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消幹渴
經義
《十陰十陽十別論》曰∶二十陽十之病發於脾,其傳為風消。二十陽十結謂之消。
《氣厥論》曰∶心移寒於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心移熱於肺,傳為鬲消。
《五變篇》曰∶五臟皆柔十弱者,善病消癉。
《本藏篇》曰∶五臟脆者,皆善病消癉易傷。
《師傳篇》曰∶中熱消癉,則便寒。胃中熱則消谷,令人懸心善饑。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饑,小腹痛脹。
《脈要十十精十十微論》曰∶癉成為消中。
《玉機真藏論》曰∶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
《通評虛實論》曰∶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高粱之疾也。帝曰∶消癉虛實何如?岐伯曰∶脈實大,病久可治,脈懸小堅,病久不可治。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心脈、肺脈、肝脈、脾脈、腎脈微小,皆為消癉。
《腹中論》帝曰∶夫子數言熱中,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藥,石藥發 ,芳草發狂。
夫熱中消中者,皆富貴人也,今禁高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藥,是病不愈,願聞其說。
岐伯曰∶夫芳草之氣美,石藥之氣悍,二者其氣急疾堅勁,故非緩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夫熱氣剽悍,藥氣亦然,二者相遇,內恐傷脾,脾者土也,而惡木,服此藥者,至甲乙日更論。
《奇病論》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十十精十十氣,津十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十美之所發也。
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五邪篇》曰∶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十陽十氣有餘,十陰十氣不足,則熱中善饑。
論證(共二條)
三消之病,三焦受病也。上消者,渴證也,大渴引飲,隨飲隨渴,以上焦之津十液枯涸。
古雲其病在肺,而不知心、脾、十陽十明之火皆能熏炙而然,故又謂之膈消也。中消者,中焦病也,多食善饑,不為肌肉,而日加削瘦,其病在脾胃,又謂之消中也。下消者,下焦病也。
小十便黃赤,為淋為濁,如膏如脂,面黑耳焦,日漸消瘦,其病在腎,故又名腎消也。此三消者,古人悉認為火證,然有實火者,以邪熱有餘也;有虛火者,以真十陰十不足也。使治消證而不辯虛實,則未有不誤者矣。
消證有十陰十陽十,尤不可不察。如多渴者曰消渴,善饑者曰消谷,小十便淋濁如膏者曰腎消,凡此者,多由於火,火甚則十陰十虛,是皆十陽十消之證也。至於十陰十消之義,則未有知之者。蓋消者,消爍也,亦消耗也,凡十陰十陽十血氣之屬日見消敗者,皆謂之消,故不可盡以火證為言。何以見之?如《氣厥論》曰∶心移寒於肺,為肺消,飲一溲二,死不治。此正以元氣之衰,而金寒水冷,故水不化氣,而氣悉化水,豈非十陽十虛之十陰十證乎?又如《邪氣臟腑病形篇》言五臟之脈細小者,皆為消癉,豈以微小之脈而為有餘之十陽十證乎?此《內經》十陰十消之義固已顯然言之,而但人所未察耳。故凡治三消證者,必當察其脈氣、病氣、形氣,但見本元虧竭及假火等證,必當速救根本,以資化源。若但知為火而專務清理,未有不十陰十陽十俱敗者矣。
