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講

還丹——金一半水一半

這是很重要的一章啊,所謂“還丹法象”,這個能長生不死之藥,脫胎換骨之藥,叫做“丹”。但是這個不是外來的東西,是我們本來有的,“還”就是返回來,找到我們自己本有的長生不死之藥,兩個觀念合起來稱為“還丹”。上一次我們把原文念過瞭,我們找重點再念一遍。這兩節的解釋都很重要,之所以不能放過,因為這一段是講修道,所謂神仙丹法,以及現在流行講的什麼任督二脈、奇經八脈,乃至密宗講的三脈七輪等等,究竟怎麼樣才算真正通,重點都在這一章。

這個原文“以金為堤防,水入乃優遊,金數十有五,水數亦如之”,都是要把握五行的道理,大傢五行不熟,研究起來比較難受。黃金的數目為什麼十五,水的數目又是十五,這是什麼意思?“臨爐定銖兩,五分水有餘”,這個臨爐就是煮飯一樣,如化學鍋爐一樣,到那個時候最重要的是分量要搞清楚,都是一半一半,各為五分。要研究《參同契》首先要懂得《易經》、《河圖洛書》,這個是《易經》的象與數的關系。後天八卦每卦數字對面卦相加為十,是兩個數合攏來就叫合十。佛教及印度的禮貌,兩手合掌叫做合十,也是這樣來的。我們中國的土話,合適不合適,也就是這個合十不合十。所以,“五分水有餘”也是講這個合十的道理。

“二者以為真,金重如本初”,這兩種都合十瞭,合攏來就是我們生命的金性,生命的真諦。那麼金水兩個數字,“金重如本初”,金性就代表天地萬有生命的自性,回到本來面目,本來現狀。“其土遂不離,二者與之俱”,他這一段都是用五行講的,我想原文不加討論。下面看朱雲陽真人的批註,發揮得更清楚,比較容易瞭解。上次講得匆忙,我們從頭再看批註文。“此節言金水二炁,為金丹之真種也”,這句話我們有得討論啦,他講還丹這一步的工夫,完全是講金水兩個炁。“二炁”是我們生命修道還丹的真正種子,這些種子拿到就脫胎換骨瞭。

現在先討論金水,金水是五行的代表,上次我們提到過,拿人體來講,肺氣屬金,腎氣屬水。說到“金水二炁”, 由我們鼻子進來的氣到呼吸系統,這個後天有形之氣屬於金氣;腎氣是水氣,上次也提到過,我們借用現在醫學的話來比喻,不能執著,這種液體的水氣生精,是說精氣充足,這是有形的。

金另外代表無形的,就是人性的本來堅固不動光明清凈,心中沒有妄想、雜念,像佛傢經常說光明清凈。在自己人性恢復到嬰兒的狀態,在一片光明清凈中,那個就是金這個現象,是無形的。這時我們生命裡各種機能,每個細胞都有水氣上升的現象。在心念如如不動的時候就有這一點作用。“金水二炁”,在還丹的時候,也是這樣。鼻子呼吸的氣由粗變細,由細變微弱,變到好像停止呼吸,那麼金性堤防堅固瞭。所以這個原文“以金為堤防”,就是呼吸氣不動瞭,雜念亂想也不動瞭,就像打好一個堤防一樣,堤防也就是內外隔絕瞭。

工夫做到把一切外緣停止,內在呼吸也可以寧靜瞭,等於停止瞭,這時堤防築起來瞭。達摩祖師不叫堤防,他說此心有如墻壁,墻壁隔絕瞭內外,外面打不進來,裡面也沒有動念向外跑。內外也是個比喻,不要以肉體為標準,認為閉著眼睛是“以內”,開著眼睛是“以外”,那就錯啦;要體會所謂“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的這個內外。

雖然此時心如墻壁,達摩祖師講這樣並不是道,隻是 “可以入道”,才有資格入道,也就是道傢所講的還丹,才開始返還,這才是真的堤防。道傢用古代方法比喻,爐子裡火力夠瞭,水變成蒸汽,這是我們內部的東西,這個蒸汽就是道傢所謂煉精化氣,煉氣化神這個階段。他說這個就叫做水。

“蓋還丹妙用,徹始徹終,隻此金水二物”,朱雲陽真人說我們修到返老還童、長生不死、脫胎換骨,從始到終隻是金水兩樣東西。有些道書隻寫一個“些”字,拆開瞭就是 “此二”。

建爐 采藥 火候

“建之即為爐鼎,采之即為藥物,烹之即為火候”,三個階段都有它的變化,但名稱不同。當“金水二炁”開始回轉還丹的時候,我們這個生命本來回轉的現象,叫做建立爐鼎,爐火起瞭上面有個鼎。我們打坐做工夫,達到架起爐鼎還不算數,一定要達到還丹這個現象。等於我們在鍋裡熬藥一樣,這個藥起瞭作用,把它把握住,就變成丹藥,吃下去長生不死。吃下去還不行,等於我們飯菜吃下去瞭,在肚子裡還有化學作用。所以由采、煉到伏食,慢慢的一切一切都要像熬藥一樣煮,烹是小火煮,這完全靠火候。像煮飯做菜一樣有大火、小火的工夫區別。

