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回 遊古寺題詩粉壁 歸故裡養晦蓬門
錢正林與胡國初二人寓居京師,覺得百無聊賴。一日出外閑遊,藉拓胸襟。走到京師景運門外,看見前面有一處大大的寺院,殿閣巍峨。行近前來,隻見朱漆山門,獅子頭銅環,青石欄桿,山門上有一方朱漆匾額,上寫著“鎮國寺”三個金字。二人即過耳門而進,走過金剛殿,二門內塑著韋馱像,手持寶桿,十分雄壯。背後是望海觀音,合掌立於鰲頭上。寶鼎之內,香煙繚繞,一條甬道,毫無塵染,石砌迦紋,直達大雄寶殿,三尊大佛,蓮花寶座,正中掛一大盤香,乃是西藏朝貢之寶,八面旗幡,繡成朵朵蓮花,異香撲鼻,鐘聲盈耳。
這時就有一個小沙彌走將出來,合掌當胸,口中念著阿彌陀佛道:“相公們還是燒香,還是隨喜?”錢、胡二人應道:“我們來遊玩的,寶剎中定有勝跡古景,可否求小師父指引?”那沙彌道:“沒有什麼勝跡,不過我們這寺,乃是唐太宗敕建,命尉遲將軍監工起造的。我傢當傢老和尚,他是瞭不得的,常與那幾位王爺和貝勒在後面司禪廳內著棋,或是吟詠。幸虧得今日不在傢,他到西天寺去訪一位詩友去瞭。二位相公,如要到裡面去遊玩,今日卻是個好機會,小僧情願引道。”
胡國初聽瞭此言,欣然道:“多謝師父指引。”小沙彌道: “不妨。”便領著二人,繞廊穿榭,到處隨喜。遊到後花園之內,在桂花廳中坐下歇息,那小沙彌就走到九曲橋上,倚欄觀看金魚。胡國初隻見壁間石刻上五言七律詩句甚多,看得詩興勃勃,謂錢正林道:“我與你各吟一首如何?”正林哈哈大笑,見廳旁有現成筆硯擺得端端正正,便走近案前取瞭一枝羊毫,在粉壁上,一揮而就,詩雲:
古寺殘秋遊客稀,迍邅不第選歸期;獨憐老母與妻子,倚閭遙遙望我回!
胡國初見他詩中有思鄉之念,不加思索,亦即提筆寫瞭四句,詩雲:
二生不第住皇京,偶意相遊古禪林;千裡迢迢思故土,停鞭明日指歸雲。
寫罷,將筆仍插在架上,笑道:“獻醜獻醜!”錢正林道:“彼此相知,有何客氣。”當時二人相與大笑不置。坐瞭一回,那小沙彌依舊引領他二人走出山門。錢、胡二人道:“多謝師父美意,改日再會。”二人搖搖擺擺,出瞭山門,一逕回寓去瞭。
這個小沙彌,一日不知犯瞭何事,被老和尚逐出,他就逃到江南,投奔到通州南門天齊廟內拜老和尚悟性為師,後二年悟性年老圓寂,他就做瞭當傢和尚,名叫道月和尚,經懺精通,後來又收瞭一個徒弟,取名納雲。那納雲生來眉清目秀,身材瘦小,故而人人都叫他小納雲。那座天齊廟,也是唐太宗時建的,廟雖房屋不多,良田美產倒有幾處,香火茂盛,且隻有他師徒二人,因此非常逍遙快樂,一言表過慢提。
胡國初與錢正林二人清晨梳洗完畢,吩咐長隨胡福道:“你去端整行李,今日就要動身回鄉。”胡福挑瞭行李,一路上饑餐渴飲,早到瞭清江浦,雇船直到如皋。二人進瞭城,錢正林走到自傢門首,推進大門,逕到中堂,叩見母親。胡國初亦拜見瞭伯母,請過瞭安,方才坐下。錢正林告訴母親道:“去時在盧溝橋相近地方遇盜,幸得胡兄武藝高強,將一班強盜打退。”說時大傢驚訝不已!老太太同瞭媳婦,拜謝胡國初相救之恩。當日無話,過瞭一宵,次日胡國初辭別而去。
錢正林自歸傢後,專心讀書,閉門不出。怎奈傢境不甚寬裕,總要想一個生財之道才好!一日,老太太走到堂前,說道:“做娘的想起你的姑母,久未通信,未卜他身子可健?”錢正林道:“孩兒本想度過瞭這殘冬,開春要往通州去探望姑母。”原來錢正林有—個姑母,嫁在通州內城李稼軒傢,互相往還。因今年鄉試,錢正林趕瞭南北兩場,無暇到李傢探望,足有半年不通音信瞭。
光陰迅速,不覺已是新年。老太太道:“我兒,你何妨乘這新年時節,前往通州探望姑母,拜賀新年。倘通州得有機會,或人傢請館,或自己尋一個館地,稍能得些束修,也是個正理。”正林道:“孩兒再三思量,倘若出外去,遠離膝下,不能朝暮侍奉,心實不安。”老太太道:“我兒隻管放心出門,傢中之事不必掛念,媳婦素來孝順,克勤克儉,我兒出去不消多慮。”正林見母意已決,隨即拜別動身,往通州去瞭。