論治(共五條)
凡治消之法,最當先辯虛實。若察其脈證果為實火致耗津十液者,但去其火則津十液自生,而消渴自止。若由真水不足,則悉屬十陰十虛,無論上中下,急宜治腎,必使十陰十氣漸充,十十精十十血漸復,則病必自愈。若但知清火,則十陰十無以生,而日見消敗,益以困矣。
上消善渴,中消善饑。雖曰上消屬肺,中消屬胃,然總之火在中上二焦者,亦無非胃火上炎而然,但當微為分別以治之。若二焦果由實火,則皆宜白虎湯主之。若渴多饑少,病多在肺者,宜人參白虎湯主之。若水虧於下,火炎於上,有不得不清者,宜玉女煎,或加減一十陰十煎之類主之。一雲上焦渴是心火刑金所致,宜降火清金,以蘭十香葉、白葵花、黃柏、知母,少加升麻以引清氣上升,而渴自止,此說亦可酌用。
中消火證,以善饑而瘦,古法直以調胃承氣湯及三黃丸之類主之。然既以善饑,其無停積可知,既無停積,則止宜清火,豈堪攻擊,非有幹結不通等證而用此二劑,恐非所宜。若其果屬胃火,別無虛證,則三補丸、玉泉散、白虎湯及十十抽十十薪飲之類,皆可擇而用也。
下消證,小十便淋濁,如膏如油,或加煩躁耳焦,此腎水虧竭之證,古法用六味地黃丸之類主之,固其宜矣。然以餘觀之,則亦當辯其寒熱滑澀,分而治之,庶乎盡善。若淋濁如膏,兼熱病而有火者,宜補而兼清,以加減一十陰十煎,或補十陰十丸、大補十陰十丸,或六味地黃丸加黃柏、知母十之類主之。若下消而兼澀者,宜補宜利,以六味地黃丸之類主之。若下焦淋濁而全無火者,乃氣不攝十十精十十而然,但宜壯水養氣,以左歸飲、大補元煎之類主之。若火衰不能化氣,氣虛不能化液者,猶當以右歸飲、右歸丸、八味地黃丸之類主之。若下焦無火而兼滑者,當以固腎補十陰十為主,宜秘元煎、固十陰十煎及苓術菟絲丸之類主之。
三消證,古人以上焦屬肺,中焦屬胃,下焦屬腎,而多從火治,是固然矣,然以餘論之,則三焦之火多有病本於腎,而無不由乎命門者。夫命門為水火之腑,凡水虧證固能為消為渴,而火虧證亦能為消為渴者何也?蓋水不濟火,則火不歸原,故有火遊於肺而為上消者,有火遊於胃而為中消者,有火爍十陰十十精十十而為下消者,是皆真十陰十不足,水虧於下之消證也。
又有十陽十不化氣則水十十精十十不佈,水不得火則有降無升,所以直入膀十胱而飲一溲二,以致泉源不滋,天壤枯涸者,是皆真十陽十不足,火虧於下之消證也。十陰十虛之消,治宜壯水,固有言之者矣。
十陽十虛之消,謂宜補火,則人必不信。不知釜底加薪,氤氳徹頂,槁禾得雨,生意歸巔,此無他,皆十陽十氣之使然也。亦生殺之微權也。餘因消證多虛,難堪剝削,若不求其斫喪之因而再伐生氣,則消者愈消,無從復矣,故再筆於此,用以告夫明者。
述古(共六條)
《巢氏病源》曰∶夫消渴者,渴不止,小十便多者是也。由少年服五石諸丸散,積經年歲,石氣結於腎中,使人下焦虛熱,及至年衰血氣減少,不能復制於石,石勢獨盛,則腎為之燥,故上為飲水,下為小十便不禁也。其病變多發癰疽,此因熱氣留於經絡,血澀不行故成癰膿。
陳無擇曰∶消渴屬心,故煩心,致心火散漫,渴而引飲,諸脈軟散,皆氣實血虛也。消中屬脾,癉熱成則為消中。消中復有三∶有因寒中,十陰十勝十陽十鬱,久必為熱中。經雲∶脈洪大,十陰十不足,十陽十有餘,則為熱中。多食數溺為消中。十陰十狂興盛,不十十十交十十十十精十十泄,則為強中。病至強中,不亦危矣。消腎屬腎,壯十盛之時不禁,而縱十欲房勞,年長腎衰,多服金石,真氣既喪,口幹十十精十十溢自泄,不飲而利。經雲∶不渴而小十便自利,名曰腎消,亦曰內消。
