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鷂鷹和斑鳩

156 鷂鷹和斑鳩 

虞卿對魏齊說:“我聽見有人說過公子無忌救護斑鳩的那段故事,都稱贊他的心眼好。”他就把那段故事說瞭一遍。據說有一天,魏公子無忌正在吃早飯的時候,有一隻鷂鷹追著一隻斑鳩。那隻斑鳩急得沒有地方可逃,就飛到公子無忌身邊。公子無忌把它遮蔽起來,把那隻鷂鷹趕跑瞭。他等那鷂鷹飛去瞭,這才把那隻斑鳩放瞭。哪兒知道那隻鷂鷹原來沒飛開,它藏在房簷上等著吶,一見斑鳩出來,就把它抓去吃瞭。公子無忌見瞭這個不痛快的事,自己埋怨自己說:“斑鳩遇瞭難來投奔我,我沒保住它的命。我哪兒對得起它吶?”他就一天沒吃飯。第二天,他的門客們給他逮瞭幾十隻鷂鷹,一隻隻圈在籠子裡送來,讓他發落。公子無忌說:“害斑鳩的隻有一隻鷂鷹,我哪兒能不分青紅皂白地亂殺吶?”他拔十出寶劍來跟那些鷂鷹說:“沒吃斑鳩的沖我喚一聲,就放瞭你們。”說也新鮮,那些斑鳩都叫起來瞭,隻有一隻低著腦袋不出聲兒。他就把那隻宰瞭,其餘的全都放瞭。為瞭這件事,人們都說公子連隻斑鳩都不願意辜負,要是對人那就更不必說瞭。因此,虞卿估計信陵君無忌準能夠收留他們。

魏齊說:“這件事我也聽說過。可是他收留我比收留斑鳩還難。秦王比鷂鷹可厲害得多瞭!”虞卿隻是安慰他,叫他把心放寬瞭。他們到瞭大梁城外,虞卿說:“您在這兒等著,我先去見公子,請他來迎接您。”

虞卿到瞭信陵君的門房裡,把自己的名字報瞭進去。信陵君正在洗臉,一聽虞卿到瞭,倒嚇瞭一跳。“他是趙國的相國,怎麼會上這兒來瞭吶?”他叫自己的門客先請虞卿坐一坐,問他上這兒來有什麼事。虞卿就把魏齊得罪瞭秦國,自己扔瞭相印,跟他一同來投奔信陵君的話說瞭一遍,請那位門客趕緊去回報。信陵君知道瞭他們的經過,心裡害怕秦國,不敢收留魏齊。可是虞卿老遠地到這兒來,怎麼能夠拒絕他吶?這可真是進退兩難,一時想不出妥當的辦法來。他這麼一猶豫,工夫可就大瞭。虞卿等得心裡不耐煩。他想,魏齊的話算猜著瞭,公子無忌果然怕“鷂鷹”。他賭著氣走瞭。

信陵君出來,皺著眉頭子,問門客們,說:“虞卿是怎麼個人?”有個老頭兒叫侯生在旁邊冷笑瞭一聲,說:“一位堂堂的相國,為瞭一個落難的朋友,扔瞭相印,撇瞭榮華富貴跟他一塊兒逃難。像這種雪裡送炭的人,天下能找得出幾個來?公子還問他是怎麼個人!唉,可見得一個人要叫人傢知道實在太難瞭!要想知道一個人也不容易呀!”信陵君一聽侯生這種紮心的話,覺得面子上挺不好看,立刻趕著車,親自去追虞卿。

虞卿到瞭城外,含十著眼淚對魏齊說:“原來公子無忌真不是大丈夫。他怕秦國,就不敢收留咱們。咱們還是上楚國去吧。”魏齊搖瞭搖頭,說:“我為瞭范睢私自接見瞭齊國的大臣,怕他泄漏機密,一時糊塗,得罪瞭他。這才連累瞭趙公子,又連累瞭您。萬一楚國也怕秦國,我怎麼對得起您吶?您的情義,可就沒法兒報答瞭!”說著,他就自十殺瞭。虞卿連忙去搶寶劍,魏齊的嗓子已經拉斷瞭。虞卿正在難受的當兒,忽然聽見車馬的響聲。回頭一瞧,信陵君正往這邊趕來。虞卿不願意跟他見面,急忙躲到樹林子裡去。打這兒起,他不再做官,他專心著作,寫瞭一部書,叫《虞氏春秋》。

