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水經註》: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水經註》其書】

古人生活的環境和今天最大的差異,就在於交通上。從廣西到北京辦事,今天坐飛機隻要幾個小時,但是古代則要花上大半年甚至幾年的時間。那時候交通工具就是馬,而走遠路馬匹要不斷更換,一般人傢是沒有的。所以古人對自己的生活環境瞭解起來,不如今天這樣容易。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出現瞭一本傑出的講水利的書籍,那就是《水經註》。

《水經註》是北魏晚期的酈道元為《水經》做的註解,《水經》本來是專門記載河道的書,不算有名,但經過酈道元的註解,就變成瞭一本重要的歷史典籍,這不能不說是酈道元的功勞。《水經》有一萬餘字,《唐六典》說其中記載瞭全國的一百三十七條河流。

《水經註》在《水經》的基礎上,詳細記載瞭一千多條河流,是中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書中還記錄瞭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書中引用的很多文獻,後來都散失瞭,所以《水經註》又保存瞭許多資料。

《水經註》不僅講河流,還詳細記載瞭河流所經的地貌、地質礦物和動植物,還記載瞭許多古生物化石和遺跡化石。後人從中瞭解瞭古代的耕作制度,古代植物種類和植被分佈,動物的地區分佈及其活動的季節性。

《水經註》這本書受到後人的重視,這與酈道元的艱辛考察是分不開的。清朝人劉獻廷稱此書為“宇宙未有之奇書”。

【《水經註》名句】

即自欣得此奇觀,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己於千古矣。

解讀:自己有幸發現如此奇妙的景觀,如果三峽的山水有靈性的話,則也應當吃驚遠古以來遇到瞭一位知己。“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古人對山水熱愛和贊嘆的名句一直傳頌到今天,酈道元更是將山水引以為知己。

【《水經註》故事】

瞭不起的酈道元

《水經註》的作者酈道元,生活於南北朝北魏時期。他傢人世代為官,他少年時代就喜愛遊覽,也跟隨傢人到過不少地方。後來他長大也做瞭官,在出差辦事的同時,也在各地遊歷。

他每到一地,除瞭參觀名勝古跡,還留心勘察當地的水流地勢,瞭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氣候,人民的生產生活,地域的變遷,等等。在他發現古代的地理書《水經》之前,就已經有瞭很好的知識儲備。

當他讀到《水經》的時候,發現裡面雖然記載瞭大小河流的來龍去脈,但不準確,而且由於時代更替、地方變遷,有些河流改道,名稱也變瞭。於是,酈道元開始著手寫《水經註》。

為瞭弄清楚各地的實際狀況,他閱讀上百本地理書,查閱瞭所有的地圖,還研究瞭大量文物資料,並且親自到實地考察,核實書上的記載是否準確。

當時南北朝戰亂,而且很多分散的政權,調查起來相當困難。酈道元沒有局限在瞭解北魏的地方水利,而是從整個大中國的地理環境出發,到各地去做調研,這一點非常瞭不起。《水經》原來隻有137條河流,1萬多字,經過酈道元的註釋後,增加到1252條、共30多萬字。書中還有火山、溫泉、水利工程等內容,文字優美生動。歷代有許多學者專門對它進行研究,形成一門“酈學”。

《國學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