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歸晉的故事

三國歸晉

司馬昭做瞭晉王、相國,就有一些大臣勸他當皇帝。司馬昭沒答應。可他讓自己的兒子司馬炎做瞭副相國。這裡面的意思難道還不明白嗎?轉過瞭年[公元265 年],八月裡,司馬昭害病死瞭。當然是司馬炎接著做晉王、相國。司馬炎可不象他父親能沉得住氣。不到年底。他就不客氣地叫魏元帝讓位。魏元帝本來就是個擺設兒。這個擺設兒現在再用不著瞭。自打漢獻帝讓位給曹丕以來,魏國經過五個皇帝,四十五年,又把皇位讓給瞭司馬炎。司馬炎做瞭皇帝,國號晉,他就是晉武帝。

晉武帝想把國傢統一起來,準備去征討吳國。可是這時候,西部的幾個州有不少部族起兵反抗朝廷。因為這個,他決定先不著急滅吳。不但不滅吳,他還對吳國表示友好。吳國的使者丁忠到洛陽來給司馬昭吊喪的時候,晉武帝客客氣氣地接待瞭他。這一來,丁忠挺得意,歡歡喜喜回吳國去瞭。吳國這時候是孫權的孫子孫皓當皇帝。孫皓聽說丁忠回來瞭,立刻召見他。丁忠挺神秘地說:“我打聽來瞭。北方根本沒準備到南邊來打仗,咱們趁這個機會,快點兒襲擊弋陽[在河南省,弋yì]吧!”孫皓還沒說話,鎮西大將軍陸凱[陸遜的侄子]反對說:“北方剛剛滅瞭蜀國,又跟咱們這麼來往。人傢不是害怕,是在等待時機。在這個時候想碰碰運氣打人傢,我實在看不出有什麼好處。”孫皓聽瞭陸凱的話,沒去打弋陽,可是他下令跟晉國絕瞭交。

孫皓又從建業遷都到武昌。武昌物產不多,朝廷的一切生活享用,要由揚州的老百姓負擔。交納大量的稅收,供應皇傢吃穿,已經逼得老百姓難過日子瞭;還要把這些東西從長江下遊往上遊運送,老百姓就更受不瞭啦。這回又是陸凱上書說:“曹、劉兩傢都是因為過度奢侈,失去瞭民心亡瞭國的。您應當遠離小人,任用廉浩的官員,這樣國傢才能安寧。武昌山多土薄,連民謠都說:‘寧喝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回建業死,不止武昌居。’可見拿它做都城太不相宜瞭。”孫皓聽瞭陸凱的勸說,把都城又搬回瞭建業。孫皓還下令造一座五百丈見方的昭明宮。俸祿在兩千石以下的官員都得上山去監督民伕砍樹。他還派人造瞭很大的一個花園,裡面土山、石山、亭子、樓閣、看臺什麼的,豪華到瞭極點,花的費用簡直沒法兒計算。老百姓沒有安定的日子過,大臣們也很不滿意。可是誰敢說直話吶?以前陸凱說話,孫皓還不得不聽一點兒;這回連陸凱的話,他也不聽瞭。

孫皓的專橫殘暴出瞭名。他不容歡人傢正眼兒瞧他。大臣們在他面前都隻好低著頭,垂著眼皮。這樣做還不保險。他看著誰不順眼,說殺誰就把誰殺瞭。

東漢有個硬脖子縣令董宣敢頂撞犯法的皇親國戚。吳國也有這樣的事。結果可大不一樣。孫皓的一個妃子派惡奴上街,看見什麼東西喜歡,用手一指就得歸他。街市上開鋪子的人瞧見宮裡派出來惡奴,都像見著老虎似的。有個管刑事的官叫陳聲。他按照法律,把一個惡奴辦瞭罪。陳聲自以為平時挺受孫皓重用,不會出什麼岔兒。沒想到這下子闖瞭大禍。那個妃子在孫皓面前一哭,孫皓就找瞭個碴兒,把陳聲的腦袋用燒紅瞭的鋸鋸瞭下來。

孫皓殺人的方法五花八門。有時候,他把一個大臣砍瞭頭,讓底下人把人頭當毛球踢著玩兒;有時候,他用車馬把人撕成碎片;還有的時候,他跟大臣們喝酒,喝醉瞭,就讓左右指出別人的過失。過失大點兒的殺頭;過失小點兒的,剝臉皮,挖眼睛。這麼殘暴的皇帝,除瞭幾個喜歡拍馬屁的人以外,朝廷裡上上下下都把他恨透瞭。末瞭兒,連孫皓自己也覺出大夥兒在恨他。他想著打幾個勝仗,堵堵別人的嘴,就派兵攻打晉國的襄陽、合肥,結果都打瞭敗仗。

