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回  證同心姊妹談衷曲  酬素願翁媼赴華筵

第二十九回 證同心姊妹談衷曲 酬素願翁媼赴華筵

這部書前半部演到龍鳳匹配,弓硯雙圓。看事跡,已是筆酣墨飽;論文章,畢竟未寫到安龍媒正傳。不為安龍媒立傳,則自第一回“隱西山閉門課驥子”起,至第二十八回“寶硯雕弓完成大禮”,皆為無謂陳言,便算不曾為安水心立傳。如許一部大書,安水心其日之精,月之魄,木之本,水之源,不為立傳,非龍門世傢體例矣。燕北閑人知其故,故前回書既將何玉鳳、張金鳳正傳結束清楚,此後便要入安龍媒正傳。若撇開雙鳳,重煩筆墨,另起樓臺,通部便有失之兩橛,不成一貫之病;所以這回書,緊接上文,先表何玉鳳。

何玉鳳本是個世傢千金閨秀,隻因含冤被難,弄得孤苦伶仃,連自己一條性命,尚在未卜存亡,那裡還講得到“婚姻”二字;不想忽然大仇已報,身命得安,姻緣成就。這段姻緣,又正是安傢這等一分詩禮人傢;安老爺、佟孺人這等一雙慈厚翁姑;安公子這等一位儒雅溫文夫婿;又得張姑娘這等一個同心合意的作瞭姐妹,共事一人;再加舅太太這等一個玲瓏剔透、兩地知根兒的人作瞭幹娘,從中調停提補;便是今生絕對不想再見的乳母丫鬟,也一時同相聚首。此時何玉鳳的遭際,真算得千古第一個樂人,來享第一樁快事。便從一十八獄獄中獄,升到三十三天天外天,其快樂也不過如此。還不專在乎新婚燕爾,似水如魚。你道就靠安老夫妻、鄧傢父女又能有多大神通,就把她成全到這個地步?這是個天!難道天又和她有甚麼年誼世好,有心照應她不成?無非她那一片孝心,一團至性,作成兒女英雄,合瞭人情天理,自然就轉禍為福,遇危而安。這是人人作得來的,隻苦於人人不肯照她那樣作瞭去,即或偶然作到這個地步,又向老天算起帳來,說:“這是我苦盡甘來,應該食報的享用的。”就未免氣驕志滿,一天一天的放蕩恣縱起來,尋些房幃快樂,圖些飽暖安閑,揮些無益銀錢,長些拒人氣焰。豈知天道無親,惟佑善人,這樣損害身體,那滿招損、乖致戾的道理,如應斯響。便是天果然和你有個年誼世好,他也沒法瞭。縱有旺騰騰的好時運,也不怕不重新敗壞下來;齊整整的好傢園,也不怕不重新蕭條下來。及至自己尋到苦惱場中,卻要抱怨說老天怎的不睜眼。嗚呼!老天其不冤乎!何玉鳳是何等一副兒女心腸、英雄見識,況且她自幼兒就自己為難慣瞭自己的瞭。如今從網眼裡拔出來,好容易遇著這等月滿花香的時光,她如何肯輕易放過!因此一進安傢門,便自己給自己出瞭一個燒手的大難題目。想到上天這番厚恩,眾人這番美意,我如今既作瞭他傢的媳婦,要不給公婆節省幾分精神,把丈夫成就一個人物,替安傢立起一番事業來,怎報得這天恩,孚得這人望?她如此一想,早把從前作女兒時節的行徑全副丟開,卻事事克己、步步虛心的作起人傢,講起世路來。更兼她天生得落落大方,不似那羞手羞腳的小傢氣象。再看看安老的上上下下,那個也不是陌生人。因此該說的就說,該問的就問;該是公子作主的,定有個盡讓;該和張姑娘商量的,定盡她一聲;到瞭公婆跟前,便同張姑娘敘姐妹禮數,自己居先;到瞭夫妻之間,便和她論房幃資格,自己居右;處得來天然合拍,不即不離;把安老夫妻兩個樂得大稱心懷,眉開眼笑。當下她在上房周旋瞭褚大娘子和諸位女眷一番,見舅太太不在跟前,便要到幹娘屋裡,盡個禮數。安太太吩咐她就便脫瞭禮服,換瞭衣裳,也和妹妹說說話兒去。她答應著,等又給婆婆裝瞭袋煙,才同張姑娘拉著手兒過院裡來。一進院門,正要到舅太太屋裡去,早見舅太太在廊下站著,說:“姑奶奶必是要到我屋裡,你先不用來呢!今日是頭一天出來,除瞭見公婆,這算進第一道門檻兒,取得個吉祥。你先到你妹妹屋裡看看去,我這裡張羅給你們弄晌午的餑餑呢!等我告訴明白瞭他們,我也找瞭你們去。”何小姐看如此說,隻得笑著,回到自己新房,換瞭衣服,便到西屋裡來。

安公子住的那房子。雖是三開間,卻是前後兩卷,通共要算六間。金玉姐妹在東西間分住。屋裡的裝修隔斷,都是一樣。隻東屋裡因作新房,那張合歡床,規矩設在靠南窗,便把兩卷打作通連,勾出北面來擺妝奩、安座落。張姑娘這屋裡,卻是齊著前後兩卷的中縫,安著一溜碧紗櫥,隔作裡外兩間。南一間算個燕居,北一間作為臥室。何小姐到瞭這屋裡,便和張姑娘在外間靠窗南床上坐下。早有華媽媽、丫鬟柳條兒送上茶來。何小姐一面喝茶,留神看那屋子。看床上當中一般的擺著炕案、引枕、坐褥。案上一個陽羨沙盆兒,插著幾苗水仙,左右靠墻,分列兩張小條案兒。這邊案上隨意擺兩件陳設,那邊擺一對文奩,地下順西墻一張撬頭大案,案上座鐘瓶洗之外,疊落些書籍法帖。案前一張大理石面小方桌,上面擺著筆硯精良,左右兩張杌子;北一面靠碧紗櫥,東西兩架書閣兒。當中便是臥房門。門上掛著蔥綠軟簾兒,門裡安著個線折格子,格子上嵌著塊大玻璃,放著綢擋子,卻望不見臥房裡的床帳。又見那外間,滿屋裡疊落的圖書四壁。何小姐自幼也曾正經讀過幾年書,自從奔走風塵,沒那心思理會到此,如今心閑興會,見瞭許多字畫,不免賞鑒起來。一抬頭,先見正南窗戶上檻,懸著一面大長的匾額,古宣托裱,界畫朱絲,寫著徑寸來大的四角方的顏字。何小姐要看看是何人的筆墨,先看瞭看下款,卻隻得一行年月,並無名號。重復看那上款。寫著老人書付驥兒誦之,才曉得是公公的親筆。因讀那匾上的字,見寫道是:

正其衣冠,尊其瞻視,潛心以居,對越上帝。足容必重,手容必恭,擇地而蹈,折旋蟻封。出門如賓,承事如祭,戰戰兢兢,罔敢或易。守口如瓶,防意如城,洞洞屬屬,罔敢或輕。不東以西,不南以北,當事而存,靡他其適。勿貳以二,勿叁以三,惟精惟一,萬變是監。從事於斯,是曰特敬,動靜弗違,表裡交正。須臾有間,私欲萬端,不火而熱,不冰而寒。毫厘有差,天壤易處,三綱既淪,九法亦敗。嗚呼!小子!念哉!敬哉!墨卿司戒,敢告靈臺。

何小姐看瞭一遍,粗枝大葉,也還講得明白;卻不知這是那書上的格言,還是公公的庭訓,隻覺得句句說得有理。暗說:“原來老人傢弄個筆墨,也是這等絲毫不茍的!”因又看那東隔斷方窗上頭,也貼著個小小橫額子,卻是碗口大的八分書,寫的是:“弋雁聽雞。”上款是龍媒老弟屬,下款是克齋學隸。這兩句詩經,姑娘還記得。又看方窗兩旁那副小對聯,寫得軟軟兒的一筆趙字,寫著:“屋小於舟;春深似海。”卻是新郎自己的手筆。何小姐心裡想道:“這屋小於舟,不過道其實耳;下聯的意思,就有些不大老成,不是老人傢教訓這段格言本意瞭。”一面回頭又看那身後炕案邊掛的四扇屏,寫的都是一方方的集錦小楷,卻是諸同人送的催妝曲。大略看瞭一看,也有幾句莊重的,也有幾句輕佻的,也有看看不大懂得的。和張姑娘一路說笑著,便站起來到大案前,看西墻掛的那幅堂軸,見畫的是仿元人三多圖,落款是友生聲庵,莫友士寫意,姑娘都不知這些人為誰。

又看兩旁那幅描金朱絹對聯,寫的是:“金門待奏賢良策,玉笥新藏博議書。”上款是奉賀龍媒仁兄大人合巹重喜,下款是問羹愚弟梅鼎拜題並書。何小姐看瞭一笑,因問道:“這梅鼎是誰呀?是個甚麼人兒呀?”張姑娘道:“他也是咱們個旗人,他們大爺稱呼同大人,現任河南河道總督。這梅少爺,是公公的門生,又和玉郎換帖,所以去年來瞭,公婆還叫我見過。昨日他也在這裡來著,姐姐沒聽見進來鬧房的那一群裡頭,第一個討人嫌,吵吵不清的就是他。公公可疼他呀,常說那孩子有出息兒。”何小姐道:“這孩子兒呀!我隻說他沒出息兒。”張姑娘道:“姐姐怎麼倒知道他麼?”何小姐道:“我何曾知道他。你隻看他送人副對子,也有這麼淘氣的麼?”張姑娘聽瞭這話,又把那對子念瞭一遍,才笑起來:“果然姐姐這一說破瞭。再看那待字新字,下得尤其可惡,並且還不能原諒他無心。昨日姐姐隻管在屋裡坐著,橫豎也聽見他那嘴的厲害瞭。”二人說著,轉到臥房門口。何小姐抬頭看門上時,也有塊小匾,寫著“瓣香室”。心裡想道:這“瓣香”兩個字,倒還容易明白。隻是題在臥房門上不對。啊!這臥房裡可一瓣心香的供奉誰呢?一面想,一面看那匾上的字,隻見那縱橫波磔,一筆筆寫得儼如鐵畫銀鉤,連那墨氣都象堆起一層層似的,配著那粉白雪亮的光綾兒,越顯黑白分明得好看。及至細看才知不是寫的,原來照紮花兒一樣,用青絨繡出來的,那下款還繡著“桐卿學繡”一行行楷小字,還繡著兩方朱紅圖書。何小姐道:“這倒別致,這桐卿又是誰呀?手兒怎麼這麼巧哇!這個人兒在那裡?我見得她著見不著?”張姑娘道:“姐姐豈但見得著,隻怕見著她,叫她繡個甚麼,她還不敢不繡呢!但是這個人兒,她可隻會繡不能寫,這塊匾的藍本,是她求人傢寫的。”何小姐隻顧貪看那屋子,也不往下再問。說著將要進門,張姑娘道:“柳條兒你先進去,把玻璃上那個擋兒拉開得點亮兒。”柳條兒答應一聲,先側著身子過去。何小姐也隨著進瞭屋門,見那曲折格子,是向西轉過去的,等柳條兒撤玻璃擋兒的這個當兒,回頭一看,見那格子東一面,長長短短,橫的豎的,貼著無數詩箋,都是公子的近作。看瞭看,也有幾首寄懷言志的,大抵吟風弄月居多,一時也看不完;隻見內中有一幅雙紅箋紙,題著一首七言絕句。那題目倒寫瞭有兩三行,寫道是:

庭前偶植梧桐二本,材似人長,日攜清泉洗之,欣欣向榮,越加繁茂。樹猶如此,我見應憐。口占二十八字,即呈桐卿一粲,並待蕭史就正:

亭亭恰合稱眉齊,爭怪人將鳳字題。好待幹雲垂蔭日,護他比翼效雙棲。

後面另有一行,寫著龍媒戲草。何小姐看瞭這首詩,臉上登時就有個頗頗不然的樣子,倒象陡然添瞭一樁甚麼心事一般;才待開口,立刻就用著她那番虛心克己的工夫瞭,忙轉念道:“且慢!這話不是今日說的,且等閑來和我妹子仔細計較一番,再作道理。”

