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 兼並列國
秦王政差點死在荊軻手裡,他恨透瞭燕國,當時就派大將王賁再帶一隊兵馬去幫助他父親王翦,加緊攻打。他們爺兒倆合在一塊兒攻打燕國,燕太子丹親自帶領著燕國的軍隊出去十十交十十戰,給他們打得稀裡嘩啦。燕王喜和太子丹帶著一部分兵馬和老百姓退到遼東。秦王非要把燕太子丹拿住不可。燕王喜十逼十得無路可走,殺瞭太子丹,向秦王謝罪求和。
秦王就問尉繚這事應當怎麼辦。尉繚說:“北方挺冷,將士們受不瞭這苦,不如暫且退兵。燕國已經搬到遼東去瞭,趙國隻剩瞭一個代城,他們還能幹得瞭什麼吶?如今還是先去收服魏國和楚國。把這兩國收服瞭,遼東和代城自然也就完瞭。”秦王就把北方的軍隊撤瞭,又派王賁為大將,帶領十萬大軍去打魏國。
魏王假[魏景湣王的兒子,魏安僖王的孫子]派人去跟齊王建[齊襄王的兒子]聯絡,對他說:“敝國和貴國是相依為命的。要是敝國亡瞭,貴國也保不住。”可是齊國的大權掌握在相國後勝手裡。齊國的相國後勝正跟趙國的相國郭開一樣,他早已受到瞭秦國的好處。尉繚說的那收買各國大臣用的二三十萬金子,一部分已經裝到後勝的腰包裡瞭。大饅頭堵住嘴,他不能跟秦國抓破臉。後勝說:“秦國向來沒虧待過咱們,咱們哪兒能平白無故地去得罪秦國吶?”齊王建認為別人傢打仗,他還是不去過問好。他不幫魏國,也不幫秦國,省得得罪瞭這一邊或者那一邊。他就聽瞭後勝的話,沒答應魏國的請求,讓魏國獨個兒去對付秦國。
公元前225年,王賁把大梁圍上,正是連十陰十天的節季,附近的大河眼瞧著就要發大水瞭。王賁叫士兵們趕緊疊壩,打算把河水引到大梁去淹城。剛疊好瞭新壩,連著又下瞭十幾天大雨。秦國的士兵開瞭個口子,大水照直就沖過去。不到三天工夫把城墻沖坍,秦國士兵隨著大水擁進瞭大梁城。王賁把魏王假和魏國的大臣全拿住,把他們裝上囚車,派人押到咸十陽十去。秦國就在那兒設置瞭三川郡。魏國亡瞭。
秦王滅瞭魏國,打算去攻打楚國。他問大將李信要用多少人馬。李信說:“也就是二十萬吧。”秦王點點頭。他又問老將軍王翦。王翦回答說:“二十萬人去打楚國不行!照我的估計,非六十萬不可。”秦王一想:“年紀大的人到底膽兒小。”他就拜李信為大將,蒙武為副將,帶著二十萬兵馬往南方去。王翦因為有病,告老還鄉瞭。
李信和蒙武分做兩路進攻,一路去攻打平輿[在河南省汝寧縣東南],一路去攻打寢丘[在河南省沈丘縣東南],約定在城父[在河南省寶豐縣東]會師。李信年輕英勇,一鼓作氣地就把平輿攻下。接著往下攻,一直到瞭西陵[在湖北省黃岡縣西北],碰見瞭楚國的大將項燕。李信馬上就跟項燕打起來。項燕帶瞭二十萬人馬早已分成七處埋伏著。兩下裡一十十交十十手,七處的伏兵一齊起來,李信一下子就敗下去瞭。逃瞭三天三夜,還沒逃出項燕的包圍圈。秦國的將軍死瞭七個,士兵死傷無數,一直給楚國兵馬追到平輿。蒙武還沒到城父,就聽說李信打瞭敗仗,連忙退到趙國,一面派人去向秦王報告。
秦王大怒,把李信革瞭職,親自跑到王翦養老的地方去見他,請他勉為其難,再辛苦一趟。王翦推辭,說:“我已經老瞭,還是請大王另派別人吧。”秦王直向他賠不是,說:“上回是我錯瞭,這回非請將軍出馬不可。將軍千萬別再推辭瞭!”王翦說:“那麼,還是非要六十萬人不可!”秦王說:“歷來打仗沒有超過十萬人的。如今雖說人馬增加瞭,也不至於要用六十萬人吧。”王翦說:“年月不同瞭。如今圍攻一座城,也許要費幾年工夫,奪過來的地方又得派人駐紮。幾十萬人哪兒夠分配吶?再說楚是東南大國,地大人多,楚王號令一出,要發動一百萬人馬也不太難。我說六十萬,還怕不太夠吶!再要少,那就不行瞭。”秦王贊嘆著說:“將軍真是位經驗多、見識廣的行傢;要不然,哪兒能看得這麼透吶!就照將軍這麼辦吧!”
