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回 周太史出都逃婦難 焦侍郎入粵走官場

“當下新人變瞭顏色,一言不發。輔成也忍耐不住,說道:‘不瞞夫人說,我當瞭上十年的窮翰林,隻放過一回差,不曾有甚麼積蓄。’新人不等說完,便搶著說道:‘罷,罷!幾吊錢的事情,你不還,我娘傢也還得起,我明日打發人去要瞭來,不煩你費心。不過我這個也是掙你的體面。今天回門去,我傢裡甚麼王爺、貝子、貝勒的福晉、姑娘,中堂、尚書、侍郎的夫人、小姐,擠滿瞭一屋子,我隻插戴瞭這一點撈什子,還覺著怪寒塵的,誰知你到那麼驚天動地起來!早知道這樣,你又何必娶甚麼親/說著,又叫瞭一聲‘來’,那陪嫁傢人便走瞭進來,垂手站著。新人拿眼睛對著鴉片煙盤看瞭一看,那傢人便走到床前,半坐半躺的燒瞭一口煙,裝到鬥上。輔成冷眼覷著,隻見那傢人把煙槍向那邊一送,新人躺下來接瞭,向燈上去吸,那傢人此時簡直也躺瞭下來,一手擋著槍梢,一手拿著煙簽子,撥那鬥門上的煙。輔成見瞭,隻氣得三屍亂暴,七竅生煙!隻因才做瞭親不過三朝,不便發作,忍瞭一肚子氣,仍到書房裡去安歇瞭。從此那珠寶店、金子店的人,三天五天便來催一次,輔成隻急得沒路投奔。雪舫此時卻不來瞭,終日悶著一肚子氣,沒處好告訴,沒人好商量。一連過瞭二十多天,看看那娶來的新人,非但愈形驕蹇放縱,並且對於那六歲孩子,漸漸露出晚娘的面目來瞭。輔成更加心急,想想轉恨起雪舫來。然而徒恨也無益,總要想一個善後之策,因此焦灼的一連幾夜總睡不著。並且自從娶親以來,便和上房如同分瞭界一般,足跡輕易不踏到裡面。小孩子受瞭晚娘的氣,又走到自己跟前哭哭啼啼,益加煩悶。

“忽然一日,自己決絕起來,定下一個計策,暗地裡安排妥當。隻說傢中老鼠多,損傷瞭書籍字畫,把一切書畫都歸瞭箱,送到會館裡存放,一共運去瞭十多箱書畫,暗中打發一個傢人,到會館裡取瞭,運回傢鄉去。等到瞭滿月那天,新人又照例回門去瞭;這一次回門,照例要娘傢住幾天。這位周太史等他夫人走瞭,便寫瞭個名條,到清秘堂去請瞭一個回籍措資的假,雇瞭長車,帶瞭小孩子,收拾瞭細軟,竟長行回籍去瞭。隻留下一個傢人看門,給瞭他一個月的工錢,叫他好好看守門戶,誑他說到天津,去去就來的。他自己到瞭天津之後,卻寄瞭一封信給他丈人焦侍郎。這封信卻是駢四驪六的,足有三千多字,寫得異常的哀感頑艷。焦侍郎接瞭這封信,一氣一個死!無可奈何,隻得把女兒權時養在傢裡,等日後再做道理。我進京找他求信,恰好碰瞭這個當口。所以我也不便多說,耽擱瞭幾天,隻得且回傢去,過幾時再說的瞭。”

