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那錢塘縣知縣未發跡時,他的正室太太不知與和尚有瞭甚麼事,被他查著憑據。欲待聲張,卻又怕於面子有礙,隻得咽一口氣,寫一紙休書,把老婆休瞭,再娶這一位孺人的。此刻恰好遇瞭這個案子,那迂奶奶又自己碰瞭來,他便要借這個和尚出那個和尚的氣,借迂奶奶出他那已出老婆的醜。
當時坐瞭二堂,先問“和尚提到瞭沒有”,回說“提到瞭”。又叫先提小和尚上來,問道:“你有師父沒有?”回說:“有。”又問:“叫甚名字?”回說:“叫某某。”又問:“你還有甚麼人?”回說:“有個師太。”問:“師太是甚麼人?”回說:“師太就是師太,不知道是甚麼人。”問:“師父師太,可是常住在哪裡?”回說:“不是,他兩個天天來一遍就去瞭。”問:“天天甚時候來?”回說:“或早上,或午上,說不定的。”問:“他們住在那裡?”回說:“師父住在某廟裡,師太不知道住在哪裡。”問:“他們天天來做甚麼?”回說:“不知道。來瞭便都到裡面去瞭,我們都趕在外面,不許進去,不知他們做甚麼。有一回,我要偷進去看看,老媽媽還喝住我,不許我進去,說師父和師太太■呢。”知縣喝道:“胡說1隨在身邊取出那張小照,叫衙役遞給小和尚,問他:“這是誰?”小和尚一看見,便道:“這就是我的師太。”知縣叫把小和尚帶下去,把和尚帶上來。知縣叫抬起頭來。和尚抬起頭,知縣把他仔細一端詳,隻見他生得一張白凈面孔,一雙烏溜溜的色眼,倒也唇紅齒白。知縣把驚堂一拍道:“你知罪麼?”和尚道:“僧人不知罪。”知縣冷笑道:“好個不知罪!本縣要打到你知罪呢1把簽子往下一撒,差役便把和尚按倒,褪下褲子,一啊,二啊的打起來。打到二十多下,知縣喝叫停住瞭。問那行刑的差役道:“你們受瞭那和尚多少錢,打那個虛板子?”差役嚇得連忙跪下道:“小的不敢,沒有這件事。”知縣道:“哼!我做瞭二十多年老州縣,你敢在我跟前搗鬼呢1喝叫先把他每人先打五十大杖,鎖起來;打得他兩個皮開肉綻,鎖瞭下去。知縣喝叫再打和尚。這回行刑的,雖是受瞭錢,也不敢做手腳瞭,用盡平生之力,沒命的打下去,打得那和尚殺豬般亂叫。一口氣打瞭五百板,打得他血肉橫飛,這才退堂。入到上房,隻見那迂奶奶臉色青得和鐵一般,上下三十二個牙齒一齊叩動,渾身瑟瑟亂抖。
原來知縣說是發落希奇古怪案子,又叫他孺人去看,孺人便拉瞭迂奶奶同去。迂奶奶就有點疑心,不肯去,無奈一邊盡管相讓。迂奶奶回念一想,那和尚已經在保,今天未聽見提到,或者不是這件事也未可知,不妨同去看看。原來那和尚被捉時,他一黨的人都不在寺裡,所以沒人通信。及至同黨的人回來知道瞭,趕去報信,迂奶奶已先得瞭封房子的信,趕到衙門裡來瞭,所以不知那和尚已經提到。當下走到屏風後頭,往外一張,見隻問那小和尚。心中雖然吃瞭一驚,回想小和尚不知我的姓氏,問他,我倒不怕,諒他也不敢叫我去對質。後來見知縣拿小照給小和尚看,方才顏色大變,身上發起抖來。孺人不知就裡,見此情形,也吃瞭一驚,忙叫丫頭仍扶瞭到上房去。再三問他覺得怎麼,他總是一言不發。又叫打轎子“我回去”。誰知這縣衙門宅門在二堂之後,若要出去,必須經過二堂,堂上有瞭堂事,是不便出去的。迂奶奶愈加驚怪,以為知縣故意和他為難。又聽得老媽子們來說:“老爺好古怪!問瞭小和尚的話,卻拿一個大和尚打起來,此刻打的要死快瞭1迂奶奶聽瞭,更是心如刀刺,又是羞,又是惱,又是痛,又是怕。羞的是自己不合到這裡來當場出醜;惱的是這個狗官不知聽瞭誰的唆使,毫不留情;痛的是那和尚的津皮嫩肉,受此毒刑;怕的是那知縣雖然不敢拿我怎樣,然而他退堂進來,著實拿我挖苦一頓,又何以為情呢!