秦王用自己的車馬,親自把王翦迎接到朝廷裡來。當時就拜他為大將,十十交十十給他六十萬大軍,仍舊派蒙武為副將。出兵的那天,秦王親自送王翦到瞭灞上[在陜西省長安縣東],在那兒擺上酒席,給他送行。王翦斟瞭一杯酒,捧給秦王,說:“請大王幹瞭這杯,我要請求點事。”秦王接過來,一口喝完,說:“將軍有什麼話盡管說吧!”王翦從袖口裡掏出一張單子來,上頭寫著咸十陽十最好的田地幾畝,上等的房子幾所,請秦王賞給他。秦王看瞭,說:“將軍成功回來,跟我同享富貴。難道還怕受窮嗎?”王翦說:“我已經老瞭。大王就是給我多大的俸祿,我也享受不瞭。不如趁著我還瞧得見的時候,賞給我一點田地、房產,叫我的晚世下輩能夠活著,我就感恩不盡瞭。”秦王大笑起來,心裡想:“這位老將軍真有點太小傢子氣瞭。”他完全答應瞭下來。
王翦帶著六十萬大軍去打楚國,路上就打發一個手下人回去,向秦王請求給他修一個花園。過瞭幾天,又派人去懇求秦王,還想要個水池子,裡頭好養些魚、蝦、鴨子、鵝什麼的。副將蒙武笑著說:“老將軍請求瞭房屋、田地也就是瞭,為什麼還要花園、水池子?打完仗回來,將軍還怕不能封侯嗎?幹麼要像老十媽十子討喜封似地沒結沒完?這算怎麼回事吶?”王翦咬著耳朵對他說:“哪個君王不猜疑,你能保證咱們大王不這樣嗎?他這回十十交十十給瞭咱們六十萬大軍,簡直把秦國全部兵力全托給咱們瞭。我左一次右一次地請求房屋、田地、花園、水池子,為的是叫他知道我惦記著的不過是這點兒小事,好讓他安下心去。”蒙武這才明白過來,點點頭說:“老將軍的高見真叫我佩服得沒法說。”
王翦的大軍到瞭天中山[在河南省汝十陽十縣],在那兒駐紮下來。這一帶好幾十裡地全是連營。楚國的大將項燕,帶瞭二十萬兵馬,副將景騏也帶瞭二十萬兵馬,兩路一共四十萬兵馬,不光來抵擋,還直跟王翦挑戰。王翦反倒叫將士們建築堡壘,不跟楚國人十十交十十手。這麼呆瞭好幾個月工夫,將士們成天地酒足飯飽,閑呆著沒有事,大夥兒都有點膩煩起來瞭。王翦想出一個玩兒的法子來。他教給他們跳遠、跳高、扔石頭。這麼一來,士兵們全都玩起來,十操十練著身十體,挺安心地守著陣地。王翦把一部分人馬專門用在運輸糧草這件大事上,對於楚國軍隊的挑戰,壓根兒不去搭理他。
這樣過瞭一年多,項燕沒法跟秦國十十交十十手。他想:“王翦原來是上這兒來駐防的。”他就不怎麼把秦國的軍隊擱在心上瞭。沒想到在楚國人沒有防備的時候,秦國的軍隊排山倒海似地沖瞭過去。楚國的士兵好像在夢裡給人傢當頭打瞭一棍子,全都暈頭脹腦,手忙腳亂地抵抗瞭一陣,各自逃命。項燕和景騏帶著敗兵一路逃跑。兵馬越打越少,地方越丟越多。項燕隻好上淮上去招兵。王翦打下瞭淮南、淮北,一直到瞭壽春。楚國的副將景騏急得自十殺。剩下楚王負芻[楚幽王悼的兄弟,楚考烈王的兒子]當瞭秦國的俘虜。
項燕招募瞭二萬五千壯丁,到瞭徐城[在安徽省泗縣北],碰見瞭楚王的兄弟昌平君剛從壽春逃到這兒,報告楚王被擄的消息。項燕說:“吳、越有長十江十可以防禦敵人,地方一千多裡,還能夠立國。”他就率領著大夥兒渡過長十江十,立昌平君為楚王,準備死守十江十南。