讀者必然要問:“這位姑娘,好容易才安頓瞭,她心裡又神謀魔道的想起甚麼來瞭?”這句話,作者可不得知道。何以呢?她在那裡把個臉兒望著格子看,她那臉上的神氣,連張金鳳還看不見。她心裡的事情,我作者怎麼猜得著?你我左右閑在此,大傢閑口弄閑舌,何不猜它一番。按這書的上文猜瞭去,何小姐同張姑娘正在談笑,看到公子這首詩,忽然的心下不然起來,大概讀者都覺得出來。這首詩是為何玉鳳、張金鳳而作。那“桐卿”兩字不必講,是“鳳鳴桐生”的兩句,又暗借一個“金井梧桐”的典,含著一個“金”字在裡頭,自然是贈張金鳳的別號;那“蕭史”兩個字不必講,用的是“吹簫引鳳”的故事,又暗借一個“秦弄玉”的名號,含著一個“玉”字在裡頭,一定是贈何玉鳳的別號;由此上這位姑娘看瞭,便有些不然起來,也未可知。隻是這首詩的寓意選詞、格調體裁也還不醜,便是他三個的性情才貌,彼此題個號兒,四個字兒,也還不至肉麻。況且字緣名起,自古已然,千古首屈一指的孔聖人,便是一位有號的,“仲尼曰:君子中庸,仲尼祖述堯舜,仲尼日月也。”一部《四書》,凡三舉聖號。私號亦通例也,似不足怪,何致就把這位姑娘惹得不然起來呢?然而細推敲瞭去,那《四書》的稱號,卻有些道理在裡頭。《中庸》兩見,明明道著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到瞭孫述祖訓,筆之於書,想要垂教萬世,既不好書作孔大司寇、孔協揆,更不得書作夫執禦者魯人之子,難道竟書作“大父曰:君子中庸;傢祖祖述堯舜”不成?如是除瞭稱號,沒得稱的,隻得仲尼長,仲尼短瞭。《論語》一見,是子貢見叔孫,武叔呼著聖號,謗毀聖人,因申明聖號,說這兩個字啊,如同日月一般,謗毀不得的。此外卻不曾見子思稱過仲尼傢祖,卻也不聞子貢提過我們仲尼老師。至於孟子,那時既無三科以前認前輩的通例可遵,以後賢稱先聖,自然合稱聖號。此外和孔夫子同時的,雖尊如魯哀公,他祭孔夫子的誄文中,也還稱作仲尼。然則這號,竟不是不問張、王、李、趙,長幼親疏亂叫得。降而中古,風雅不過謝靈運,勛業不過郭子儀,也都不聽得他有個別號。然則稱人不稱號,也還有得可稱。便是我作者,也還趕上聽見旗籍諸老輩的彼此稱謂。如稱臺閣大老,張則張中堂,李則李大人;遇著旗人則稱他上一個字,也有稱姓氏的,如章佳相國,富察中丞之類。但是個大父行輩,則稱為某幾太爺。父執,則稱為某幾老爺。平輩相交,則稱為某老爺。至於宗族中,隻有大爺叔叔哥哥兄弟的稱呼;即使房分稍遠,也必稱某幾大爺,叔叔傢的幾哥哥幾兄弟,從不曾聽得動輒稱別號的。舊風之淳樸如此。

到瞭如今,距國初進關時節,曾不百年,風氣為之一變。旗人彼此相見,不問氏族,先問臺甫,怪極;至問瞭是個人,他就有個號,但問過他,就會記得,更怪;一時得瞭,久而久之,不論尊卑長幼,遠近親疏,一股腦子把稱謂擱起來,都叫別號,尤其怪。照這樣從流忘反,隻恐怕就會有甲齋父親、乙亭兒子的通稱瞭。何小姐或者有見於此,覺得安公子以世傢公子,無端的從自己閨閣中,先鬧起別號來,怪他沾染時派過重,所以看瞭那桐卿、蕭史的稱呼,有這番心下不然,也未可知。若果如此,這位姑娘,就未免有些積慮過遠,嫉惡過嚴瞭。要知如安公子的好稱別號,是他為瞭難瞭。怎見得呢?一個人,三間屋子裡住著兩個媳婦兒,風趣些,卿長卿短罷?畢竟孰為大卿,孰為小卿;佳懷些,若姐若妹罷?又未免名不正則言不顧;徇俗些,稱作奶奶罷?難道好分出個東屋裡奶奶、西屋裡奶奶,何傢奶奶、張傢奶奶來不成?這是安公子不得已之苦衷,卻不是他好趨時的陋習,便是被他稱號的人,也該加些體諒。照這等說來,何小姐的不悅,還不為此。既不為此,為著何來,想來其中定有個道理。她既說瞭要和張姑娘商量,隻好等她們商量的時候,你我再看罷。

何玉鳳當下不把這話說破,便先擱起不提,因搭訕回頭望著張姑娘道:“好哇!我老老實實兒的一個妹妹,怎麼一年來的工夫學壞瞭?這桐卿分明是人贈你的號;那蕭史自然要算贈我的號瞭。若然這門上‘瓣香室’三個字,竟是你繡的,你這怎麼方才還和我支支吾吾的,鬧起鬼來呢?”問得個張姑娘無言可答,隻是格格的笑。說著,何玉鳳繞過格子,進瞭那間臥房,隻見靠西墻分南北擺兩座墩箱,上面一邊放著兩個衣箱;當中放著連三抽屜桌,被格上面安著鏡臺妝奩,以至茶筅漱盂許多零星器具;北面靠窗盡東頭,安著一張架子床,懸著頂藕色帳子。那曲折格子東找夾空地方,豎著架衣裳格子,上面還大大小小放著些零星匣子之類。那衣格以北,臥床以南,靠東壁子,當中放著一張方桌,左右兩張杌子。那桌子上不擺陳設,當中供一分爐瓶三事,兩旁一邊是個青綠花觚,應時對景的養著一枝血點兒般紅的山茶花;一邊是個有架兒的粉定盤子,裡面擺著嬌黃的幾個玲瓏佛手,那上面卻供著一座小小的牌位。牌位後面,又懸一軸堂幅,橫披,卻用銀紅蟬翼絹罩著,看不清楚是甚麼佛像。何小姐心上暗道:“原來這裡果然供著香火,這就無怪題作瓣香室瞭。隻是怎的佛像供在臥房裡?這前面又是誰的牌位呢?”一面想,走向前一看,見上面是“十三妹姐姐福德長生祿位”一行字,把她詫異得哇的一聲,問出一句傻話來,問道:“這供的是誰?是誰供的?”張姑娘笑道:“我的十三妹姐姐,你知可是誰呢?難道還有第二位不成?”何小姐正色道:“妹妹,你忒也胡鬧,這如何使得!你這等鬧法,豈不要折盡我平生的福分,還不快丟開。”她說著,伸手就要把那長生牌兒提起來拿開。忙得個張姑娘連忙雙手護住,說道:“姐姐動不得。這是我奉過公婆吩咐的。”何小姐聽瞭,更加著急起來,說:“越發不成事瞭。你快告訴我,公婆怎的說?”張姑娘道:“姐姐別忙,咱們就在這桌兒兩旁坐下,聽我告訴你。”二人歸座,柳條兒給張姑娘裝過袋煙來。張姑娘一面吃著煙,便把她去年到瞭淮城店裡,見著公婆,怎的說起何小姐途中相救,兩下聯姻,許多好處;怎的說一時有恩可感,無報可圖,便要供這長生祿位,日夕焚香頂禮。安老夫妻聽瞭怎的喜歡依允。後來供的這日,安太太怎的要親自行禮,她怎的以為不可,攔住。後來又要公子行禮,卻是安老爺說他不是一拜可以瞭事的。這才自己掛冠,帶他尋訪到青雲山莊的話說瞭一遍。何小姐聽瞭,心下才得稍安。一時兩意相感,未免難過,隻不好無故傷心。想瞭一想,轉勉強笑道:“我想起來瞭,記得公公在青雲山和我初見的那天,曾經提過怎麼一句。那時我也不曾往下斟酌,不想妹妹你真就鬧出這些故事兒來。如今你既把我鬧瞭來瞭,你有甚麼好花兒呀,好吃的呀,就簡直的給我戴,給我吃,不爽快些兒嗎!還要這塊木頭墩子作甚麼?你不許我拿開它,你的意思不過又是甚麼搭救性命咧,完我終身咧,感恩咧,報德咧,這些沒要緊的話;你隻想你昨日在祠堂,那一番肺腑之談,還不抵救我一命麼?還不是完我終身麼?我又該怎麼樣呢?你必定苦苦的不許我拿開這長生牌兒,我從明日起,每日清早起來,給公婆請瞭安,就先朝著你燒一炷香,磕一陣頭,我看你怎麼樣?”張姑娘道:“姐姐不用著急,姐姐既來瞭,難道我放著現佛不朝,還去面壁不成?隻這長生牌兒,卻動不得。姐姐聽我說個道理出來。”何小姐道:“這還有個甚麼道理呀?你倒說說我聽。”張姑娘指瞭壁上罩著的那畫兒說:“姐姐要知這個道理,先看這個玩意兒,就明白瞭。”說著,便叫過花鈴兒來,要扶瞭她自己上杌凳兒去,提起那層絹來。這個當兒,何小姐早一抬腿上去,揭瞭那圖來一看,那裡是甚麼佛像,原來是一幅極艷麗的仕女圖。隻見正面畫著一個少年,穿著個魚白春衣,靠著一張書案,案上堆積一卷書,在那裡拈筆構思;上首橫頭坐著一個美人,穿著大紅衫兒,湖色裙兒,面前安著個博山爐,在那裡添香;下首也坐著個美人,穿著藕色衫兒,松綠裙兒,面前支著個繡花繃子,在那裡挑繡;旁邊還有兩個丫頭,拂塵煮茗。隻有那仕女的臉手是畫工,其餘衣飾都是配著顏色半紮半繡,連那頭上的鬢發珠翠,衣上的花樣摺紋都繡出來,繡得十分工致。何小姐不由得先贊瞭一句道:“好漂亮針線,這斷不是男工繡的,一定也是那位桐卿先生的手筆瞭。”說著下來,轉正瞭細細的一看,畫的那三副臉兒,那少年竟是安公子,那穿藕色的卻宛如張姑娘,那穿紅的竟是給自己脫瞭個影兒,把她樂得連連說道:“難為你好心思,怎麼想出來。你我相處瞭二年,我竟不知道你這麼手兒巧,還會畫呢!”張姑娘道:“姐姐打諒,真個的我有這麼大本事麼?除瞭這幾針活計是我作的,這稿子是人傢的主意。那臉兒是一位姓陶的畫的,連那地步身段手飾衣紋,都是她鉤出來,我照著她作的。”何小姐道:“這姓陶的又是誰呢?”張姑娘道:“咱們這裡有位程師爺,江蘇常州人。他有個侄兒,叫作程銓,不知在那個修書館上當供事。這姓陶的,就是那程銓的妻子,這個人叫作陶桂冰,號叫樨禪。我看見她這名字,還念瞭個白字,叫作陶桂冰,給人傢笑話瞭去瞭,才告訴我這是個冰字,讀作凝,姐姐屋裡掛的那張玉堂春富貴,就是她畫的。工筆人物,她也會畫,最擅長的是傳真。今年夏天程師爺叫她來給婆婆請安,婆婆便請公公自己出個稿子,叫她畫幅行樂。公公說:“我出個甚麼稿子呢?古人第一個畫小照的,是商朝的傳說,他那幅稿子,卻不是自己出的。至漢朝裡馬伏波將軍,功標銅柱,卻是極好的一幅稿子呢。隻是雲臺二十八將裡頭,又獨獨的不曾畫著。看我這樣年紀,一個被參開復的候補知縣,還鬧這些作甚麼?況這程世兄的令正,又是個女史,倒是數他們小孩子們畫著玩兒去罷。我們就把她請過這屋裡來,不是容易,才商量定瞭這個稿子,畫成你我三個人這副小照。”何小姐道:“我且不管你們是容易商量的也罷,不是容易商量的也罷,我隻問你,我是個管作甚麼兒的,怎麼會叫你們把我的模樣兒畫瞭來瞭一年之久,我直到今日才知道啊!”張姑娘道:“豈但姐姐的模樣兒,連姐姐都叫人傢娶瞭來瞭,姐姐也是一年之久,直到今日才知道哇!姐姐要問怎麼就把姐姐的模樣畫瞭來瞭,請問這裡現放著姐姐這麼個模樣的妹妹,還怕照著畫,也畫不出這麼個模樣兒的姐姐來麼?話雖這樣說,隻你這眉梢眼角的神情和那點朱砂痣個酒窩兒,還不知費瞭我多少話才畫成的呢!”何小姐道:“我是急於聽你方才說的那不許我撤開這長生祿位牌的道理,這話又與那長生牌兒何幹呢?”張姑娘道:“姐姐別忙啊,要留那長生牌兒的道理,正在後一幅行樂圖兒上頭。說起來這話長著的啊!自從去年我姐妹兩個在能仁寺草草相逢、匆促分手以來,算到今日,經過瞭一年零兩個月。這其間無限的離合悲歡。今日之下,我才盼到和姐姐一室同居,長日聚首。姐姐雖是此時才來,我這盼著姐姐來的心,可不是此時才有的。這話大約姐姐也該信得及。”何小姐連連點頭答應說:“豈但信得及,這話大約除瞭我,還沒第二個人明白。”張姑娘道:“這就見得姐姐知道我的心瞭。隻是我雖有這條心,我到瞭淮安見著公婆,是個才進門的新媳婦兒,不知公婆心裡怎樣,這句話我可不好向公婆說。不想公公到瞭青雲堡,訪著九公,見著褚姐姐。褚大姐姐也想到你、我和他三個人這段姻緣上。及至姐姐到瞭,他們早和公婆商量到這段話。這段話,他三位老人傢,自然也因為我是個才進門的新媳婦兒,又不曾告訴找。落後還是褚大姐姐臥下告訴瞭我,她還囑咐我先不要提起。我隻管知道公婆的心裡是怎麼樣瞭,我可又不敢冒冒失失的做,那時候更摸不著你老人傢的主意,我更不敢和你我這位玉郎商量。這天閑中,我要探探他的口氣,誰知才說瞭一句,他講起他那番感激姐姐,說老爺說的意思來。倒和我背瞭一大套《四書》,把我排揎瞭一陣。這話也長,等閑瞭再告訴姐姐。”何小姐道:“這話也不用你告訴我,我也深知你的甘苦,並且連你們背的那一句《四書》,我都聽見瞭。”張姑娘聽瞭一想,便問她道:“姐姐站住。姐姐通共昨日酉正才進門的,還不夠一周時,姐姐這話是從那裡打聽瞭去的?我倒要問問。”罷瞭,為甚麼先哲有言,當得意時慢開口,當失意時慢開口,與氣味不投者須慢開口,與性情相投者又慢開口,這四句話,真是戒人失言的深意。隻看何小姐這等一個精細人,當那得意的時候,和個性情相投的張姑娘說到熱鬧場中,一個忘神,也就漏瞭兜,益發覺得這四句格言,是個閱歷之談瞭。

