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奔馬象征什麼?

1969年10月,在甘肅武威縣城北,發掘一座東漢靈帝時期的張姓將軍墓。在出土的殉葬物品中,有一具高34.5厘米的銅馬俑,為青銅制成,作疾速奔馳狀,其右後蹄附一飛鳥,既表現其高度的浪漫主義意境,又穩定瞭銅馬俑本身的重心,堪稱我國古代青銅藝術中無以倫比的珍品。因此,近年在英、法、日、美各國展出之後,贏得普遍的贊賞,被譽為“中國古代藝術作品的高峰”。國傢旅遊局己決定將其作為中國旅遊的圖形標志。但這具銅馬俑究竟是什麼,卻是一個急待解開的謎。

銅馬俑的造型雄駿非凡,它昂首嘶鳴,馬蹄騰空,作風馳電掣般的奔馳,因而,經郭沫若鑒定,命名“銅奔馬”。因由青銅制成,也稱“青銅奔馬”。但是,這具銅馬俑的精妙之處,在其後蹄下踏一飛鳥,僅以“奔馬”名之,顯然不足以表現其浪漫主義意境。因此有人將其稱為“馬踏飛燕”,以表明奔馬正在作凌空掠過燕背的飛馳。相傳周穆王有八駿,其一名為“翻羽”,意為馬馳之快,超過瞭飛鳥的速度。這具銅馬俑的造型,說明它是“翻羽”

之類的駿馬。

然而有人認為,銅馬俑所附飛鳥,從造型看不象是燕子,而是龍雀,因此認為應該是“馬踏龍雀”。但是,問題在於龍雀是風神,即飛廉。這種神鳥,豈能是奔馬所踏之物?雖然東漢張衡的《東京賦》中有“銅雀蟠婉,天馬半漢”之句,但這是稱宮內龍雀、天馬兩件對應的銅制陳列品。因此,常書鴻等認為這具銅馬俑就是“天馬”。《漢書。禮樂志》中《西極天馬之歌》曾記載,“天馬”“浮雲,上馳”,意即足踩浮雲,身可騰空飛馳。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天馬歌》中,曾用“回頭笑紫燕”來形容“天馬奔”之疾速。奔馬踏著飛燕,不正是遨遊空中的“天馬”形象嗎?再說漢代稱產自大宛的良種汗血馬為“天馬”,銅馬俑出士於武威,可見銅馬俑與產於西北的良馬有關。但是,最近有人提出,“天馬”在漢代專指大宛桿血馬及與此有關的官內陳列品。東漢明帝為置飛廉(即銅制龍雀)、銅馬(即銅制“天馬”)於洛陽,曾親自出行到西安迎取(原二物存於西漢都城長安)。《漢書。張騫李廣利傳》載:“天子好宛馬,使者相望於道。”甚至不惜下嫁宗室女子,或令大軍征戰,才求得汗血馬,是謂“天馬”,為此作《西極天馬之歌》,為帝王祭天禮樂之一,以歌頌漢傢天子的功德。因此,無論“天馬”

是指真馬還是銅馬,都隻是皇傢威儀的象征,臣民不可能享用,武威東漢墓主張姓將軍怎能例外?因。此,有人又提出這具銅馬俑是“馬神——天駟”。《爾雅。釋天》雲:“天駟,房也”。指的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之東方蒼龍七宿中的第四位星,名“房”,即“天駟”亦“馬祖神”。秦漢以前人們都崇“天駟”為“馬神”(即後人俗稱的“馬王爺”)。自商周以來,征戰之中都少不瞭駿馬,因而就產生瞭對馬祖神的崇拜和祭祀。武威漢墓主人張姓將軍生前率騎戌邊,供奉馬神,死後殉葬其將軍銀印和銅制馬神,以期庇佑他在幽冥世界的尊榮,當是很自然的事情。這樣解釋,就墓主人的官秩身份和率領騎兵、供奉馬神的職業特征來說,都是合理的。“天駟”者猶言駟馬行空,以足踏飛鳥來說明“天駟”和象征其所處的空間位置。

然而,綜述至此,這具漢代青銅的藝術珍品之歷史真相仍未能完全揭示。連提出最後一種意見的研究者也說:“故提出‘馬神——天駟’之說,供大傢討論。”(見《西北師院學報》1984年第3期有關文章)

(張勁)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