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嶽飛的故事

少年嶽飛的故事嶽飛出身於一個農民傢庭。祖上世世代代都在黃土地上勤懇耕作。父親嶽和是個忠厚的莊稼人。他傢省吃儉用,常常用節省的糧食幫助饑民度過荒年。鄰居有侵占嶽傢耕地的,嶽和幹脆割給他;有借錢不還的,也就不要瞭。這種忠厚治傢的傳統直接影響瞭嶽飛。傳說嶽飛降生時,有一隻像大雁一樣的大鳥飛鳴而過,所以父親為他起名叫鵬舉。嶽飛沒滿月,黃河決口,母親姚氏抱著嶽飛坐到一個大沙甕裡,才幸免於難。

嶽飛小時候,傢裡很貧窮。母親含辛茹苦,親自教他讀書。沒有錢買紙筆,就用樹枝作筆,沙地作紙,在地上練習寫字。他寡言少語,但學習十分用功。尤其喜歡讀《左氏春秋》《孫吳兵法》,崇拜諸葛孔明等濟世名臣。他小時還曾寫聯寄志:'諸葛大名垂宇宙,元戎小隊出郊圻。'表明他將來要像諸葛武侯那樣報效國傢,拯救人民,建功立業。他曾遊歷泰山,寫下'流水崇山懷作者,春蘭幽竹契風人',寄托瞭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和對名人志士的仰慕。

嶽飛不僅用功讀書,精心學習兵法,而且刻苦練習武藝。傳說中他生就一身神力,未成年就能拉開300 斤的弓,8 石的弩;向周同學習箭法,能左右開弓,箭無虛發。其實,嶽飛這身武藝完全是練出來的。

嶽飛生活的時代,正是內憂外患,民不聊生的時代。國難當頭,匹夫有責,嶽飛決心練好武藝,保傢衛國。他12 歲那年,投到一位外號'搬不動'的老師門下。'搬不動'並不教他武藝,卻每天讓他手拿鎬镢、肩挑扁擔,在山下挖坑擔水栽樹。一連兩個多月,滿山遍坡全栽滿瞭樹。可'搬不動'還不說教習武藝的事。嶽飛心想,我為報效國傢,前來求師學武,不能光栽樹呀。'搬不動'看出嶽飛的心事,笑笑說:'功夫志中來,志在耐中磨。'

過瞭三個多月,樹栽完瞭,他幫師傅幹雜活,師傅還是不提學武。嶽飛掛念老母,提出回去看望老母,'搬不動'說:'要學武藝,功在苦中練;要想衛國,須先舍小傢,哪有學不到武藝,就中途退卻的道理?'從此嶽飛再也不提回傢瞭。

春節將臨,'搬不動'把嶽飛叫來說:'你來到我這裡共栽瞭三千六百棵樹,從明天早上開始,你去把這些小樹一棵棵挨個兒搖一搖,不準折斷一枝,不準漏掉一棵,太陽不出來,就得搖完。'從此,嶽飛半夜就起床,打水掃地伺候好師傅就去搖樹。開始,累得腰酸腿疼,太陽出來,剛剛搖完。到第十天,離日出還有一個時辰,嶽飛就搖完瞭,腰不酸,氣不喘。正好'搬不動'也來到瞭,他撫著嶽飛的頭說:'鵬舉呀,俗話說,功夫,功夫,全在工夫。沒有工夫,哪有功夫!看來,你跟我一年,功夫學得差不多瞭,明 天可以回你母親那裡去瞭。'嶽飛很奇怪,說:'師傅,你還沒教我武藝呢!''搬不動'搖搖頭說:'武藝我不教,我隻是教你一點武藝之外的功夫,有瞭這點根基,你學什麼都不難瞭。'

嶽飛辭別瞭'搬不動',回到傢後又跟周同師傅學習箭法,後來果然練就一身絕技。

宣和四年(1022),嶽飛應募出征,母親在他背上用衣針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大字。10 年後,嶽飛已經是一位戰功赫赫的元帥瞭。他在《滿江紅》一詞裡寫道:'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莫等閑,白瞭少年頭,空悲切!'抒發瞭他不慕功名,不圖利祿,以身報國,隻爭朝夕的精神。

《嶽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