應之,而培補如前,方得全愈。故凡病如此者,隻宜十十溫十十補,不可行滯。(新按)一、飲食偶傷,致為痞滿者,當察其食滯之有無而治之。凡食滯未消而作痞滿,或兼疼痛者,宜大和中飲,或和胃飲加減治之,或枳術丸亦可,甚者神香散。此有治按在腫脹門。
若食滯既消,脾氣受傷不能營運,而虛痞不開者,當專扶脾氣,微者異功散、養中煎,甚者五福飲、十十溫十十胃飲、聖術煎。若命門母氣不足者,治宜如前。若偶食寒涼傷胃,痞滿不開,而不可補者,宜和胃飲加山楂、麥芽之類,或用濃樸十十溫十十中湯。
實滯之痞,當察其所因而治之。若濕勝氣滯而痞者,宜平胃散,或《良方》濃樸湯,或五苓散。若寒滯脾胃,或為痛為痞,而中氣不虛者,濃樸十十溫十十中湯。若脾寒氣滯而痞者,和胃飲。若怒氣暴傷,肝氣未平而痞者,解肝煎。若大便氣秘,上下不通而痞者,河間濃樸湯。若胃口停痰而痞者,二陳湯,或橘皮半夏湯。胃寒氣滯停痰,痞而兼嘔者,加減二陳湯。膠痰不開,壅滯胃口者,藥不易化,須先用吐法,而後隨證治之。若大便秘結不通,而痞滿不開者,宜微利之。
外邪之痞∶凡寒邪感人者,必自表入裡,若邪淺在經,未入於府,則飲食如故,稍深則傳入胸次,漸犯胃口,即不能飲食,是亦痞之類也。治此者,但解外邪,而或散或消,或十十溫十十或補,邪去則胃口自和,痞滿自去。此當於傷寒門求法治之。又傷寒傢曰∶十陽十證下之早者,乃為結胸,十陰十證下之早者,因成痞氣。此以邪在表而攻其裡,邪在十陽十而攻其十陰十,不當下而妄下之,以致邪氣乘虛,陷結心下,是誤治之害最危者也。實者硬滿而痛,是為結胸;虛者滿而不痛,是為痞氣,宜審別治之。治法詳結胸腹滿條中。
述古(共三條)
丹溪曰∶痞滿與脹滿不同,脹滿內脹而外亦形,痞則內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也。蓋由脾氣不和,中央痞塞,皆土邪之所為也。有因誤下裡氣虛,邪乘虛而入於心之分為痞者。
有不因誤下而得之,如中氣虛弱,不能運化十十精十十微而為痞者。有飲食、痰飲不能施化為痞者。
有濕十熱太甚,邪著心下為痞者。
東垣曰∶傷寒痞者,從血中來,從外之內,從無形。雜病痞者,亦從血中來,從內之外,從有形。有形以苦瀉之,無形以辛散之。《玉機》雲∶痞滿之病,人皆知氣不運也,獨東垣以血病言之,謂下多則亡十陰十而損血,此前人之未論也。世之用氣藥治痞而不效者,蓋不知此理故也。
劉宗濃曰∶古方治痞,用黃芩、黃連、枳實之苦以泄之,濃樸、生薑、半夏之辛以散之,人參、白術之甘十十溫十十以補之,茯苓、澤瀉之咸淡以滲之,隨其病之所在以調之也。既痞有濕,惟宜上下分消其氣,果有內實之證,庶可略與疏導。世人苦於痞塞,喜行利藥以求速效,臨時通快,痞若再作,益以滋甚,是皆不察夫下多亡十陰十之意也。如結胸是實邪,大陷胸湯主之,痞是虛邪,諸瀉心湯主之。愚據劉公此論,既雲下多亡十陰十,又雲痞是虛邪,誠然善矣,然欲用諸瀉心湯以治虛邪,能無失乎?蓋未知塞因塞用,別有神化之妙法,而痞滿多在脾,尤不可以瀉心也。
痞滿論列方
二陳湯(和一) 四君子湯(補一) 五君子煎(新熱六) 歸脾湯(補三二) 治中湯(熱十)大和中飲(新和七) 十十溫十十胃飲(新熱五) 神香散(新和二十) 理中湯(熱一) 加減二陳湯(和二) 聖術煎(新熱二五) 和胃飲(新和五) 理十陰十煎(新熱三) 六味回十陽十飲(新熱二) 平胃散(和十七) 養中煎(新熱四) 橘皮半夏湯(和十三) 異功散(補四) 參薑飲(新熱八)《良方》濃樸湯(和五四) 五苓散(和一八二) 五福飲(新補六) 河間濃樸湯(和三三六)解肝煎(新和十一) 枳術丸(和七九) 濃樸十十溫十十中湯(熱九十)
論外備用方
四君子湯(補一) 香砂六君湯(補七) 人參養胃湯(和二三四 和胃) 啟脾丸(和八六行滯) 大健脾丸(和八五) 小半夏茯苓湯(和九 痰痞) 嘉禾散(和百六十 氣痞) 八味理中丸(熱七 虛寒) 沉香桂附丸(熱百十一 中寒) 越鞠丸(和一五四 火鬱) 十十胡十十椒理中湯(熱六 虛寒) 半夏丁香丸(和百三十 氣滯) 沉香降氣散(和四十 氣滯) 木香寬中散(和五五 行氣) 藿香正氣散(和二十 寒滯) 蘇子降氣湯(和四一 順氣) 葛花解酲湯(和一二四) 貼痞琥珀膏(外三一八) 熨痞方(攻八八) 消痞核桃(攻八七) 木香人參枳術丸(和八二) 水紅花膏(外三一九) 消痞膏(外三一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