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都屯田
公元195 年,李傕、郭汜、張濟、樊稠他們鬧起瞭“窩裡反”。先是李傕疑心樊稠通敵,把他騙到營裡來殺瞭。這麼一來,郭汜起瞭疑心,怕李傕也算計到自己的頭上。這一天,郭汜從李傕傢喝酒回來,一進門就“哇、哇”地吐瞭一地。他媳婦兒帶著哭音兒說:“這可怎麼好哇,八成是中瞭毒瞭!”說著拿來半碗糞汁,硬給他灌瞭下去。郭汜一惡心,又吐瞭好一陣,才舒服一點兒。郭汜可真火兒瞭。他大罵李傕說:“我和他一同起兵,什麼事兒都讓他一步,沒想到害來害去,害到瞭我的頭上。我要不先動手,還活得瞭嗎?”他馬上帶著自己的人馬朝李傕傢裡打過去。李傕一面抵擋,一面派人硬把漢獻帝從宮裡帶出來,連同貴妃、宮女、大臣們都送到自己營裡,還搶走瞭宮裡的財物,末瞭兒,一把火把宮殿也點著瞭。
李傢兵和郭傢兵互相殘殺,老百姓又遭瞭殃,不幾天就死瞭好幾萬人。這時候,鎮守弘農的張濟也帶著兵來瞭,說是要給他們兩傢調解。經過張濟說合,兩邊總算答應不打瞭。可是宮殿燒壞瞭,沒法住。大夥兒商量著,決定把京城搬到弘農去。剛走到半道上,李傕、郭汜、張濟都後悔瞭。他們不願意離開長安。漢獻帝隻好讓他們留下,自己和大臣們走瞭。這三個人一尋思,要是把漢獻帝放走瞭,那還拿什麼當招牌吶?他們就帶兵往東追,想把漢獻帝劫回來。漢獻帝由大臣董承、楊奉保駕,剛到瞭弘農,李傕他們已經追上瞭。一仗打下來,從長安帶出來的文書、圖籍什麼的扔得滿地都是,誰也顧不上收拾。趁著李傕他們在弘農搶劫這工夫,董承、楊奉才保護著漢獻帝渡過瞭黃河。他們想著,隻有回洛陽這一個辦法瞭。
過瞭年,漢獻帝回到瞭洛陽。洛陽被董卓一把火燒毀以後,到現在也沒恢復。文武大臣隻好在破墻頭上搭起個草棚,或者蓋上間土房,湊合著住。住倒是能湊合,沒有糧食吃可更難辦瞭。漢獻帝和皇後、貴記們都餓得肚子咕咕直叫,大臣當中不斷有人餓死在路上或草棚裡。實在沒辦法,文武百官們隻得一個一個地提著小破筐兒到野外挖野菜吃。挖瞭半天,挖瞭小半筐,要是碰上士兵,還許給搶瞭去。漢獻帝年輕輕的,他能有什麼法子吶?就在這時候,曹操忽然到洛陽來朝見漢獻帝瞭。他還帶來瞭大批人馬。大臣們十分奇怪,都連忙打聽起來。
原來在這以前,袁紹奪瞭冀州,讓曹操到東郡當瞭太守。不久,曹操又成瞭兗州刺史。曹操有瞭自己的地盤,力量一天比一天大。這會兒,他聽說漢獻帝到瞭洛陽,朝廷又沒個主事的人,就想把漢獻帝接到自己身邊來。他手下有好些人反對。他們說:“您現在要的是人才,是地盤,有瞭這曹操到洛陽來朝見漢獻帝瞭。些幹什麼不行吶?皇上那麼個孩子,實際上什麼用也沒有,要他幹什麼?”謀士荀彧[yù] 不同意這種說法。荀彧對曹操說:“從前高祖替義帝發喪,結果天下的人都擁護。現在天子受難,沒吃的沒穿的。這時候您能出來幫助皇上,正是人心所向。對這種事,您不能猶豫。”荀彧本來在袁紹手下辦事,後來知道曹操是個有大志的人,就投奔瞭曹操。曹操很敬重荀彧,把他比做自己的“張良”,特別聽荀彧的話。這一回,他又聽瞭荀彧的話,下瞭決心到洛陽來瞭。
漢獻帝這年才十七歲。從當上皇帝的頭一天起,他就讓董卓、李彧、郭汜他們捏在手心兒裡,很不是滋味。這回見到曹操,他就把希望放在曹操身上。他聽從瞭曹操的建議,論功行賞,也處罰瞭一些人。從這以後,曹操掌握瞭朝中大權。可是他剛到洛陽,自己的人太少。朝廷原有的大臣,誰看誰都不順眼,誰都不服誰。曹操也不願意和他們來往。他隻看中一個董昭。就派人把董昭請瞭來。董昭知道曹操有才幹,就挺認真地說:“您這次興義兵,輔助皇上,功勞比得上春秋的五霸瞭。我看許城糧草比洛陽多,不如遷都到那兒去。有些大臣可能反對,可您要有所作為,不下個狠心恐怕不行。”曹
操高興地站起來說:“您說的正是我的本意,就這麼辦吧!”