有瞭這幾個心事,不覺越抖越利害,越見得臉青唇白,慢慢的通身抖動起來。嚇得孺人沒瞭主意。恰好知縣退堂進來,他的本意是要說兩句挖苦話給他受受的,及至見瞭他如此光景,也就不便說瞭。連忙叫人去拿薑湯來,調瞭定驚九灌下去。歇瞭半晌,方才定瞭,又不覺一陣陣的臉紅耳爇起來。知縣道:“少夫人放心!這件事隻怪和尚不好。別人不打緊,老中堂臉上,侍生是要顧著的,將來辦下去,包管不礙著府上絲毫的體面。”迂奶奶此時,說謝也不是,說感激也不是,不知說甚麼好,把一張臉直紅到頸脖子上去。知縣便到房裡換衣去瞭。
迂奶奶無奈,隻得搭訕著坐轎回府。
這邊知縣卻叫人拿瞭傷藥去替和尚敷治,說用完瞭再來拿,他的傷好瞭來回我。傢人拿瞭出去,交代明白。過瞭幾天,卻不見來取傷藥。知縣心裡疑惑,打發人去問,回說是已經有人從外頭請瞭傷科醫生,天天來診治瞭。知縣不覺一笑。等過瞭半個月,人來說和尚的傷好瞭,他又去坐堂,提上來喝叫打,又打瞭一百板押下去。那邊又請醫調治,等治得差不多好瞭,他又提上來打。如此四五次,那知縣借這個和尚出那個和尚的氣,也差不多瞭,然後叫人去給那和尚說:“你犯的罪,我自己知道。你到瞭堂上,如果供出實情,你須知汪府上是甚麼人傢,隻怕你要死無葬身之地呢!我此刻教你一個供法:你隻說向來以化齋為名,去偷人傢的東西;並且不要說都是偷姓汪的,隻揀那有款的字畫,說是偷姓汪的,其餘一切東西,偷張傢的,偷李傢的,胡亂供一陣。如此,不過辦你一個積竊,頂多不過枷幾天就沒事瞭。”和尚道:“他提瞭我上去,一問也不問就是打,打完瞭就帶下來,叫我從何供起1那人道:“包你下次上去不打瞭。你隻照我所教的供,是不錯的。”和尚果然聽瞭他的話,等明日問起來,便照那人教的供瞭。知縣也不再問,隻說道:“據你所供東西是偷來的,是個賊;但是你做和尚的,為甚又置備起婦人傢的妝奩用具來,又有女鞋在床底下?顯見得是不守清規瞭。”喝叫拖下去打,又打瞭三百板,然後判瞭個永遠監禁。一面叫人去招呼汪傢,叫人來領贓,隻把幾張時人字畫領瞭去。一面寫個稟帖稟復汪中堂,也隻寒寒糊糊的,說和尚所偷贓物,已訊明由府上領去;和尚不守清規,已判永遠監禁。汪中堂還感激他辦得幹凈呢。他卻是除瞭汪府領去幾張字畫之外,其餘各贓,無人來領,他便聲稱存庫,其實自行享用瞭。更把那一所甚麼津舍,充公召賣,卻又自己出瞭二百吊錢,用一個旁人出面來買瞭,以為他將來致仕時的菟裘。
茍才和繼之談的,就是這麼一樁故事。我分兩橛聽瞭,便拿我的日記簿子記瞭起來。
天已入黑瞭。我問繼之道:“茍才那廝,說起話來,沒有從前那麼亂瞭。”繼之道:“上瞭年紀瞭,又經過多少閱歷,自然就差得多瞭。”我道:“他來求薦醫生,不知大哥可曾把端甫薦出去?”繼之道:“早十多天我就薦瞭,吃瞭端甫的藥,說是安靜瞭好些。他今天來算是謝我的意思。”說話間,已開夜飯,忽然端甫走瞭來。繼之便問吃過飯沒有。端甫道:“沒有呢。”繼之道:“那麼不客氣,就在這裡便飯罷。”端甫也就不客氣,坐下同吃。
飯後,端甫對繼之道:“今天我來,有一件奇事奉告。”繼之忙問:“甚麼事?”端甫道:“自從繼翁薦我給茍觀察看病後,不到兩三天,就有一個人來門診,說是有瞭個怔忡之癥,夜不成寐,聞聲則驚,求我診脈開方。我看他六脈調和,不象有病的,便說你六脈裡面,都沒有病象,何以說有病呢。他一定說是晚上睡不著,有一點點小響動,就要嚇的瞭不得。我想這個人或者膽子太小之過,這膽小可是無從醫起的,雖然藥書上或有此一說,我看也不過說說罷瞭,未必靠得住,就隨便開瞭個安神定魄的方子給他。他又問這個怔忡之癥會死不會。