何小姐一時說得高興,說得忘瞭情,被張姑娘一問,不覺羞得小臉兒通紅,本是一對喁喁兒女,促膝談心,她隻得老著臉兒笑道:“討人嫌哪!你給我說底下怎麼著罷!”張姑娘道:“底下一直到公婆到瞭傢,把一應的事、人都料理清楚瞭。這天才叫我上去,從頭至尾告訴瞭我,我才委曲婉轉的告訴瞭你我這個玉郎。公公才擇吉期自寫通書和請媒的全帖,這就算定規瞭給姐姐作合的這樁大事。這幅行樂圖兒,可正是定規瞭這樁事的第三天畫的。不然,姐姐隻想也有個八字兒沒見一撇兒,我就敢冒冒失失,把姐姐和他畫在一幅畫兒上的理嗎?”何小姐聽瞭,益發覺得她情真心細,自是暗合心意,因望著那幅小照和他說道:“是便是瞭。隻是人傢在那裡讀書,你我一個弄一個香爐,一個弄一堆針線在那裡攪,人傢那心還肯擱在書上去呀?”張姑娘嘆瞭一聲道:姐姐的心,怎麼就和我的心一個樣呢!姐姐那裡知道,現在的玉郎,早已不是你我在能仁寺初見的那個少年老成的玉郎瞭。自從回到京這一年的工夫;傢裡本也接連不斷的事,他是弓兒也不拉,書兒也不念,說話也學得尖酸瞭,舉動也學得輕佻瞭。妹子是臉軟,勸著他總不大聽,即如這幅小照,依他的意思,定要畫上一個他,對面畫上一個我,兩人這麼對瞧著笑。我說這麼啊似的算個甚麼呢?他說這叫作歡喜圖。我問他怎麼叫歡喜圖,他就背瞭一大篇子給我聽。我好容易才記住瞭,等我說給姐姐聽聽。他說當日趙松雪學士有贈他夫人管夫人的一首詞。那詞說道:

我儂兩個,忒煞情多,比如將一塊泥兒,捏一個你,塑一個我。忽然歡喜啊,將它來都打破,重新下水,再摶再煉,再捏一個你,再塑一個我。那其間,我身子裡也有瞭你,你身子裡也有瞭我。

姐姐隻說這話,有溜兒沒溜兒。我就說趙學士這首詞兒,也太輕薄,你這意思也欠莊重。你要畫可別畫上我,我怕人傢笑話。他盡隻鬧著不依,我就想瞭個主意。我說,你要畫我,這不姐姐的事也定瞭麼,索性連姐姐咱們三個都畫上,你可得想一個正正經經的題目,還得把她你我三個人的這場恩義因緣聯合到一處,我可要請公婆看過,並且留著給姐姐看的。我拿姐姐這一說,才把他的淘氣說回去瞭。也虧他的聰明兒真快,就想瞭這幅稿子,他說他那面兒,叫作天下無如讀書樂;姐姐這面兒叫作紅袖添香伴著書;我這面兒就算給姐姐繡這幅小照呢,叫作買絲繡作平原君。我聽瞭聽,這還有些正經,才請那位陶樨禪畫史畫瞭手臉,我補的這針線,這便是這幅行樂圖的來歷。如今姐姐是來瞭,公婆又費瞭一番心,把你我的兩間房子給收拾得一模一樣。我想等過瞭姐姐的新滿月,把那槽碧紗櫥照舊安好瞭,把姐姐這個長生牌兒,還留在我屋裡;把我這個小像,姐姐帶到姐姐屋裡去,這一來不但你我姐妹兩個時時刻刻寸步不離,便是他到那屋裡,有個我的小像陪著姐姐;到這屋裡,又有個姐姐的長生牌兒護著我。他看看眼前的這番和合歡慶,自然該想起從前那番顛險艱難,你我兩個再時常的指著勸勉他,叫他一心奮志讀書,力圖上進,豈不是好?這便是我不許姐姐丟開這長生牌兒的道理。姐姐啊!妹子說的,是也不是,請教?

張金鳳這等一套話,那何玉鳳聽瞭,可有個道她不是的麼?讀者莫為我燕北閑人所欺。我燕北閑人作第十二回“安大令骨肉敘天倫”、“佟孺人姑媳祝俠女”的時候,偶然高興,寫瞭那麼一個十三妹的長生祿位牌兒,不過覺得是新色花樣,醒人耳目。及至寫到這回,十三妹是娶到安傢來瞭,這個長生牌兒不提一句罷,算漏一筆;提一句罷,沒處交代。替她算算,何玉鳳竟看不見這件東西,斷無此理;看見不問,更無此理;看見問瞭,照舊供著,尤其無此理;除是劈瞭燒火,那便無理而又無理,無理到那頭兒瞭。就讓想空瞭心,把那個長生牌兒,給它送到何公祠去,天下還有比那樣沒溜兒的書嗎?我燕北閑人,也是收拾不來這一筆,沒瞭招兒,擄瞭汗瞭,就搜索枯腸,造瞭這一片娓娓的謊話,成瞭這段賺人的文章;雖是苦瞭我作者,卻便宜瞭讀者。假如有這樁事,卻當得未曾有;便是沒這樁事,何妨作如是觀。

何小姐聽瞭這話,不由得趕著張姑娘叫瞭聲:“好妹妹!怎的你這見識,就和我的意思一樣?可見我這雙眼,姐姐不曾錯認你瞭。我正有段話要和你說。”才說到這句,戴媽媽回道:“舅太太過來瞭。”二人便把這話掩住,連忙迎出來讓座。舅太太道:“我不坐瞭,我那裡給你們烙的滾熱的餄子,我才叫人給褚大姑奶奶和那兩位少奶奶送過去瞭。咱們娘兒們一塊兒吃,我給你們作個和合會。”說著,拉瞭二人過南屋去瞭。她姐妹二個一同在舅太太屋裡吃瞭餑餑,便同到公婆跟前來。安老爺正在外面陪鄧、褚諸人暢飲;安太太正和褚大娘子、張太太並兩個侄兒媳婦閑話,又引逗著褚傢那個孩子玩瞭會子。那天已是晚飯時候,二人伺候瞭婆婆晚飯。安太太因她們還不曾過得十二日,便忙叫張姑娘和瞭何小姐回到新房,同公子夫妻們共桌而食。飯罷,晚間安公子隨著父親進來,闔傢團聚,提瞭些往日世事之難,敘瞭些現在天倫之樂。安老爺便和太太說道:“如今咱們的事情是完瞭;大後日可就是烏老大傢的喜事。他臨走再三求下太太,給他送送親。他也為傢裡沒個長輩兒,我們自然要去幫幫他才是。”安太太道:“我也正在這裡算計著呢!這天一定是得在城裡頭住下的瞭,就著這一趟兒,各處看看親戚,道個乏去。”安老爺道:“豈止太太要去,我也正打算趁這個機會,出去走走。咱們娶這兩個媳婦兒,都不曾驚動人,事情過瞭,到得見著瞭,都當面提一句,應當該帶去磕頭的地方,太太還得走一趟,不要惹人怪。隻是你我兩個人都出瞭門,褚大姑奶奶沒個人陪,不是禮呀!”褚大娘子道:“這又從那裡說起?二叔真個還是拿外人瞧待我。你位老人傢隻管去。這天我正有事,我要赴席去呢!”舅太太道:“姑奶奶那裡去呀?”褚大娘子道:“我們大哥大嫂子要請我去坐坐兒。又不敢回二叔二嬸兒,要弄瞭吃的給我送進來。我說我是借著我們老爺子分兒上,二叔二嬸才把我當個兒女待。咱們各親兒,各眷兒,你們要這麼鬧起來,那可就是作踐我瞭。如今我就定下那天,吃他們去。”安太太道:“很好麼!這他們又有甚麼不敢說的呢?”安老爺道:“既如此,就求舅太太和親傢給我們看傢罷。”安太太道:“果然的,我又想起件事來瞭。”因向何小姐道:“你不說要給你媽開齋麼?這天正是個好日子,這一席我同老爺又不好陪,倒是你三口兒好好兒的弄點兒吃的。早上先在佛堂燒瞭香,先通個誠,算瞭還瞭願。把她二位請到你們屋裡吃去,這就算你們給她二位順瞭齋瞭豈不好?”張太太聽瞭,先說:“怎麼呀!親傢。你傢那頓飯不吃肉,喂我吃上箸子,就算開瞭齋瞭,還用叫姑娘姑奶奶這麼花錢費事。”安老爺道:“事雖如此,亦得叫他們小孩子們心裡過得去。”舅太太聽著說完瞭,傻笑道:“你們站著,咱們商量商量這麼一對哪!你們行人情的行人情,認親戚的認親戚,女兒女婿給開齋的開齋,這天算都有瞭吃兒瞭。我呢?”問得大傢連安老爺也不禁大笑起來。安太太道:“你無論他們誰傢,有剩湯剩水的揀點兒就吃瞭,要不,我給你留兩餑餑。”舅太太道:“可不是呢!我有辦法兒。”因和張太太道:“親傢母,到瞭那天,你早上同親傢老爺赴瞭女兒女婿的席。晚上等我弄點兒吃的請你。我可不管親傢公。”張太太道:“他還敢驚動舅太太咧!他在外頭,那兒不吃瞭飯哪!”大傢又談瞭一刻,才各各回房安歇。金玉姐妹,這裡候公公進瞭屋子,服侍婆婆摘瞭簪子,兩個才扶瞭丫頭,面前仆婦打著一對手把燈引著回傢。又到舅太太屋裡閑談瞭片刻。舅太太便催著他三個歸房。何小姐這日,正是善飲的朋友入席第三杯,有名色的,叫作新來的第二晚。

