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三傢分晉

107 三傢分晉 

韓康子、趙襄子、魏桓子三傢滅瞭智伯,不但三傢地界大瞭,而且因為這三傢對待老百姓要比晉國的國君好些,老百姓也願意歸附。三傢都想趁著這時候把晉國分瞭,各立各的宗廟。要是再延遲下去,等到晉國出瞭個英明的國君,重新把國傢整頓一下,到那時候,韓、趙、魏三傢要安安定定地做大夫也許都保不住。可是這麼大的事情也不能說成就成,總得找個恰當的時機才好幹。到瞭公元前438年(周考王3年),晉哀公死瞭,兒子即位,就是晉幽公。韓康子、趙襄子、魏桓子他們一見新君剛即位,軟弱無能,大傢夥兒商定瞭平分晉國的辦法。他們把絳州和曲沃兩座城給晉幽公留著,別的地界三傢平分瞭。這麼一來,韓、趙、魏三傢就稱為“三晉”,各自獨立。晉幽公一點力量也沒有,隻好在“三晉”的勢力之下忍氣吞聲地活著。他不但不能把三晉當做晉國的臣下看待,而且為瞭害怕“三晉”,他自己反倒一傢一傢地去朝見他們。君臣的位份就這麼顛倒過來瞭。

這個消息傳到瞭齊國,齊國的田盤[田恒的兒子]也照樣幹瞭一下。他把齊國的大城都封給田傢的人。這是並吞齊國的頭一步。同時,他跟“三晉”十十交十十好,有事相幫相助。打這兒起,齊國和晉國有什麼同列國諸侯來往的事,都由田傢跟韓、趙、魏三傢出面辦理,後來兩位國君反倒慢慢地沒有人知道瞭。

公元前425年(周考王的兒子周威烈王元年),趙襄子得瞭重病。他自己覺得活不瞭啦,就立他哥哥伯魯的孫子為繼承人。趙襄子自己有五個兒子,怎麼反倒叫他的侄孫做繼承人吶?

原來趙襄子無卹是趙鞅和一個房裡丫頭生的。論他的身分,在那時候看來,是挺低的。可是趙鞅覺得大兒子伯魯庸庸碌碌、沒有什麼能耐,才想立小兒子無卹做繼承人,又怕人傢說他母親身分太低,因此,還沒決定。後來他做瞭一篇訓戒的文章,同樣寫瞭兩份,一份給伯魯,一份給無卹,叫他們好好地用心念。過瞭好些日子,趙鞅突然考問伯魯,伯魯一句也答不上來,那篇東西早就丟十瞭。趙鞅考問無卹,無卹背得滾瓜爛熟,已經念成順口溜瞭。向他要那篇文章,他立刻拿出來。趙鞅不再猶疑,立刻立無卹為繼承人。無卹老想到哥哥伯魯當初為瞭他丟十瞭長子的名分,就打算將來立伯魯的兒子為繼承人。沒想到伯魯的兒子死瞭,趙襄子這才立伯魯的孫子為趙傢的繼承人。

就在趙襄子死的那一年,韓康子和魏桓子也都病死瞭。韓虔繼承韓虎的位子,趙籍繼承趙浣的位子,魏斯繼承魏駒的位子;齊國的田和[田盤的孫子,田恒的曾孫]繼承田盤的位子。打這兒起,韓虔、趙籍、魏斯、田和四個大夫連合到一塊兒,他們打算自己正式做諸侯。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23年),韓、趙、魏三傢打發使者上成周去見天王。韓傢派瞭俠累,趙傢派瞭公仲連,魏傢派瞭田文一塊兒去見天王,請天王把他們三傢加在諸侯的名冊上。威烈王就問三傢的使者說:“晉國的土地全都歸瞭三傢瞭嗎?”魏傢的使者田文回答說:“晉國早就失瞭勢力,內憂外患不斷地發生,弄得國傢簡直沒有安靜的日子。韓、趙、魏三傢憑著自個兒的力量,把那些造反的人消滅瞭,把他們的土地沒收瞭。那些土地並不是從公傢手裡拿過來的。”威烈王又問:“三晉既然要做諸侯,何必又跟我來說吶?”趙傢的使者公仲連回答說:“不過他們都尊敬天王,才來稟告一聲。隻要天王正式封瞭他們,他們就能輔助天王,那可多好哇!”威烈王一想,就是不認可也是沒用,還不如順水推舟做個人情。他就正式封魏斯為魏侯,趙籍為趙侯,韓虔為韓侯。戰國時期就從這一年(公元前403年)開始瞭。

魏侯拿安邑作為都城;趙侯拿中牟作為都城;韓侯拿平十陽十作為都城。這新興的三個國傢都宣佈瞭天王的命令,各自立瞭宗廟,並向列國通告。各國諸侯都來給他們賀喜。隻有秦國自從和晉國絕十十交十十之後,早就不跟中原諸侯來往瞭,中原諸侯也都把它當做戎族看待。秦國當然沒派人來道喜。

晉幽公之後,到瞭他的孫子晉靖公,“三晉”把這個掛名的國君也廢瞭,讓他做個老百姓。從此,晉國從唐叔以來的統治系統就斷瞭,連晉國這個名號也不用瞭。

評:前面已經說過,三傢分晉標志著戰國的開始。所謂的戰國七雄包括齊、楚、秦、燕、趙、魏、韓,其中的齊(田齊,即田氏齊國)、趙、魏、韓很明顯是新時代的產物;而楚、秦和燕雖然沒有前面提到的四國那樣的巨變,但本身也都或早或晚地經歷過政治經濟的重大變革。後面馬上要提到的李克(也作李悝),還有更有名的商鞅變法都是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

晉國一分為三,從最終的結果看顯然得利最大的是秦國。魏國是戰國初年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趙國則是秦國統一天下最強大的敵人,向使晉國不分裂,恐怕最後統一中國的還是晉國。分分合合,合合分分,歷史最大的魅力之一可能就是分合過程中人和事的演進和變化。

《東周列國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