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年間,弘忍大師開壇講學,當時他的手下有五百餘名弟子,最有慧根的當屬大弟子神秀。神秀,俗姓李,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縣)人。少年時為儒生,遊學江南,博覽經史。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神秀在洛陽天宮寺出傢。五十歲那年,他翻山越嶺,不遠千裡,投身到弘忍的門下,從事打柴、汲水等勞役以求法。六年來,他夜以繼日在弘忍身邊服侍,深為弘忍器重,於是被擢升為上首弟子。在當時,神秀被大傢公認為禪宗的衣缽繼承人。
話說有一年,弘忍突然感到自己年齡不小瞭,便想在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這天,他召集眾僧,要求每人作一偈(梵語“頌”,即佛經中的唱詞),以便瞭解各人的道行深淺。神秀悟道頗深,當即在寺院的廊壁上題瞭一首偈詩:“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偈詩中所說的“菩提樹”,即古印度的畢婆羅樹,它是一種普通得猶如楊、柳、桐、槐那樣的樹。當年,年輕的悉達多王子在結束瞭六年的苦行之後,就坐在一棵畢婆羅樹下悟道成佛,被後世尊為釋迦牟尼。人們為瞭感念佛祖證悟人生真理的不朽功德,把他悟道時給予他遮護的畢婆羅樹稱為菩提樹,也就是覺悟之樹。弘忍大師見到後大為贊賞,讓眾僧都來誦念此偈。
後來,慧能聽到有人誦讀神秀作的偈語,就感嘆道:“聽起來確實很妙啊!可惜,境界不是很高。”到瞭夜間,慧能央求一名會寫字的僧人在神秀的偈語旁邊另題瞭一首自己作的偈詩:“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慧能的偈子表達的是一種出世的態度,它的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瞭。
弘忍大師看到這個偈子後,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當他聽說是慧能後,就命人將他叫來,並當眾批評慧能:“你寫的亂七八糟,簡直是胡言亂語!”說完,又親自擦掉瞭這首偈詩,然後在慧能的頭上打瞭三下,轉身就走瞭。眾僧之中,唯有慧能真正理解瞭五祖的意思。
這天夜晚,三更時分,慧能來到弘忍的禪房。在那裡,弘忍向他講解瞭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金剛經》,並將衣缽傳給瞭他。
慧能得法後,悄悄回到南方,隱居瞭十五年,才前往曹溪寶林寺。隨後,他又在韶州大梵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並傳授無相戒。嗣法弟子有行思、懷讓、神會、玄覺、慧忠、法海等四十餘人。後來,法海匯集慧能的言行為《六祖壇經》,這就是南宗。神秀在弘忍圓寂後,前往荊州當陽山玉泉寺,二十餘年中門人雲集,這就是北宗。經過神會的弘揚,南宗遂成為禪宗正統,從此獨尊天下。而神秀創立的北宗則門庭寂寞,幾代之後就衰亡瞭。——《景德傳燈錄·弘忍大師》
【解釋】:原指佛教徒修行時,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潔凈。現泛指絲毫不受壞習慣,壞風氣的影響。也用來形容非常清潔、幹凈。
【出自】:唐·釋道世《法苑珠林》:“若菩薩在乾土山中經行,土不著足,隨嵐風來,吹破土山,令散為塵,乃至一塵不著佛身。”宋·張耒《臘月小雪後圃梅開》:“一塵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風露身。”
【示例】:特別是夏季,綠樹紅樓,~。
◎臧克傢《老舍永在》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用於人和環境
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用於人和環境
近反義詞
近義詞 潔身自好 冰清玉潔 明哲保身 六根清凈 一幹二凈
反義詞 污七八糟 亂七八糟
例 句
室內陳設井然有序,~,滿室的花香使這裡顯得格外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