安老爺、安太太一傢向來睡得早,起得早。次日清晨,兒女早來問安。大傢正在閑談,人回鄧九老爺過來瞭。安老爺迎出去,一路說笑進來,到上房坐下。鄧九公一一的應酬瞭一陣,便道:“老弟、老弟婦,我今日特來道謝道乏。咱們的正事也完瞭。過瞭明日,後日是個好日子,收拾收拾,我可要告辭瞭。”這話褚大娘子聽瞭,先有些不願意。她本是個活躍熱鬧人,在這裡住瞭幾日,處得上上下下,沒有一個不合式的,內中金、玉姐妹尤其打得火熱。更兼正要去赴華媽媽傢的請,如今忽然熱剌剌的說聲要走,她如何肯呢?隻是自己不好開口,早聽安老爺說道:“九哥,你忙甚麼?雖說你在這裡幾天,正遇著舍間有事,你我究竟不曾好好兒的喝兩場。”安太太也是在旁款留。褚大娘子便道:“人傢二叔二嬸兒既這麼留,咱們就多住兩天不好。你老人傢傢裡又有些甚麼惦著的呀?”九公道:“倒不是惦著傢。在這裡,你二叔二嬸兒過於為我操心,忙瞭這一陣子瞭,也該讓他老公母倆歇歇兒。”安老爺聽瞭,那裡肯放,便道:“老哥哥,來不來由你,放不放可就得由我瞭。”鄧九公聽瞭,哈哈大笑說:“那麼著,咱們說開瞭。我也難得到京一趟,往回來瞭,又身上有事,不得自在。如今老弟你要留下我,你可別管我,我要到前三門外頭,熱熱鬧鬧的聽兩天戲。這西山我也沒逛夠。還有海淀、萬壽山、昆明湖我都要去見識見識;一直逛到香山,再看看燕臺八景。從盤山一路繞回來撒和撒和,也不要你老弟陪我。我瞧你們那位老程師爺,有說有笑的,我們倒合得來。還有寶珠洞那個不空和尚,這東西敢是酒肉變來,他好大量,問瞭問他這些地方,他都到過。再帶上女婿,我們就走下去瞭。我回傢我就喝,我出去我們就逛。是這麼著,我就住些日子。不,我可就不敢從命瞭。”安老爺連說:“就是這樣。”當下他父女各各歡喜。鄧九公談瞭幾句,又到公子新房望瞭一望,才高高興興的出去。安老夫妻連日在傢,便把鄧九公幫著的那分盛奩歸著起來,接著就找補開箱清給帳目,收拾傢夥,打掃屋子。安太太先張羅著,打發兩個侄兒媳婦進城。安老又吩咐人張羅,把張老倆那所房子,打掃糊裱起來,好預備他搬傢。諸事粗定,他老夫妻才各各出門,進城謝客。安公子便預先吩咐瞭廚房,預備瞭一席盛饌,又叫備瞭桌午酒。這日先在天地佛堂,擺瞭供,燒瞭香,請張老夫妻磕過頭,然後請到新房,給他二位順齋。兩個老兒倍常歡喜,這日打扮得衣飾鮮明,一同過來。張老是足登緞靴,裡面趁著魚白漂佈,上身兒油綠縐綢,下身兒兩截夾襖,寶藍亮花兒緞袍子,釘著雙白朔鼠兒袖頭兒,石青哈喇寒羊皮四不露的褂子,綿羊帽子,戴著個金頂兒。原來安老爺因傢中辦喜事,親傢老爺沒個頂帶,不好著石青褂子,慮到眾親友錯敬瞭,非待親戚之道。適逢其會,順天府開著捐班例,便給他捐瞭個七缺後的候選未入流。頭上便有瞭這個朝廷名器。他自己卻以為雖是身傢清白,究竟世業農桑,不圖這虛好看,因此遇著有事,便頂帶榮身,沒事的日子便把頂子拔下來,擱在錢袋兒裡。這日也因是叩謝佛天,所以才戴上的。張太太又是一番氣象瞭。除瞭綢裙兒緞衫兒不算外,頭上是金烘烘黃塊塊。莫講別的,隻那根煙袋,比舊日長瞭足有一尺多。煙荷包用的絳色氈子的,裡頭裝的是六百四一斤的湖廣葉子,還是成斤的買瞭來,傢裡存著,隨吃隨裝。這兩個老兒,也叫作“孤始願不及此,今及此豈非天乎?”他夫妻兩個到瞭女婿房裡,安公子、金玉姐妹先讓到西間客座坐下。公子同何小姐親自捧茶,張姑娘裝過一袋煙來,仍是照前那等裝法。這個當兒,張太太已經念過七八聲佛瞭。不一時,戴媽媽回飯擺齊瞭,三個人讓他二位出來,分東西席坐好。何小姐送瞭酒退下去,向著二人便拜。慌得個張老說道:“姑奶奶,你這是怎麼說?”連忙出席還揖不迭。張太太說聲:“瞭不得瞭。”站起來趕著過來,就要攙起來。不想袖子一帶,把雙筷子摜在地下,把杯酒也摜倒瞭,灑瞭一桌子。幸而那杯子不曾掉在地下。仆婦們連忙上前揀筷子,擦桌子,重新斟酒,鬧成一團。她那裡還拉著何小姐說:“姑奶奶,你,這是咋兒說?你留我多吃幾年大米飯罷!別價盡著折受我咧!”何小姐道:“慢講爹媽為我吃這一年的齋,我該磕個頭的。我自從在能仁寺受瞭你二位老人傢那個頭,到今日想起來,便覺得罪過。何況今日之下妹妹是誰,我是誰呢!”他兩者也謙不出個甚麼兒來。公子便讓著歸瞭座。那老頭兒倒著實吃瞭兩三個餑餑,一聲兒不言語的就著菜吃瞭三碗半飯。張太太先前還是幹啖白餑餑。何小姐說:“媽,倒是吃點兒菜呀!”她見那桌子上擺著,也有前日筵席上的那小雞蛋兒熬幹粉,又是清蒸刺蝟皮似的一碗,和那一碗黑漆漆的一條子,一條子上面有許多小肉錐兒的,不知甚麼東西。若論張太太到瞭安老爺傢也一年之久瞭,難道連燕窩魚翅海參還沒見過不成?隻因安老爺傢,雖是個世族大傢,卻守定瞭那老輩的節儉傢風,不比那小人乍富,枉花那些無味的錢,混作那等不著要的闊。傢中除瞭有個喜事,以至請個遠客之外,等閑不用海菜這一類的東西。因此張太太雖然也見過幾次,知道名兒,隻不知那個名兒是那件上的,所以不敢輕易上筷子。如今經何小姐揀樣的讓著給夾過來,她便忒兒嘍、忒兒嘍的吃瞭些。不想那肚子有冒冒的一年不曾見過油水兒瞭,這個東西下去,再搭上方才那口黃酒,敢是肚子裡就不依瞭,竟咕嚕嚕的叫喚起來,險些兒弄到老廉頗一飯三遺矢。幸虧她是個羊臟,咕嚕瞭一會子,竟不曾響動。

一時大傢吃完瞭飯,兩個丫鬟用長茶盤兒送上漱口水來。張老擺瞭擺手,說:“不要。”因叫這女孩兒道:“你倒是揭起炕氈子來,把那席篾兒給我撅一根來罷!”柳條兒一時摸不著頭腦。公子說:“拿牙簽兒來。”柳條兒才連忙拿過兩張雙折兒手紙,上面托著根柳木牙簽兒,張老剔瞭會子牙。又從腰裡拉下一條沒撬邊兒大長的白佈手巾來擦瞭擦嘴,又喝瞭兩口茶,便站起來道:“姑爺、兩位姑奶奶費心,我吃也吃瞭,喝也喝瞭,可得到前頭招護招護去瞭。”公子道:“晌午還預備著果子呢。”張老道:“姑爺,你知道的,我不會喝酒,又不吃那些零碎東西。再說今日親傢老爺太太都不在傢,他們伴兒們倒跟瞭好幾個去,在傢裡的呢,也熬瞭這麼幾天瞭,誰不偷空兒歇歇兒。我幫他們前頭照應著去。”說著,便出去瞭。公子一直送出二門方回。

這裡張太太吃瞭一袋煙,也忙著要走。何小姐道:“媽,可忙甚麼呢?沒事就在這裡坐一天,說說話兒不好!”她道:“喂!姑奶奶,你婆婆托付瞭我會子,咱把人傢舅太太一個人兒丟瞭,不是話!再說她晚上還給我弄下吃的瞭,我更不會吃那些果子呀酒的呀。你們自傢吃罷。”說著,自己攥上煙袋荷包綢子也去瞭。他三個跟到上房,隻見舅太太吃完瞭飯,正看著老婆子們那裡拌鋸末子掃地。見瞭張太太站起來,道:“偏瞭我們瞭,赴瞭女兒的席來瞭。”張太太道:“可吃飽咧,齋也開咧。我們姑奶奶這就不用惦記著咧!”舅太太便讓她姐妹兩個也坐下,因和公子道:“這裡不要你,你去罷!”公子正一心的事由兒,想著回傢,便答應瞭一聲,笑著先走瞭。這裡姐妹兩個,便在旁邊的小杌子上坐下。那個大丫頭長姐兒便從柳條兒手裡接過煙袋荷包來,給張姑娘裝瞭袋煙,回身又給何小姐倒過碗茶來。何小姐連日見這個丫頭,在婆婆跟前十分得用,便欠瞭欠身說:“長姐姐,你叫她們倒罷。”隨即站起來同張姑娘走到排插兒背後,一長一短的和她說話兒。因見她是個旗裝,卻又有些外路口音,問瞭問,方知她爹娘是貴州苗人的叛黨,老祖太爺手裡的分賞功臣為奴的罪人,她爹娘到這裡才養的她。她從小兒便陪著公子一處玩耍,到瞭十二歲,太太才叫上來的。何小姐見她說話兒幹凈,性情兒柔和,從此便待她十分親近。

她姐妹兩個坐瞭片刻,舅太太便道:“今日婆婆不在傢,你們姐兒倆也歇歇兒去。我要和親傢太太湊上人鬥牌呢!”因和何小姐道:“你這位公公啊,我告訴你討人嫌著的呢!他最嫌人鬥牌,他看見人鬥牌,卻也不言語,等過瞭後兒提起來,你可聽麼?不說他拙笨嫩兒全不會,又是甚麼這樁事最是消磨歲月瞭,最是耽誤正經瞭,又是甚麼此非婦人本務傢道所宜瞭,繃著個臉兒嘈嘈個不瞭,偏偏兒的姑太太和我又都愛鬥個牌兒,等他不在傢偷著鬥,今日我可要蠃我們親傢太太兩錢兒瞭。”何小姐道:“娘就鬥牌,我們也該在這裡伺候。”你隻聽可再沒舅太太那麼會疼人的瞭,說:“不用,你們兩傢去屋裡,是說且不動呢,零零碎碎也偷空兒歸著歸著。以至公婆歡喜的是甚麼呀,傢裡的事兒啊,你們爺的脾氣性格兒啊,隨身的話計啊,姐姐也該說說,妹妹也該說說,今日不是個空兒嗎?去罷!”何小姐本是不肯定,被舅太太這一提,倒趕起她心裡一樁事來。正待要走,張姑娘道:“姐姐,舅母既這麼吩咐,不如咱們就走罷。傢裡坐坐兒再來。”二人便攜手同行而去。作者這回書一開場,就交代此後便要入安龍媒正傳,如今一回書完瞭,請教那一句是安龍媒正傳?況且何玉鳳到瞭安傢才得兩三天,和張金鳳姐妹初聚,這一位自然該入門問諱,有許多緊要正經話要說,那一位自然也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有許多緊要正經語要說,才是情理;怎的便談到這些閨閣閑情和瑣屑筆墨,作這等一回沒氣力的文章,莫非我燕北閑人寫到“寶硯雕弓完成大禮”,有些江郎才盡起來瞭?讀者!待浮海而後知水,非善觀水者也;待登山而後見雲,非常觀雲者也。金玉姐妹兩個到瞭今日之下,沒得緊要正經話可說瞭。甚麼緣故呢?我燕北閑人早輕輕的把位舅太太放在中間,這文章須夠著瞭。至於這回節的文章,沒一個字沒氣力,也沒一處不是安龍媒的正傳,這正是:

定從正面認廬山,那識廬山真面目。

金玉姐妹兩個回傢,又有些甚的枝節?下回書交代。

這部書前半部演到龍鳳匹配,弓硯雙圓。看事跡,已是筆酣墨飽;論文章,畢竟未寫到安龍媒正傳。不為安龍媒立傳,則自第一回“隱西山閉門課驥子”起,至第二十八回“寶硯雕弓完成大禮”,皆為無謂陳言,便算不曾為安水心立傳。如許一部大書,安水心其日之精,月之魄,木之本,水之源,不為立傳,非龍門世傢體例矣。燕北閑人知其故,故前回書既將何玉鳳、張金鳳正傳結束清楚,此後便要入安龍媒正傳。若撇開雙鳳,重煩筆墨,另起樓臺,通部便有失之兩橛,不成一貫之病;所以這回書,緊接上文,先表何玉鳳。

何玉鳳本是個世傢千金閨秀,隻因含冤被難,弄得孤苦伶仃,連自己一條性命,尚在未卜存亡,那裡還講得到“婚姻”二字;不想忽然大仇已報,身命得安,姻緣成就。這段姻緣,又正是安傢這等一分詩禮人傢;安老爺、佟孺人這等一雙慈厚翁姑;安公子這等一位儒雅溫文夫婿;又得張姑娘這等一個同心合意的作瞭姐妹,共事一人;再加舅太太這等一個玲瓏剔透、兩地知根兒的人作瞭幹娘,從中調停提補;便是今生絕對不想再見的乳母丫鬟,也一時同相聚首。此時何玉鳳的遭際,真算得千古第一個樂人,來享第一樁快事。便從一十八獄獄中獄,升到三十三天天外天,其快樂也不過如此。還不專在乎新婚燕爾,似水如魚。你道就靠安老夫妻、鄧傢父女又能有多大神通,就把她成全到這個地步?這是個天!難道天又和她有甚麼年誼世好,有心照應她不成?無非她那一片孝心,一團至性,作成兒女英雄,合瞭人情天理,自然就轉禍為福,遇危而安。這是人人作得來的,隻苦於人人不肯照她那樣作瞭去,即或偶然作到這個地步,又向老天算起帳來,說:“這是我苦盡甘來,應該食報的享用的。”就未免氣驕志滿,一天一天的放蕩恣縱起來,尋些房幃快樂,圖些飽暖安閑,揮些無益銀錢,長些拒人氣焰。豈知天道無親,惟佑善人,這樣損害身體,那滿招損、乖致戾的道理,如應斯響。便是天果然和你有個年誼世好,他也沒法瞭。縱有旺騰騰的好時運,也不怕不重新敗壞下來;齊整整的好傢園,也不怕不重新蕭條下來。及至自己尋到苦惱場中,卻要抱怨說老天怎的不睜眼。嗚呼!老天其不冤乎!何玉鳳是何等一副兒女心腸、英雄見識,況且她自幼兒就自己為難慣瞭自己的瞭。如今從網眼裡拔出來,好容易遇著這等月滿花香的時光,她如何肯輕易放過!因此一進安傢門,便自己給自己出瞭一個燒手的大難題目。想到上天這番厚恩,眾人這番美意,我如今既作瞭他傢的媳婦,要不給公婆節省幾分精神,把丈夫成就一個人物,替安傢立起一番事業來,怎報得這天恩,孚得這人望?她如此一想,早把從前作女兒時節的行徑全副丟開,卻事事克己、步步虛心的作起人傢,講起世路來。更兼她天生得落落大方,不似那羞手羞腳的小傢氣象。再看看安老的上上下下,那個也不是陌生人。因此該說的就說,該問的就問;該是公子作主的,定有個盡讓;該和張姑娘商量的,定盡她一聲;到瞭公婆跟前,便同張姑娘敘姐妹禮數,自己居先;到瞭夫妻之間,便和她論房幃資格,自己居右;處得來天然合拍,不即不離;把安老夫妻兩個樂得大稱心懷,眉開眼笑。當下她在上房周旋瞭褚大娘子和諸位女眷一番,見舅太太不在跟前,便要到幹娘屋裡,盡個禮數。安太太吩咐她就便脫瞭禮服,換瞭衣裳,也和妹妹說說話兒去。她答應著,等又給婆婆裝瞭袋煙,才同張姑娘拉著手兒過院裡來。一進院門,正要到舅太太屋裡去,早見舅太太在廊下站著,說:“姑奶奶必是要到我屋裡,你先不用來呢!今日是頭一天出來,除瞭見公婆,這算進第一道門檻兒,取得個吉祥。你先到你妹妹屋裡看看去,我這裡張羅給你們弄晌午的餑餑呢!等我告訴明白瞭他們,我也找瞭你們去。”何小姐看如此說,隻得笑著,回到自己新房,換瞭衣服,便到西屋裡來。

安公子住的那房子。雖是三開間,卻是前後兩卷,通共要算六間。金玉姐妹在東西間分住。屋裡的裝修隔斷,都是一樣。隻東屋裡因作新房,那張合歡床,規矩設在靠南窗,便把兩卷打作通連,勾出北面來擺妝奩、安座落。張姑娘這屋裡,卻是齊著前後兩卷的中縫,安著一溜碧紗櫥,隔作裡外兩間。南一間算個燕居,北一間作為臥室。何小姐到瞭這屋裡,便和張姑娘在外間靠窗南床上坐下。早有華媽媽、丫鬟柳條兒送上茶來。何小姐一面喝茶,留神看那屋子。看床上當中一般的擺著炕案、引枕、坐褥。案上一個陽羨沙盆兒,插著幾苗水仙,左右靠墻,分列兩張小條案兒。這邊案上隨意擺兩件陳設,那邊擺一對文奩,地下順西墻一張撬頭大案,案上座鐘瓶洗之外,疊落些書籍法帖。案前一張大理石面小方桌,上面擺著筆硯精良,左右兩張杌子;北一面靠碧紗櫥,東西兩架書閣兒。當中便是臥房門。門上掛著蔥綠軟簾兒,門裡安著個線折格子,格子上嵌著塊大玻璃,放著綢擋子,卻望不見臥房裡的床帳。又見那外間,滿屋裡疊落的圖書四壁。何小姐自幼也曾正經讀過幾年書,自從奔走風塵,沒那心思理會到此,如今心閑興會,見瞭許多字畫,不免賞鑒起來。一抬頭,先見正南窗戶上檻,懸著一面大長的匾額,古宣托裱,界畫朱絲,寫著徑寸來大的四角方的顏字。何小姐要看看是何人的筆墨,先看瞭看下款,卻隻得一行年月,並無名號。重復看那上款。寫著老人書付驥兒誦之,才曉得是公公的親筆。因讀那匾上的字,見寫道是:

正其衣冠,尊其瞻視,潛心以居,對越上帝。足容必重,手容必恭,擇地而蹈,折旋蟻封。出門如賓,承事如祭,戰戰兢兢,罔敢或易。守口如瓶,防意如城,洞洞屬屬,罔敢或輕。不東以西,不南以北,當事而存,靡他其適。勿貳以二,勿叁以三,惟精惟一,萬變是監。從事於斯,是曰特敬,動靜弗違,表裡交正。須臾有間,私欲萬端,不火而熱,不冰而寒。毫厘有差,天壤易處,三綱既淪,九法亦敗。嗚呼!小子!念哉!敬哉!墨卿司戒,敢告靈臺。

何小姐看瞭一遍,粗枝大葉,也還講得明白;卻不知這是那書上的格言,還是公公的庭訓,隻覺得句句說得有理。暗說:“原來老人傢弄個筆墨,也是這等絲毫不茍的!”因又看那東隔斷方窗上頭,也貼著個小小橫額子,卻是碗口大的八分書,寫的是:“弋雁聽雞。”上款是龍媒老弟屬,下款是克齋學隸。這兩句詩經,姑娘還記得。又看方窗兩旁那副小對聯,寫得軟軟兒的一筆趙字,寫著:“屋小於舟;春深似海。”卻是新郎自己的手筆。何小姐心裡想道:“這屋小於舟,不過道其實耳;下聯的意思,就有些不大老成,不是老人傢教訓這段格言本意瞭。”一面回頭又看那身後炕案邊掛的四扇屏,寫的都是一方方的集錦小楷,卻是諸同人送的催妝曲。大略看瞭一看,也有幾句莊重的,也有幾句輕佻的,也有看看不大懂得的。和張姑娘一路說笑著,便站起來到大案前,看西墻掛的那幅堂軸,見畫的是仿元人三多圖,落款是友生聲庵,莫友士寫意,姑娘都不知這些人為誰。

又看兩旁那幅描金朱絹對聯,寫的是:“金門待奏賢良策,玉笥新藏博議書。”上款是奉賀龍媒仁兄大人合巹重喜,下款是問羹愚弟梅鼎拜題並書。何小姐看瞭一笑,因問道:“這梅鼎是誰呀?是個甚麼人兒呀?”張姑娘道:“他也是咱們個旗人,他們大爺稱呼同大人,現任河南河道總督。這梅少爺,是公公的門生,又和玉郎換帖,所以去年來瞭,公婆還叫我見過。昨日他也在這裡來著,姐姐沒聽見進來鬧房的那一群裡頭,第一個討人嫌,吵吵不清的就是他。公公可疼他呀,常說那孩子有出息兒。”何小姐道:“這孩子兒呀!我隻說他沒出息兒。”張姑娘道:“姐姐怎麼倒知道他麼?”何小姐道:“我何曾知道他。你隻看他送人副對子,也有這麼淘氣的麼?”張姑娘聽瞭這話,又把那對子念瞭一遍,才笑起來:“果然姐姐這一說破瞭。再看那待字新字,下得尤其可惡,並且還不能原諒他無心。昨日姐姐隻管在屋裡坐著,橫豎也聽見他那嘴的厲害瞭。”二人說著,轉到臥房門口。何小姐抬頭看門上時,也有塊小匾,寫著“瓣香室”。心裡想道:這“瓣香”兩個字,倒還容易明白。隻是題在臥房門上不對。啊!這臥房裡可一瓣心香的供奉誰呢?一面想,一面看那匾上的字,隻見那縱橫波磔,一筆筆寫得儼如鐵畫銀鉤,連那墨氣都象堆起一層層似的,配著那粉白雪亮的光綾兒,越顯黑白分明得好看。及至細看才知不是寫的,原來照紮花兒一樣,用青絨繡出來的,那下款還繡著“桐卿學繡”一行行楷小字,還繡著兩方朱紅圖書。何小姐道:“這倒別致,這桐卿又是誰呀?手兒怎麼這麼巧哇!這個人兒在那裡?我見得她著見不著?”張姑娘道:“姐姐豈但見得著,隻怕見著她,叫她繡個甚麼,她還不敢不繡呢!但是這個人兒,她可隻會繡不能寫,這塊匾的藍本,是她求人傢寫的。”何小姐隻顧貪看那屋子,也不往下再問。說著將要進門,張姑娘道:“柳條兒你先進去,把玻璃上那個擋兒拉開得點亮兒。”柳條兒答應一聲,先側著身子過去。何小姐也隨著進瞭屋門,見那曲折格子,是向西轉過去的,等柳條兒撤玻璃擋兒的這個當兒,回頭一看,見那格子東一面,長長短短,橫的豎的,貼著無數詩箋,都是公子的近作。看瞭看,也有幾首寄懷言志的,大抵吟風弄月居多,一時也看不完;隻見內中有一幅雙紅箋紙,題著一首七言絕句。那題目倒寫瞭有兩三行,寫道是:

庭前偶植梧桐二本,材似人長,日攜清泉洗之,欣欣向榮,越加繁茂。樹猶如此,我見應憐。口占二十八字,即呈桐卿一粲,並待蕭史就正:

亭亭恰合稱眉齊,爭怪人將鳳字題。好待幹雲垂蔭日,護他比翼效雙棲。

後面另有一行,寫著龍媒戲草。何小姐看瞭這首詩,臉上登時就有個頗頗不然的樣子,倒象陡然添瞭一樁甚麼心事一般;才待開口,立刻就用著她那番虛心克己的工夫瞭,忙轉念道:“且慢!這話不是今日說的,且等閑來和我妹子仔細計較一番,再作道理。”

