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江決策
公元208 年,曹操廢除瞭“三公”,把漢朝初期“丞相”的職位又恢復起來。自然是曹操自己當瞭丞相,把大權都掌握在手裡。到瞭七月,他就親自率領大軍去征過荊州。
劉備在樊城聽識曹操帶兵南下,剛要去迎戰,沒料到有人從襄陽偷偷跑來告訴他說:“劉表已經死瞭。他的小兒子劉琮瞞著您,打算投降曹操,連降表都送過去瞭,您還蒙在鼓裡吶!”劉備聽完這話氣得直打哆嗦,直罵劉琮沒出息。諸葛亮趁機說:“劉琮既然投降瞭曹操,咱們就先去襲擊襄陽,整個荊州就到手瞭。”劉備搖著頭說:“那可不行。劉荊州[指劉表]把兒子托付給瞭我,我不能背信棄義。日後我還得見人吶!事情已經到瞭這個地步,咱們隻有離開樊城,退到江陵[在湖北省南部]去。”
劉備帶著人馬離開樊城,走瞭沒多遠,曹操的騎兵已經追過來瞭。原來曹操接受瞭劉琮的降表,沒費什麼事兒就進瞭襄陽。他聽說劉備往南跑瞭,就派瞭五千名騎兵,晝夜不停地追。騎兵一天能跑三百多裡,在當陽的長坂已經追上瞭劉備。劉備沒來得及應戰,曹操的騎兵一陣風似地卷過來,把劉備的人馬沖瞭個七零八落。劉備帶人好容易殺出包圍圈,一口氣往南跑瞭三五十裡地。
劉備剛想坐下來喘口氣,徐庶走過來流著眼淚對他說:“剛才有人告訴我,我的母親讓曹兵逮去瞭。要是她有個好歹,我這做兒子的可怎麼好吶!我隻有到曹操那邊去,才能保全母親的性命。我本來想幫助您幹一番事業,可現在母親被擄瞭去,心裡亂得沒法兒說。您放我走吧!”劉備哪兒舍得呀,兩個人對著哭得淚人似的。徐庶說:“有諸葛亮幫助您,比我強得多瞭。我是怎麼也不能再留下瞭。”說完,他一邊哭著,一邊上馬往北走瞭。劉備難受得心直疼。這時候,左右來向他報告:東吳的孫權派魯肅過江來,已經到瞭當陽,要求見他。劉備馬上叫人請諸葛亮來,把這件事告訴瞭他。兩個人一商量,都覺著魯肅這一來一定跟曹操南下有關系,就馬上把魯肅請進來。
魯肅是周瑜推薦給孫權的。孫權很看重他,什麼大事都和他商量。這一回,孫權聽瞭魯肅的主意,派他過江探聽一下虛實。魯肅不但是個熱心人。性子還挺直,他一見到劉備就急著說:“我們孫將軍聽說劉荊州病故瞭,派我來吊喪。我過瞭江才聽說劉琮投降瞭曹操,所以趕到這兒見您。不知您有什麼打算,準備到哪兒去?”劉備吞吞吐吐地說:“我跟蒼梧[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太守吳巨有點兒交情,要是實在沒辦法,隻好投奔他去瞭。”魯肅坦率地說:“蒼梧太偏僻,您到那兒沒有什麼好處。我們孫將軍聰明仁義,占有江東六個郡,兵精糧足。他可是個幹大事業的人。我為您著想,不如派個可靠的人去見孫將軍,跟他商量商量怎麼對付曹操。”沒等劉備說話,他又轉過臉來對諸葛亮說:“您哥哥[指諸葛謹]如今在孫將軍那裡做事。他跟我是好朋友。您要是過江去商議大事,還可以跟您哥哥見一面,這不是一舉兩得嗎?”
諸葛亮點瞭點頭,對劉備說:“事情這麼緊急,就請您讓我見見孫將軍吧!”劉備巴不得這麼著,高興地說:“那自然好瞭,就請先生辛苦一趟。”諸葛亮跟魯肅到柴桑見瞭孫權。孫權早聽說諸葛亮的名望,很客氣地對他說:“見到諸葛先生,我太高興瞭,不知道有什麼指教?”諸葛亮開門見山地說:“將軍應該自己估量一下,能跟曹操對敵,就早點兒跟他斷絕來往;要是抵擋不住,幹脆就放下刀槍,乖乖地順從他。您如今表面上服從曹操,心裡又搖搖擺擺的,沒個準主意。這麼下去,大禍就要臨頭瞭。”孫權一聽,額上的青筋直繃,沉下臉生氣地說:“您要是這麼說,劉豫州為什麼不投降吶?”諸葛亮從鼻子眼兒裡“哼”瞭一聲,冷笑著說:“從前田橫不過是齊國的一個壯士,他還不願意屈服吶。我們劉豫州是漢朝的宗室,蓋世的英雄,天下的人誰不向著他?他怎麼能對別人低三下四吶!”