所以我們再三講,道傢可以傳你口訣,沒有辦法傳你火、候。一切 都依賴老師是靠不住的,那你永遠做不成。火候隻有自己去領悟,所謂意會心傳,也許你超過老師,工夫火候調整得比他還好。這完全靠個人,不是老師們不教,是沒有 辦法教的。在佛學禪宗的修持,叫做“知時知量”。等於吃飯,要吃幾口才飽,隻有自己知道,隻有自己清楚。

現在講瞭“金水二炁”還丹,爐鼎、藥物、火候三步,最要緊的工夫都在這個上面,每一步驟現象不同,層次不同,名稱不同,作用不同,靠你的聰明智慧才能瞭解。修道不是呆板的,說我光要做工夫不想求理論,你不會成功;光靠你學問好理論懂瞭,工夫不到也不會成功,所以很難。

除瞭架爐鼎、采藥物、懂火候以外,“乃至抽添運用,脫胎神化,無不在此”,其間何時“抽”減火力,何時“添”加,重點都在此。譬如我們學佛的人,打坐的時候要心念清凈,真到心念清凈——空的時候,又不能太過瞭,太過於空與清凈,會出毛病的。所以止觀,有止有觀,這就是定,到瞭某一個境界,你要有慧力的觀察,就是這個道理。

這個抽添運用之妙,就像嶽飛講用兵,“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就在於個人,神仙也沒有辦法幫你,他隻能傳你方法。譬如我們修道也要為健康而運動,動靜之間如何抽添運用,不能說光盤腿打坐就好,或光練拳就好,其中的抽添運用非常之妙。再進一步“脫胎神化”,是講脫胎換骨。我們這個肉體是假的,道傢有一句話,“借假修真”,借這個肉體變化修道。後來宋明理學傢也學瞭這個東西,學瞭靜坐方法,是偷用佛傢、道傢的,又把所有東西改變名稱,脫胎換骨叫做變化氣質。理學也不是空口說白話,氣質是具體的,不隻是抽象的形容詞,一個人的氣質真能夠變化,就有一點脫胎換骨的味道瞭。這是很難的,譬如愛說話的人變成少說話,愛用腦筋的人變成寧靜,這些都是氣質的變化,脫胎就是氣質變化。

變化瞭以後還不算到達神化之境,這個神化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我隻能向諸位講,我站在學理的立場,研究數十年之經驗,世界上確有此事。千萬億人學這個道,但真學成功很難,不是沒有,不是這個東西騙人,這是個科學,所以我叫它是生命的科學。但是它不像物質科學,不像研究金銀銅鐵物質的東西;這個是回轉來研究自己,自己本身就是化學的藥品,就是物理的工具,所以做起來就更難。我常說人可以征服天下,但不能征服自己;征服瞭自己的人就是聖人,就是得道的人。除瞭仙佛以外,人是不能征服自己的。

堤防須先建

“然學道之士,當知所先後,未有堤防不立,而得金水之用者也。”因此修道傢的人,包括學佛修道都一樣,生命的真諦,借用西方哲學的話,真理隻有一個,有兩個就不叫真理。所以佛傢也叫不二法門,不二就是一個。每一個教主,地區、時代、對象不同,所表達的名稱不同,講的話不同而已。所以學道的,籠統一句叫學道,當“知所先後”。《大學》中有一句“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也是講這個道理。修到哪一步也同火候有關,哪個在先,哪個在後,都有關系。

現在教我們怎麼建立這個堤防,達到內外隔絕。譬如大傢打坐,念佛也好修道也好,盡管修持很多年,堤防建立不起來。有時坐在那裡,外面人一跟你講話,或外境界一動,你就跟著動,沒有堤防隔住。所以“心如墻壁,可以人道”,做不到,就是堤防沒有建立。堤防沒有建立,就像鍋爐漏水,你永遠煮不成東西,所以佛傢稱做“有漏之因”。那個達摩祖師,梁武帝問他佛法,認為學佛修道建廟子,以帝王之尊來做出傢人的事情很瞭不起。但是達摩祖師給他一個釘子碰,說此乃人天小果,有漏之因,真用之修道沒有用,隻是做功德有用,死後會升天,來生的福報會更大,是有漏之因;修道是修無漏之果,他說你這個因同果兩個不對。

有許多人,包括我們在內,一輩子喜歡修道,也一輩子離不開世法。有些人最好皇帝也能做,又做官又發財,傢庭好兒女好,樣樣好。父為宰相子封侯,我在堂前蹺起腿,最好是這樣。來修道的都是有這種想法,然後又要吹牛救世救人,又想自己修道,他永遠不會成功,就是因為自己心的堤防沒有打好。所以魏伯陽真人這個原文“以金為堤防”,非常重要。下面解釋什麼是金。

