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金和尚

金和尚,是山東諸城人。他的父親是個無賴,以幾百錢的身價把他賣給瞭五蓮山的寺院。因為金和尚從小無知愚笨,不能育經參禪,所以隻能幹些放豬趕集的雜事,就像個傭人一樣。

後來他的師傅死瞭,遺留下很少的一點銀子,金和尚就把銀子揣在懷裡離開寺院,作小商販去瞭。他最善長幹那些投機倒把、牟取暴利的勾當,數年間竟成瞭個大富戶,在水坡裡買瞭住宅和土地。他的徒弟非常多,吃飯的人數日以千計,村子四周有成百上千畝良田。他在村裡蓋起瞭幾十座宅院,隻住和尚不住雜人;即使有,也是些沒有產業的窮人,攜帶著妻子兒女,來這裡租賃他的房子和地當佃戶。每一座宅院門內,四周房子相連,都是些佃戶住在裡面。和尚住的房舍在宅院中間:前邊有大廳,重粱掛柱,彩繪金碧,耀人眼目;大廳裡的幾案、屏風,晶瑩光亮,可以照出人影;再後邊是寢室,裡面掛著紅色簾子和繡花帷幔,蘭麝香味四溢噴鼻;檀木床上鑲著螺殼畫,上面鋪著錦緞褥墊,折疊得有一尺多厚;壁上有很多名傢的美人山水畫,懸掛粘貼得幾乎沒瞭空隙。

金和尚隻要一聲長呼,等在門外的幾十個仆人,便如雷鳴一樣齊聲答應。這些人頭戴紅纓帽,腳穿皮靴,都像烏鴉般聚集過來伸長脖子站著。他們接受吩咐時都用手掩著嘴說話,側著耳朵聽。若有客人突然來到,十幾桌宴席隻要喲喝一聲,很快就可以辦好。蒸熏燒煮的各種美味佳肴,紛紛擺上來,滿桌上熱氣騰騰如下起瞭雨霧。隻是不敢公開蓄養歌妓;但卻有十幾個美少年,都聰明伶俐討人喜愛,他們頭纏皂紗,口唱艷曲,讓人聽瞭看瞭覺得也很不錯。

金和尚若是一出門,十幾個騎馬的隨從便前呼後擁,腰裡挎著弓、箭互相碰擊發出聲響。奴仆們稱呼金和尚叫“爺”。就是本縣的那些平民百姓,有稱呼他“爺爺”的,有稱呼他“伯伯、叔叔”的,而沒有叫他“師父”、“上人”的,更無稱呼他的法號的。他的徒弟出門,聲勢比金和尚略差一點,但是他們都騎著很威風的駿馬,也和一般的貴公子大致相同。

金和尚又廣為結納,就是遠在千裡之外也有人和他及時互通消息,以此掌握地方軍政長官的把柄。這些官員若偶而氣盛冒犯瞭他,就先自己戰戰兢兢嚇得不得瞭。金和尚的為人,粗俗不雅,從頭到腳沒有一塊雅骨。他一生沒有奉誦一經,沒學會一咒,從來不到寺院;他的住室中未曾有過誦經用的金鐃和法鼓這類器物,他的徒弟從未見到過,而且也沒聽說過。

凡是來租賃房屋居住的佃戶,傢中的婦女們打扮得就像京城裡的人那樣浮華艷麗,她們用的香脂、頭油、花鈿、鉛粉,都是和尚們供給的,而和尚們對這類花銷也毫不吝惜,因此村裡頂名務農並不種地的人傢有上百戶。經常發生不守法的佃戶砍下瞭和尚的腦袋埋在床下的事情,金和尚對此也不太追究,隻是把這類佃戶趕出村去就算完瞭,他們歷來的習俗就是這樣。

金和尚後來又買瞭個異姓人傢的孩子,讓他做自己的兒子。還專門請瞭個教書先生,教兒子學習科舉功課。他的兒子聰明有文采,就讓他進瞭縣學,隨即按照慣例成瞭太學生,不久,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瞭舉人。由此金和尚被人們稱為“太公”並叫響瞭。過去稱金和尚為“爺”的如今再加上個“太”字,原來對他行常禮的人現在都垂手改行兒孫禮瞭。

過瞭不久,太公和尚死瞭。金舉人披麻戴孝,身臥草墊頭枕土坯,面對靈床自稱孤哀子;金和尚的徒弟們用的哭喪棒堆滿瞭床榻;然而在靈幃後面嚶嚶細聲哭泣的,惟有金舉人的夫人一人而已。士大夫們全都盛裝而來,揭起靈幃吊唁,官員們的傘蓋、車馬多得堵塞瞭道路。

到瞭出殯那天,搭的棚閣像雲彩一樣連成一片,旌幡幢蓋遮天蔽日。用草紮的殉葬品,都用金帛裝飾。車馬傘蓋和儀仗幾十套;馬有千餘匹,美女近百人,都栩栩如生。方弼和方相兩個開路神,是用硬紙殼制成的巨人,頭束皂帕身穿金甲;裡面雖是空的但卻用木架支撐著,讓活人在裡面扛著它走。還在裡面安裝上能轉動的機關,使開路神須屑飛舞,目光閃爍,像要吶喊一樣。觀看的人都感到很驚奇,有的小孩遠遠地看見它就嚇得哭著跑瞭。為金和尚制作的冥宅壯麗得猶如宮殿,樓閣房廊連接足有幾十畝地,裡面千門萬戶,人進去就能迷路出不來瞭。祭品上的麟、鳳、龜、蛇四靈物,人們大多都叫不出名字來。會合到這裡來行送葬禮的人車蓋相接,上自地方官員,他們都躬著腰進來,恭恭敬敬地按朝見的儀式起拜;下至本縣的貢生和小吏,他們隻能手扶地面行叩首禮,不敢勞累金舉人和那些師叔們。

這個時候,人們傾城出動都來瞻仰,男男女女氣喘揮汗,絡繹不絕;有帶著老婆抱著孩子的,有呼喊兄長尋找妹妹的,真是人聲鼎沸。再摻雜上鑼鼓吹打的喧鬧聲,各種雜耍戲劇的鏗鏘聲,連人的說話聲都聽不見瞭。那些看熱鬧的人的身子自肩以下都被擠得看不見瞭,隻能看到千萬個人頭在攢動。人群中有個孕婦肚子疼急瞭要分娩,幾個女伴便張開裙子當作帷帳,圍繞守護著她;隻聽到嬰兒的啼哭,也來不及問是男孩女孩;裂下一塊衣服包好孩子抱在懷裡,有扶著她的,有拉著她的,很費勁地擠出去走瞭。這真是一大奇觀啊!

金和尚入葬以後,把他所遺留下來的資產一分為二:一份歸他的兒子金舉人,另一份歸他的徒弟們。金舉人得到瞭一半傢產,在他住宅的東西南北四周,都是和尚們的地盤;然而金舉人與和尚們都是兄弟相稱,他們之間的利益仍舊休戚相關。

《聊齋志異白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