讀者必然要問:“這位姑娘,好容易才安頓瞭,她心裡又神謀魔道的想起甚麼來瞭?”這句話,作者可不得知道。何以呢?她在那裡把個臉兒望著格子看,她那臉上的神氣,連張金鳳還看不見。她心裡的事情,我作者怎麼猜得著?你我左右閑在此,大傢閑口弄閑舌,何不猜它一番。按這書的上文猜瞭去,何小姐同張姑娘正在談笑,看到公子這首詩,忽然的心下不然起來,大概讀者都覺得出來。這首詩是為何玉鳳、張金鳳而作。那“桐卿”兩字不必講,是“鳳鳴桐生”的兩句,又暗借一個“金井梧桐”的典,含著一個“金”字在裡頭,自然是贈張金鳳的別號;那“蕭史”兩個字不必講,用的是“吹簫引鳳”的故事,又暗借一個“秦弄玉”的名號,含著一個“玉”字在裡頭,一定是贈何玉鳳的別號;由此上這位姑娘看瞭,便有些不然起來,也未可知。隻是這首詩的寓意選詞、格調體裁也還不醜,便是他三個的性情才貌,彼此題個號兒,四個字兒,也還不至肉麻。況且字緣名起,自古已然,千古首屈一指的孔聖人,便是一位有號的,“仲尼曰:君子中庸,仲尼祖述堯舜,仲尼日月也。”一部《四書》,凡三舉聖號。私號亦通例也,似不足怪,何致就把這位姑娘惹得不然起來呢?然而細推敲瞭去,那《四書》的稱號,卻有些道理在裡頭。《中庸》兩見,明明道著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到瞭孫述祖訓,筆之於書,想要垂教萬世,既不好書作孔大司寇、孔協揆,更不得書作夫執禦者魯人之子,難道竟書作“大父曰:君子中庸;傢祖祖述堯舜”不成?如是除瞭稱號,沒得稱的,隻得仲尼長,仲尼短瞭。《論語》一見,是子貢見叔孫,武叔呼著聖號,謗毀聖人,因申明聖號,說這兩個字啊,如同日月一般,謗毀不得的。此外卻不曾見子思稱過仲尼傢祖,卻也不聞子貢提過我們仲尼老師。至於孟子,那時既無三科以前認前輩的通例可遵,以後賢稱先聖,自然合稱聖號。此外和孔夫子同時的,雖尊如魯哀公,他祭孔夫子的誄文中,也還稱作仲尼。然則這號,竟不是不問張、王、李、趙,長幼親疏亂叫得。降而中古,風雅不過謝靈運,勛業不過郭子儀,也都不聽得他有個別號。然則稱人不稱號,也還有得可稱。便是我作者,也還趕上聽見旗籍諸老輩的彼此稱謂。如稱臺閣大老,張則張中堂,李則李大人;遇著旗人則稱他上一個字,也有稱姓氏的,如章佳相國,富察中丞之類。但是個大父行輩,則稱為某幾太爺。父執,則稱為某幾老爺。平輩相交,則稱為某老爺。至於宗族中,隻有大爺叔叔哥哥兄弟的稱呼;即使房分稍遠,也必稱某幾大爺,叔叔傢的幾哥哥幾兄弟,從不曾聽得動輒稱別號的。舊風之淳樸如此。

到瞭如今,距國初進關時節,曾不百年,風氣為之一變。旗人彼此相見,不問氏族,先問臺甫,怪極;至問瞭是個人,他就有個號,但問過他,就會記得,更怪;一時得瞭,久而久之,不論尊卑長幼,遠近親疏,一股腦子把稱謂擱起來,都叫別號,尤其怪。照這樣從流忘反,隻恐怕就會有甲齋父親、乙亭兒子的通稱瞭。何小姐或者有見於此,覺得安公子以世傢公子,無端的從自己閨閣中,先鬧起別號來,怪他沾染時派過重,所以看瞭那桐卿、蕭史的稱呼,有這番心下不然,也未可知。若果如此,這位姑娘,就未免有些積慮過遠,嫉惡過嚴瞭。要知如安公子的好稱別號,是他為瞭難瞭。怎見得呢?一個人,三間屋子裡住著兩個媳婦兒,風趣些,卿長卿短罷?畢竟孰為大卿,孰為小卿;佳懷些,若姐若妹罷?又未免名不正則言不顧;徇俗些,稱作奶奶罷?難道好分出個東屋裡奶奶、西屋裡奶奶,何傢奶奶、張傢奶奶來不成?這是安公子不得已之苦衷,卻不是他好趨時的陋習,便是被他稱號的人,也該加些體諒。照這等說來,何小姐的不悅,還不為此。既不為此,為著何來,想來其中定有個道理。她既說瞭要和張姑娘商量,隻好等她們商量的時候,你我再看罷。

何玉鳳當下不把這話說破,便先擱起不提,因搭訕回頭望著張姑娘道:“好哇!我老老實實兒的一個妹妹,怎麼一年來的工夫學壞瞭?這桐卿分明是人贈你的號;那蕭史自然要算贈我的號瞭。若然這門上‘瓣香室’三個字,竟是你繡的,你這怎麼方才還和我支支吾吾的,鬧起鬼來呢?”問得個張姑娘無言可答,隻是格格的笑。說著,何玉鳳繞過格子,進瞭那間臥房,隻見靠西墻分南北擺兩座墩箱,上面一邊放著兩個衣箱;當中放著連三抽屜桌,被格上面安著鏡臺妝奩,以至茶筅漱盂許多零星器具;北面靠窗盡東頭,安著一張架子床,懸著頂藕色帳子。那曲折格子東找夾空地方,豎著架衣裳格子,上面還大大小小放著些零星匣子之類。那衣格以北,臥床以南,靠東壁子,當中放著一張方桌,左右兩張杌子。那桌子上不擺陳設,當中供一分爐瓶三事,兩旁一邊是個青綠花觚,應時對景的養著一枝血點兒般紅的山茶花;一邊是個有架兒的粉定盤子,裡面擺著嬌黃的幾個玲瓏佛手,那上面卻供著一座小小的牌位。牌位後面,又懸一軸堂幅,橫披,卻用銀紅蟬翼絹罩著,看不清楚是甚麼佛像。何小姐心上暗道:“原來這裡果然供著香火,這就無怪題作瓣香室瞭。隻是怎的佛像供在臥房裡?這前面又是誰的牌位呢?”一面想,走向前一看,見上面是“十三妹姐姐福德長生祿位”一行字,把她詫異得哇的一聲,問出一句傻話來,問道:“這供的是誰?是誰供的?”張姑娘笑道:“我的十三妹姐姐,你知可是誰呢?難道還有第二位不成?”何小姐正色道:“妹妹,你忒也胡鬧,這如何使得!你這等鬧法,豈不要折盡我平生的福分,還不快丟開。”她說著,伸手就要把那長生牌兒提起來拿開。忙得個張姑娘連忙雙手護住,說道:“姐姐動不得。這是我奉過公婆吩咐的。”何小姐聽瞭,更加著急起來,說:“越發不成事瞭。你快告訴我,公婆怎的說?”張姑娘道:“姐姐別忙,咱們就在這桌兒兩旁坐下,聽我告訴你。”二人歸座,柳條兒給張姑娘裝過袋煙來。張姑娘一面吃著煙,便把她去年到瞭淮城店裡,見著公婆,怎的說起何小姐途中相救,兩下聯姻,許多好處;怎的說一時有恩可感,無報可圖,便要供這長生祿位,日夕焚香頂禮。安老夫妻聽瞭怎的喜歡依允。後來供的這日,安太太怎的要親自行禮,她怎的以為不可,攔住。後來又要公子行禮,卻是安老爺說他不是一拜可以瞭事的。這才自己掛冠,帶他尋訪到青雲山莊的話說瞭一遍。何小姐聽瞭,心下才得稍安。一時兩意相感,未免難過,隻不好無故傷心。想瞭一想,轉勉強笑道:“我想起來瞭,記得公公在青雲山和我初見的那天,曾經提過怎麼一句。那時我也不曾往下斟酌,不想妹妹你真就鬧出這些故事兒來。如今你既把我鬧瞭來瞭,你有甚麼好花兒呀,好吃的呀,就簡直的給我戴,給我吃,不爽快些兒嗎!還要這塊木頭墩子作甚麼?你不許我拿開它,你的意思不過又是甚麼搭救性命咧,完我終身咧,感恩咧,報德咧,這些沒要緊的話;你隻想你昨日在祠堂,那一番肺腑之談,還不抵救我一命麼?還不是完我終身麼?我又該怎麼樣呢?你必定苦苦的不許我拿開這長生牌兒,我從明日起,每日清早起來,給公婆請瞭安,就先朝著你燒一炷香,磕一陣頭,我看你怎麼樣?”張姑娘道:“姐姐不用著急,姐姐既來瞭,難道我放著現佛不朝,還去面壁不成?隻這長生牌兒,卻動不得。姐姐聽我說個道理出來。”何小姐道:“這還有個甚麼道理呀?你倒說說我聽。”張姑娘指瞭壁上罩著的那畫兒說:“姐姐要知這個道理,先看這個玩意兒,就明白瞭。”說著,便叫過花鈴兒來,要扶瞭她自己上杌凳兒去,提起那層絹來。這個當兒,何小姐早一抬腿上去,揭瞭那圖來一看,那裡是甚麼佛像,原來是一幅極艷麗的仕女圖。隻見正面畫著一個少年,穿著個魚白春衣,靠著一張書案,案上堆積一卷書,在那裡拈筆構思;上首橫頭坐著一個美人,穿著大紅衫兒,湖色裙兒,面前安著個博山爐,在那裡添香;下首也坐著個美人,穿著藕色衫兒,松綠裙兒,面前支著個繡花繃子,在那裡挑繡;旁邊還有兩個丫頭,拂塵煮茗。隻有那仕女的臉手是畫工,其餘衣飾都是配著顏色半紮半繡,連那頭上的鬢發珠翠,衣上的花樣摺紋都繡出來,繡得十分工致。何小姐不由得先贊瞭一句道:“好漂亮針線,這斷不是男工繡的,一定也是那位桐卿先生的手筆瞭。”說著下來,轉正瞭細細的一看,畫的那三副臉兒,那少年竟是安公子,那穿藕色的卻宛如張姑娘,那穿紅的竟是給自己脫瞭個影兒,把她樂得連連說道:“難為你好心思,怎麼想出來。你我相處瞭二年,我竟不知道你這麼手兒巧,還會畫呢!”張姑娘道:“姐姐打諒,真個的我有這麼大本事麼?除瞭這幾針活計是我作的,這稿子是人傢的主意。那臉兒是一位姓陶的畫的,連那地步身段手飾衣紋,都是她鉤出來,我照著她作的。”何小姐道:“這姓陶的又是誰呢?”張姑娘道:“咱們這裡有位程師爺,江蘇常州人。他有個侄兒,叫作程銓,不知在那個修書館上當供事。這姓陶的,就是那程銓的妻子,這個人叫作陶桂冰,號叫樨禪。我看見她這名字,還念瞭個白字,叫作陶桂冰,給人傢笑話瞭去瞭,才告訴我這是個冰字,讀作凝,姐姐屋裡掛的那張玉堂春富貴,就是她畫的。工筆人物,她也會畫,最擅長的是傳真。今年夏天程師爺叫她來給婆婆請安,婆婆便請公公自己出個稿子,叫她畫幅行樂。公公說:“我出個甚麼稿子呢?古人第一個畫小照的,是商朝的傳說,他那幅稿子,卻不是自己出的。至漢朝裡馬伏波將軍,功標銅柱,卻是極好的一幅稿子呢。隻是雲臺二十八將裡頭,又獨獨的不曾畫著。看我這樣年紀,一個被參開復的候補知縣,還鬧這些作甚麼?況這程世兄的令正,又是個女史,倒是數他們小孩子們畫著玩兒去罷。我們就把她請過這屋裡來,不是容易,才商量定瞭這個稿子,畫成你我三個人這副小照。”何小姐道:“我且不管你們是容易商量的也罷,不是容易商量的也罷,我隻問你,我是個管作甚麼兒的,怎麼會叫你們把我的模樣兒畫瞭來瞭一年之久,我直到今日才知道啊!”張姑娘道:“豈但姐姐的模樣兒,連姐姐都叫人傢娶瞭來瞭,姐姐也是一年之久,直到今日才知道哇!姐姐要問怎麼就把姐姐的模樣畫瞭來瞭,請問這裡現放著姐姐這麼個模樣的妹妹,還怕照著畫,也畫不出這麼個模樣兒的姐姐來麼?話雖這樣說,隻你這眉梢眼角的神情和那點朱砂痣個酒窩兒,還不知費瞭我多少話才畫成的呢!”何小姐道:“我是急於聽你方才說的那不許我撤開這長生祿位牌的道理,這話又與那長生牌兒何幹呢?”張姑娘道:“姐姐別忙啊,要留那長生牌兒的道理,正在後一幅行樂圖兒上頭。說起來這話長著的啊!自從去年我姐妹兩個在能仁寺草草相逢、匆促分手以來,算到今日,經過瞭一年零兩個月。這其間無限的離合悲歡。今日之下,我才盼到和姐姐一室同居,長日聚首。姐姐雖是此時才來,我這盼著姐姐來的心,可不是此時才有的。這話大約姐姐也該信得及。”何小姐連連點頭答應說:“豈但信得及,這話大約除瞭我,還沒第二個人明白。”張姑娘道:“這就見得姐姐知道我的心瞭。隻是我雖有這條心,我到瞭淮安見著公婆,是個才進門的新媳婦兒,不知公婆心裡怎樣,這句話我可不好向公婆說。不想公公到瞭青雲堡,訪著九公,見著褚姐姐。褚大姐姐也想到你、我和他三個人這段姻緣上。及至姐姐到瞭,他們早和公婆商量到這段話。這段話,他三位老人傢,自然也因為我是個才進門的新媳婦兒,又不曾告訴找。落後還是褚大姐姐臥下告訴瞭我,她還囑咐我先不要提起。我隻管知道公婆的心裡是怎麼樣瞭,我可又不敢冒冒失失的做,那時候更摸不著你老人傢的主意,我更不敢和你我這位玉郎商量。這天閑中,我要探探他的口氣,誰知才說瞭一句,他講起他那番感激姐姐,說老爺說的意思來。倒和我背瞭一大套《四書》,把我排揎瞭一陣。這話也長,等閑瞭再告訴姐姐。”何小姐道:“這話也不用你告訴我,我也深知你的甘苦,並且連你們背的那一句《四書》,我都聽見瞭。”張姑娘聽瞭一想,便問她道:“姐姐站住。姐姐通共昨日酉正才進門的,還不夠一周時,姐姐這話是從那裡打聽瞭去的?我倒要問問。”罷瞭,為甚麼先哲有言,當得意時慢開口,當失意時慢開口,與氣味不投者須慢開口,與性情相投者又慢開口,這四句話,真是戒人失言的深意。隻看何小姐這等一個精細人,當那得意的時候,和個性情相投的張姑娘說到熱鬧場中,一個忘神,也就漏瞭兜,益發覺得這四句格言,是個閱歷之談瞭。

