璽是封建時代皇帝的寶印。在無數寶璽中,秦制“傳國璽”被稱為天下共傳的“至寶”。幾千年來有關它的種種傳說無不充滿瞭神秘的色彩,甚至在兩千多年後的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宮時,警察總監張壁和鹿鐘麟等還在追索這塊“歷朝相傳的金鑲玉璽”。
傳說春秋時,楚人卞和在荊山(今湖北南漳縣)見鳳凰棲落青石上。古人曾有“鳳凰不落無寶地”之說,他將此璞獻給楚厲王,經玉工辨識認為是石塊。卞和以欺君罪被刖左足。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獻寶,仍以前罪斷去右足。至楚文王時,卞和抱玉痛哭於荊山下,文王命人剖璞,果得寶玉,經良工雕琢成壁,人稱“和氏壁”。
400年後,楚相國昭陽,滅趙敗魏,威王將和氏壁賞賜昭陽。一日,昭陽率百餘賓客瀏覽赤山,席中應眾人之請,出壁傳視。其時山下深潭有丈餘長大魚及無數小魚躍出水面,眾人爭睹奇跡,以至散席,和氏壁不翼而飛。
當時未發跡的縱橫傢張儀,正在昭陽門下,眾疑“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壁,共執張儀,掠笞數百”,但和氏壁終無下落。“盜竊犯”是誰?至今尚未“破案”。
50餘年後,趙國太監繆賢偶以500金購得和氏璧,趙惠文王聞訊,將璧占為己有。
秦昭襄王獲悉和氏壁在趙,假以15城換壁。趙王無奈,遂派藺相如懷壁使秦。藺不辱使命,設計“完壁歸趙”。61年後,秦滅趙,和氏壁落入秦國。秦贏政統一中國,“稱始皇帝”。皇帝寶璽自然要選用天下絕無僅有的寶貝。於是始皇命宰相李斯磨和氏璧作皇帝璽,並想代代相傳,因此稱為“傳國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龍舟行至洞庭湘山,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忙拋傳國璽於湖中,祀神鎮浪。8年後,使者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壁曰:“為吾遺滈池君”,傳國璽,復歸來。其事真假難辨,成為千古疑團。
劉邦率兵入咸陽,秦王“子嬰上始皇璽”。劉邦稱帝“服之,代代相受”,號曰“漢傳國璽”。
西漢末年,王莽篡政。小皇帝劉嬰僅兩歲,璽由王莽姑母漢孝元太後代管。莽命弟王舜進長樂宮索璽。後見舜怒斥:“而屬父子宗族蒙漢傢力,富貴累世……乘便利時,奪取柄璽,不復顧恩義,如此者,狗豬不食其餘!”
(《漢書。元後傳》)隨即將璽“投之地”。傳國璽被摔缺一角,經黃金鑲補,但終難天衣無縫,天下至寶,從此留下瑕痕。光武中興,“莽敗,李松持璽詣宛上更始”,後歸劉秀。東漢末期,十常侍作亂,漢少帝夜出北宮避難,倉促間未帶傳國璽,返宮後傳國璽查無下落。
不久,“十八路諸侯討董卓”,長沙太守孫堅攻入洛陽,從城南甄官井撈出宮女的屍體,在項下錦囊中金鎖關閉的朱紅小匣內取出玉璽。玉璽方圓四寸,上鐫五龍交紐,旁缺一角,以黃金鑲補,下有篆文:“受命於天,並既壽永昌。”此文傳為李斯所書。孫堅獲傳國璽,心生異念,但不久陣亡峴山。袁木乘孫堅妻吳氏扶棕歸裡,“乃拘堅夫人而奪之”。袁術死後,其妻扶棺奔廬江,廣陵太守徐璆,依袁術先例搶傳國璽獻曹操。三國鼎峙,璽屬魏。三國歸晉,璽傳晉。西晉末年,五胡十六國更迭頻繁。傳國璽像是被獵犬追逐的獵物,被不停地爭來奪去。每一次的交替易手,就伴隨著一場血腥的殘殺。晉懷帝永嘉五年,“璽落前趙劉聰”之手。東晉咸和四年,石勒滅前趙,璽屬後趙。冉閔殺後趙石鑒,奪得傳國璽。公元352年,慕容俊克冉魏鄴城,宣稱閔妻已獻傳國璽,封其為“奉璽君”,改年號為“元璽”,建大燕國(即前燕)。
其實當時傳國璽已被濮陽太守戴施偷獻於晉穆帝,慕容俊隻是導演瞭一場自欺欺人的騙局,妄想以所謂“天命”來維持其統治而已。傳國璽歸東晉後,經劉宋、齊、梁、陳、隋,最後落入唐高祖李淵之手。從此,璽改稱為“寶”。傳國璽從發現和氏壁始,傳至唐末,計1620餘年,像這樣被歷朝傳遞1000多年的歷史文物,在世界史上亦屬罕見。令人可惜的是,傳國璽於五代時突然失蹤。宋太祖“陳橋兵變”受禪後周,僅獲後周兩方寶印,未獲傳國璽。
由於歷代封建統治者極力宣揚獲得傳國璽是“天命所歸”、“祥瑞之兆”,因此,在宋、元、明、清,均有真真假假的“傳國璽”不斷問世,屢經發現。如:宋紹聖三年,咸陽段義於河南鄉掘地修舍,獲一方“色綠如蘭,溫潤而澤”、“背螭紐五盤”的玉印。經翰林學士蔡京等十三名官員“考證”,奏稱哲宗為“真秦制傳國璽”。
明弘治十三年,鄠縣毛志學在泥河濱得傳國璽,由陜西巡撫熊羽中呈獻明孝宗皇帝。但孝宗疑其偽“卻而不用”。
明末,相傳由元末元順帝帶人沙漠的傳國璽竟被金太宗於“上年八月得元代傳國璽於元裔林丹汗之蘇泰太後”,太宗由此“乃定立國之計”,改“金”為“清”國號。
清初,故宮交泰殿藏禦璽39方,其中一方“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玉璽被人稱為傳國璽。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從中欽定25方寶璽時,將此方寶璽剔除在外。由此可見,這是一塊偽造的贗品。
真正的傳國璽到底在哪裡?千百年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也許隨著歷史的發展,終有一天人們能解開傳國璽失蹤的千古疑案!
(張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