我對他說:‘就是真正得瞭怔忡之癥,也不見得一時就死,何況你還不是怔忡之癥呢。’他又問忌嘴不忌,我回他說不要忌的,他才去瞭。不料明天他又來,仍舊是——瑣瑣的問,要忌嘴不要,怕有甚麼吃瞭要死的不。我隻當他一心怕死,就安慰他幾句。誰知他第三天又來瞭,無非是那幾句話,我倒疑心他得瞭痰病瞭。及至細細的診他脈象,卻又不是,仍舊胡亂開瞭個寧神方子給他。叫他纏瞭我六七天。上前天我到茍公館裡去,可巧巧兒碰瞭那個人。他一見瞭我,就漲紅瞭臉,回身去瞭。當時我還不以為意,後來仔細一想,這個情形不對,我來看病時,口口聲聲說的病情,和茍觀察一樣的,卻又口口聲聲隻問要忌嘴不要,吃瞭甚麼是要死的,從來沒問過吃瞭甚麼快好的話,這個人又是茍公館裡的人,不覺十分疑惑起來。要等他明天再來問他,誰知他從那天碰瞭我之後,就一連兩天沒來瞭。真是一件怪事!我今天又細細的想瞭一天,忽然又想起一個疑竇來:他天天來診病,所帶來的原方,從來是沒有抓過藥的。大凡到藥鋪裡抓藥,藥鋪裡總在藥方上蓋個戳子,打個碼子的;我最留神這個,因為常有開瞭要緊的藥,那病人到那小藥鋪子裡去抓,我常常知照病人,誰傢的藥靠得住,誰傢的靠不住,所以我留神到這個。繼翁,你看這件事奇不奇1我和繼之聽瞭,都不覺棱住瞭。我想瞭一想道:“這個是他傢甚麼人,倒不得明白。”端甫道:“他傢一個少爺,一個書啟老夫子,一個帳房,我都見過的。並且我和他帳房談過,問他有幾位同事,他說隻有一個書啟,並無他人。”我道:“這樣說來,難道是底下人?”端甫道:“那天我在他們廳上碰見他,他還手裡捧著個水煙袋怞煙,並不象是個下人。”繼之道:“他跟來的窮親戚本來極多,然而據他說,早都打發完瞭。”端甫道:“不問他是誰,我今天是過來給繼翁告個罪,那個病我可不敢看瞭。他傢有瞭這種人,不定早晚要出個甚麼岔子,不要怪到醫生頭上來。”繼之道:“這又何必呢。端翁隻管就病治病,再知照他忌吃甚麼,他要在旁邊出個甚麼岔子,可與你醫生是不相幹的。”端甫道:“好在他的病,也不差甚麼要痊愈瞭。明天他再請我,我告訴他要出門去瞭,叫他吃點丸藥。他那種闊佬,知道我動瞭身,自然去請別人;等別人看熟瞭,他自然就不請我瞭。”說罷,又談瞭些別的話,方才辭去。
我和繼之參詳這個到底是甚麼人,聽那個聲口,簡直是要探聽瞭一個吃得死的東西,好送他終呢。繼之道:“誰肯作這種事情,要就是他的兒子。”我道:“幹是旁人是不肯幹這個的。幹到這個,無非為的是錢,旁人幹瞭下來,錢總還在他傢裡,未必拿得動他的。要說是兒子呢,未必世上真有這種梟獍。”繼之道:“這也難說,我已經見過一個差不多的瞭。這裡上海有一個富商,是從極貧寒、極微賤起傢的。年輕時候,不過提個竹筐子,在街上叫賣洋貨,那出身就可想而知瞭。不多幾時便發瞭財,到此刻是七八傢大洋貨鋪子開著,其餘大行大店,他有股分的,也不知多少。生下幾個兒子,都長大成人瞭。內中有一個最不成器的,終年在外頭非嫖即賭,他老子知道瞭,便限定他的用錢,每月叫帳房支給他二百洋錢。這二百塊錢,不定他兩三個時辰就化完瞭,那裡夠他一個月的用。鬧到不得瞭,便在外頭借債用。起初的時候,仗著他老子的臉,人傢都相信他,商定瞭利息,訂定瞭日期,寫瞭借據;及至到期向他討時,非但本錢討不著,便連一分幾厘的利錢也付不出。如此攪得多瞭,人傢便不相信他瞭。“他可又鬧急瞭,找著一個專門重利盤剝的老西兒,要和他借錢,老西兒道:‘咱借錢給你是容易的,但是你沒有還期,咱有點不放心,所以啊,咱就不借瞭。’他說道:‘我和你訂定一個日子,說明到期還你;如果不還,憑你到官去告。好瞭罷?’老西兒道:‘哈哈!