何小姐一時說得高興,說得忘瞭情,被張姑娘一問,不覺羞得小臉兒通紅,本是一對喁喁兒女,促膝談心,她隻得老著臉兒笑道:“討人嫌哪!你給我說底下怎麼著罷!”張姑娘道:“底下一直到公婆到瞭傢,把一應的事、人都料理清楚瞭。這天才叫我上去,從頭至尾告訴瞭我,我才委曲婉轉的告訴瞭你我這個玉郎。公公才擇吉期自寫通書和請媒的全帖,這就算定規瞭給姐姐作合的這樁大事。這幅行樂圖兒,可正是定規瞭這樁事的第三天畫的。不然,姐姐隻想也有個八字兒沒見一撇兒,我就敢冒冒失失,把姐姐和他畫在一幅畫兒上的理嗎?”何小姐聽瞭,益發覺得她情真心細,自是暗合心意,因望著那幅小照和他說道:“是便是瞭。隻是人傢在那裡讀書,你我一個弄一個香爐,一個弄一堆針線在那裡攪,人傢那心還肯擱在書上去呀?”張姑娘嘆瞭一聲道:姐姐的心,怎麼就和我的心一個樣呢!姐姐那裡知道,現在的玉郎,早已不是你我在能仁寺初見的那個少年老成的玉郎瞭。自從回到京這一年的工夫;傢裡本也接連不斷的事,他是弓兒也不拉,書兒也不念,說話也學得尖酸瞭,舉動也學得輕佻瞭。妹子是臉軟,勸著他總不大聽,即如這幅小照,依他的意思,定要畫上一個他,對面畫上一個我,兩人這麼對瞧著笑。我說這麼啊似的算個甚麼呢?他說這叫作歡喜圖。我問他怎麼叫歡喜圖,他就背瞭一大篇子給我聽。我好容易才記住瞭,等我說給姐姐聽聽。他說當日趙松雪學士有贈他夫人管夫人的一首詞。那詞說道:

我儂兩個,忒煞情多,比如將一塊泥兒,捏一個你,塑一個我。忽然歡喜啊,將它來都打破,重新下水,再摶再煉,再捏一個你,再塑一個我。那其間,我身子裡也有瞭你,你身子裡也有瞭我。

姐姐隻說這話,有溜兒沒溜兒。我就說趙學士這首詞兒,也太輕薄,你這意思也欠莊重。你要畫可別畫上我,我怕人傢笑話。他盡隻鬧著不依,我就想瞭個主意。我說,你要畫我,這不姐姐的事也定瞭麼,索性連姐姐咱們三個都畫上,你可得想一個正正經經的題目,還得把她你我三個人的這場恩義因緣聯合到一處,我可要請公婆看過,並且留著給姐姐看的。我拿姐姐這一說,才把他的淘氣說回去瞭。也虧他的聰明兒真快,就想瞭這幅稿子,他說他那面兒,叫作天下無如讀書樂;姐姐這面兒叫作紅袖添香伴著書;我這面兒就算給姐姐繡這幅小照呢,叫作買絲繡作平原君。我聽瞭聽,這還有些正經,才請那位陶樨禪畫史畫瞭手臉,我補的這針線,這便是這幅行樂圖的來歷。如今姐姐是來瞭,公婆又費瞭一番心,把你我的兩間房子給收拾得一模一樣。我想等過瞭姐姐的新滿月,把那槽碧紗櫥照舊安好瞭,把姐姐這個長生牌兒,還留在我屋裡;把我這個小像,姐姐帶到姐姐屋裡去,這一來不但你我姐妹兩個時時刻刻寸步不離,便是他到那屋裡,有個我的小像陪著姐姐;到這屋裡,又有個姐姐的長生牌兒護著我。他看看眼前的這番和合歡慶,自然該想起從前那番顛險艱難,你我兩個再時常的指著勸勉他,叫他一心奮志讀書,力圖上進,豈不是好?這便是我不許姐姐丟開這長生牌兒的道理。姐姐啊!妹子說的,是也不是,請教?

張金鳳這等一套話,那何玉鳳聽瞭,可有個道她不是的麼?讀者莫為我燕北閑人所欺。我燕北閑人作第十二回“安大令骨肉敘天倫”、“佟孺人姑媳祝俠女”的時候,偶然高興,寫瞭那麼一個十三妹的長生祿位牌兒,不過覺得是新色花樣,醒人耳目。及至寫到這回,十三妹是娶到安傢來瞭,這個長生牌兒不提一句罷,算漏一筆;提一句罷,沒處交代。替她算算,何玉鳳竟看不見這件東西,斷無此理;看見不問,更無此理;看見問瞭,照舊供著,尤其無此理;除是劈瞭燒火,那便無理而又無理,無理到那頭兒瞭。就讓想空瞭心,把那個長生牌兒,給它送到何公祠去,天下還有比那樣沒溜兒的書嗎?我燕北閑人,也是收拾不來這一筆,沒瞭招兒,擄瞭汗瞭,就搜索枯腸,造瞭這一片娓娓的謊話,成瞭這段賺人的文章;雖是苦瞭我作者,卻便宜瞭讀者。假如有這樁事,卻當得未曾有;便是沒這樁事,何妨作如是觀。

何小姐聽瞭這話,不由得趕著張姑娘叫瞭聲:“好妹妹!怎的你這見識,就和我的意思一樣?可見我這雙眼,姐姐不曾錯認你瞭。我正有段話要和你說。”才說到這句,戴媽媽回道:“舅太太過來瞭。”二人便把這話掩住,連忙迎出來讓座。舅太太道:“我不坐瞭,我那裡給你們烙的滾熱的餄子,我才叫人給褚大姑奶奶和那兩位少奶奶送過去瞭。咱們娘兒們一塊兒吃,我給你們作個和合會。”說著,拉瞭二人過南屋去瞭。她姐妹二個一同在舅太太屋裡吃瞭餑餑,便同到公婆跟前來。安老爺正在外面陪鄧、褚諸人暢飲;安太太正和褚大娘子、張太太並兩個侄兒媳婦閑話,又引逗著褚傢那個孩子玩瞭會子。那天已是晚飯時候,二人伺候瞭婆婆晚飯。安太太因她們還不曾過得十二日,便忙叫張姑娘和瞭何小姐回到新房,同公子夫妻們共桌而食。飯罷,晚間安公子隨著父親進來,闔傢團聚,提瞭些往日世事之難,敘瞭些現在天倫之樂。安老爺便和太太說道:“如今咱們的事情是完瞭;大後日可就是烏老大傢的喜事。他臨走再三求下太太,給他送送親。他也為傢裡沒個長輩兒,我們自然要去幫幫他才是。”安太太道:“我也正在這裡算計著呢!這天一定是得在城裡頭住下的瞭,就著這一趟兒,各處看看親戚,道個乏去。”安老爺道:“豈止太太要去,我也正打算趁這個機會,出去走走。咱們娶這兩個媳婦兒,都不曾驚動人,事情過瞭,到得見著瞭,都當面提一句,應當該帶去磕頭的地方,太太還得走一趟,不要惹人怪。隻是你我兩個人都出瞭門,褚大姑奶奶沒個人陪,不是禮呀!”褚大娘子道:“這又從那裡說起?二叔真個還是拿外人瞧待我。你位老人傢隻管去。這天我正有事,我要赴席去呢!”舅太太道:“姑奶奶那裡去呀?”褚大娘子道:“我們大哥大嫂子要請我去坐坐兒。又不敢回二叔二嬸兒,要弄瞭吃的給我送進來。我說我是借著我們老爺子分兒上,二叔二嬸才把我當個兒女待。咱們各親兒,各眷兒,你們要這麼鬧起來,那可就是作踐我瞭。如今我就定下那天,吃他們去。”安太太道:“很好麼!這他們又有甚麼不敢說的呢?”安老爺道:“既如此,就求舅太太和親傢給我們看傢罷。”安太太道:“果然的,我又想起件事來瞭。”因向何小姐道:“你不說要給你媽開齋麼?這天正是個好日子,這一席我同老爺又不好陪,倒是你三口兒好好兒的弄點兒吃的。早上先在佛堂燒瞭香,先通個誠,算瞭還瞭願。把她二位請到你們屋裡吃去,這就算你們給她二位順瞭齋瞭豈不好?”張太太聽瞭,先說:“怎麼呀!親傢。你傢那頓飯不吃肉,喂我吃上箸子,就算開瞭齋瞭,還用叫姑娘姑奶奶這麼花錢費事。”安老爺道:“事雖如此,亦得叫他們小孩子們心裡過得去。”舅太太聽著說完瞭,傻笑道:“你們站著,咱們商量商量這麼一對哪!你們行人情的行人情,認親戚的認親戚,女兒女婿給開齋的開齋,這天算都有瞭吃兒瞭。我呢?”問得大傢連安老爺也不禁大笑起來。安太太道:“你無論他們誰傢,有剩湯剩水的揀點兒就吃瞭,要不,我給你留兩餑餑。”舅太太道:“可不是呢!我有辦法兒。”因和張太太道:“親傢母,到瞭那天,你早上同親傢老爺赴瞭女兒女婿的席。晚上等我弄點兒吃的請你。我可不管親傢公。”張太太道:“他還敢驚動舅太太咧!他在外頭,那兒不吃瞭飯哪!”大傢又談瞭一刻,才各各回房安歇。金玉姐妹,這裡候公公進瞭屋子,服侍婆婆摘瞭簪子,兩個才扶瞭丫頭,面前仆婦打著一對手把燈引著回傢。又到舅太太屋裡閑談瞭片刻。舅太太便催著他三個歸房。何小姐這日,正是善飲的朋友入席第三杯,有名色的,叫作新來的第二晚。