諸葛亮這個“激將法”還真有效,孫權給說得滿臉通紅,“騰”地站起來,拉開嗓門大聲地說:“我也不能把東吳的一大片土地,十來萬將士,白白地送給別人!我倒不是小看劉豫州,可是他剛剛打瞭敗仗,怎麼對付得瞭曹操吶?”諸葛亮見孫權有瞭決心,就收起笑容,鄭重地說:“劉豫州雖然在長坂打敗瞭,精兵可還有好幾萬。曹軍每天跑三百裡,已經疲勞不堪。再說,北方人不會水戰;荊州的百姓剛剛受曹操管制,心裡都不服氣。如果將軍能跟劉豫州聯合起來,一定能打敗曹操。曹操一敗,準得退回北方去。這麼一來,荊州、東吳都保得住。成功不成功,全在今天您怎麼決斷瞭!”孫權聽瞭連聲說:“太對瞭!太對瞭!我一定跟劉豫州聯合。至於怎麼抗擊曹操,等我跟官員們商量商量再說。”
第二天,孫權召集文武官員們開會。剛巧曹操派人送瞭一封信來。信上說:“我奉瞭天子的命令,討伐有罪的人。剛到荊州,劉琮就降順瞭。現在,我的八十萬人馬願意跟您在東吳相會,比比誰高誰低。”
孫權把信給大夥兒一看。那些文官你瞧瞧我,我瞧瞧你,嚇得眼都發直瞭。好傢夥,八十萬人馬吶!老臣張昭先開口說:“曹操借著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咱們要是抗拒他,就是抗拒朝廷瞭。況且,咱們能依靠的就是這條大江。現在,曹操得到瞭荊州,劉表的水軍全歸瞭他,光是大戰船就有一千多隻。長江天險,他占去瞭一半,他有八十萬人,咱們才多少?那就差得太遠瞭!依我看,不如派使者去迎接曹操。”張昭這麼一說,文官們都七嘴八舌地說開瞭:“一打仗,大夥兒都要遭殃瞭!”“戰不如降,還能保住現在的局面。”隻有魯肅不說話。那些武將們一個個地沉著臉,也都不言語。孫權聽著文官們議論,心裡象刀子紮似的不好受。他猛地站起來,到後室更衣去瞭,忽然聽見背後有人跟進來,回頭一瞧是魯肅。孫權拉著魯肅的手說:“您有什麼要說的?”魯肅著急地說:“他們剛才說的,您千萬不能聽!要說投降,我魯肅可以,將軍您萬萬不可以。”孫權問:“那為什麼?”魯肅說:“我投降,還可以做官,做不瞭大官做小官;坐不瞭馬車坐牛車。您要是投降,東吳這塊地盤就全完瞭!張昭他們都是為自己打算,聽瞭他們的,將軍就給害苦瞭!”孫權嘆瞭口氣說:“張昭他們的議論,真叫我失望。您這麼一說,才對我的心思。”魯肅馬上接著說:“周瑜正在鄱陽[在江西省鄱陽縣]掌管著軍隊,應該先聽聽他的主意。”這句話提醒瞭孫權,他連連點頭,馬上派人到鄱陽叫周瑜趕緊到柴桑來。
周瑜一到,孫權又召集文武官員商議。周瑜不等別人開口,搶在前面說:“有人說我們寡不敵眾,我看倒是曹操自己來送死。大傢聽我說說:現在北方還沒完全平定,曹操有後顧之憂,這是一;他不用騎兵,用水軍,等於棄長取短,這是二;眼下正是寒冬臘月,草料缺少,這是三;北方的士兵不服水性,日子一長必然生病,這是四。有這四不利,曹操的人馬再多,也沒有用處。我不用多,隻要五萬精兵,一定能替將軍打個勝仗。”孫權把桌子猛地一拍說:“好!您的話說周瑜不等別人開口,搶在前面說:“..”到我心裡去瞭。曹操已經滅瞭袁紹、袁術,
現在就剩下我瞭。我跟他勢不兩立!”
程普、黃蓋這些武將聽孫權這麼一說,都樂瞭,一個個磨拳擦掌,好象就要上戰場似的。張昭仗著自己是老臣,站起來剛要說什麼,孫權拔出腰刀,“啪”地一下,砍掉瞭桌子的一個角,又高聲宣佈:“有誰再敢說個‘降’字兒,就叫他跟這桌子角兒一樣!”張昭到嘴邊兒的話又給嚇瞭回去。周瑜怕孫權還有什麼不放心的地方,到瞭晚上又獨自一個人求見孫權,對他說:“張昭他們一聽曹操有八十萬軍隊,把膽子都嚇破瞭,就亂發起議論來。我已經打聽明白瞭,曹操最多也不過十五六萬人。荊州投降過去的七八萬人,未必都真心歸順。一支軍隊如果心不齊,人就是再多,也不可怕。還是那句話,隻要給我五萬精兵,我就能打敗曹操。”孫權把周瑜拉到身邊,摟著他的後背說:“張昭他們太叫我失望瞭。隻有您和魯肅跟我想的一樣。我有瞭你們兩位,真是天大的造化。”周瑜說:“全靠將軍英明果斷。不知道您能給我多少人?”孫權說:“五萬精兵,一時還湊不齊。我已經精選瞭三萬人,戰船、糧草、兵器倒準備妥當瞭。您率領這些人先走,我再陸續發兵。你們在前方能打就打;萬一不順利,就暫時回到我這兒來。我要親自跟曹操決戰!”
抵抗曹操的大計就這麼定瞭。孫權讓周瑜為左督、程普為右督、魯肅為贊軍校尉。三個人率領著三萬水軍,連夜出發,跟劉備會合去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