徐宗生一席長談,一面談著,一面喝著,不覺把酒喝完瞭,飯也吃瞭,問店傢要瞭水來凈瞭面。我又問起焦侍郎為甚麼把一位小姐慣到如此地位。宗生道:“這也不懂。論起來,焦侍郎是很有閱歷的人,世途上、仕途上,都走的爛熟的瞭,不知為甚麼傢庭中卻是如此。”我道:“世路仕路的閱歷,本來與傢庭的事是兩樣的。”宗生道:“不是這樣說。這位焦理儒,他是經過極貧苦來的,不應把小孩子慣得驕縱到這步田地。他焦傢本是個富傢,理儒是個庶出的晚子,十七八歲上,便沒瞭老子,弟兄們分傢,他名下也分到瞭二三萬的傢當。擱不起他老先生吃喝嫖賭,無一不來,不上幾年,一份傢當,弄得津光。鬧的弟兄不理,族人厭惡,親戚冷眼,朋友遠避。在傢鄉站不住瞭,賭一口氣走瞭出來,走到天津,住在同鄉的一傢字號裡,白吃兩頓飯,人傢也沒有好面目給他。可巧他的運氣來瞭,字號裡的棧房碰破瞭兩箱花椒,連忙修釘好瞭,總不免有漏出來的,字號裡的小夥計把他掃瞭回來。被這位焦侍郎看見瞭,不覺觸動瞭他的一門手藝,把那好的整的花椒,揀瞭出來,用一根線一顆一顆的穿起來,盤成瞭一個班指。被字號裡的夥計看見瞭,歡喜他津致,和他要瞭。於是這個要穿一個,那個要穿一個,弄得天天很忙。他又會把他盤成珠子,穿成一副十八子的香珠。穿瞭香珠,卻沒有人要;隻有班指要的人多,甚至有出錢叫他穿的。齊巧有一位候補道進京引見,路過天津,是他的世伯輩,他用瞭‘世愚侄’的帖子去見瞭一回,便把所穿的香珠,湊瞭一百零八顆,配瞭一副燒料的佛頭、紀念,穿成一掛朝珠,又穿瞭一個細致的班指,作一份禮送瞭去。那位候補道歡喜的瞭不得,等他第二次去見瞭,便問他在天津作甚麼。他一時沒得好回答,便隨嘴答應,說要到廣東去謀事。那候補道便送瞭他五十兩銀子程儀。他得瞭這筆銀子,便當真到廣東去瞭。