信陵君見瞭魏齊的十十屍十十首,就從車上蹦下來,趴在上頭哭著說:“哎呀,是我晚瞭一步!這是我的不是。”他隻得把那十十屍十十首帶回去。趕到信陵君正要安葬魏齊的那天,趙國的使臣到瞭。原來趙孝成王一聽到魏齊跟著虞卿跑瞭,就打發人上各處去找。後來他得到魏齊在魏國自十殺的消息,立刻打發使臣去見魏安僖王要魏齊的人頭,好去換回平原君來。信陵君哪兒能答應吶!使者挺懇切地說:“趙公子是您的姐夫,他跟您一樣地想保護魏齊,才給秦王扣起來。要是魏齊活著,我也不敢這麼說。如今他人已經死瞭,我想您總不至於為瞭一個死人的腦袋,讓趙公子一輩子當秦國的俘虜吧!”信陵君沒有辦法,就皺著眉頭子,拿木頭匣子裝瞭魏齊的人頭,十十交十十給趙國的使臣。

趙孝成王打發使臣把魏齊的人頭給秦王送去。秦昭襄王就把平原君送回趙國。范睢拜謝瞭秦昭襄王替他報瞭大仇,就稟告說:“俗話說,‘有仇報仇,有恩報恩’。可是我覺得報恩比報仇更要緊。大王替十我殺瞭魏齊,我是萬分感激的。不知道大王能不能再給我個報恩的機會?”這時候,秦王非常信任范睢,哪兒會不答應他吶?就問:“你要幹什麼,盡管說吧。”范睢跪下來,說:“我要是沒有鄭安平,早就死在魏國瞭;要是沒有王稽,哪兒能拜見大王,請大王把我的爵位降低兩級,加在他們身上,好叫我盡一點報答恩人的心意。”秦昭襄王說:“你不說,我真忘瞭。”他就拜王稽為河東太守,鄭安平為將軍。

評:歷史上有很多故事不太符合唯物主義的觀點,卻仍舊被記錄並流傳瞭下來,“鷂鷹和斑鳩”的故事就是一例。雖說動物多少也通人十性十,但面對生死抉擇的情況下有幾個人會真正的完全放棄辯解的權利,何況是動物呢?再者,弱肉強食是動物界的生存法則,鷂鷹不吃飯也會餓死,它耍點小聰明殺死瞭公子無忌庇護的斑鳩決不能簡單的說是必死的罪名。所以,此類的故事我們聽聽就可以瞭,知道它是為瞭說明公子無忌敢於庇護弱者,勇於承擔責任就行瞭,完全取信絕不可取。(多編一點故事,比如說那個不叫的鷂鷹是吃瞭斑鳩的鷂鷹的配偶,那這個故事是不是還可以說明十愛十情的力量呢?)

“一位堂堂的相國,為瞭一個落難的朋友,扔瞭相印,撇瞭榮華富貴跟他一塊兒逃難。像這種雪裡送炭的人,天下能找得出幾個來?公子還問他是怎麼個人!唉,可見得一個人要叫人傢知道實在太難瞭!要想知道一個人也不容易呀!”《史記·范睢列傳》中侯生的這段話寫得更為十精十彩:“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夫虞卿躡鬐簷簦,一見趙王,賜白璧一雙,黃金百鎰;再見,拜為上卿;三見,卒受相印,封萬戶侯。當此之時,天下爭知之。夫魏齊窮困過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祿之尊,解相印,捐萬戶侯而間行。急士之窮而歸公子,公子曰‘何如人’。人固不易知,知人亦未易也!”一個人想讓別人瞭解太難瞭,想瞭解別人也太難瞭。看看我們今日的美十女們為瞭出名不擇手段,我們的帥哥為瞭瞭解美十女的心思也是絞盡腦汁,就知道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當然這裡侯生說這句話是用一種譏諷的語氣告訴信陵君,你是在為怕秦王而找借口!信陵君為天下所尊敬正是因為急公好義、不畏強權,他不救魏齊無疑是喪失瞭自己做人做事的根本。好在他還是有著眾多能人陪伴,能夠聽取正確意見的人,可以及時駕車追趕。但這晚瞭的一步恰恰要瞭魏齊的命,不能不說有時候一個錯誤的決定可能根本就沒有改正的機會,做決定一定要慎重。虞卿不顧自身的榮祿,急人之所急,所以得到千古的稱頌。堅持自己的道義,知難為乃至不可為而為之,這是古之士大夫的最可貴品質,也是我們學十習十歷史真正最應該體會的東西。

秦王說是為范睢報仇,但你不能說這裡面一點霸權主義的成分都沒有。(我堂堂秦國如此之強,想要滅掉一個人還做不到?)世事本就是十分復雜的,你很難說范雎是對的,魏齊是錯的或者魏齊是對的,秦王是錯的。報仇既是一種真實又是一種借口,這也是大多世事存在的狀態。對這種又真實又虛假的情況的處理其實是最能看清一個人水平的地方。想讓所有的人都稱頌這不太現實,而被所有人批評也是不太可能的,所以不如堅持自己所認為正確的道路。所謂的“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如果這樣理解是不是更好一些呢?

《東周列國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