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金鑾

謝金鑾

謝金鑾,字巨廷;福建侯官人。乾隆五十三年舉人;以大挑二等,歷官邵武、南靖、安溪、南平、彰化及臺灣、嘉義教諭。

金鑾少讀宋儒書,悅「心性」之說。後悟其非,返求之「四書」、「五經」而得其要,曰忠信、曰好學。嘗曰:『士不讀書,空言「存誠」、「慎獨」、「主敬」、「存養」,有體無用』。其說經,不事章句訓詁。與友人書曰:『學者講求「六經」有得於心,以之治己有術、治人有術;是謂經術。近世喜搜古書,以為新博;愈古愈廢之說,則以為愈佳。學雖博,以語修己、治人之方,則無術焉。此謂經學,不足言經術也』。

官安溪,嶢陽鄉械鬥,知府捕所名數人不得,歸咎於士。金鑾請於督學恩普曰:『漳、泉無獄不及士;設案牒而罪之,不出二年,庠序空矣』。恩普壯其言,事乃已。憫漳、泉好鬥,教化不行,著「漳泉治法論」一卷。官嘉義,值海盜蔡牽陷鳳山,知縣急延問計;金鑾曰:『此間士民經林爽文之亂,守禦有成法。召而謀之,咄嗟可集也』。如其言,眾果至。金鑾指麾分守,夜三鼓而辦;一縣獲安。先是,蔡牽欲得蛤仔難為巢穴;其地本甌脫,在臺灣東北,土沃而險。金鑾考其始末、詳其利害,謂「當撫之為保障」,著「紀略」一卷。知當事憚於興作,請同裡梁上國上之;上可其奏--即新設噶瑪蘭廳是也。

金鑾居教職,訓課有法;而吏治、民情,尤關休戚。性廉介,諸生知其貧,饋之;不受。嘗作「退榖自警文」,大旨謂『天下之理,進常不足,退常有餘。故進而見,不如退而藏;進而求諸人,不如退而求諸己』--退榖,金鑾號也。晚調安溪,不樂居官,作「教諭語」四篇贈諸生,質實切富,多卑近砭俗之言;山陽汪廷珍謂在呂司寇「呻吟語」上。嘉慶二十五年,卒;年六十四。又著有「論語讀註補義」四卷、「二勿齋文集」六卷。

--見原書卷六十七「儒林傳」(上二)。

《清史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