安老爺、安太太一傢向來睡得早,起得早。次日清晨,兒女早來問安。大傢正在閑談,人回鄧九老爺過來瞭。安老爺迎出去,一路說笑進來,到上房坐下。鄧九公一一的應酬瞭一陣,便道:“老弟、老弟婦,我今日特來道謝道乏。咱們的正事也完瞭。過瞭明日,後日是個好日子,收拾收拾,我可要告辭瞭。”這話褚大娘子聽瞭,先有些不願意。她本是個活躍熱鬧人,在這裡住瞭幾日,處得上上下下,沒有一個不合式的,內中金、玉姐妹尤其打得火熱。更兼正要去赴華媽媽傢的請,如今忽然熱剌剌的說聲要走,她如何肯呢?隻是自己不好開口,早聽安老爺說道:“九哥,你忙甚麼?雖說你在這裡幾天,正遇著舍間有事,你我究竟不曾好好兒的喝兩場。”安太太也是在旁款留。褚大娘子便道:“人傢二叔二嬸兒既這麼留,咱們就多住兩天不好。你老人傢傢裡又有些甚麼惦著的呀?”九公道:“倒不是惦著傢。在這裡,你二叔二嬸兒過於為我操心,忙瞭這一陣子瞭,也該讓他老公母倆歇歇兒。”安老爺聽瞭,那裡肯放,便道:“老哥哥,來不來由你,放不放可就得由我瞭。”鄧九公聽瞭,哈哈大笑說:“那麼著,咱們說開瞭。我也難得到京一趟,往回來瞭,又身上有事,不得自在。如今老弟你要留下我,你可別管我,我要到前三門外頭,熱熱鬧鬧的聽兩天戲。這西山我也沒逛夠。還有海淀、萬壽山、昆明湖我都要去見識見識;一直逛到香山,再看看燕臺八景。從盤山一路繞回來撒和撒和,也不要你老弟陪我。我瞧你們那位老程師爺,有說有笑的,我們倒合得來。還有寶珠洞那個不空和尚,這東西敢是酒肉變來,他好大量,問瞭問他這些地方,他都到過。再帶上女婿,我們就走下去瞭。我回傢我就喝,我出去我們就逛。是這麼著,我就住些日子。不,我可就不敢從命瞭。”安老爺連說:“就是這樣。”當下他父女各各歡喜。鄧九公談瞭幾句,又到公子新房望瞭一望,才高高興興的出去。安老夫妻連日在傢,便把鄧九公幫著的那分盛奩歸著起來,接著就找補開箱清給帳目,收拾傢夥,打掃屋子。安太太先張羅著,打發兩個侄兒媳婦進城。安老又吩咐人張羅,把張老倆那所房子,打掃糊裱起來,好預備他搬傢。諸事粗定,他老夫妻才各各出門,進城謝客。安公子便預先吩咐瞭廚房,預備瞭一席盛饌,又叫備瞭桌午酒。這日先在天地佛堂,擺瞭供,燒瞭香,請張老夫妻磕過頭,然後請到新房,給他二位順齋。兩個老兒倍常歡喜,這日打扮得衣飾鮮明,一同過來。張老是足登緞靴,裡面趁著魚白漂佈,上身兒油綠縐綢,下身兒兩截夾襖,寶藍亮花兒緞袍子,釘著雙白朔鼠兒袖頭兒,石青哈喇寒羊皮四不露的褂子,綿羊帽子,戴著個金頂兒。原來安老爺因傢中辦喜事,親傢老爺沒個頂帶,不好著石青褂子,慮到眾親友錯敬瞭,非待親戚之道。適逢其會,順天府開著捐班例,便給他捐瞭個七缺後的候選未入流。頭上便有瞭這個朝廷名器。他自己卻以為雖是身傢清白,究竟世業農桑,不圖這虛好看,因此遇著有事,便頂帶榮身,沒事的日子便把頂子拔下來,擱在錢袋兒裡。這日也因是叩謝佛天,所以才戴上的。張太太又是一番氣象瞭。除瞭綢裙兒緞衫兒不算外,頭上是金烘烘黃塊塊。莫講別的,隻那根煙袋,比舊日長瞭足有一尺多。煙荷包用的絳色氈子的,裡頭裝的是六百四一斤的湖廣葉子,還是成斤的買瞭來,傢裡存著,隨吃隨裝。這兩個老兒,也叫作“孤始願不及此,今及此豈非天乎?”他夫妻兩個到瞭女婿房裡,安公子、金玉姐妹先讓到西間客座坐下。公子同何小姐親自捧茶,張姑娘裝過一袋煙來,仍是照前那等裝法。這個當兒,張太太已經念過七八聲佛瞭。不一時,戴媽媽回飯擺齊瞭,三個人讓他二位出來,分東西席坐好。何小姐送瞭酒退下去,向著二人便拜。慌得個張老說道:“姑奶奶,你這是怎麼說?”連忙出席還揖不迭。張太太說聲:“瞭不得瞭。”站起來趕著過來,就要攙起來。不想袖子一帶,把雙筷子摜在地下,把杯酒也摜倒瞭,灑瞭一桌子。幸而那杯子不曾掉在地下。仆婦們連忙上前揀筷子,擦桌子,重新斟酒,鬧成一團。她那裡還拉著何小姐說:“姑奶奶,你,這是咋兒說?你留我多吃幾年大米飯罷!別價盡著折受我咧!”何小姐道:“慢講爹媽為我吃這一年的齋,我該磕個頭的。我自從在能仁寺受瞭你二位老人傢那個頭,到今日想起來,便覺得罪過。何況今日之下妹妹是誰,我是誰呢!”他兩者也謙不出個甚麼兒來。公子便讓著歸瞭座。那老頭兒倒著實吃瞭兩三個餑餑,一聲兒不言語的就著菜吃瞭三碗半飯。張太太先前還是幹啖白餑餑。何小姐說:“媽,倒是吃點兒菜呀!”她見那桌子上擺著,也有前日筵席上的那小雞蛋兒熬幹粉,又是清蒸刺蝟皮似的一碗,和那一碗黑漆漆的一條子,一條子上面有許多小肉錐兒的,不知甚麼東西。若論張太太到瞭安老爺傢也一年之久瞭,難道連燕窩魚翅海參還沒見過不成?隻因安老爺傢,雖是個世族大傢,卻守定瞭那老輩的節儉傢風,不比那小人乍富,枉花那些無味的錢,混作那等不著要的闊。傢中除瞭有個喜事,以至請個遠客之外,等閑不用海菜這一類的東西。因此張太太雖然也見過幾次,知道名兒,隻不知那個名兒是那件上的,所以不敢輕易上筷子。如今經何小姐揀樣的讓著給夾過來,她便忒兒嘍、忒兒嘍的吃瞭些。不想那肚子有冒冒的一年不曾見過油水兒瞭,這個東西下去,再搭上方才那口黃酒,敢是肚子裡就不依瞭,竟咕嚕嚕的叫喚起來,險些兒弄到老廉頗一飯三遺矢。幸虧她是個羊臟,咕嚕瞭一會子,竟不曾響動。

一時大傢吃完瞭飯,兩個丫鬟用長茶盤兒送上漱口水來。張老擺瞭擺手,說:“不要。”因叫這女孩兒道:“你倒是揭起炕氈子來,把那席篾兒給我撅一根來罷!”柳條兒一時摸不著頭腦。公子說:“拿牙簽兒來。”柳條兒才連忙拿過兩張雙折兒手紙,上面托著根柳木牙簽兒,張老剔瞭會子牙。又從腰裡拉下一條沒撬邊兒大長的白佈手巾來擦瞭擦嘴,又喝瞭兩口茶,便站起來道:“姑爺、兩位姑奶奶費心,我吃也吃瞭,喝也喝瞭,可得到前頭招護招護去瞭。”公子道:“晌午還預備著果子呢。”張老道:“姑爺,你知道的,我不會喝酒,又不吃那些零碎東西。再說今日親傢老爺太太都不在傢,他們伴兒們倒跟瞭好幾個去,在傢裡的呢,也熬瞭這麼幾天瞭,誰不偷空兒歇歇兒。我幫他們前頭照應著去。”說著,便出去瞭。公子一直送出二門方回。

這裡張太太吃瞭一袋煙,也忙著要走。何小姐道:“媽,可忙甚麼呢?沒事就在這裡坐一天,說說話兒不好!”她道:“喂!姑奶奶,你婆婆托付瞭我會子,咱把人傢舅太太一個人兒丟瞭,不是話!再說她晚上還給我弄下吃的瞭,我更不會吃那些果子呀酒的呀。你們自傢吃罷。”說著,自己攥上煙袋荷包綢子也去瞭。他三個跟到上房,隻見舅太太吃完瞭飯,正看著老婆子們那裡拌鋸末子掃地。見瞭張太太站起來,道:“偏瞭我們瞭,赴瞭女兒的席來瞭。”張太太道:“可吃飽咧,齋也開咧。我們姑奶奶這就不用惦記著咧!”舅太太便讓她姐妹兩個也坐下,因和公子道:“這裡不要你,你去罷!”公子正一心的事由兒,想著回傢,便答應瞭一聲,笑著先走瞭。這裡姐妹兩個,便在旁邊的小杌子上坐下。那個大丫頭長姐兒便從柳條兒手裡接過煙袋荷包來,給張姑娘裝瞭袋煙,回身又給何小姐倒過碗茶來。何小姐連日見這個丫頭,在婆婆跟前十分得用,便欠瞭欠身說:“長姐姐,你叫她們倒罷。”隨即站起來同張姑娘走到排插兒背後,一長一短的和她說話兒。因見她是個旗裝,卻又有些外路口音,問瞭問,方知她爹娘是貴州苗人的叛黨,老祖太爺手裡的分賞功臣為奴的罪人,她爹娘到這裡才養的她。她從小兒便陪著公子一處玩耍,到瞭十二歲,太太才叫上來的。何小姐見她說話兒幹凈,性情兒柔和,從此便待她十分親近。

她姐妹兩個坐瞭片刻,舅太太便道:“今日婆婆不在傢,你們姐兒倆也歇歇兒去。我要和親傢太太湊上人鬥牌呢!”因和何小姐道:“你這位公公啊,我告訴你討人嫌著的呢!他最嫌人鬥牌,他看見人鬥牌,卻也不言語,等過瞭後兒提起來,你可聽麼?不說他拙笨嫩兒全不會,又是甚麼這樁事最是消磨歲月瞭,最是耽誤正經瞭,又是甚麼此非婦人本務傢道所宜瞭,繃著個臉兒嘈嘈個不瞭,偏偏兒的姑太太和我又都愛鬥個牌兒,等他不在傢偷著鬥,今日我可要蠃我們親傢太太兩錢兒瞭。”何小姐道:“娘就鬥牌,我們也該在這裡伺候。”你隻聽可再沒舅太太那麼會疼人的瞭,說:“不用,你們兩傢去屋裡,是說且不動呢,零零碎碎也偷空兒歸著歸著。以至公婆歡喜的是甚麼呀,傢裡的事兒啊,你們爺的脾氣性格兒啊,隨身的話計啊,姐姐也該說說,妹妹也該說說,今日不是個空兒嗎?去罷!”何小姐本是不肯定,被舅太太這一提,倒趕起她心裡一樁事來。正待要走,張姑娘道:“姐姐,舅母既這麼吩咐,不如咱們就走罷。傢裡坐坐兒再來。”二人便攜手同行而去。作者這回書一開場,就交代此後便要入安龍媒正傳,如今一回書完瞭,請教那一句是安龍媒正傳?況且何玉鳳到瞭安傢才得兩三天,和張金鳳姐妹初聚,這一位自然該入門問諱,有許多緊要正經話要說,那一位自然也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有許多緊要正經語要說,才是情理;怎的便談到這些閨閣閑情和瑣屑筆墨,作這等一回沒氣力的文章,莫非我燕北閑人寫到“寶硯雕弓完成大禮”,有些江郎才盡起來瞭?讀者!待浮海而後知水,非善觀水者也;待登山而後見雲,非常觀雲者也。金玉姐妹兩個到瞭今日之下,沒得緊要正經話可說瞭。甚麼緣故呢?我燕北閑人早輕輕的把位舅太太放在中間,這文章須夠著瞭。至於這回節的文章,沒一個字沒氣力,也沒一處不是安龍媒的正傳,這正是:

定從正面認廬山,那識廬山真面目。

金玉姐妹兩個回傢,又有些甚的枝節?下回書交代。

《俠女奇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