王翦知道昌平君和項燕退守十江十南,就叫蒙武造船。第二年(公元前223年,秦王政24年),王翦準備瞭不少戰船,訓練瞭一隊水兵,渡過長十江十,攻打吳、越。到瞭這時候,楚國已經不能再掙紮瞭。昌平君在混戰的時候,給亂箭射死,大將項燕眼瞧著一敗塗地,嘆瞭口氣,自十殺瞭。秦王就把楚國的本土和屬地改為秦國的三個郡,就是南郡、九十江十郡和會稽郡。楚國亡瞭。這一來,秦國想要兼並的六國隻剩下三個瞭。
王翦滅瞭楚國,得勝回朝,就向秦王要求告老。秦王賞給他一千斤金子,送他上老傢去休養。接著就拜他兒子王賁為大將,再去收拾代王嘉。公元前222年,王賁打下遼東,逮住瞭燕王喜,把他送到咸十陽十去。燕國亡瞭。接著他就進攻代城。代王嘉兵敗自十殺,雲中、雁門也全歸並到秦國。趙國亡瞭。
六國諸侯隻想保持自己的領主政權,對老百姓加重剝削和壓迫,彼此之間不但不能協作,而且還經常互相攻打,想拿別人的地盤來補償自己的損失,企圖小范圍地保持著割據的局面。另一方面,秦國占瞭絕對優勢,不但在經濟和軍事上占瞭優勢,而且因為它代表瞭新興的地主階級的利益,符合地主、富商和一般人民要求統一的願望,這才有可能在不到十年工夫,一個一個地把韓、魏、楚、燕、趙滅瞭。如今光剩下一個齊國瞭。
評:本節敘述瞭魏、楚、燕、趙的滅亡過程。這其中的任何一個國傢都有著輝煌的歷史,尤以楚國為最,而楚國的抵抗也是這幾國中最頑強的。但是,我們仍舊可以看到秦國的強大——李信的十萬兵馬差不多被殺光,沒關系,我承認錯誤、我換個有經驗的老將、我再增兵到六十萬、我不信拿不下楚國。秦國短時間就滅掉六國一點也不奇怪,像魏、燕、趙都是已經被打得隻剩下最後一點領地瞭,齊國又不肯出兵,唯一有點實力的楚國也無法聯合諸侯進行抵抗,所以秦國統一的過程看上去是很順利的。最後,作者總結瞭六國滅亡的兩個原因。我認為前面一點不是很重要,因為沒有哪個國傢不剝削百姓,而當初的秦國也是與別的國傢有戰有和。後一點是比較關鍵的,講出瞭一些根本十性十的原因。這裡就不再多說瞭,以後有時間的話我會給出自己對秦滅六國的原因的分析的(其實大傢可以自己思考分析一下,這種問題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隻有相對更深刻、更合理的解釋)。
說說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一個詞“老辣”。他向秦王討田地、討房子、討花園的這個行為也是一個經典的橋段,可見他對人十性十尤其是對當君王的心思之洞悉。但是相對而言王翦雖然可謂是百戰百勝,但他實際上都是以強凌弱式的勝利,缺少實力相當取勝和以弱勝強的戰果,故四大名將中評價相對較低。至於司馬遷說他不能幫秦始皇“建德”,這就要求太高瞭,他隻是一個將軍,能夠打得贏就已經圓滿地完成瞭本職工作。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打下天下是一回事,長久地統治天下是另一回事。秦國且不必高興,楚國也不必悲哀,一時的亡國不代表就不能翻身瞭。楚漢相爭也是一段十精十彩的歷史,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找資料瞭解或回顧一下(王立群老師的視頻就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