咱老子上你的當呢!打到官司,多少總要化兩文,這個錢叫誰出啊!你說罷,你說訂個甚期限罷?’他說道:‘一年如何?’老西兒搖頭不說話。他道:‘半年如何?’老西兒道:‘不對,不對。’他道:‘那麼準定三個月還你。’老西兒哈哈大笑道:‘你越說越不對瞭。’他想這個老西兒,倒不信我短期還他,我就約他一個遠期,看他如何。他要我訂遠期,無非是要多刮我幾個利錢罷瞭,好在我不在乎此。因說:‘短期你不肯,我就約你的長期,三年五年,隨便你說罷。’老西兒搖搖頭。他急道:‘那麼十年八年,再長久瞭,恐怕你沒命等呢/老西兒仍是搖頭不語。他著瞭氣道:‘長期又不是,短期又不是,你不過不肯借罷瞭。你既然不肯借,為甚不早說,耽擱我這半天/老西兒道:‘咱老子本說過不借的埃但是看你這個急法兒,也實在可憐,咱就借給你;但是還錢的日期,要我定的。’他道:‘如此要那一天還?你說。’老西兒道:‘咱也不要你一定的日子,你隻在借據上寫得明明白白的,說我借到某人多少銀子,每月行息多少,這筆款子等你的爸爸死瞭,就本利一律清算歸還,咱就借給你瞭。’他聽瞭一時不懂,問道:‘我借你的錢,怎麼要等你的爸爸死瞭還錢?莫非你這一筆款子,是專預備著辦你爸爸喪事用的麼?’老西兒道:‘呸!咱說是等你的爸爸死瞭,怎麼錯到咱的爸爸頭上來!呸,呸,呸/他心中一想,這老西兒的主意卻打得不錯,我老頭子不死,無論約的那一年一月,都是靠不住的,不如依瞭他罷。想罷,便道:‘這倒依得你。你可以借一萬給我麼?’老西兒道:‘你依瞭咱,咱就借你一萬,可要五分利的。’他嫌利息太大。老西兒說道:‘咱這個是看見款子大,格外相讓的;咱平常借小款子給人傢,總是加一加二的利錢呢。’兩個人你爭多,我論少,好容易磋磨到三分息。那老西兒又要逐月滾息,一面不肯,於是又重新磋磨,說到逐年滾息,方才取出紙筆寫借據。
“可憐那位富翁的兒子,從小不曾好好的讀書,提起筆來,要有十來斤重。平常寫十來個字的一張請客條子,也要費他七八分鐘時候,內中還要犯瞭四五個別字。筆畫多點的字,還要拿一個字來對著臨仿。及至仿瞭下來,還不免有一兩筆裝錯的。此刻要他寫一張借據,那可就比新貢士殿試寫一本策還難點瞭。好容易寫出瞭‘某人借到某人銀一萬兩’幾個字,以後便不知怎樣寫法。沒奈何,請教老西兒。老西兒道:‘咱是不懂的,你隻寫上等爸爸死瞭還錢就是。’他一想,先是爸爸兩個字,非但不會寫,並且生平沒有見過。不要管他,就寫瞭父親罷。提起筆來先寫瞭一個‘父’字,卻不曾寫成‘艾’字,總算他本事的瞭。又寫瞭半天,寫出一個‘親’字來,卻把左半邊寫瞭個‘幸’字底下多瞭兩點,右半邊寫成一個‘頁’字,又把底下兩點變成個‘兀’字。自己看看有點不象,也似乎可以將就混過去瞭。又想一想,就寫‘死瞭’兩個字,總不成文理,卻又想不出個甚麼字眼來。拿著筆,先把寫好的念瞭一遍。偏又在‘父’字上頭,漏寫瞭個‘等’字,隻急得他滿頭大汗。沒奈何,放下筆來說道:‘我寫不出來,等我去找一個朋友商量好稿子,再來寫罷。’老西兒沒奈何,由他去。
“他一走走到一傢煙館裡,是他們日常聚會所在,自有他的一班嫖朋賭友。他先把緣由敘瞭出來,叫眾人代他想個字眼。一個道:‘這有甚麼難!隻要寫“等父親死後”便瞭。’一個說:‘不對,不對。他原是要避這個死字,不如用“等父親歿後”。’一個道:‘也不好。我往常看見人傢死瞭父母,刻起訃帖來,必稱孤哀子,不如寫“等做孤哀子後”罷’。”
正是:局外莫譏墻面子,此中都是富傢郎。不知到底鬧出個甚麼笑話,且待下回再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