喚醒沉睡的靈蛇

“坎中之金,本伏處而在內”,這完全是用陰陽五行八卦來解說的。學過《易經》就曉得,“離中虛,坎中滿”,坎卦上爻、下爻都是陰,中間一爻是陽(),所以叫“坎中滿”。所謂“坎中之金”又怎麼講呢?按照五行的道理,金生水,所以坎中之金是水中金。你們學過算命的曉得除瞭納甲,還有納音,甲子、乙醜是海中金,所以六十納甲以及納音,並不是偶然的,大傢如果把它參透瞭,那是最好的一部生命科學,包括瞭物理、化學。把這些所謂陰陽變化弄清楚瞭,你算八字差不多有點把握瞭。

我們世界上有水裡金、沙中金、礦中金,還有別的各種金。坎水裡有金,這是什麼道理呢?在我們身體上坎中之金,為水中的金,就是說腰部以下,因為下部生命屬坎卦。不管男女,這個裡頭有金,這個金是堅固、顛撲不破的,不死之藥就在裡頭。因為我們欲界的生命,譬如人,是從人體下部出生,下部屬於海、屬於水。密宗、瑜珈也那麼講,這個生命在海底。普通人沒有經過修煉,這個海中金永遠沒有發起過,隻是跟著愛欲兩性關系向下流走瞭。就是所謂進入陰門去瞭,進入地界去瞭,不能上升到陽門,不能升天,不能升華。至於這個裡頭的金,人死瞭就沒有瞭。

說金“本伏處而在內”,這個“伏”字註意呀,埋伏在那裡,始終沒有抬起頭來過。所以印度的瑜珈畫一條蛇叫做靈蛇。中國道傢則畫一隻烏龜一條蛇。這條靈蛇永遠埋伏在那裡,昏沉在那裡,如果抬起頭來,這個生命就變瞭。

所以坎中之金,“本伏處而在內”,“然內者不可不出”,我們修道就是把本身裡頭本有之藥引發出來,就叫還丹。可惜我們普通人,佛傢叫凡夫,平凡地活著,平凡地死去,一生未能把本身的藥引發出來。還丹就是要把坎中之金引出來,自己必須要把海底這個東西釣出來,就是“然內者不可不出”。釣出的方法很多,道傢、密宗就是用盡辦法,要把生命這個東西釣出來。平常它伏在海底,有時做壞事,其實做壞事它也在睡覺,它始終沒有清醒過,它一清醒你就成仙成佛,長生不死瞭。

防止外泄的堤

“金丹作用,必須先立堤防,牢鎮六門,元氣方不外泄”,眼耳鼻舌身意都不動,六根與外界斷絕,就是達摩祖師的話,這個時候,“心如墻壁”。堤防建立瞭,“牢鎮六門”,不受外界任何一點誘惑。真正修道的人,到這個時候很無情的,死瞭人都不管,也聽不見,天塌下來都不管,才能“元氣方不外泄”,就看你能不能做到“牢鎮六門”。有同學剛才報告,做不到無念。你光在無念上下工夫沒有用,想做到無念的這個意念就在裡頭沒有“鎮牢”嘛!你老想空,老想無念,老想有一個境界,你把六門中的“意”門開得那麼大,欲念那麼大,又想成仙,又想悟道,又想入定,又想證到菩提,然後搞一大堆金丹,你的心都在外漏,都是有漏之因。所以我們講,你上座就上座,把六根關閉瞭,“牢鎮六門,元氣方不外泄”。

“離中之水,易泛濫而在外”,前面講坎中之金,就是水中之金,先講什麼叫水中之金,水的意思是流動性大,就像我們六根門頭都向外流走瞭。你把六根門頭封鎖不動,不向外流,中間寂然不動,就是建立瞭水中之金。他先講這一段,再解釋“離中之水”,就是火裡的水。離卦代表太陽,代表火,在我們身體上代表眼睛。離中虛,中間是空的,在肉體的內部代表心臟。火裡頭的水,容易泛濫,就是容易漲起來向外流。“然外者不可不入”,火中的水就是我們的念,欲念容易向外流。離是火,火代表生命的火花,男女青春期生命火花越大,欲念越容易泛濫;精力越旺,離中之水越泛濫,越以發泄為痛快。修道並不是壓制的,是升華的,能夠升華的話,那比凡夫追求的欲還更快樂。所以這個泛濫是向外的,但“外者不可不入”,不然怎麼能升華回來證入內在!

“況堤防既立,不許泛濫”,所以堤防打好以後,使它不能向外泛濫,不向外流瞭。這個不是普通的精蟲卵臟,是指“真精”。到那個時候有境界的,內在可看到它的光明威赫。“真精無復走漏”,開眼閉眼曉得身體內部發亮光,不是太 陽、月亮、電燈的光,是自己曉得亮,那個“真精”威光赫赫,自然不走漏瞭。“自然優遊入爐”,是很自然的,不是說練氣功,什麼外丹功、內丹功,什麼蛤蟆功,現


《我說參同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