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起源於什麼時候?

“古歌舊調君休唱,聽取新翻楊柳枝。”曲子詞的出現,給中國古代的詩壇註入瞭一股優美芬芳的氣息。詞以它美妙的韻律,豐富的色彩,委婉的情調,不僅能作為一種重要文體而與五七言詩抗衡,而且還以比詩更高的藝術魅力吸引著今天的讀者。

可是,這條藝術長河的源頭何在?從古到今眾說紛壇。由於詞與五七言詩最顯著的外部區別是它那長短不一的句式,因此,大量的探源者們便在這裡大做文章,千年來爭論不休,通常的講法有四種:第一,詩詞同源,古已有之。清代著名詞論傢汪森指出:“自有詩,而長短句即寓焉。《南風》之操,《五子之歌》是已。周之《頌》三十一篇,長短句居十八;……是非詞之源乎!”(《詞綜序》)他認為《詩經》中長短句相雜的詩就是詞的雛型,有詩就有詞。這種提法的出發點,一方面是註意瞭長短句這一特征,另一方面也是為瞭糾正不少人把詞視為“小道”的傳統偏見,提高詞的地位。

第二,詞源於漢樂府。因為詞與樂府詩歌都具備句式參差不一和能夠入樂歌唱兩大特點。因此不少學者都認為詞的直接源頭應該是漢樂府。宋人王灼認為:“古歌變為古樂府,古樂府變為今曲子,其實一也。”(《碧雞漫志》)王應麟在《困學紀聞》中也說:“詞曲者,古樂府之末造也。”這一說法在清代詞論傢中尤為盛行。

第三,詞產生於齊梁時代。持這種觀點者為數不少,不但古人作此論,不少現代學者也這麼認為,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和文學研究所編《中國文學史》都持這一觀點。他們把粱武帝的《江南弄》和隋煬帝的《紀遼東》作為詞的雛型。齊梁時代,詩的平仄聲律得到瞭系統的理論闡述,各種清樂和雅樂的傳唱也日益普遍,因此諸如《江南弄》這類入樂合律的長短句的詩與詞有更多的相似處,所以不少人便認為這就是最初的詞瞭。

第四種說法最流行,即認為詞產生於初盛唐,主要從近體詩發展而來。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說:“唐初多五七言,唐中後漸變為長短句。”他們認為詞中嚴密的平仄聲律不是憑空而來的,隻有律詩的高度成熟才會導致詞的形成,早期的詞都以五七言律詩的句式為主便是一個力證。《全唐詩》卷三十二就是這樣解釋的:“唐人樂府原用律絕等詩,雜和聲歌之,並其和聲作實字,長短句以就曲拍者為填詞。”詞的別稱“詩餘”也說明瞭詞對詩的繼承關系。“詩餘”說有兩種意義:一是有詩以後才有詞;一是作詩之閑餘

去作詞。不管哪種解釋都符合詞產生於近體詩這一說法。

除瞭“詩餘”、“長短句”外,詞的別稱還有很多,如“曲子詞”、“樂府”等,這些別稱揭示瞭詞與音樂的密切關系,因此,許多現代學者便紛紛從音樂史入手去探究詞的來龍去脈。目前比較多的學者認為,詞的形成與隋唐時期產生的燕樂有重要聯系。燕樂是西域音樂結合中原民間音樂而形成的一種流行音樂,它一出現便迅速地取代瞭中原舊樂而風靡一時,而“配合燕樂樂曲的歌辭就是詞”。(唐圭璋《論詞的起源》)同時也有研究者註意到瞭詩與音樂結合的某些規律:漢以前是按詩譜樂,漢唐之際是采詩入樂,唐以後是倚聲填詞。因此倚聲填詞也是詞用以區別其他長短句詩的標記之一。

總的來說,註意到詞與燕樂關系的學者,在起源時間上一般都傾向於前述第四說,因為這與燕樂流行發展的時代正吻合。

然而,就目前而論,不管從句式、格律、音樂哪方面說,對詞的起源問題都還沒有一個定論,對詞史研究者來說這仍是一個重大課題,對讀者來說也還是一個“謎”。但隨著新的史料的發現和對文學藝術史的進一步研究,解開這個謎團的希望不是不存在的。

(耿百鳴)

《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