“原來他有一位姑丈,是廣東候補知府,所以他一心要找他姑丈去。誰知他在傢鄉那等行為,早被他哥哥們寫信告訴瞭姑丈瞭,所以他到瞭廣東,那位姑丈隻給他一個不見。他姑母是早已亡故的瞭,他姑丈就在廣東續的弦,他向來沒有見過,就是請見世見不著。五十兩銀子有限,從天津到得廣東,已是差不多的瞭,再是姑丈不見,住瞭幾天客棧,看看銀子沒有瞭。他心急瞭,便走到他姑丈公館門口等著,等他姑丈拜客回來,他抓住瞭轎杠便叫姑丈。他姑丈到瞭此時,沒有法子,隻得招呼他進去,問他來意。他說要謀事。他姑丈說:“談何容易!這廣東地方雖大,可知人也不少,非有大帽子壓下來,不能謀一個館地。並且你在傢裡荒唐慣瞭,到瞭外面要守外面的規矩,你怎樣辦得到。不如仍舊回去罷。’他道:‘此刻盤纏也用完瞭,回去不得,隻得在這裡等機會。我就搬到姑丈公館來住著等,想姑丈也不多我這一碗閑飯。’他姑丈沒奈何,隻得叫他搬到自己公館裡祝這一住又是好幾個月。喜得他還安分,不曾惹出逐客令來。他姑丈在廣東,原是一個紅紅兒的人,除瞭外面兩三個差使不算,還是總督衙門的文案。這一天總督要起一個折稿,三四個文案擬瞭出來,都不合意,便把這件事交代瞭他姑丈。他姑丈帶回公館裡去弄,也弄不好。他看見瞭那奏稿節略,便自去擬出一篇稿來,送給他姑丈看,問使得使不得。他姑丈向來鄙薄他的,如何看得在眼裡,拿過來便擱在一旁。但苦於自己左弄不好,右弄不好,姑且拿他的來看看,看瞭也不見得好。暗想且不要管他,明天且拿他去塞責。於是到瞭明天,果然袖瞭他的稿子去上轅。誰知那位制軍一看見瞭,便大加賞識,說好得很,卻不象老兄平日的筆墨。他姑丈一時無從隱瞞,又不便撒謊,隻得直說瞭,是卑府親戚某人代作的。制軍道:‘他現在辦甚麼事?是個甚麼功名?’他姑丈回說沒有事,也沒有功名。制軍道:‘有瞭這個才學,不出身可惜瞭。我近來正少一個談天的人,老兄回去,可叫他來見我。’他姑丈怎麼好不答應,回去便給他一身光鮮衣服,叫他去見制軍。那制軍便留他在衙門裡住著,閑瞭時,便和他談天。他談風卻極好。有時悶瞭,和他下圍棋,他卻又能夠下兩子;並且輸贏當中,極有分寸,他的棋子雖然下得極高,卻不肯叫制軍大敗,有時自己還故意輸去兩子。偶然制軍高興瞭,在簽押房裡和兩位師爺小酌,他的酒量卻又不輸與別人;並且出主意行出個把酒令來,都是雅俗共賞的。若要和他考究經史學問,他卻又樣樣對答得上來;有時唱和幾首詩,他雖非元、白、李、杜,卻也才氣縱橫。因此制軍十分隆重他,每月送他五十兩銀子的束。他就在廣東闊天闊地起來。不多幾時,潮州府出瞭缺,制臺便授意藩臺,給他姑丈去署瞭。一年之後,他姑丈卸事回來,稟知交卸。制軍便問他:‘我這回叫你署潮州,是甚麼意思,你可知道?’他姑丈回說是大帥的栽培。制軍道:‘那倒並不是,我想你那個親戚,總要想法子叫他出身。你在省城當差,未必有錢多,此刻署瞭一年潮州,總可以寬裕點瞭,可以代你親戚捐一個功名瞭。’他姑丈此時不能不答應,然而也太刻薄一點,隻和他捐瞭一個未入流,帶捐免驗看,指分廣東。他便照例稟到。制軍看見隻代他弄瞭這麼個功名,心中也不舒服,隻得吩咐藩臺,早點給他一個好缺署理。總督吩咐下來的,藩司那裡敢怠慢,不到一個月,河泊所出瞭缺,藩臺便委瞭他。原來這河泊所是廣東獨有的官,雖是個從九、未入,他那進款可瞭不得。事情又風流得很,名是專管河面的事,就連珠江上妓船也管瞭。他做瞭幾個月下來,那位制軍奉旨調到兩江去瞭,本省巡撫坐升瞭總督,藩臺坐升瞭撫臺,剩下藩臺的缺,卻調瞭福建藩臺來做。那時候一個最感恩知己的走瞭,應該要格外小心的做去才是個道理。誰知他卻不然,除瞭上峰到任,循例道喜之外,朔望也不去上衙門,隻在他自己衙門裡,辦他的風流公案。

