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回 四僧宴樂禦花園 一怪空懷情欲喜
悟一子曰:此下二篇本不欲解,恐解之而愈不識也。如來雲:“若說是事,一切諸天及人,皆當驚疑。”世人驚疑,器識淺鈍,姑置勿論,雲何諸天亦復驚疑?則其間必有可驚可疑之事。故不欲解之,以滋人之惑。讀者謂是空桑之演義,漆園之寓言已耳,亦莫能解其所演何義,所寓何言。甚將篇中之玉兔,取南風以相謔,真是罪孽!試取書中之顯見者解之,或可不事驚疑。
人盡讀《西遊》矣,前篇“談因”之“因”字,不當重讀耶?“因”者,由來也。此回即談父母未生以前之因,與受生以後之來因也。人盡讀《周易》矣,前篇“遇偶”之“偶”字,不當重讀耶?偶者,陰爻也。此下回即明《乾》動而陷於《坤》,以成《坎》;《坤》動而陷於《乾》,以成《離》之配偶也。當日世尊度世婆心,談因說法,欲脫生死者,必知其生之因,而後可以學死。如治病者,必知其病之根,而後可以下藥。故前篇將入給孤園而先談因,此回將入禦花園而先問因,惟有禦花問因之妙,然後曉得給孤談因之理。所以留在此處說出來因也。
唐僧至金鑾殿,國王問道:“僧人從何來?”唐僧奏道:“往西天求經,因有關文,特來朝王。”已經說出來因矣。及三人召至午門,午門者,《離》門也。三個齊齊站定,乃離□卦爻圖略(上下各一陽,中一陰)之象。國王問道:“那三位姓甚名誰?何方人氏?因甚事出傢?取何經卷?”非問來因乎?唐僧叫道:“陛下問你來因,你即奏上。”非問來因乎?行者奏道:“父天母地,曾拜至人,學成大道。隻因亂蟠桃,反天宮,壓在五行山下。”非來因乎?八戒道:“一生混沌,遇一真人,謹修二八之工夫,敬煉三三之前後。隻因蟠桃酒醉,戲弄嫦娥,遭貶臨凡。”非來因乎?沙僧道:“因怕輪回,得遇仙侶。養就嬰兒,配完姹女。因為蟠桃會上,失手破盞,貶在流沙。”非來因乎?倘不識解因為何因,則三公履歷備見前書,此番似覺重贅而無謂矣,豈知為大道之根由,自當於佈金寺世尊說法之處發露,必當於禦花園行法之處究明也。然唐僧來因雖已說過,行者雲:“幸我師出東土,拜西方。”八戒雲:“保唐僧徑往西天。”沙僧雲:“隨唐朝佛子往西天。”似於三公口中重敘一遍,又見其師徒原屬一體之來因也。
三公俱是蟠桃會來,又見其兄弟本屬一氣之來因也。三公原來《乾》體,隻因一動而為,一奇變為偶,而真陽陷,《坤》因之而成《坎》,《乾》因之而成《離》,正恍惚之間,陰陽匹配之所致,乃來因之正理也,遇偶也。若前之真公主落陷於佈金寺中,純《乾》之地而成《離》象;此三藏師徒都到禦花園中,《坤》宮之內而成《坎》象,來因之異數也,亦遇偶也。
篇中妙義難盡。如行者道:“我們出傢人,得一步進一步。”茲“談因”、“遇偶”,可謂“進一步”矣。
試為諸人再進一步,非如世尊所說之事為何驚疑者,幸勿驚疑。真公主者,即唐僧三徒之變體;唐僧三徒,即真公主之分身也。何也?真公主內陽而外陰,雖女象而實男子也;唐僧三徒外陽而內陰,雖男象而實女身也。《悟真篇》曰:“日居《離》位反為女,《坎》配蟾官卻是男。不會個中顛倒意,休將管事見高談。”此因之可常談者也。
試再為諸人進一步:假公主者,即唐僧三徒、真公主之假身;唐僧三徒、其公主,即假公主之假身也。何也?天宮之一動而嗔欲生,月宮之一動而嗔欲生,皆因一動也,總為一怪也。因有月兔之一怪偷走陰宮,因而混亂入宮,因而顛倒天宮,因而難以平靜結果也。然則假公主非玉免為之,皆因唐僧三徒、真公主為之也。唐僧今日之陷於《坤》宮,非假公主陷之,皆因行者大反天宮,自陷之也;唐僧今日之招贅於假公主,非假公主招之,皆因八戒醉戲嫦娥,自招之也;唐僧今日之打著繡球,非假公主打著,皆因沙僧打破玻璃盞,自打之也;真公主之被陷於佈金寺者,非假公主陷之,皆因素娥一掌思凡,自陷之也。五行總為一氣,三僧總為一僧,分其相,則可為四;萬真不過一真,一怪變為百怪,要其歸,則無非一。若然,則真公主又即為唐僧三徒,唐僧三徒又即為真公主。唐僧三徒、真公主,又即為假公主。今日之拋球招贅,非假公主為之,皆因素娥之一掌為之也。此因之不可常談者也。
再進而譚之:以男求女,禮之常也。假公主何以以女而求男,若娶婦者然?此顛倒之故,誠有其因矣。試再為諸人進一步:通百回中之千妖百魔,皆一怪也,皆因假公主之一怪為之也;通百回中幹魔萬難,皆一動也,皆因真公主之一掌為之也。其真假之因,誠有莫得而辨明者矣!此來因中有“遇偶”之妙也!試欲再為諸人進一步,恐有涉於可驚可疑之事,故不得不因是而止也。
篇中“行者想著長老之言,就此探視真假。”說道:“是真女人,你就做瞭駙馬。”又說:“拜堂時一齊大鬧領去。”“師徒相隨,更無刻離。”俱是欲辨明因果,自求超脫之義。“鎮華閣”當辨明金之真,“留春亭”當辨明留之假。人留春,上鎮華,須從假而識真;各飲宴,強隨喜,又以假而應假。春夏秋冬,宜對景而忘情,假中有真;喜會佳期,雖彼倡而此和,真中有假。銜杯酣睡,真也而非真真;耍子叫喊,假也而非假假。十二佳辰,原有佳妙;一團花錦,卻是虛花。昭陽宮奏醜惡,恐以真而破假;禦花園,掐指算,恐以假而破真。管放心,閃閃身,真可為假;去靈山,便轉身,假可為真。出真身,變蜜蜂,假合巹,鳷鵲宮,假假真真,不可泥狀。然其來因,猶易明辨,惟佈金寺老和尚所言真假之因果,非唐僧三徒莫能辨明也。請熟玩下篇,“遇偶”中又有來因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