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過傢門而不入
早在堯在位的時候,天下就經常發生水災,莊稼被淹,房屋被毀,給老百姓造成瞭很大的損失。
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有人提議,讓鯀去治水。
堯對鯀不是十分信任,心裡很是遲疑。
大傢說:“現在沒有比鯀更有能力的人瞭,應該讓他試一下。”堯勉強同意瞭。
鯀花瞭幾年的時間治理水害,不但沒有把洪水制服,反而使其更加泛濫。他采用的方法是攔截——哪裡發水瞭,就在哪裡築壩,結果是剛剛堵瞭東邊,西邊又發起瞭水災,使老百姓吃瞭更多的苦頭。
舜接替堯的位子之後,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治水勞而無功,就把他流放到邊遠的羽山去瞭。最後,鯀就死在瞭那裡。
舜問大傢:“誰還 能擔任治水的重任呢?”
大傢說:“鯀的兒子禹,是一個難得的人才。”
舜便把禹請來瞭。
禹改變瞭父親的做法,他采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方法,把洪水引到大海裡去。禹為人機敏,特別能吃苦,並且舉止穩妥,言語和藹,很讓大傢信服,他的美德贏得瞭眾人的尊重。
禹發誓,不治理好洪水,他堅決不回傢。
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沒有一絲一毫的特殊。在他治水的十三年裡,幾次經過自己的傢門,都沒有進去。有一次,禹的妻子塗山氏生下瞭兒子啟,禹剛好從傢門口路過。他聽見瞭嬰兒的啼哭,但還 是一狠心離開瞭。“三過傢門而不入”的傳說,就是禹為瞭大多數人的幸福而犧牲個人利益的生動寫照。
當時,黃河中遊有一座很大的龍門山,阻攔瞭河水的去路,使河水溢出河道。這裡年年都發生水災,百姓叫苦連天。禹幾次到那裡考察地形,最後決定帶領眾人一起開山通河。經過幾年的奮戰,龍門山被鑿開瞭一個大口子,黃河水終於可以暢通無阻地流入大海瞭。
舜對禹的治水功績非常佩服。
有一次,他問禹:“你是依靠什麼來治水的呢?”
禹說:“勤勞。”
舜說:“怎樣勤勞呢?”
禹說:“就是和普通百姓一起劈山開河、挖泥運土。您看,我的手指甲已經磨禿瞭,腿上的汗毛也被泥磨掉瞭,手上、腳上都長滿瞭趼子,走路時疼痛難忍。可是,我不能停下我手中的工作,除非治水成功。”
舜聽瞭之後,十分感動。
禹因為治水,深得百姓的愛戴,大傢都尊稱他為“大禹”。
舜年老之後,也像堯一樣,把帝位禪讓給瞭禹。
禹繼承帝位以後,依然保持治水時的作風,勤政愛民,為百姓造福。
後來,禹在巡視南方的途中,不幸病逝於會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