潔古老人曰∶能食能渴者,白虎加人參湯。不能食而渴者,錢氏白術散倍加幹葛治之,上中既平,不復傳下消矣。前人用十藥,厥有旨哉。
東垣曰∶高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飲。《逆調論》雲∶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者是也。以白虎加人參湯治之。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十便數。叔和所謂口幹飲水十多,食饑,虛癉成消中是也,以調胃承氣湯、三黃丸治之。下消者,煩躁引飲,耳葉焦,溺如膏,所謂焦煩水易虧,此腎消也,以六味地黃丸治之。《總錄》所謂未傳能食者,必發癰疽背瘡,不能食者,必傳中滿鼓十脹,皆謂不治之證。
丹溪曰∶消渴宜養肺降火生血為主。三消者,多屬不生津十液,宜四物湯為主。上消者,本方加五味子、人參、麥門冬、天花粉,煎入生藕汁、生地黃汁、人十十乳十十。飲酒人加生葛汁。中消者,本方加知母、石膏、滑石以降胃火。下消者,本方加黃柏、知母、熟地黃、五味子之類,以滋腎水,當飲澡絲湯代茶。天花粉,消渴神藥也。三焦皆禁用半夏,血虛亦忌用,口幹咽燥大便難者亦不宜用,汗多者不可用,不已,必用薑鹽制之。
徐東皋曰∶消渴雖有數者之不同,其為病之肇端,則皆膏粱肥甘之變,酒色勞傷之過,皆富貴人病之,而貧賤者鮮有也。凡初覺燥渴,盒飯清心寡欲,薄滋味,減思慮,則治可瘳。若有一毫不謹,總有名醫良劑,必不能有生矣。
下消不寐新按
省中周公者,山左人也,年逾四旬,因案牘積勞,致成羸疾。神困食減,時多恐懼,自冬春達夏,通宵不寐者凡半年有餘,而上焦無渴,不嗜湯水,或有少飲則沃而不行,然每夜必去溺二三升,莫知其所從來,且半皆如膏濁液, 羸至極,自分必死。及予診之,察其脈猶帶緩,肉亦未脫,知其胃氣尚存,慰以無慮。乃用歸脾湯去木香及大補元煎之屬,一以養十陽十,一以養十陰十,出入間用,至三百餘劑,計人參二十斤,乃得全愈。此神消於上,十十精十十消於下之證也,可見消有十陰十陽十,不得盡言為火,姑紀此一按,以為治消治不寐者之鑒。
三消論列方
白虎湯(寒三) 玉女煎(新寒十二) 玉泉散(新寒十五) 四物湯(補八) 歸脾湯(補三二) 秘元煎(新固一) 固十陰十煎(新固二) 十十抽十十薪飲(新寒三) 補十陰十丸(寒百六十) 左歸飲(新補二) 右歸飲(新補三) 右歸丸(新補五) 六味丸(補百二十) 八味丸(補一二一) 三補丸(寒一六二) 三黃丸(攻六八) 大補元煎(新補一) 大補十陰十丸(寒一五七) 人參白虎湯(寒三) 加減一十陰十煎(新補九) 錢氏白術散(小七) 苓術菟絲丸(新固五) 調胃承氣湯(攻三)
論外備用方
玉泉丸(寒七五 熱渴) 益元散(寒百十二) 龍腦雞蘇散(和三七二 虛火煩渴) 生脈散(補五六) 火府丹(寒百二十 消渴) 麥門冬飲子(寒四八 膈消渴) 鹿茸丸(補一三三腎虛消渴) 小建中湯(補二二 燥渴) 人參養營湯(補二一) 天花丸(和百四 消渴)五味子湯(補五九 十陰十虛渴) 人參固本丸(補百六 十陰十虛渴) 天花散(寒七三) 地骨皮散(寒七四 壯熱渴) 天王補心丹(補百八 幹渴) 醍醐膏(和三五三 消渴) 加減八味丸(補一二二) 益十陰十腎氣丸(補一二三 十陰十虛渴) 茯苓澤瀉湯(熱七四 反胃消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