“那時新藩臺是從福建來的,所有跟來的官親幕友,都是初到廣東,聞得珠江風月,那一個不想去賞鑒賞鑒。有一天晚上,藩臺的少爺,和一個衙門裡的師爺,兩個人在谷埠(妓船-聚之所)船上請客。不知怎樣,妓傢得罪瞭那位師爺,師爺大發雷霆,把席面掀翻瞭,把船上東西打個稀爛,大呼小叫的,要叫河泊所來辦人。嚇得一眾妓女,鶯飛燕散的,都躲開瞭。一個鴇婦見不是事,就硬著頭皮,閃到艙裡去,跪下叩頭認罪。那師爺順手拿起一個茶碗,劈頭摔去,把鴇婦的頭皮摔破瞭,流出血來。請來的客,也有解勸的,也有幫著嚷打的。這個當口,恰好那位焦理儒,帶瞭兩個傢人,劃瞭一艘小船,出來巡河。剛剛巡到這個船邊,聽得吵鬧,他便跳過船來。剛剛走在船頭,忽見一個人在艙裡走出來,一見瞭理儒便道:‘來得好,來得好/理儒抬頭一看,卻是一位姓張的候補道,也是極紅的人。原來理儒在督署裡面,當瞭差不多兩年的朋友,又是大帥跟前極有面子的,所以那一班候補道府,沒有一個不認得他的。當下理儒看見是熟人,便站住瞭腳。姓張的又低低的說道:‘藩憲的少大人和老夫子在裡面,是船傢得罪瞭他。閣下來得正好,請辦一辦他們,以警將來。’理儒聽瞭,理也不理,昂起頭走瞭進去,便厲聲問道:‘誰在這裡鬧事?’旁邊有兩個認得理儒的,便都道:‘好瞭,好瞭!他們的管頭來瞭。’有個便暗暗告訴那師爺,這便是河泊所焦理儒瞭。那師爺便上前招呼。理儒看見地下跪著一個頭破血流的婦人,便問誰在這裡打傷人。那師爺便道:‘是兄弟摔瞭他一下。’理儒沉下臉道:‘清平世界,那裡來的兇徒/回頭叫帶來的傢人道:‘把他拿下瞭/藩臺的少爺看見這個情形,不覺大怒道:‘你是甚麼人,敢這麼放肆/理儒也怒道:‘你既然在這裡胡鬧,怎麼連我也不知道!想也是兇徒一類的。’喝叫傢人,把他也拿瞭。旁邊一個姓李的候補府,悄悄對他說道:‘這兩位一個是藩臺少爺,一個是藩臺師爺。’理儒喝道:‘甚麼少爺老爺,私爺公爺,在這裡犯瞭罪,我總得帶到衙門裡辦去。’姓李的見他認真起來,便閃在一邊,和一班道府大人,閃閃縮縮的,都到隔壁船上去,偷看他作何舉動。隻見他帶來的兩個傢人,一個看守瞭師爺,一個看守瞭少爺,他卻居中坐瞭,喝問那鴇婦:‘是那一個打傷你的,快點說來。’那鴇婦隻管叩頭,不肯供說。那師爺氣憤憤的說道:‘是我打的,卻待怎樣/理儒道:‘好瞭,得瞭親供瞭。’

叫傢人帶瞭他兩個,連那鴇婦一起帶到衙門裡去。

“此時師爺少爺帶來的傢人,早飛也似的跑進城報信去瞭。理儒把一起人也帶進城,到衙門裡,分別軟禁起來,自己卻不睡,坐在那裡等信。到得半夜裡,果然一個差官拿瞭藩臺的片子來要人。理儒道:‘要甚麼人?’差官道:‘要少爺和師爺。’理儒道:‘我不懂。我是一個人在衙門裡辦公,沒帶傢眷,沒有少爺;官小俸薄,請不起朋友,也沒有師爺。’差官怒道:‘誰問你這個來!我是要藩憲的少大人與及藩署的師爺/理儒道:‘我這裡沒有/差官道:‘你方才拿來的就是。’理儒道:‘那不是甚麼少爺師爺,是兩個鬧事傷人的兇徒/差官道:‘隻他兩個就是,你請他出來,我一看便知。’理儒把桌子一拍,大喝道:‘你是個甚麼東西,要來稽查本衙門的犯人/喝叫傢人:‘給我打出去/兩個傢人,一片聲叱喝起來,那差官沒好氣,飛馬回衙門報信去瞭。藩臺聽瞭這話,也十分詫異,一半以為理儒誤會,一半以為那差官攪不清楚,隻得寫瞭一封信,再打發別人去要。理儒接瞭信,付之一笑。草草的回瞭一個稟,交來人帶去。稟裡略言:‘卑職所拿之人,確系兇徒,現有受傷人為證。無論此兇徒系何人,既以公事逮案,案未結,未便遽釋’雲雲。

“這兩次往返,天已亮瞭。理儒卻從從容容的吃過瞭早飯,才叫打轎回公事去。誰知他昨夜那一鬧,外面通知道瞭,說是河泊所太爺誤拿藩臺的人,這一回是死無葬身之地的瞭,不難合衙門的人都有些不便呢。此風聲一夜傳瞭開去,到得天明,合衙門的書吏差役,紛紛請假走瞭,甚至於抬轎的人也沒有瞭。理儒看見覺得好笑,隻得另外雇瞭一乘小轎,自己帶瞭那一顆小小的印把,叫傢人帶瞭那少爺、師爺、鴇婦,一同上制臺衙門去。”

這一去,有分教:胸前練雀橫飛出,又向最高枝上棲。未知理儒見瞭制臺,怎樣回法,且待下回再記——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