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弟子高柴,字季羔,也叫子羔,憨直忠厚,在春秋時期,擔任衛國的刑官,為官清廉,執法公正。
有一次,有一個人犯瞭法,季羔按刑法,下令砍掉瞭他的腳。
不久,衛國裡發生瞭衛靈公之子蒯聵稱兵作亂之事,季羔因此逃瞭出來。當季羔逃到城門口時,竟發現守城門的人,恰是那位被他砍掉腳的人。
這位守城人,一看是季羔,不但沒有借機抓他,反告訴季羔說:“那邊有個缺口,可以逃出城去。”
季羔答道:“君子是不會去逾越圍墻的。”
守城人停瞭一下,想瞭想,又告訴季羔說:“在那邊有個小洞,也可以爬出城外。”
季羔又答道:“君子是不會從洞裡鉆著出去的。”
搜捕的人眼看著就要到瞭,危急之下,守城人左右看看,馬上告訴季羔說:“這有一間房子,先生您或許可以先藏一下。”
於是季羔就躲進瞭房子裡。
過瞭不久,追捕的人停止瞭搜索,季羔也安全瞭。當季羔準備離開時,心中感謝守城的人,對他說道:“我不能違背法令,親自下令砍瞭你的腳,如今我在危難之中,這正是你報仇的好時機,你反而三次讓我找機會逃走,這是為什麼呢?”
守城人說:“砍瞭我的腳,是因為我犯瞭罪,這是無可奈何之事。可那時,您按法令來治我的罪,叫行刑的人先砍別人的,再砍我的,是希望我能得到機會僥幸赦免。當時案情已經查明,罪行也已判定瞭,可要宣判定刑的時候,您那憂愁的樣子,我都看在眼裡瞭。我知道,這並非因為您對我有所偏愛,而是因為您是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這便是我敬重您的原因。”
孔子聽說瞭此事,不免贊嘆道:“季羔真是善於為吏啊,同樣是執行法令,仁愛寬恕就可以樹立恩德,嚴酷暴虐就要結成仇怨。秉公辦事,仁愛存心,這是子羔的做法呀!”
智慧小語:季羔秉公執法,並無私心私怨。雖執法以公,但居心以仁,由此也讓受刑者敬重。守城人雖被處以刑罰,但自知是自己的過錯,沒有半點埋怨之意,在季羔受難之時,仍幫助季羔躲過劫難,同樣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