曹操馬上奏請漢獻帝遷都到許城[後稱許都]。漢獻帝答應瞭。有的大臣不大願意,可聽說許城有吃有住,比在洛陽過苦日子強多瞭,也就沒再說什麼。
公元197 年,曹操保護著漢獻帝到瞭許都。他叫人加緊建造宮殿,設立宗廟。造好以後,他請漢獻帝正式臨朝。漢獻帝十分滿意,封曹操做大將軍,還封瞭侯。曹操又請漢獻帝封袁紹做太尉。袁紹聽說曹操比他的官兒大,說什麼也不當這個太尉,還生氣地說:“曹操能有今天,還不是靠瞭我嗎?如今他反倒仗著天子的命令騎到我的頭上來瞭。這口氣我可受不瞭!”曹操不願意在這時候和袁紹翻臉,就請漢獻帝改封袁紹做大將軍,自己做瞭車騎將軍,荀彧為尚書令。原來的那些大臣瞧見曹操掌瞭大權,自己失瞭勢,有不少人幹脆告老還鄉,或者離開瞭許都。曹操才不怕這些吶。他叫荀彧幫助他搜羅人才,任用賢能。謀上荀攸、郭嘉、鐘繇[(yáo]武將典韋、於禁、徐晃,這些人都得到瞭重用。連北海太守孔融這樣有名望的人,也讓曹操給請來瞭。這麼著,曹操手下文的武的,人才濟濟,朝廷又有瞭新氣象。
可是這時候,最讓曹操發愁的還是沒有飯吃。這麼多年,沒完沒瞭地打仗,再加上接二連三地發生水災、旱災、風災、蟲災,大片大片的田地都荒廢瞭。老百姓隻顧逃難、逃荒,顧不上種莊稼;就是種上瞭莊稼,兵馬一來,也收割不瞭;就是收割瞭,這傢搶那傢奪,自己也吃不上。因為這個,農民們哪兒有心思生產吶?軍隊沒糧吃隻好吃桑葚兒,掏螺螄。老百姓連這也吃不上,把樹皮、草根都吃光瞭。
穎川人棗祇看到這個情形,想出瞭“屯田”的辦法。他把這個主意說給瞭曹操聽。曹操高興得什麼似的,說:“要使天下安定,就得有強盛的軍隊、豐足的糧食。你的辦法實在太好瞭!”他讓棗祇做瞭屯田都尉,實行“屯田制”。
棗祇先請曹操發出通告,把那些無傢可歸到處流浪的農民集合起來。官傢把他們組織在一塊兒,借給土地和糧食。他們的任務就是種莊稼,好象是一支種地的軍隊。這些人不是士兵,也不是普通的農民。每年打下的糧食,一半歸官,一半歸自己;要是用官傢的牛耕種,就把糧食交出六成,自己留四成。他們不交田租,也沒有官差,什麼負擔也沒有,就是不能隨便離開。要是有人扔瞭莊稼跑到別處,就得按逃兵辦罪。因為免除瞭官差,生活能安定瞭,所以上交的雖然多一些,農民們還挺願意幹。那些給戰爭逼得傢破人亡的農民,都爭著來當“屯田客”。棗祇還興修水利工程,用不長的時間,挖瞭幾條河渠,開瞭一些稻田。這麼一年下來,就收瞭公糧一萬多斛[hú]。“屯田制”收到瞭實效,很快就推廣到別的地方。曹操有瞭糧食,就不為沒有飯吃發愁瞭。
曹操雖然掌握瞭朝廷大權,可是各地首領都不聽他的。那時候,誰占瞭一塊地方,就自稱是刺史、太守,就成瞭這塊地方的土皇上。曹操仔細地點瞭點:袁紹已經占瞭冀州、青州、並州;袁術強占瞭揚州[ 在安徽省壽春];公孫瓚殺瞭劉虞占瞭幽州;還有徐州的劉備和逃到徐州的呂佈,荊州的劉表,等等。這些人都是自己的敵手。過瞭些日子,他又聽說孫堅的兒子孫策占瞭江東。曹操對孫策也得防備著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