晉國鎮守襄陽的大將叫羊祜[hù]。羊祜知道一下子憑武力征服吳國還不那麼容易,就采取瞭一套軟辦法,想慢慢地爭取吳國的人心。羊祜每次跟吳國交戰的時候,都是先約定日子,正面交戰,不偷襲,也不佈置埋伏。將士當中有誰向他獻計,隻要是有設瞭圈套的,他就請獻計的人喝酒,一直到把他灌醉瞭,開不瞭口才算完。有人割瞭吳國地界的莊稼,羊祜用絹折價,賠給人傢。打獵的時候,他規定不準過邊界,如果碰巧兩邊兒的將士都在一處打獵,他們都自個兒打自個兒的,不去招惹對方。吳國人打中的鳥啊、獸啦什麼的,如果跑到晉國這邊讓晉兵捉住瞭,羊祜一定要讓他們送還給吳兵。

羊祜跟吳國的大將陸抗[陸遜的兒子]面對面地紮營,相隔不太遠,時常有使者來往。有一天,陸抗給羊祜送瞭一些上等好酒,羊祜一點兒不猶豫地就喝瞭。過瞭幾天,陸抗病瞭。他聽說羊祜有治這種病的藥,就派人向羊祜去要。羊祜馬上派人送過去,還附上一個便條說:“這是最近配制成的上等藥,請您用吧!”陸抗接過藥剛想吃,左右人忙攔住他說:“吃不得,萬一要是..”陸抗笑瞭,叫他們放心,說:“羊祜難道是那種害人的人嗎?”他吃瞭藥,病果然好瞭。

這樣的事一次、兩次,日子一長,吳軍將士都說晉國人真夠朋友,連陸抗都對大夥兒這麼說:“人傢那邊註重道義,爭取民心;咱們這兒正相反,暴虐成性,大失民心。這麼下去,不用交戰也可以分出勝敗瞭。”這話一點兒不假,吳國上上下下,凡是有點兒眼光的人,都覺著讓孫皓這麼胡鬧下去,

非亡國不可。

到瞭公元279 年,晉武帝派瞭二十多萬人馬,分成七路進攻吳國。這時候,羊祜、陸抗都死瞭。晉國帶兵伐吳的是鎮南大將軍杜預,安東將軍王渾,龍驤將軍王浚[jùn]。

王浚率領水軍從蜀地向東沿江直下。戰船到瞭吳國的邊界,忽然怎麼也過不去瞭。原來吳軍在大江裡攔上木樁、鐵鏈、鐵鎖,還把一丈來高的鐵錐放在水下頭。船一過來,鐵錐就象尖刀一樣紮漏瞭船底。晉國的船給毀瞭不少。

王浚也真有辦法。他派人造瞭好些木筏子。每個木筏子有一百多步長,上面紮上一些草人。他挑瞭許多水性好的士兵,把這些木筏子劃到有鐵錐的地方。鐵錐碰到木筏子,都紮在上頭,就象一個人走過野草地。鞋上,褲腳上紮瞭不少籲蒺藜似的。木筏子不怕漏,漏瞭也沉不下去。這一來。“鐵錐陣”讓木筏子破瞭。跟在木筏子後面的是“燒鏈隊”。”燒鏈隊”也是些木筏子,上面鋪上泥土,架起挺大挺大的火把。火把吃足瞭油,一點就著。帶著火的木筏子往前直沖過去,別說木樁,就是鐵鏈、鐵鎖,也給燒斷瞭。

沖破瞭吳國江上的封鎖,王浚的水軍一鼓作氣地接連打下瞭西陵、丹陽、荊門、夷道這些地方,跟從北往南打的杜預一路人馬會合到一起。杜預接著往南一直打到瞭廣州。所有的郡縣一股風似地投降瞭。王浚他們繼續往東,象趕鴨子似地把吳軍順流往下趕著,一直到瞭建業城下。

到這時候孫皓才著急瞭。他派出去的軍隊還沒上陣,就連將軍帶士兵投降的投降,逸跑的逃跑。孫皓氣得直翻白眼兒,跺著腳對大臣們喊著說:“聽說將土們不願意打仗,是真的嗎?啊?你們說呀,快說呀!”大臣們都搭拉著臉,哼兒哈兒地誰也不說個辦法。晉國水軍順流一直到瞭建業城下。

又過瞭幾天,晉國的戰船過瞭三山[在南京市西面的長江南岸。山上有三個山峰,所以叫三山]。孫皓可急瞭眼瞭,沖著大臣們一個勁兒地叫,讓他們快想辦法。大臣們這才說話:“您為什麼不學學蜀國的劉禪吶?”孫皓這才明白,沒有人會再替他賣命瞭。他隻好派人向晉軍投降。

《林漢達歷史故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